[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返回 卢志丹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28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

  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

  一天,老和尚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便打开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

  旅人无意中看到那颗光芒四射的宝石,有些惊讶。老和尚毫不犹豫地就将它送给了这个旅人。

  旅人兴奋不已,这可是天上掉下的奇珍异宝,他口中直呼“好运”。

  然而,过了数日,那个旅人追了上来,找到老和尚,并且恭恭敬敬地把宝石送还给他,对老和尚说:“我不要这颗宝石了,我需要比这更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思想和心愿,让你愿意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了我?请给我开示!”

  老和尚告诉他:比这宝石更珍贵的东西,就是佛陀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佛教有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悲、喜、舍四种心,即“四无量心”。所谓慈无量心,即友爱之心,能与众生安乐之心;悲无量心,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众生脱离苦境;喜无量心,即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欢喜之心;舍无量心,即如上三心亦不执著,又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平等对待之,故又名等心、均心、平心。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

  在生活中,四无量心能发挥妙用。

  一,慈无量心能降伏一切恶霸:《出曜经》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当我们遇到一些蛮横不讲理的恶霸时,如果同样以怒目相向、以拳头棍棒回击的话,只会造成两败俱伤,而且结怨结仇。反之,柔能克刚,面对恶势力时,如果能生起宽恕他、同情他的慈心,就有降伏他的力量。如印度波罗奈国有位忍辱仙人,因迦叶王怀疑他不清净,截去他的手足与耳鼻,仙人当下发起慈悲心,愿成佛后首先度化迦叶王,终于感得迦叶王生起忏悔之心,并且发心供养他。所以,以慈心就能降伏一切恶霸。

  二,悲无量心能远离一切邪恶:如果遇到了邪恶的人、邪恶的事,我们要有悲愍的心,才能远离邪恶,甚至化邪恶为善美。为什么呢?佛门中的怒目金刚,就是以悲悯之心,现怒目之相来卫护佛教,让邪魔不敢猖狂。印度的阿育王,威勇善战,所战皆捷,但生性残忍好杀。后来他信奉佛教后,一改往昔的暴戾,兴慈悲,施仁政,因而德风远播。再如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富楼那,都是以悲心投身蛮地,化导愚迷,折服外道,所以有了悲心就能让邪恶远离。

  三,喜无量心能善愿所求如意:有些人喜欢幸灾乐祸,看到自己讨厌的人受难,心中就暗自欢喜;反之,看到别人有所成就,便心生嫉妒。但具有喜心的人,只要看到他人努力有成,不管冤亲,都会生起欢喜之心。这样的人,只要有人找他帮忙,他一定满心欢喜的全力以赴;当别人有所成就时,他也会同感荣耀。即使自己没有名利地位,他也不失欢喜之心;纵使自己贫无立锥,还是甘之如饴。因为他能常保欢喜之心,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欢喜克服,所以能善愿所求如意。

  四,舍无量心能获得自在解脱:舍是舍掉自己的分别与执著,舍掉自己的贪爱与束缚;舍就是将欢喜给人、将希望给人,甚至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都能舍得给人。如此就能克制贪欲,就能得到自在解脱了。就如金碧峰禅师,舍去了对玉钵的贪爱,才能免遭无常鬼的追捕。所以,能舍的人,才能获得自在解脱。

  人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应该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的机会。结缘,使我人生更宽阔,前途更平坦。积德结缘,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修习四无量心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好人缘。

  《华严经》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一个安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之中,就会只有朋友,没有敌人,在社会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处处受到欢迎和拥戴。

  与佛结缘,修习佛法,好人缘不求自至;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积集修行之资粮。


{返回 卢志丹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万法缘起,知恩报恩
下一篇:苦海无边,六度为筏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
 用善举唤醒迷失的心灵
 耐孤独三昧:忍耐孤独与寂寞
 远离恶友少烦恼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
 一心不乱,佛就在眼前
 佛度有缘,随缘摄化
 “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栏目:慧律法师]
 礼忏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宽运法师西方寺盂兰法会过堂开示[栏目:宽运法师]
 般舟三昧经 解说[栏目: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大般若经》中菩萨正性离生的探讨[栏目:林崇安教授]
 刘德华——为爱女积福 加印“佛法”CD广结善缘[栏目:名人说佛·名人佛缘]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杜正民)[栏目:如来藏思想研究]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四节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禅门骊珠集 第十篇 明末以来的禅师 无明慧经[栏目:禅门骊珠集]
 禅七第三天[栏目:本焕法师]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三)[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