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17.无关年资的非时通达
 
{返回 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86
017.无关年资的非时通达
 
  有一次,尊者阿难随侍佛陀来到憍赏弥城游化,住在城郊的瞿私多园。
  这天一早,尊者阿难准备进城乞食,看看时候还早,就绕道前往附近一处普行派外道驻留的园林。
  到了外道驻留的园林,尊者阿难与众外道们问讯行礼,一番客套后坐定,尊者阿难听到其中一位外道这样说:
  「任何人,只要能保持十二年清净的梵行,就可以称为漏尽涅槃的修行人了。」
  尊者阿难不喜欢这样的说法,但又不确定到底错在哪里,无法提出反驳,只好保持沉默,心想佛陀一定知道,回去再问佛陀好了。于是,尊者阿难离开了他们,自己进城乞食去了。
  乞食回来,用餐过后,尊者阿难就去见佛陀,将早上听到的论点,向佛陀报告,然后提出他的疑问:
  「世尊!在您的教法与戒律中,可以单依出家修学时间,来认定他是漏尽涅槃的比丘吗?」
  「阿难!在我们的教法与戒律中,单依出家修学时间,是不能认定漏尽涅槃与否的。阿难!有七个通往漏尽涅槃的修行次第,我自己清楚地知道,不只是知道,而且亲身体证,然后也这样教导他人。哪七个呢?那就是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
  阿难!有的比丘,在满十二年间梵行清净,成就这七个修道次第而漏尽解脱,有的二十四年,有的三十六年,有的四十八年不等。」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七集第四○经》。
  二、憍赏弥,汉译《阿含经》中多作「拘睒弥」,为佛陀时代印度恒河中游支提国(另一说为婆磋国)的首府。瞿私多园,汉译《阿含经》中多作「瞿师罗园」。「瞿师罗」是一位富家长者的名字,他捐献了一片位于拘睒弥城东南方郊外的园林,并在该园中盖了一座完善的精舍,专供佛陀及比丘众们居住,此座精舍即称为瞿师罗园。(参考《大唐西域记》〈憍赏弥国〉)
  三、普行派外道,原译文为「外道普行者」。「普行者」也译为「游行者」、「遍历者」。古代印度婆罗门将人的一生,依年龄与责任分成四个时期︰学生期、家长期、林栖期、游行期。处于游行期的婆罗门,远离世俗,居无定所,四处游历,故称游行者。佛陀时代,婆罗门以外的修行者众,除了佛陀以外著名的宗教领袖有六位,称为「六师外道」,他们多仿照传统婆罗门教游行期的无家(出家)方式生活,所以也都称为「游行者」,但为了与婆罗门的「游行者」有所区隔,多称为「沙门」。佛典中所说的「游行者」,都指这类之出家者。佛陀或佛弟子原亦称为「沙门」、「游行者」,后来为了与外道出家有所区别,而称为「比丘」(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游行〉条)。另,「六师外道」中的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为其姓,意思是「常行」或「普行」,所以推断译文所说的「外道普行者」,也可能是指末伽梨这一派的修行者。(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末伽梨拘舍梨〉)
  四、《增壹阿含第三○品第三经》描述一位证得须陀洹果位,但不会神通的尊者君头波汉,是一群僧众的上座,而证入阿罗汉果,且具足神通能力的尊者均头,只是一位下座沙弥。论上座与下座,是僧团中的伦理,依律典,这是取决于出家年资的:出家年资九年以下的,称为下座,十至十九年的,称为中座,二十至四十九年的,称为上座,超过五十年,德高望重的,称为长老(耆旧长宿)(《毗尼母经》第六卷)。尊者均头沙弥,《须摩提女经》说他是年纪最小的沙弥,只有七岁(最少沙弥,名字均头,年始三四)。这是解脱证果,可以与出家年资无关的另一个例证。不过,证果归证果,僧团中的伦理,还是依出家年资来论的。
  五、梵行的最初意义,应当是指与梵天德行相应的行为要求。梵天有什么特德呢?一是没有男女两性的欲望与性行为,二是慈悲,如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称为四梵住、四梵行。非婆罗门的出家修行者,当然不会以生梵天为志,所以梵行的内涵,当指清净无暇的德行。
  六、故事末段,从译文来看,含意不太明确。其中,佛陀所说的十二年、二十四年、三十六年、四十八年,想必只是响应外道十二年说的数目而已,不会是至少要十二年才能有成就,因为尊者舍利弗,经佛陀半个月的教导,就证得解脱了(参考故事第七八〈舍利弗的得解脱〉)。另外,故事中佛陀也曾明确地说,佛法修学的成就,不是看修学的年资(时间),而是看解脱的实质内涵完成与否,如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等七者。也就是说,成就解脱并没有时间表,什么时候具足了,就什么时候证入,《杂阿含第五五○经》、《杂阿含第五五四经》说的「非时通达」,就是这个意思(参考印顺法师着《佛法概论》〈第十三章〉)。所以,虽然汉译《阿含经》没有这则故事,但「无关年资」的教说,是一致的。
  七、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等七个通往漏尽涅槃的修行次第,并不是佛陀固定的说法,如《增支部第七集第三九经》就不是这样说的。这种不同,是佛陀契机与教化开合的不同,本则故事不拟以此为探讨重点,只想介绍解脱成就「无关年资」的观念。
 
 

{返回 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18.登顶之美
下一篇:16.法最尊贵而不是血统──正法中没有种族歧视
 10.不闻雷声的赞叹
 77.在家居士的安乐八法
 88.锐利的阿支罗迦叶
 39.佛法的修根
 91.面不改色的优波先那
 50.死亡的压迫
 67.企图找寻世界边缘的赤马仙
 80.无不散的筵席
 25.人心不足
 95.佛陀对罗亩罗的教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十章[栏目:四十二章经讲记]
 普贤行愿品讲记(三)[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0~55)[栏目:傅味琴居士]
 修心法要-利器之轮 卷一 利器之轮[栏目:修心法要·利器之轮]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十四)闻法六度之忍辱度[栏目:圣者言教]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五一)[栏目:杂阿含经]
 成就是最大的供养[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佛教与“八荣八耻”的关系(无清)[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金刚经》系列开示 87[栏目:常福法师]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二)[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