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惜衣惜食,实为惜福
 
{返回 卢志丹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32
惜衣惜食,实为惜福

——节选自 卢志丹《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今日中国迎来太平盛世,很多人富了起来。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借鉴惜福呢?很多人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攫取占有,无所不用其极。有了金钱以后,竞相奢侈豪华,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都市,一席酒宴,动辄人民币逾万元;甚至于一些普通小城市,饭店宴客,菜肴要多到后一半上的菜无人动筷子,才叫做“有面子”。追求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造作无量恶业,会趋向自我毁灭之途,转福为祸。这这是世人的“共业”——共同造作的恶业。有了恶业之因,未来必将承受恶果,罹受灾祸!

  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很多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

  《尚书·洪范篇》,有“五福”之说,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者长寿,富者富有,康宁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以积德行善之因,才能获得富、寿、康宁之果。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考终命。

  如果以佛教“因果通于三世”的道理来解释,就是以前生善业之因,招感今生之乐果,乐果就是福报。以前生恶业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苦果就是灾殃。再者,以今生之善业,招感来生之乐果;以今生之恶业,招感来生之苦果。此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善恶因果,丝毫不爽。
  在佛经中说到业力,以业力的性质来分,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三种。所谓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人天善趣的总报,及人天趣中殊胜的别报;所谓非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三恶趣的总报,及三恶趣中鄙劣的别报;所谓不动业,是可感得色界、无色界的总别二报。于此可知,我们所说的福,是前生善业所招感的果报。果报有二种,一者总报,二者别报。总报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人身。但虽同为人趣,而别报则千差万别,如生命的寿夭,相貌的美丑,眷属的和合,财富的多寡等等。因此,我们所说的祸福,事实上就是前生福、非福二业所感之果而已。
  
  依照佛法来说,人生并不是宿命论——并不以为由前生业力,注定今生的命运,而一切不可更改。虽然由前生善恶之业,招感今生苦乐之果——福报或灾殃。但今生的祸福,一切还要以个人的行为主导。本来以前生的善业,招感今生的福报,但是如果你不知惜福,奢靡放逸,胡作非为,照样可以转福为祸;反之,如果以前生的恶业,招感今生的苦报,而获苦报的人安分知足,努力为善,照样可以转祸为福。这一切,全在我人的心头一念,也全以我人的“行为”为标准。古人云:“为善虽无福至,祸其远矣;为恶虽无祸至,福其远矣。”善哉斯言,值得我们三思。
  有一些人,以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
  古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官宦之家,有财有势,所谓钟鸣鼎食,极尽享受之能事。这家大宅院之旁,有一个尼姑庵,官宦人家的厨房的水沟,通过尼庵的后门流到大水沟中。老尼师看到水沟中冲流过的白米饭十分可惜,就捞起来晒干收藏起来。数年后这位官宦之家犯法抄家,一家妇孺拘留在尼姑庵中,在饥饿难耐的时候,老尼师拿出自水沟中捞出的米,为这家人煮了一锅饭,这一家人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白米饭。
  
  古人云:“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幸福之事过后方知,除了徒增悔恨与追忆外,于事何补?我们何不珍惜现在,果能一念知足,约束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当下娑婆即是乐土。但是,此种境界,只有智慧高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世间芸芸众生,以先天无明所覆蔽,迷暗无知者多,多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得“少欲知足”、身心自在的安乐呢?
  惜福!惜福!如何惜福呢?以人类社会中有善根有良知的人,心灵还没有完全物化的人来说,惜福首在约束欲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俭。以知足而言,人生也有涯,而欲望无穷,如果不能约束欲望,任由欲望放纵扩张,攫取追求,这不是惜福,而是取祸。
  古人说:“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半碗残饭,所值几何?但想到其间有多少耕作者的劳力与汗水,我们就不能不珍惜这半碗残饭。一张卫生纸,所费无几,但想到一张纸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我们就不能不爱惜这一张纸。所谓“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果然有此种观念,自然就知道惜福。

  悟溪禅师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年轻的时候曾与同修一起行脚。
  一天,他们来到邻近比睿山的琵琶湖,正值夏日午后酷热的时光,众人早已口干舌燥、汗流浃背,所以一见到清澈美丽的琵琶湖都迫不及待地用湖水冲洗身子,或者干脆跳入湖中浸个通体清凉,顺便大口大口地饮水,真是痛快!
  当大家这样肆无忌惮地享用湖水的时候,只有悟溪禅师没有脱下衣服,只是蹲在水边用毛巾沾水擦汗。同修们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何不下水。
  悟溪禅师说:“湖水虽多,我份有限,留予后人,永存润德。”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我们冷眼旁观世间众生相,每见奢靡放逸、挥霍无度之人,到老来而能丰衣足食、福寿双全者,极为罕见。何以致之,他们先把福享尽了,甚至于透支了。现在街头的流浪汉中,就不乏早年的富家子弟,或拥有房舍田产的富人。
  中国数千年来的农业社会,有一条“天道循环”的规律,那就是“富贵生奢侈,奢侈生贫贱,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贫贱……”周而复始,循环无已。有人说:现在是工商业社会,农业社会的规律不适用了。事实不然,中国文化中的天道循环,无非就是佛家的因果。宇宙之间,自物质世界至人类社会,自然现象到精神活动,何事无因,何事无果?所谓“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福,好比存款簿上的存款,你节制使用,细水长流,可以长久保有余福;你不知节制,浪费挥霍,自然余额无多,甚而出现赤字。而挥霍浪费、骄奢放逸的后果,不仅是消耗福报,更造下无量恶业,必然要承受恶果。


{返回 卢志丹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下一篇:读诵大乘经咒,忏悔灭罪最速
 把金钱种在“大福田”中
 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
 远离恶友少烦恼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
 给他人送去一缕阳光
 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说:最便捷的成功途径
 读诵大乘经咒,忏悔灭罪最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