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九集
 
{返回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44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九集)  2012/9/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3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一0五九页,从第二行经文看起:

【若於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

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经文说得很清楚,正法之后,像法、末法有缘能得到净宗法门,能得到《无量寿经》,都是由於这些众生过去生中植众德本,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现在得佛力加持,才能在这一生当中得到这个法门,得到这部经典。我们明了这桩事情,就对这一生这个机会要非常珍惜,千万不能错过,要知道得来不容易。过去无量劫的修持,就是等这一天,这一天终於我们遇到了,不容易。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

我们看注解,念老在注解里头说明,『正法灭时』,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分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嘉祥《法华义疏》」第五卷有这么个说法,「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释迦牟尼佛圆寂了,但是遗风依旧流传,没有改变,这叫正法。「佛去世久」,这一千年时间很久了,「道化讹替」,这就变质了,现在人讲变质,「谓像法时」。虽然变质,还行,还有点样子,这叫像法。「转复微末」,两千年之后就很式微了,学习的人很少,这个时候叫末法。末法有一万年,后面这个时间有说。「所云正者证也」,有证果的人;「像者似也」,还像样子;「末者微也」,距离佛当时时间久了,正法不存在了。

「又青龙《仁王经疏三》曰」,这《青龙疏》也有个资料,唐朝青龙寺良贲,他有《仁王经疏》。他说,「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这个讲法很好。「至於正像末所经历之年数,诸经之说不一。古德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说末法为一万年者,如《大悲经》。故知佛法住世尚约有九千年也」。末法,这是讲二千五百年,现在一般都是这个说法的,佛灭度到现在二千五百年。但是在中国古籍里面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圆寂是周穆王五十三年,佛的世寿七十九岁。照这个说法,现在是三千零三十八年了,这是中国古时候都用这个说法。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谛闲法师,他们都用这个纪年,看他们书,说佛历的时候都用这个,跟现在二千五百年不一样。不管哪种说法,现在是末法那是肯定的,两种说法我们现在都是属於末法时期。故知佛法住世尚约有九千年。所以,佛法在这个世间没有消失,衰微就是了。

末法这九千年也有盛、也有衰,盛衰因人而异。其实法没有什么正、像、末,没有,正像末是讲的人。《仁王经疏》就讲得很清楚,你看看,有教有行,有教就是有讲经的,有学经的、有修行的、有证果的,这叫正法。有教有行,没有证果的,这叫像法。证初果也叫证果,现在确实连初果都没有了,没有证果的了。唯有其教,无行无证,这是末法。没有真正修行,没有证果,这个时候叫末法。於是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正法里头有末法。释迦佛在世,住王舍城,这是接受国王的供养,在王舍城也讲了好几部经。王舍城是个大国,经典里头有记载,说佛在那边讲经教学,王舍城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佛,跟佛见过面;有三分之一的人只听到佛的名字,没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不知道的人不就是末法吗?知道,没有见面,这是像法;见过面的这是正法。正法里头有末法。我们今天末法里头也有正法,真正有学、有教,有人真听,有人真干,有人念佛真往生了,这就是正法,末法里头的正法。那我们知道,末法时期的像法有,也有不少,像法就是有教的,没有真正修行的,当然,不求往生净土的,依旧搞六道轮回的,这就是末法里头的像法。对佛法完全不知道的,那是末法里头的末法。这个我们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解释,『正法灭时』,「广指像法与末法。当前正是末法之时,此时之众生,善根逊前」,跟从前人比比不上了,从前人善根厚,现在人善根薄,「但其中必仍有过去生中广修功德,当前供佛念佛之人」,这肯定有。末法里头有过去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会有这些人,不过少就是了。能不能成就全看缘分,他能不能遇到善缘,这个关系太大了!纵然遇到真正善知识,他不能接受,或者他不喜欢修学,或者是世缘放不下,这都是障缘,一般讲业障,这业障很重。他是有善根,但是这些缘把他障住了;他也学,但是他学不成功。这就是讲的,人要多培福德,要多种善根,道理在此地。种善根比修福德难,善根是什么?不贪、不痴、不瞋;也就是说,真正把贪瞋痴慢疑断掉,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有不善。贪瞋痴是三毒,它的反面就是戒定慧。戒是什么?戒是伦理道德;定是清净平等,心地清净平等;慧就是觉悟,觉而不迷。这个於学不学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它是性德,只要远离障缘,这性德就会现前。可是这个东西说起来容易,要断还真难。如果不断,确实它会造成很大的障碍,障碍这一生往生净土。当前不是没有人,有,所以经上说,『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这种人不多。

『众生』者,「《弥陀要解》谓等觉已还皆可名众生。是以众生中,上可有等觉大士,下则六趣凡夫,我等皆在其中」。众生的意思要了解。众生,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佛教这个名词意思很广。众缘和合而生叫众生,不但是人包括在里头,六道在其中,畜生也包括在其中,鬼道、地狱道也包括在其中,乃至於植物,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这两个字的范围非常广大。谁不是众生?成了佛不叫众生,只有妙觉如来不称众生。为什么?妙觉如来没有形相,他不是众缘和合而生,他没有生灭。惠能大师见性,证得自性就不是众生了,就远离众生。至於教化众生,现身说法,那是感应,无生而生,生而无生。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地球上,也投胎,示现的也有生老病死,这示现的。我们看到有,他自己没有感觉到有。我们用凡夫的心、生灭心看,一切法都是生灭;佛没有生灭心,看一切法都不生不灭。所以说,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是,如是,一切法当体就是自性。这些是如来境界,我们很难理解。

「如是众生」,这个地方讲的众生都指的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是动物,六道的众生,「由於以往多生供养诸佛,念佛修善」,这是我们过去,「故蒙彼如来威神加被,乃於现世」,这就是你才能够在今天遇到这个『广大法门』。广大的意思是普度,只要你遇到,没有不得度的。它简单、容易,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证得圆满菩提,这叫广大,跟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八万四千,像《法华》、《华严》广大,还是要用很长时间去修,不是一生就能成就。禅宗虽然一生成就,那要上上根人,当然也是过去生中供养无量如来,他的善根比我们一般人都深、都大,他才能在一生当中大彻大悟,这样的人不多。所以这个法门就特别稀有。

於是让我们联想到,这个法门好,为什么许许多多人遇到了都没有得到利益?这也就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说的,因为《无量寿经》没有善本。五种原译本里头,每一个本子里头都有非常精彩的开示,这个本子有,那个本子没有。所以你要听世尊讲《无量寿经》介绍极乐世界,世尊历次所讲的,你统统都要参加,你少一次参加你就有欠缺。世尊不在世了,多次宣讲都翻成中文,所以经本的内容并不一样,统统要念有一定的困难。古时候经本不容易得到,王龙舒居士做会集还漏掉一种,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一会他没有看到。所以他的会集本只是四种原本会集本,《大宝积经》里有重要的经文,他的会集本里头没有。王龙舒的本子出现之后,学习《无量寿经》的人多半都用他的本子,莲池大师《疏钞》引用《无量寿经》,是用他的本子,幽溪大师《圆中钞》里头所引用的《无量寿经》,全部都是王龙舒的本子。这个本子收在《大正藏》里头,《龙藏》也有收。

因为,莲池大师虽然引用很多,他说这个本子并不是十全十美,里面还有些遗憾的。印光大师也这样的批评。所以才有以后魏默深的本子、夏莲老的本子,先后都出现了。夏莲老这是最后的本子,前人所有的弊病他全部改过来,找不到瑕疵,这个本子才真正被称之为《无量寿经》的善本。当时这些大德们看到这个本子,相信世尊在《法灭尽经》里面讲,将来佛法灭了,第一部灭《楞严》,《无量寿经》最后灭,很多人说《无量寿经》最后灭应该是这个本子。为什么?这个本子在末法当中,人喜欢,喜爱它,都学这个本子,都流通这个本子。所以法灭尽的时候它最后灭,这很有道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出来不多久我们就遇到了,这大福报!我们还得费一点时间,把《科注》校正,让它真正成为一个善本,流通於后世,利益广大众生。

我们看后面这段经文,「胜解受持乐修」,请看经文:

【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

佛在这里劝我们。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是以我侪」,就是我们,我们大家遇到这个法门,「应深庆幸,切莫错过,务当摄取受持。则可获广大一切智智」。念老这几句话,苦口婆心。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不容易,遇到,像世尊在经上讲的,你就能够获得『广大一切智智』,一切智是如来智慧。『於彼法中』,彼法是净土、是大乘,得到『胜解』,胜解就是真的明了、真的通达了。得到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肯定像诸佛菩萨一样『广为他说』。你不会吝法,你广为宣传,凡是能接受的人,你都会全心全力帮助他,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常乐修行』,常是不间断,乐是爱好、喜欢,依照这部经修行。将这部经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这部经所讲的方法都变成自己的行为。

我们看念老注解,『摄取』,「《往生论》谓极乐依正一切庄严功德成就」,《往生论》里面总共说了二十九种庄严,依报十七种,正报有说阿弥陀佛八种,往生的菩萨四种,总共二十九种,「略说入一法句」。略说,我们今天讲总而言之,二十九种依正庄严,总而言之就是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什么叫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部经字字句句是真实智慧,是无为法身。「又《弥陀要解》曰」,这是蕅益大师说的,「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庄严可以用《往生论》做代表,二十九种庄严。全体理性,理是理体,性是本性。底下是念老的解释,「若能了达极乐一切庄严成就」,了是明了,达是通达,对於极乐世界一切依正庄严,你都能够通达明了,叫入一法句,直入一句名号当中。这下头有说,「入一法句,从事达理」,从理显事,理事是一不是二。学习的人最重要的是从事上你见到理,从理上你明了事。理是什么?理是自性。自性就跟六祖开悟所说的一样,自性是个什么样子?自性清净,从来没有染过。那我们就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有染污,妄想染污我们,杂念染污我们,分别染污我们,执著染污我们。能大师见性了,告诉我们,见性没染污。这些染污是什么?这些染污是阿赖耶,妄心。这给我们很大的安慰。

没染污!真正染污了,那得要把这染污消除掉,把烦恼化解掉,断烦恼、消业障才能成就。要照惠能大师讲的,我们的业障,自性里没有业障,也没有烦恼,这问题就好办了,只要肯放下就行了。所以明白人功夫不是别的,放下,一念放下就成佛了。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成了,为什么不肯放下?从事达理,事是假的,事不是真的,理是真的。理上清净,事上染污不要紧,那是事,是假的,理上没有染污。事上有分别,理上没有分别;事上有起心动念,理上没有。理是自己的自性,是自己的真心,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就好了,就这么一句话。肯用真心的,马上就成佛,用妄心的,无量劫你也成不了佛,不管你怎么修。所以「即事而真,谛信万德庄严,直入一句名号之中」,愈讲愈具体了。

一法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实智慧,阿弥陀佛无为法身。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自性里头本具的真实智慧,本有的无为法身,它没有生灭。正如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万法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你要问为什么会生万法?你这个该不该问?该问。就是因为这个妄念现了万法,没这个妄念就没有万法,万法就在这个一念当中生的。怎样回归自性?把这个妄念放下就回归自性。自性里头没有念,你怎么会生一个念头出来?你的问题愈多,就愈迷愈深;什么都没有,马上就觉悟了,道理在此地。没有原因、没有先后、没有远近、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统统当下就是。这是如来跟我们讲真话,这个真话我们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我们有分别、有执著。只要你讲分别执著我们懂,你不分别不执著我们就不懂。不分别不执著是真的,分别执著是假的,我们现在只认假不认真,法身菩萨以上认真不认假。所以我们用真心,就跟法身菩萨一样,无二无别,入他的境界。

这是我们学佛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之后你才肯放下,一天到晚就照顾这一句名号,什么都不要问,就这一句名号念到底。念到什么?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就成功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最低的功夫是成片,继续再不断的念下去,可以念到事一心,念到理一心。念到事一心是入定了,念到理一心开悟了,大彻大悟,跟宗门的明心见性没有两样。心定在这一句名号当中,定久了这是自性本定,跟惠能大师第四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念佛念到这个一心不乱的时候没有动摇,跟本无动摇相应了。

从事达理,即事而真,事是现相,真是真如。这桩事情古人用比喻,用黄金金器做比喻,金器是事,真金是体。这个现相是金做的,相就是体,体就是相,叫即事而真。你只要不著相,你就见性了。换句话说,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真正能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见性了。性在哪里?性就在相中,因为性相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时候真正搞明白了。

「净念相继」是摄取的意思,这是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净,里面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叫清净,就是一念阿弥陀佛。相继,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叫摄取,摄取受持。「盖弥陀名号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议,故名号功德亦复不可思议」。法身是真实智慧,所以名号是真实智慧。『受持』,「受者,信受」,行是奉行,受持,信受,「依教奉行」;持是保持,永远不会失掉。「本经之宗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佛教人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这两句。菩提心是真心,真心里头没有念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阿弥陀佛就是真心,阿弥陀佛就是离一切妄念。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般若智慧,你只老念,念下去,肯定自性般若智慧会现前,念到功夫成熟了它就现前,它就是法身。就用这么一句名号,你就能够证自性里头的智慧法身,这法子妙!

下面给我们解「宗」,宗是什么意思?「修行要径」,径是径路,要是重要,最重要的一条径路,就是快速公路,没有拐弯的,一直通达。「依此而修,始名为受」,你真的接受了。本经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真接受,你真干了。这是正确的,不仅是正确,决定真实。不能等待,知道了就要干,分秒必争,万缘放下,证果很快速,《弥陀经》上给我们说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古往今来,修行人有表演给我们看,经上所说是真的,不是假的。古人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关键就是肯不肯放下,就这么一句话,肯放下就成功了。

放下於身不相干,身放下了心没有放下没用,最重要是心里放下。心里一放下,事上就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境界你就证得了。你在这个世间,身体留在这个世间,得大自在!大自在是就像《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一样,「度一切苦厄」。过去没有学佛之前,一切都苦,这个时候一切苦全没有了。由此可知,苦从哪来的?苦从妄念来的,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言行,从这儿来的。现在我觉悟了,这个错误全放下了,就得大自在。处事待人接物完全合乎中道,自然合中道,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像什么样子?像释迦牟尼佛住世,像诸大菩萨的示现,像祖师大德的行持。

「持者,执持名号与持诵本经」,持是执持的意思,执持名号。名号不能中断,一句接著一句,出声念可以,默念也可以。印祖的十念法确实很能摄心,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换句话说,就是契合现代人当机,现代包括末法九千年,这个方法肯定有效。很容易,从一到十,用心记,清清楚楚,没有痕迹,我这句佛号是十句当中的第几句,清楚。如果不记,很容易杂念跑进来,妄想生起来;用这个方法,杂念跟妄想都进不来,所以称之为净念相继。诵经亦如是,诵经用真诚恭敬心去诵,就是念经,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漏掉。这部经一天念一遍、念两遍都好,看自己的时间,自己有时间,多念有好处。可以用念佛跟用念经自己做个实验,看我念经容易摄心还是念佛容易摄心,或者两者都能摄心,这就非常好了。总而言之,摄心是非常重要,摄心是没有妄念,没有妄想,一心专注。

实在讲,这些都是佛在大小乘经上所说的,制心一处,不就修这个吗?制心一处就是禅定,制心一处就是一心不乱。净土里头说的是一心不乱,宗门讲的是大定,甚深大定。定起用就是智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的是定心。定心你不懂,经题上讲你懂,定心就是清净心,没染污;就是平等心,没有动摇,不是生灭的,生灭就不平等,平等是不生不灭。用经题上的话你就很好懂,你的清净心、平等心现前了。起心动念就不平等,有念就染污了,没有念头。这一句阿弥陀佛染不染污?一句阿弥陀佛,执著就变成染污,不执著没有染污。不执著,它是性德,它是出世间法;有执著,它是世间法。实际上讲,哪有什么世间、出世间?世间、出世间从分别心里头出来的,没有分别的话,世间、出世间都没有了。所以说无为法身,这句佛号能证无为法身,可是你有分别执著就不能,证不得。没有分别执著,这一句名号是真实智慧、是无为法身,还是真实利益,三种真实都在这一句名号当中。《往生论》上二十九种庄严,都在一句佛号当中,妙不可言!

下面这句话很重要,《华严经》上说的,「十地菩萨不离念佛」,从初地到十地,地地都是念佛,《华严经》上的。净业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不离念佛。为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到十地菩萨完全明白了,他想成佛他就念佛。念佛是是心是佛,心本来是佛,是心是佛,现在念佛,是心作佛,那就成佛了。不是普通的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要记住。要不然十地菩萨为什么念佛?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到最后,证得地上菩萨地位了。你看看不容易,从十信,十信圆满就出十法界了,第七信出六道轮回,第十信出十法界,再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修满了,登地,登地修什么?登地就念阿弥陀佛。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此一句佛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是以等觉大士亦不离念佛」。不但是十地,十地上去是等觉,等觉菩萨也不离念佛。大乘也称等觉为十一地,十地再上去,第十一地,就是等觉菩萨。菩萨五十一个位次,最高的十一个位次统统念佛,这不能不知道,这法门多殊胜。「我等凡夫,但当老实念去」。看看《华严经》上那些法身菩萨,再看看十方世界,到最后全是念佛成就的。

「《要解》云: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持名就是善根,持名就是福德,不但是善根、是福德,而且这个善根福德跟一切诸佛平等,这还得了!修善根、修福德要不要花钱?不需要。有钱能修福德,没有钱的人就修不到了?哪有这个道理!修福、修慧一切众生平等平等,没有高下,问题只是你会不会。你要真会,这一句佛号超越一切阶级,这个事实真相知道的人少。蕅益大师这句话,「真得十方如来之髓」,精髓,「实应尽未来际顶礼膜拜此一句也」,这一句就是「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这一句真正不得了!

没有善根、没有福德,怎么能得度?怎么能成佛?怎么能利益众生?可是我们要知道,虽然有圆满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样,教化众生还是要应机施教。众生没有福,你就不能把大福德示现给他,示现他就吓跑掉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示现什么样身分?比丘的身分,比丘是乞食,树下一宿,日中一食,示现这个身分。连讨饭的看到,跟我差不多,我天天沿门托钵,佛也沿门托钵。讨饭的人敢跟他讲话,敢跟佛交往,自己讨一点东西,就供佛,修福,佛接受,佛给他祝福。这叫应机说法,为什么?众生没福,佛有大福德,不示现;众生有福,佛就示现有福。

实在说,我们净土跟密宗是一个门路,都是修清净心的,但是义趣不一样。净土宗的根机浅,要离相,清净心才能得到,这个方法一般人统统可以修,能成就。密就难了,密是即一切相,即一切法,它不要离相,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也就是说明,他把执著分别放下了,起心动念没有放下,分别执著放下了,他在境界里面不染境界,真清净。都是修清净心,清净的纯度不一样,密是禁得起考验的,真的,六根在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如果我们在境界当中还会起心动念,你决定不要去碰密,你要碰密的话,没有一个不堕地狱的。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禁不起考验。所以当年我跟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没有传密法给我,这些常识他跟我讲得很多。密宗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成佛之道,一个是无间地狱,没有中间的。不像净宗,净宗确确实实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稳当,也快速。到了极乐世界,跟密宗所修成的大成就完全平等,这就是净宗比密更殊胜的地方。所以,密宗有不少大德,他修净土,他念阿弥陀佛,这是真实智慧,与此地念老所引的经论,里面所说的完全相应。

「念佛时,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时,是故当获广大一切智智」,这一句要紧!念佛的时候就是修佛的善根,修佛的福德,跟佛完全平等。所以经文上,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一切智智」,我们这里有参考资料,从《佛光大辞典》里面节录下来的。这是佛陀的智慧,「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我们常常看到「萨婆若海」,海是比喻,比喻它深广无边际,也叫一切种智,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一切智通於声闻、缘觉」。佛这个字讲三种智,第一个是一切智,一切智阿罗汉证得,辟支佛也证得。一切智是知法总相,总相是什么?总相是空相,万法皆空,《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总相。声闻、缘觉都知道,他真正用上了。怎么用上?对於一切法不执著,这就用上了。我们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对这一切事相执著。执著就是六道轮回,不执著就超越了。

为什么执著?不晓得它是假的。虽然我们读了很多佛经,知道都是假的,其实知道假的是佛知道,我们并没有知道。我们真正知道假的,你还会去执著吗?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标准,只要你没有做到,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没有了解。大师给我这个标准,让我时时反省检点,知是不是真知。他给我说过,大乘佛法知难行易,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是为知难行易。千万不要以为我已经知道了,我也会讲了,讲得头头是道,听众也点头了,不算!没做到。没做到是什么?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儒家所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你自己没有亲身证得。亲身证得,自己得受用,没有证得不得受用。凡是不得受用的,都是知之不彻底、不究竟;换句话说,里头还有疑,我们自己不知道,疑根没有拔掉。拔疑根,两个方法,一个方法就是读诵经论。念多了,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根拔掉了,那是真的。另外一个就是放下,宗门用的方法,禅宗。放下起心动念,知道了。那在什么?六根在境界里头练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宗门修行最重要的一个原理。参究参什么?就这个道理。

所以修行成就了,他没有听过经,没有学过教,他为什么讲得头头是道?这就是什么?於听经、学教没有关系,他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那个功夫是真功夫,就是在六根见六尘境界,他修什么?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四句话都做到他成佛了。惠能就是一个例子。惠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谁知道他?五祖知道他,五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他的功夫没间断,他什么功夫?眼见色,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耳听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鼻闻香、舌尝味、身之接触,意,意是念头,他统统都在那里修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八个月。到将悟未悟的边缘,五祖知道,这个时间到了,点他一下他就悟了,他就差那么一点。五祖为什么不提早几天?为什么不延后几天?为什么要一定在那个时候?就是他那个时候将悟未悟,一点他就醒了。半夜三更召见他,跟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悟了。这大事就圆满了,就毕业了,就成佛了。所以衣钵传给他,叫他赶快走。这是真修!最高明的修学方法,不要用书本,真功夫。这一悟了一切都悟了,一通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去请教他,你去问他,没有一样东西你难倒他的,他都给你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在这个世间过去,我们看到很多宗教,真正成就的人,确实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好像穆罕默德也不认识字,你看他能说出一部《古兰经》。他知道东方,就是指中国,有大智慧的人,鼓励他的信徒到东方来学习,学智慧。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唐朝时候,唐太宗那个时候,穆罕默德还在世。所以,穆斯林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中国传统文化、大乘佛法,穆罕默德肯定,鼓励他的信徒学习。他知道,他虽然没有接触过,他清楚。

一切智,阿罗汉有、缘觉有。道种智,第二种道种智,菩萨有。一切智知空,叫万法皆空。可是万法怎么来的?有是幻有,有从哪里来的?这个阿罗汉不知道。菩萨知道,菩萨知道有是怎么来的,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菩萨有道种智,种是种种,道是道理,这种种法什么个道理生出来的,有这些东西,这就是知道现象,菩萨知道。如来有一切种智,就是圆满知道。一切智跟道种智合起来叫一切种智,菩萨合不起来,佛合起来了。道种智跟一切智是一不是二,圆融了。「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这是把一切智智这个名词意思说出来。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这个括弧里的「大」应该是《大正藏》,说「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换句话说,一切智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现在迷了,有了障碍,它不能现前。其实一切众生都有,只要你六根在境界上,刚才讲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现前,这一现前就叫成佛。可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习气、麻烦,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总是起分别、起执著。什么时候我们真正觉悟了,这种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不能原谅的过失,它根本没有,全是假的,为什么认假不认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才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这一生还不错,转到人道来,可是,寿命终了的时候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可大了。

极乐世界,现在我们知道,真能去得了吗?法门难信而易行,我们行了,可是这句佛号念得不相应。那是什么?我们行,行不得力。多少老和尚,我们年轻的时候去拜老和尚,都喜欢问问,老和尚,你生死有没有把握?往生有没有把握?都讲真话,摇头,没有把握。这个话我们听得很多,讲真话,不是讲假话。我们仔细去观察,观察他是真的,为什么?他没放下,名闻利养没放下,眼前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没放下。尤其老和尚都有财产、都有家业,那个大庙是他的家业。世间人的家小,都放不下,他有那么大的家业,他怎么能放下?他怎么能不操心?这就是没有把握的真正原因。他要统统放下了,他真有把握。锅漏匠为什么能成功?锅漏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没有障碍、没有牵挂,他容易成就。什么都有,去不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要明白。

心量要大,这也是个基本的因素。心量很小,样样都为自己著想,这个事情很麻烦。天下决定没有自己如意的算盘,这个话是李老师告诉我的,自己盘算怎样,到后来全不是自己想的。那怎么办?不要想就好了,一切随它去吧,自己才能成就。为什么?一切众生业力不相同,妄念千变万化。自己能不能保证自己一生?不能。什么人能保证一生?这经上讲的,一切都放下了,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得到保证。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人得保证了。你要问他,他可以答应你、告诉你,我往生有把握。都是跟你说真话,全在放得下与放不下。

《大日经疏》,「大日经卷六:离一切分别及无分别」,分别离了,无分别也离了。就是说,离一切分别,连那个离一切分别的念头也没有。「我离一切分别了」,他还有个离分别的念头,那个念头也不行,他还是有个妄念在;连离分别的念头也没有了。换句话说,就是抓住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智智,这句佛号是无量智慧、无为法身。这句话要记住!那就是它是真的,它跟自性相应。我们紧紧抓住它,把其他统统放下。所以,阿弥陀佛是性德的名号,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我们经上讲的三个真实,还有真实利益,统统在这一句佛号上,这还得了吗!

这个经上说,「离一切分别及无分别,而彼无尽众生界,一切去来,诸有所作,不生疑心;如是无分别一切智智,等同虚空」。这才真正叫万缘放下了,放下全是讲起心动念,我们平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就是这个境界。对於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诸法,这个地方讲「无尽众生界,一切去来,诸有所作,不生疑心」,就是不起心不动念。知道这是什么?法尔如是。大乘教上回答得好!这个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要给你细说,那就是说这一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给你说,说详细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不说行不行?行,不说也入《大方广佛华严》,那就是一切所作,不生疑心,就是不分别不执著。

「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犹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又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又如风界,除去一切烦恼尘」,像飓风,把一切烦恼尘埃吹得干干净净。「又如火界,能烧一切无智之薪」,经上常常用智慧比喻火,智慧火,把烦恼比喻作能烧的这些木柴,都给它烧干净了。「又如水界,众生依之而欢乐」,一些众生喜欢水,居住、生活都在河流的边缘,得到灌溉。「非但以一切种遍知一切法,亦知此法为究竟之常不坏相」,这就是说一切智智,一切智智是常住不坏,「不增不减,犹如金刚,故为究竟实际之实智」,真实智慧。真实智慧的反面就是凡夫见闻觉知,这个智慧是假的,这个智慧有生有灭,真实智慧不生不灭。

能大师开悟,第三句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里头第一个就是智慧,本自具足,第二个是德能,第三个是相好。因为本具,所以它能生万法,能现万法、能生万法,万法是自性所生所现。能生不动,所生的是动的,波动现象,这个现在我们逐渐逐渐有概念,清楚了。实智「犹如金刚,故为究竟实际之实智」。实在讲,三个真实完全相同,真实智慧、真实之际,真实之际从体上讲的,真实智慧从相上讲的,真实利益是从作用上讲的。体相用三面,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的。下面说,「亦唯如来自证之解脱味」,常言的法味,这三种真实,法味无穷。「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这是讲它的出处。

佛有,我们众生个个都有,只是我们不能证得。实在没有能力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那就得用个方法把它伏住,这个方法就是一句佛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叫它不起作用,就能往生,这个话要记住;如果伏不住,它还起作用,不能往生。真正往生,大乘经上有一句经文,叫「心净则佛土净」。有些人到临终最后一念,他最后一念心清净,用清净心念这句佛,他能往生。如果最后这一念,他还有妄念夹杂,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就不会走错路,不会产生误会,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八集
下一篇: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II. The Dharanis[栏目:Manual of Zen Buddhism]
 妙法荷叶心经[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8.宝剑触不得[栏目:善祥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六愿、天眼智通愿[栏目:信愿法师]
 生命是无限的延伸[栏目:佛网文摘]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二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安居讲法第一讲[栏目:智海法师]
 出世与入世:人间佛教的分际——以太虚大师和蒋介石关系的个案研究为例(陈卫华)[栏目:人间佛教]
 禅师[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