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相上师瑜伽中讲解密宗四精要法
修行上师瑜伽的整个过程都要具足四个要点:传承法脉清净,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此四精要法在外相上师相应法、内相上师相应法和密相上师瑜伽中都应该如实具备。前者分为四个阶段具备四个要点,后者在一刹那或者一法之中圆满四精要义。
我们应该时时反观自己的修行是否具备这四个特点,因为这四个特点彰显了显宗和密宗的区别。我们知道,显宗修法需要修学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密宗却可以在短短的数月、数年、一生、最长七世之中成办解脱,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何处呢?
对此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说,显宗念诵阿弥陀佛所以慢,密宗念诵金刚萨埵所以快一些。但细致观待,同样是依止本尊,同样是口中念诵,阿弥陀佛和金刚萨埵有什么不同?如果把显密之差异安立在本尊和口中念诵不同之上,未免庸俗。
如《三相灯论》所言:“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此中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根机四个角度来讲解显密之差异。上师瑜伽四精要法与此四个方面相契合而突显出密宗的殊胜性。现在我们就站在外相上师瑜伽的立场上讲解一下四精要法。
一、传承法脉清净
(一)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
传承法脉清净主要讲解要具备普遍之信心。
从调伏烦恼的角度来说,小乘的方法是断绝烦恼,大乘的方法是转变烦恼,密宗的方法是运用烦恼成办解脱。大乘和小乘在调伏烦恼之上,除有粗细区分之外,都具有舍弃一边而另外寻找清净刹土的特点。而密法则远离破立,当下所见即为西方极乐世界,是“烦恼即菩提、三毒即三身”的真实境界。但对于初次修学密宗的弟子而言,由于见解不圆满的缘故,不可能当下看见净土,所以运用烦恼主要在于净观。通过净观,强力改变众生不净之显现。所以作为一个密宗的弟子,净观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信心也在于此上。
不管是面对诸佛菩萨还是所有导师、或者所有法,都要以平等心去对待。这一点不仅下乘派要具有,上乘派更应该具备。修学密宗的弟子根机更高一些,那么就要在信心之上突显出来。
(二)信心不圆满故见解无法增上
有人说,我已经修学密宗好多年,但为何没有像上师所说般,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办解脱?我好像没有多大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法永远不会欺骗我们,历代传承祖师也永远不会欺骗我们,但我们修了那么长的时间,见解没有增上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需要反观一下自己,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做得如何?是否还是如同以前般,对某些导师具备信心对某些导师不具备信心?信心是否仍旧树立在分别心之上?若是这样,就充分说明你的信心有些漏洞,见解不能增长的缘故就在此上。因为迅速成办解脱的前提是圆满一切法义。若四精要法缺少一个,就不成为一个圆满的修法。
(三)不断增上圆满普遍之信心
众生毕竟是众生,初次依止导师期间会产生很多疑惑,甚至对上师的信心并不是很圆满。这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所观想的皈依境形象,把上师观想成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及莲花生大师等形象。若信心已经达到平等之时,认为上师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则不需要改变上师的面相,直接观想上师即可。这也是迅速培养信心的一种方便。
比如有些弟子,虽然理论上了解上师即为佛,但在实际修行的过程中却无法做到,观想上师形象不能消尽烦恼甚至还在增上烦恼,这时候就需要把上师的面相观想成诸佛菩萨。
你们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平常不能长时间亲近导师,若有疑问要多看看这些教言和法本。若出现进入偏道的现象,要立即调整、消除。
不管是依止过还是没有依止过的导师,都要以平等心来对待。但是和自己没有缘分的导师,也不要轻易依止。否则,一段时间后产生疑惑或诽谤,会造很大的罪业。在依止导师和修行的过程中都要具备普遍之信心。
二、通达方便
(一)前行之前行
上师瑜伽导修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五个部分。若能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方法修行,成办解脱指日可待。若在修行中缺少一点,即生成办解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一辆原装的汽车一小时可以跑很远的路程,若要是换了里面的一个零件,汽车行驶的速度就难以保证。同理,密宗因为具备殊胜方便的缘故,即身可以成办解脱,一旦修行之上缺少一个法,即身成办解脱就不太现实了。
前行之前行要具备几个方便?一为地处清净,二为立两种誓言。第一个誓言:即使父母等至亲来见,亦不中断入座而随顺迷乱;第二个誓言:纵遇命难亦不舍弃上述誓言。
(二)入座前行
入座前行分为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三个要点。
身要七支坐法分为方便七支坐法和解脱七支坐法,两者之间的差异,大家不仅要在理论上通达,更要通过实修在操作层面上做到。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密宗即身可以成办解脱,两者在时间之上形成那么大的差异,归结到殊胜方便之上,就包括打坐姿势的小小差异。所以解脱七支坐法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视。
语要排九节佛风。排气要按照要求一一做到位,同时要配合观想。我们在讲解显密差异的时候提过密宗修行方便多,像排风就属于密宗独特的气脉明点修法。
意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世俗菩提心要具备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要具备两个特点: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这一系列过程都得通达,而不是仅仅走个过程就完事大吉。若只是走个过程,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止观交修的时候,就要着重观修四无量心。这些修行要善巧一点,不要死死地固守一种方式。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自己欠缺哪一方面就着重修行哪一方面的法义。这些都在剖析调伏妄念的范畴之中。
(三)共同外前行
共同外前行分为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对于这四厌离法,我相信大多数弟子修行得并不是很圆满。
因为在我们平常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世俗的某件事情时,很可能便会把修行搁置一旁。这充分地说明了四厌离心的修行并不到位。若四厌离法修行到位的话,你就会把修行作为重点,而不是把无意义的事情作为重点。
我们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不管是导师们传讲还是平常自己阅读不同的教言,都已经知道四厌离心的法义,但是修的过程当中真容易走个过程。所以,对四厌离心的感受并不是很深刻。因此,这方面需要长时间修行。
有些人会问,座上也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修行共同外前行太多,其他的禅定就没有时间去做,这该怎么办呢?这不要紧。这一座以共同外前行为主,下一座再契合其他的法,甚至早上修共同外前行时间很短,其他时间可以多看看共同外前行的教言,平常多去思维这些法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看到、听到、遇到的事情都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相关,把这些事情和佛法交融到一起如是去观想,也是在修共同外前行。共同外前行还是挺重要的。
有人又会问,什么时候才算是共同外前行观想合格了呢?
何时你把身心完全投入到修行之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你都不会把修法当做次要;或者对世间的执著越来越小,对出世间的信心越来越强,如此这般的时候,就说明你的共同外前行修得很不错了。
有时候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自己是在修大圆满的解脱窍诀法,之前的基础是否还是很薄弱?若没有共同外前行的基础,我们一天都会在忘失正念中度过,修行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甚至修行还会成为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当修行变成任务的时候,就说明共同前行修得不够圆满。因此共同外前行非常非常重要,这一点绝不能轻视。平常应该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前行备忘录》等等。
我们为了生存,有时候的确需要追求一些世间事业,但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追求世间事业的话,还是很不圆满的。试想一下,今天你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追求世间事业,若是明天就离开人世,你所追求的这一切谁去享用呢?因此还是抽出时间,多修一点法。
平常不论我讲什么样的法,都会着重讲解一遍共同外前行,因为他太重要了。平常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共同外前行的原因,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就。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我们不是对三宝没有信心,但为何修行还是顺着自己的习气而行走呢?好像总是修几天不修几天的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缺乏共同外前行的原因。从去年的今天到今年的今天,三百六十天已经过去了,这期间虽然一直对三宝有信心但修行并不够精进,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还是由于缺乏共同前行的力量。
不管你修法与否,时间还是一样在向死亡推移。若这一段时间,你修行共同外前行很精进的话,那已经积累了很多福报。相反,现前虽然进入新的一年,但若还如往昔一般懈怠度日的话,何时才能成就呢?可能有些人觉得自己还年轻,还可以再活五十年。但若没有共同外前行的基础,你还是会在懈怠拖延中度过一年又一年,五十年的时间也就很快过去了,当你到达临终的时候仍然不会成就。
如果你把全部时间用来追求世间享受,就永远不会有修法的时间。若圆满具备共同外前行,抽出时间修法就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共同外前行时时要铭记心中,绝不能轻视他,要多去修修。
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共同外前行。词句上的共同外前行并没有什么可不了解的地方,但把里面的道理纳入心相续当中,将自己变成共同外前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管是见解、行为或者修行都是为了对治烦恼。初次开始修法时想要对治懈怠和拖延时间,共同外前行的对治力是最强大的,效果也是最明显的。
(四)念诵仪轨
念诵加倍咒到回向之前的内容为念诵仪轨。此仪轨在《如意宝藏——上师瑜伽圆满引导》一书中有详细的解释,大家对仪轨中一句一词的含义都要理解,在念诵过程中要做到依文明观。文字上如何讲解,应该如是净观。否则的话,口里虽然在念诵,但是内心仍旧在散乱之中,这不叫修法。成办解脱要具备三清净法,正行若不清净的话,当时一切恶缘很容易摧毁你的善根,所以还是要提起正念。
(五)回向
回向分为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无毒回向分为真实回向和随顺回向。在《如意宝藏——上师瑜伽圆满引导》中,回向讲得非常细致。应该如是做回向为妙。
三、认识智慧
(一)修学禅定应具备次第
认识智慧为禅定。修学禅定首先要知道禅定的次第道。
禅定有很多很多,初次修学禅定要知道一切禅定的起发点是什么?这种禅定修到什么境界可以进入下一步?如果没有修行的次第,禅定可能前十年也是这样,后十年也是这样,没有丝毫进展。我给你们讲一个公案,这个公案非常非常有意义。
当时有一位虔诚的居士,每天不间断地修学禅定至少几个小时,站在时间的角度上,非常了不起。我问那位居士:“你修学禅定是依止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导师,还是看看书,然后按照书本修行?”他说:“当今在汉地,要依止一位导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就是看看书,书本上怎么写,就怎么修。”我又问:“你所修学的禅定有没有一个次第道?你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当时他回答说:“不懂什么是禅定护持的对境,只知道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若我们修行禅定没有一个次第道,仅仅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只能说明我们行持的禅定完全没有目的,完全是一个迷惑修法。因为平静状态的范围太广了,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个平静状态,世间禅定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个平静状态,无色界天四空处有四个平静状态,出世间九乘之地有九个平静状态,如果不能辨别上下不同之特点,你所修行的若是外道教之平静状态,别说解脱,连成佛的种子也无法播下。这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必须铭记心中,文字只是见解的诠释,具体操作方式必须借助上师的教言。堪布昂琼曾经说过:“即便通达多少理论,但在实修的过程中若不借助上师的窍诀,即身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因为文字描述是粗糙的,只能告诉我们大致的方向,而实修则是非常细致的。在修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准确的目标,就是盲修瞎练。就好比往无边无际的天空中射箭一样,这是乱放箭。
修行应该在很清明的状态下行持,而不是在迷惑当中去行持。若不通达教理,仅仅在迷惑中信任一切修法,天天安住在犹如酣睡与闷厥的无念状态当中,并不是禅定,也不是成办解脱之因。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告诫我们,所修禅定若为世间禅定,配合行持善法积累福报,未来有可能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天;若未行持善法积累福报,未来可能投生为青蛙、蛇之类的冬眠动物。这可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以后在修的过程中时时要铭记这些道理。
可能很多弟子都觉得自己的禅定很清明。但禅定之中的清明和第六识有什么区别?这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掌握的地方。细致观待,我们第六识的清明只能一心一用,比如手里用刀切东西的时候会小心谨慎;那禅定当中自认为的清明状态,如是操作会不会切到手呢?若是的话,比我们日常思维还迷惑的话,还叫什么清明呢?第六识一心只能一用,修学禅定的目的是一心多用到一心遍知。若没有往这方面发展,你所谓的清明还是自欺欺人。有情和无情就是通过明了而辨别的,我们是有情众生,禅定之中有明了很正常,关键是这个明了“明”到什么程度。
(二)有相定和无相定
1、禅定的起发点为有相定
我们平常修行禅定,首先要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如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首要澄清粗大之妄念,从有相定开始入手。”为什么呢?因为平常我们的心是很散乱的,妄念粗大、众多,这时候要平息一切妄念必须要把心专注在一个境之上,因为我们的心,只能一心一用。依靠这种专注逐渐达到平静状态,再追求更高的境界。心专缘一境称之为有相定。修上师瑜伽导修之时,修持有相定就是把上师的皈依境观想在对面,心专注在上师的皈依境之上自然安住。
2、自然是有相定趋入无相定的最大方便
有些弟子会问,有相定是一切禅定的起发点,如何能让有相定进入更高的境界呢?
要记住的是,有相定转变为无相定的最大方便就是自然,换句话说,就是在所缘上师皈依境的同时要做到自然。如果刻意专注在上师的皈依境上而做不到自然的话,有相定永远无法转变为无相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指的是既不紧张也不昏沉的状态,和放松完全是两个概念。放松指的是一切放下,五根内收,会导致昏沉的一种状态。我们知道,意识过于太紧的话,身体会感觉很累,妄念也会众多;但若意识过于松缓,则会导致昏沉。所以,过紧和过松都是我们要避免的过失,而所取的则是不紧不松的中间状态——自然。要做到自然也不是一座、两座就能做得到的,他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在实修中慢慢去寻找、体会这样的状态。做到这一点以后,前面的有相定很容易转为无相定。
3、无相定的分类
无相定分为两种,迷惑无相定和清明无相定。前者是世间禅定,非我等所追求的境界;后者则为出世间禅定。因此于此两者须做辨别。
(1)迷惑无相定
在观想上师皈依境安住的时候,安住之初,尚有所缘之对境和能缘之心,但两者于安住中逐渐消失,五根完全遮止,这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迷惑无相定。
又或者,在观想上师皈依境安住之时,随着安住时间的延长,眼前好像能看得见境,耳也能听得到声音,但无法分清到底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是前五根识的迷惑无相定。
无论是第八识还是前五根识的迷惑无相定,我们都需要依靠提起正念把他转变为清明无相定。比如,当一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就要善巧运用,不管用持风还是剖析调伏妄念,应立即把这个明了提起来。虽然一开始打坐是从有相定开始入手,但自然、善巧会让我们从有相定进入到清明无相定,能起到这个作用。
(2)清明无相定
在观想上师皈依境安住的时候还有一种状态,所缘的境不存在,能缘的心也没有专注在某个境之上。这时候,呈现一种说不出来却又不是思维造作的清明状态。眼睛能看得见境、耳能听得到声音,但已从耽著和分别当中超越,这就叫清明无相定。清明无相定还分为不了义和了义两种。
至于清明无相定安住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可能有些会长些,有些会短些。有些修行当中,有相定和无相定相互配合、交替;有些修行当中,有相定只修一次,就自然而然进入到无相定之中。这些都不要紧,要善巧一些。
当自己的见解当下不能安住在清明无相定之中,刻意去创造清明无相定是永远都达不到的。清明无相定是依修而得的见解,不是造作出来的见解。若依靠意念造作而安住的话,即便如何苦修,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
四、善巧运用
(一)善巧运用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初步修行时的有相定和无相定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们成办更高境界的一个过程。犹如上楼,必须拾阶而上,前面的台阶是后面的基础。但如何从初次修行的世间禅定进入出世间禅定呢?我们所依靠的就是善巧运用。善巧运用的作用在于把有相定转变为无相定,把迷惑无相定转变为清明无相定,把不了义之清明无相定转变为了义之清明无相定。所以善巧运用非常非常重要。
在实际修行中,上述种种方便不可缺少,但在通达方便的基础上,如何善巧运用却是把前面的禅定转变为更高境界的关键。我们平常打坐期间,妄念起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今天可能昏沉很重,明天可能掉举很多。或者一座期间,前面一段时间昏沉很重,后面一段时间掉举很多,这时候,我们调顺烦恼之方便必须善巧,不能仅仅拿着一种方法去调伏烦恼。很多弟子在修行过程中,就是因为不具善巧,死死抱持一种方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导致见解久久不能增上。
(二)对妄念的正确认识
作为有情众生,起现妄念是很正常的。当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发现妄念众多,这恰恰说明你没有忘失正念,是一种功德。若能把妄念转为道用,他就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所以从共同的角度来说,有妄念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转为道用。
所以以后在修的过程当中,暂不说妄念多少,应该做到的是有妄念也在调伏之中,没有妄念也在调伏之中,这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有念无念都在修行之中,就叫调心。而不是无念就叫调心,有念就叫散乱,这样的见解并不是密宗。因为在《三句精要本论注疏》中说:“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而没有讲解妄念为过失。当起现一个粗大妄念之时,我们去对治他,就称之为调心,就称之为转为道用。再出现一个妄念,就再转为道用,他又是一种调心。一座当中有十个妄念,就有十次调心的机会,你说意义有多大呢?
尤其在无念当中,若不知道善巧运用,仅仅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恐怕永久不会有成就的机会。色界在一禅当中可以安住六千个大劫,无色界在一禅当中可以安住八千个大劫,但最终都不能成办解脱,就是因为没有妄念的缘故。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妄念并不是一种过失,我们要时时铭记这一点。
(三)如何善巧运用
在修行上师瑜伽导修期间,若妄念、昏沉粗大,初步宜先从剖析调伏妄念开始。当有粗大妄念、昏沉起现之时,我们把这个心收回来,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因为心的规律是一心只能一用,当前念在散乱的时候,把这个心转变为另一种心念,就是剖析调伏妄念,也就是运用妄念的规律来对治烦恼。
可能有些人会问,妄念起现时,“转变”为大乘教法调心的方便,“运用”才是密宗调伏烦恼的方法,我们作为密宗的弟子,为什么不直接“运用”呢?那是因为我们的见地不够,无法运用,只能凭借其他的法。当你见解稍微赤裸的时候,体用本来就是一如的,安住调伏妄念期间为运用,就是真正的密宗。但我们现前处于意识转为道用阶段,还没有达到安住调伏妄念之前,当然采用转变的方法调伏烦恼。这并不是法不殊胜的缘故,而是因为我们做不到。
当有妄念的时候,一定要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观想皈依境吗?不是的,我们一定要根据当时自心的状态,善巧运用。这一座如果出离心比较弱,那就多观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等四厌离法。你要是觉得自己信心不够,可以观想关于信心的法义,去培养信心。你要是觉得自己菩提心比较弱,也可以观修四无量心等等,根据个人当时的状态去定夺。这都属于剖析调伏妄念。剖析调伏妄念的本意是在妄念当中抛开恶念,寻找善念。
我们平常打坐的时候,妄念起现的程度不同,妄念粗大的时候运用剖析调伏妄念,因为持风无法调伏。但当妄念很细微的时候,尽量用持风,因为这时候运用剖析调伏妄念安住的时间就太短了。所以我们调伏烦恼的时候应该要善巧一点。
这以上是我们修上师瑜伽导修之时必须具备的四精要法。没有修过的人仅仅依靠思维去推理,他没有感受,无法理解我们所讲解的禅定。但若修过的弟子,一定要反复阅读、深入思维,并在实修中如理如法受持,依靠这些教言增上自己的境界,成办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