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上师瑜珈 三
 
{返回 究给崔钦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07
安住于见地之中
 
教法中曾经提及在白天时,你可以将上师观想在自己头顶上方,夜间则将上师观想于心间。在白天的时候,观想上师安坐在你头顶的莲花宝座上,晚上准备就寝时,观想上师收摄入自己,变成一个光球,安住于自己心间。在准备睡觉时,你可以依照此种方式修持,然后以上师安住于心间的状态入眠。
 
透过这样的练习,你将能获得加持,而且安住于见地之中的觉受将能增长。依靠传承的加持力,将能够引领你练习安住于见地之中。
 
此修持的要点是将上师收摄于心间,并真正观想上师的心与你的心已经融合为一,然后安住于上师所介绍的自心本性的见地之中。日以继夜,每次当我们将上师融摄入自心时,安住在那样的状态,并认知这种经验的空无自性。在这样的加持状态中,我们就能够体验空性。我们必须让自己持续安住于藉上师加持而产生的空性觉受。在某些时刻,于空性的觉受中能感受清晰的明性与自生本觉生起,我们只需要认出它就可以了。如果你尽力精进修持此法,将可净除许多罪业与障蔽,这么做绝对能获得许多加持。
 
关键之处在于,当心安住于空性时,就越能获得上师的加持。这种空性的状态能让我们正确无误地领受上师的加持,并让上师与我们合一。
 
藉由领受加持,我们得以积聚福德资粮,藉由安住于空性之中,我们得以累积智慧资粮。
 
在修持上师瑜伽时,我们观想上师现于面前虚空,这是你的上师的外显或征象,是象征性的上师,究竟的上师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智慧,是自生本觉的俱生智。
 
在一般寻常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直接谈论见地,所以通常在许多经典与教授之中,常常给予的是间接的教授。当一位上师对大众给予灌顶时,针对四灌的见地,通常他可能只给予一般而简短的教授。
 
若上师详尽解释四灌的意义,行者就能获得了悟自心本觉的体验。若没有这样觉性的体验,我们对于空性的禅修就会像自然世界中的空间一样一片空白,一无所获。
 
真正自生俱生智的意义无法以凡夫智力来理解,它必须透过领受加持以及接受上师口传教授,并真正付诸实修,我们才得以真正认出自心的本性。虽然学者们的著作对于掌握真正自心本性能有些许帮助,但是心的本性无法言传。心的本性只有透过自己的修持,才能够自己了悟。藉由闻思带领我们展开禅修,而实修能够带领我们真正体验见地的意义。
 
这些教授属于实修传承,也就是体证的传承(the lineage of experiential realization),这必定如此,因为真实的自心本性远离一切言说与戏论,换句话说,只有在超越概念的状态下才能体悟自心本性。
 
只有在接受上师引介并根据上师的教法来实修后,才能了悟本觉。如果一位行者修持得很好,就能领受加持。透过加持并应用上师对真正心性的相关口诀教授,我们就能够认出本觉并安住于(这样的)见地之中。
 
有些上师能透过各种法门来向弟子介绍心性,他们能透过眼神或手势来引介。让每个人都惊吓的巨大雷声在上师的善巧方便下,就可能成为介绍心性的时刻。
 
一旦超越概念的状态生起,上师就会指导弟子安住在那样的状态之中。
 
对于那些能够安住于超越概念的人来说,上师就有可能会给予介绍觉性的教授。上师告诉我们当心处于空性时,在体悟空性的状态中,自生本觉就会现前。这就如同我们一开始能先认知空性,接着在空性状态之中,我们的自身本觉就能够自证。
 
心的自性很难用言语或来表达,也很难用实例来阐述,因为它非常微妙。然而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常用象征的方式来介绍心性。在教授中常援引很多例子,但这些只是让我们了解要认知出什么的指标。
 
举例来说,教授中说本觉就像金刚或钻石,意思是它有力量能够切割任何东西。本觉能够洞穿念头,如同金刚能切割任何东西一样,但金刚无法被任何东西摧毁;同样地,本觉无法被念头摧毁、伤害或干扰。
 
另一个例子是心的自性被形容如同在虚空之中。虽然它就像虚空一样是空的,但并不是空白一片,什么都不知道的空。真正的心性具有明的特性,因此具有了知空性(empty knowing)的特质,不像物质的虚空无法去感知任何事物。
 
我们说觉知就像在虚空之中,是因为我们无法精准定位它。当你想要找寻心的本质在哪时,它就消失了,不管在什么地方你都找不到它。为了了解这一点,尽力练习寻找心的禅修,试着去发现是否心或念头从某处生起?安住在某处?要去何方,或在何处息灭。
 
真正的心性也被形容像是虚空的回音。虚空是引介法性(现象本质)的最佳例子之一,虽然我们找不到它,但是能够认出它。一开始我们的认知不会像虚空一样广阔,就像学习放下执取时自然会发生的情况一样。执取会束缚与局限我们对见地的体验。
 
欲指出心性,我特别喜欢引用萨迦班智达的箴言:
 
「(心性即为)在两念之间,不见断的相续光明。」
 
当前一念已经过去,后一念还未生起时,会有一个间隙,一种无念(thought –free)的状态。虽然这个状态没有念头,但并非空白无知,而是有一个能感知万事万物的层面(knowing aspect, sal cha)。当在无念状态中认出这种知晓的层面时,事实上它就是不见断的相续光明。
 
一但认出这种相续光明后,虽然它一直就在那里,但很快我们又会失去它。当我们从无念状态中离开,妄念又再度生起时,我们就失去了它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实践萨迦班智达所教授的精义。再度回到两念之间的状态,认出自性空(empty essence),但进入这个无念状态时,必须对空性的觉受没有执着。
 
我们只需要认出无执了知空性的特质,也就是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仅只是认出这种状态就可以了。现在安住在这样的认知状态之中,不要被念头所左右。一旦我们分心,就把心拉回到萨迦班智达的偈颂上。不管生起什么念头或觉受,只要再度转向自心,认出空性,在认出空性的当下,念头就会消于无形。
 
这是持续实修的要点,让我们学习怎样能认出并开始实修安住于见地之中。这是萨迦传承有关见地实修的要义,也是大圆满及大手印的要义。
 
实修安住于见地之中需要特别精进。一开始我们对空性的认知无法保任很久,因为我们很快就会分心并落入二元分别的概念之中。若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就无法再回到见地之中,因此我们需要精进努力练习安住在当下(attentive presence),不这样努力精进,就无法安住在地见之中。
 
安住当下是正知与正念的结合。正念代表忆念自心本性,也就是空性。除了记住要认知空性以外,因为心能够了知周遭及内心的变化,因此要了知心的明性也在持续地运作。
 
正念是明性的功能之一,它能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也能注意到我们何时分心或开始妄念纷飞。一旦我们发现失去自心正念,正念能把我们再度拉回到自心的本质上。
 
现在我们能够了解安住当下本质的意义,这是安住在见地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精进实修安住在连续见地中的关键。
 
把心带回到念头的间隙(空无自性的自心本质),是止的面向。认知出明光,也就是无执了知空性的无念特质,是观的面向。
 
很多人都很喜欢领受加持甘露丸,认为吃下这些甘露丸可以获得加持。甘露丸很重要,但那仅只是外在的甘露丸,可帮助人们累积福德资粮。真正的甘露加持是自心的本觉智慧。我们需要认出本觉,这么做是为了要累积智慧资粮。
 
在灌顶时,如果你具足信心,就可领受加持并认出真正的自心本性。即使上师是一介凡夫,但只要具信领受灌顶,你就能获得诸佛菩萨及传承上师的加持,能够获得心性的体验。透过加持而产生的心性体验,称为俱生智降临,行者在实修上师瑜珈领受灌顶时,也可能反复出现这样的觉受。
 
当我们的实修融合领受加持,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理由来对上师产生敬信、感恩及虔诚心。
 
一旦我们认出上师所揭露的见地,就能感受到他为我们揭除无明迷妄的障蔽——亦即烦恼之源——的大慈悲。

{返回 究给崔钦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上师瑜珈 四
下一篇:上师瑜珈 二
 远离四种执着 前言
 上师瑜珈 六
 上师瑜珈 一
 上师瑜珈 五
 远离四种执着 二、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上师瑜珈 四
 上师瑜珈 三
 上师瑜珈 二
 远离四种执着 三、执着己目的,则无菩提心
 远离四种执着 一、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Introduction: Is Unselfish Joy Practicable?[栏目:Nyanaponika Thera]
 如是因,如是果[栏目:吉祥荟萃·冈波巴大师全集]
 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触支[栏目:印良法师]
 也谈EQ-情绪管理(常文)[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禅宗思想渊源 第七章 《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栏目:吴言生·禅学三书]
 不知道没有大悲心,没有菩提心的人,是否可以在中阴阶段见到强光时,迎上去就可以成佛?[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前世今生 第四章 已逝的父亲和儿子对我说话(3)[栏目:探秘生死轮回的启蒙书·前世今生]
 3 人的声气[栏目:大机大用]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七.供养次第法中真言行学处品第一白话注解[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请问点插电的莲花灯,日夜供佛,与点酥油粒,是否就是一样?[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