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论《坛经》的明心见性(照贤)
 
{返回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8

略论《坛经》的明心见性 

  作者照贤,江西佛学院预科班学僧

  一、《坛经》的思想及其影响
  《坛经》中详细的讲了明心见性的问题。他一开始就把其主要思想归纳为: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1)。”
  
  说明自性即在自心中。要想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明“心”上着手。
  《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经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他既保留了佛陀原始的“以心印心”的禅法思想。因参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把佛教的禅法思想更加民族化、系统性、通俗化、大众化。因在禅法上的发展,建立了真正的中国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祖师顿悟法门的根本源流。是佛弟子明心见性的法宝。是研究文学、哲学的一个宝库。

  二、明心与见性

  《坛以》在般若品中云: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2)”。
  
  菩提般若之智,也就是佛性,本来我们就具有。因我们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我们是业障凡夫,有我执和法执。被种种的现境与外像所迷惑,对种种现前的东西有贪求和厌弃。用我们的自我意识,不管对何人都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判断。这种不管什么都以“我”为中心的主观态度,就会有得有失,爱与恨等等自我观念的前后矛盾、自我想法的彼此冲突。这就是烦恼,也就是“迷”。因为迷惑,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有真心。所以认为种各现前的假像是真实的。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因为有了迷惑,就必须要有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大善知识通过修行,已经见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他们是过来人,知道怎样修行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有真心。六祖惠能大师说是开示我们明心见性的一位大善知识。他在《坛经》中具体的阐述了怎样才能“明心见性”。
  惠能大师闻五祖弘忍大师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3)。”时言下大悟。见到了自己的本有真心。从息性流露,接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4)。”
  这五个何期自性,具体深刻的说明了自性的内涵。我们的自性本来说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没有动摇。那为什么我们的心是那样的污染?而且时刻生灭,是那样的飘浮不定呢?那是因为:

  “自性能生万法(5)。”
  
  也就是六祖所说: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6)。”
  “自性能含万法,万法在诸人自性中(7)”。
  
  万法,即众生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成、住、坏、空;人间的悲、欢、离、合;心理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本有真心被这些所迷盖。我们所见到的、遇到的、想到的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连在一起。加入“我”的思想、见解、观念而进行判断。一切都是我们这颗被污染的“心”在作崇。惠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8)”。所以要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自己的“心”着手。
  惠能大师说完五个何期自性,接着又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9)”。
  
  一个人如果不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有真心,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不知从自己的“心”着手。就算他学法修行,也不能成就。祖师们说“心外求法,是名外道”。所以只有认识到万法唯心,不随境界转,见自本性,即与佛无异。祖师大德们说了很多如何见自性的法门。都是从“心”着手。如“四念处”、“四无量心”、“数息观”等都是使我们飘浮不定,散乱的心让其清净下来,而达到见性的目的。六祖大师也不例外,他在般若品中说:

  “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10)”。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11)”。

  一切般若智,都在自性中,告诉我们不要心外求佛。又说“用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12)”就是用我们本具的真如自性,以及我们本具的智慧去观察、审视一切世间万法都是虚幻的假相。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自性成佛道(13)”,

  即知一切万法皆是虚幻,我们不再去执着,不再以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立场,自我的观点去审视。不再被外在的环境所转移。不再对外境有放不下、丢不开、舍不得。对所有的法尘都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智慧去观照。只要明白了一切万法皆由心生。就像做梦,醒后知道一切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不再执着的。这就是“明心”,真心现起,六祖又说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14)”

  明白了真心,不再去执着外在的形象。而是要常常在自己的心性中,时常保留正确的见解。这样一来,一切烦恼以及被六尘所蒙蔽的累,就不能再污染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不污染,就是“见性”,也就是开悟。
  前面提到,我们要依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见自本性,但是,善知识只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个指路人,他只能告诉我们怎样明心见性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善知识,还得在于“自性自度(15)”,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行(16)”。

  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是真正实在的明师。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能够时刻的教导自己,发挥出真正实在的妙智慧。六祖在离开五祖时说:“学时师度,悟了自度(17)”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就算是见性之人,也要在时刻保持这种见性的真心。继续培养增长真心所流露出的妙智慧。见性之后,有了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所以要更加努力的修持,因为见性不是究竟的成佛。《坛经》中说:“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18)”,所以要时刻保持本具自性的清净。又说: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奈,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19)”

  这是六祖所说悟后的一种境界。是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无分别状态,一种平各无烦恼的状态。虽然烦恼心不现前,但是在“无”之中又“有”,在“有”之中又“无”的超然境界。

  《坛经》中又读到了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20)”。
  
  这也就再次深刻阐明了“明心见性”的内涵。“心”不受外界污染,不为外界所动,离一切外在牙。让“心”住而无住,念而无念,相而无相。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不二法门”。所以,六祖又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21)”,“心”与“性”也是不二之法,只是迷与悟的不同而已,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22).

  三、结论

  六祖大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23),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现在,又闻到了无上妙法。六祖大师说:

  “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如说食不饱”(24)。

  所以,一个佛子绝不能只搞文字相,而是要依教奉行佛陀的教法;依祖师大德们的修证法门。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心”的正念,把我们所学的解脱之法,见性之法运用到行动中去,彻底放下“自我”,用自己的本有的真心,观察外物,不随境转,入住手真如自性之中。
  
  参考资料
  《六祖坛经浅释》(香港荃湾东普陀寺1999年印的版本)
  (1)《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2页
  (2)《六祖坛经浅释》之“般若品”中第27页
  (3)《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15页
  (4)《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15页
  (5)《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15页
  (6)《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15页
  (7)《六祖坛经浅释》之“般若品”中第30页
  (8)《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2页
  (9)《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16页
  (10)《六祖坛经浅释》之“般若品”中第40页
  (11)《六祖坛经浅释》之“般若品”中第32页
  (12)《六祖坛经浅释》之“般若品”中第36页
  (13)《六祖坛经浅释》之“般若品”中第36页
  (14)《六祖坛经浅释》之“般若品”中第38页
  (15)《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19页
  (16)《六祖坛经浅释》之“般若品”中第42页
  (17)《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18页
(18)《六祖坛经浅释》之“坐禅品”中第69页
  (19)《六祖坛经浅释》之“般若品”中第45页
  (20)《六祖坛经浅释》之“定慧品”中第64页
  (21)《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24页
  (22)《六祖坛经浅释》之“般若品”中第34页
  (23)《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32页
  (24)《六祖坛经浅释》之“行由品”中第24页


{返回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六祖与《坛经》思想(释宗度)
下一篇:《坛经》的现代价值(耀真)
 《坛经》中慧能“不识文字”的修辞意义(张伟然)
 六祖与《坛经》思想(释宗度)
 《坛经》管窥(韩异)
 《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高振农)
 论《坛经》思想对般若与佛性的会通(戴传江)
 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唐仲容)
 六祖《坛经》“净土说”辨析(吕建福)
 谈惠能的“顿悟成佛”说(刘保金)
 《坛经》简说(徐恒志)
 《坛经》禅宗思想来源初探(许抗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56集[栏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边地疑城 第四十[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