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85

法华特论
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

  第一 序品---同

  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千二百人,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及无数声闻四众、天龙八部等俱。
  此通序也。结集者自述当时法音曰“如是我闻”,乃经首恒例。凡自开经至结经一段时间,谓之“一时”。佛即“佛陀”之略称,指当日说经之释迦牟尼如来。王舍城为中印度摩竭陀国之都会。此城周围有五山,第一山名耆阇崛,义为灵鹫。
  阿罗汉本声闻乘极果之名;大阿罗汉则法身大士示迹漏尽比丘者。千二百人,乃举重要者而言。舍利弗、摩诃迦叶、须菩提、迦旃延、目犍连、富楼那、乔陈如诸尊者尤称上首。或译万二千人,盖兼摄次要言之。凡发菩提心者得称菩萨,加以摩诃萨三字,则为“大士”,乃真实发大菩提心能转大*轮者之尊称。八万人,隐指八类菩萨各以万计。文殊、弥勒、药王、观音、普贤诸大士,皆本经特殊人物也。声闻四众,内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学无学人俱有之;义如常释。阿难、罗睺罗乃比丘之独出者。波阇波提、耶轮陀罗则比丘尼中之领袖也。以上诸圣名义分详各品之中,今暂不述。
  天龙八部,详为天(诸天)、龙(诸龙)、夜叉(恶鬼)、乾闼婆(香神)、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乐神)、摩睺罗伽(蟒神)八类。等者,摄取一切人非人各类也。天中昭著者,为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尸弃、光明等。龙中昭著者,为难陀、跋难陀二龙王。其紧那罗、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亦各有名王。详如原经,兹不赘。若阿阇世则人王中之殊胜者。俱者何?围绕释尊而住也。
  佛为菩萨说大乘无量义经已,随入无量义处三昧。是时天雨四种妙华,供养佛及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会中四众八部等皆大欢喜,得未曾有,一心观佛。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彻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尽见其中六趣众生;及诸声闻之得道;诸菩萨之修因;诸佛之入灭。诸佛灭已,弟子复起七宝塔供养佛舍利。
  此别序也。以教菩萨入无量义处为基础;以放毫光照东方佛国为境界。释尊将演法华先说无量义经者,以菩萨须与无量义相应,方堪接受法华也。是种经典,寓一本万殊深旨。得其本者,直达菩提心妙体。依智起用,能以一身示无量形;一音显无量理。学人如法受持,一向虽未修习六波罗蜜,而六波罗蜜自然现前;即身复得无生忍,生死烦恼一时顿断。由此接受法华,庶无障碍。然初心菩萨未彻本性,如何能显此等清净心地?则须仗佛加护而后有成。故是经具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三昧义为正受,或定;即心住一处不被摇动也。
  释尊说是经已随入无量义处三昧者,所以强其力用,令会众皆见瑞相也。在此力用之下,惊觉十方如来共起加持;所有佛土从而六种震动,诸天普雨妙花。六种震动者:一曰动,二曰起,三曰涌,四曰震,五曰吼,六曰击;取“震动”二字概括六种态势也。妙花有四种:一曰曼陀罗,指适意白团花;二曰摩诃曼陀罗,指白团之较大者;三曰曼殊沙花,指柔软赤团花;四曰摩诃曼殊沙花,指赤团之较大者。
  是经本以菩萨为当机,而四众八部等受强大加持力,亦得见东方万八千世界一切事相。六趣众生固无所不现;声闻菩萨诸佛胜迹亦概呈目前。普佛世界震动,当机独见东方万八千世界者,蒙十方如来以“一切种智”加持,先提起本具普贤心;应诸外迹,许见东方局部佛土也。阿鼻义为无间,乃地狱之至下者。阿迦尼吒义为色究竟,乃色界诸天之最高者。佛舍利即佛之遗骨。
  弥勒菩萨观是神变已,心念:世尊入此不思义三昧,事甚稀有;与四众八部同一疑情,欲求解决。于是代表大众向文殊师利菩萨启问瑞相因缘。
  弥勒正译梅怛丽药,义为慈氏;乃释尊座下“补处”(继释尊成佛者)菩萨之姓。别名阿逸多,则“无能胜”之义。二千五百年前,随释尊应世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先佛入灭,上生兜率内院;四千岁满(当阎浮提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后),下生此土;继释尊之后为贤劫第五位应身佛。夙世恒修慈心三昧,故取以为姓(或曰名),溯其本愿,乃毗卢遮那心数中金刚因菩萨所支持者。故世世能依慈心三昧,广转*轮;为众生植菩提因。实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早已成就;独称慈氏,举一摄余也。随时可以成佛,而悬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后乃克应现;三乘教人共业所感,彼时方告缘熟也。《无量义经》为《法华》前驱,弥勒非不知之;而必咨询文殊师利者,藉文殊答词以释群疑云尔。
  神变者,以神通力变化事相,出乎大众常识之外者也。识力所不能穷究,谓之不可思义;略云不思义。瑞相,即上文地动乃至起塔等事。启问瑞相因缘,即询何因而致此也。
  文殊师利对弥勒及诸大士言:世尊将说一切世间难信之大法,先现此瑞相,过去诸佛不乏其例。如无量无边不可思义阿僧祗劫之前,有日月灯明如来应世,演说正法;为诸声闻、缘觉菩萨三类根机广宣三乘教已而般涅槃。递次相承,共二万佛,同名日月灯明,皆说三乘教法。最后之日月灯明如来,未出家时有八子各领四天下,威德自在;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八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一心修行,为大乘法师,各于千万亿佛所植众德本者。
  文殊师利或译曼殊室利,义为妙吉祥,或妙德,或妙首;通常略称文殊。此位菩萨具有性相互融之德,入俗无碍。诸佛应世,恒以“文殊三昧”为所依;故称诸佛之师。法华境界,瑞相不可思义;文殊能彻其妙,酬答因缘自然如数家珍。论其功行,早已成佛;然以“证智”化他,是其本誓(见《大日经》八秘密印);故恒随诸佛示迹为法王子(即佛之子)。释尊时代,则名文殊师利菩萨,诞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家;助弘一乘正法。释尊灭后四百五十年,印度有马鸣大士出现,堪承其道,乃于本生处入灭。而常住法身,恒密照中国五台山,随缘应化,神妙莫测。
  凡可以意识思议者,其事易信。三乘教法摄机较广,即是之故。一乘教法离言绝思,唯依密法行之,日久可奏实效。然世间众生无相当智慧,未明宗旨所在,辄起疑情,故称“难信”。此等众生苟非夙种一乘正因,须以不思义瑞相引其兴趣。过去诸佛遇缘熟时,对正信之机不妨取方便之行;非唯释尊为然。但知见不正者未便示此瑞相,免堕邪信也。“阿僧祗”义为“无央数”。累言“无量无边不可思义阿僧祗劫者”,极言其久远而已。
  如来从受用身应现世间,当机若未开发大量福德,不能见庄严佛相。心较净者,许见化身流露光明。名曰日月灯明如来,表当时众生多有离尘之志也。然智慧尚浅,未克明心见性,无由领会一乘妙旨。藉识化度,不可不权用三乘教法。对声闻机为说四谛(苦、集、灭、道);对缘觉机为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对菩萨机为说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等。化缘已尽,体察众生尚无引入一乘机会,则般涅槃。即泯化身复归受用境界。
  二万佛历劫相承俱名日月灯明如来者,众生根机无大变异也。唯说三乘教法者,一乘缘分总未成熟也。最后一佛始有福慧双具之大机出现,皆示迹为佛之子;在俗为转轮王。“四天下”者,东、南、西、北四大洲也。以威德统驭四洲,原属金轮圣王;实乃地上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为无上正等正觉。圆满此道,世间则尊之为佛。八子以父出家修行克证佛果,知修行宜先离俗;遂各舍王位,专心出世之法。因夙根甚厚,广植德本;故能自他并度,恒为大乘法师。盖一乘将行之前奏也。
  是时日月灯明如来为菩萨根机说大乘《无量义经》。说已,入无量义处三昧。天雨四种妙华供养佛及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会中四众八部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复见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如今所见无异。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愿乐听法者,睹此瑞相,求其因缘,知将为妙光菩萨说一切世间难信之大法。如来从无量义处三昧出,即说此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大乘《妙法莲华经》。
  一乘大法之得流现,必有大智慧者为正机。其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堪以当选。相缘入世者,复有若干上根作上首弟子,如佛八子之类。八子离俗修行,即作大乘法师。是知当时行菩萨道者众。观“无量义”会中,在座已有二十亿菩萨,可知其盛。具此盛况,宜佛宣说《妙法莲华经》矣。文殊凭其经验答复弥勒,虽未遽言释尊将说何经,大众固可推知将说《法华》耳。
  日月灯明如来广宣《妙法莲华经》,亘六十小劫身心不动。会众在座听受,谓历六十小劫犹如食顷,无有一人身心懈倦。说是经已,如来自言:今日中夜当般涅槃。随授记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名净身如来。中夜时至,即入灭。灭后妙光菩萨持此《法华》,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前如来八子复师妙光以坚固无上妙心。其后历劫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正觉。最后成者名然灯如来。
  深证觉体者,旷劫无异一念。无量无边偈颂之大经,只是一念演成。需六十小劫者,循俗谛而言。听众谓如食顷,虽仗佛加持力超出凡情之上,犹带时间见也。食顷之时,欢喜所励,身心自不致懈倦。最上大教已宣,如来本怀斯畅;可以涅槃。然必付托有人,责任方尽;于是有德藏菩萨授记之事。德者“师利”本义。具足文殊德行,宜其成佛,故与授“补处”之记。然非仍名日月灯明如来,而号净身者,众生机类转趋清净世界也。日月灯明灭已,妙光菩萨继续宣扬《法华》。八子将来成佛,皆利赖之。然灯如来,即释教诸经所传曾为释尊授记者。
  当时妙光领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读诵诸经皆不通利,多所忘失;然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承事供养赞叹,广种善根因缘。其人谓谁?即汝弥勒前身也!妙光非他,乃我文殊前身也!今见此次瑞相与前无异,故知世尊当说大乘《妙法莲华经》。
  获得心中妙光,庶能与法华境界相应;故法华正机端推妙光菩萨。八百弟子固皆志求心光发明者。然彼求名菩萨心光尚微,涉世多滞;对于名闻利养未能无住;虽读诵大乘等经,实不通利。通者,达旨也。利者,无碍也。时或勉强护持其心,寻即忘失。然于无量佛所植众德本,终于今世作弥勒菩萨,与于等觉之列。心光妙明者,应诸外迹一切不染;故今世有文殊师利之名(具入俗无碍之妙德)。文殊答词唯详述往事,临末点出释尊必说法华,中间未尝谈及法理。此纯寓理于事,一乘教法往往如是。
  论曰:众生心中原摄一切种性。能圆证之,则成一切种智而入佛位焉。所谓佛慧、佛知、佛见诸名,皆缘此智而来。众生虽未得此智,而所摄一切种性,却为成佛之本;故又称此性为佛性。已证佛果之人,慈悲所行,恒愿一切众生开发自心佛性,而密密加持之。众生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深厚,虽蒙加持不能自觉。为补助计,不得不从外迹指示。先令当机破除执着,俾无明渐薄。薄至心光自能流露,则佛性见焉矣!基此心光以开发一切种性,佛境渐彰,终成正等正觉;是乃唯一入佛之道。此一乘,佛乘之名所由立也。破除执著诸对治法,统属三乘;只作一乘预科。应身如来亲宣此旨者,厥有《妙法莲华经》。是经号曰佛所护念,以加持力为主也。又曰教菩萨法,凡受持者胥归菩萨行也。然开权显实,非届缘熟不能说;强说之者,反滋流弊。往古日月灯明如来时代,经二万佛应世,总从预科施教。最后一佛机缘告熟,始有法华之演。遭遇之难如此!丁兹末世,犹得于释尊遗教中窥见是经,焉可不知宝贵耶?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下一篇: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 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
 学密须知 五、菩提心戒
 法华特论 发凡
 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一节 法相宗
 心经广义 第二章 破诸相
 心经广义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一节 十二处空
 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四节 复兴时代
 学密须知 十一、持诵
 心经广义 释题
 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一节 佛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7集[栏目: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般舟赞讲记(五)[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十六届:第十六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营员代表 许可)[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学修三皈依(1~9)[栏目:傅味琴居士]
 三六七 九官鸟本生谭[栏目:第五篇]
 愚痴的可怕[栏目:度一切苦厄·迷悟之间]
 密宗 参、密宗的教义思想[栏目:真言宗简介]
 08-043解脱道之基_皈依[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