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真谛(梁乃崇教授)
 
{返回 净土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28

净土真谛

梁乃崇教授讲述

  时 间:民国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八月十六日晚上八时三十分
  地 点:马来西亚吉打州双溪大年吉中佛教会
  讲述者:良智上师(梁乃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今天有机会到这里来向各位讲"净土真谛",是我的荣幸!我们就从净土宗的修证开始介绍。
  净土宗是东晋时慧远法师所创,距离现在已经相当久远了;他主要根据的三部经典是佛陀所传的:一、《阿弥陀经》,二、《观无量寿经》,三、《无量寿佛经》。大家通常读过《阿弥陀经》,所以《阿弥陀经》对各位来说,应该是很熟悉的。现在我们从经中一些重要的句子,来了解净土宗的内容。
  《阿弥陀经》说:我们如果能够念佛、执持名号,并且做到"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都知道《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主动讲的,不像其他经典都是别人先启请,他才开讲的,也就是说他不等别人请问,就自己讲了这部《阿弥陀经》。《大藏经》中像这样的经典只有这么一部,其他的经典都是要别人启请以后佛才会讲,所以这部经是相当特殊的。
  但是《阿弥陀经》里面有一段经文翻译得不是很好,也不是非常清楚,是哪一段呢?就是"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段经文哪里翻得不太好呢?就是"执持名号"这句翻得不够好,使读经的人误以为只要把"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得滚瓜烂熟,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执持名号"要翻成什么才好呢?就是要把它翻成"口念名号,心忆持佛性"才好;也就是说我们口里念着佛号,但是心要忆持阿弥陀佛的佛性。然而这里用"执持"两字,没有把这个意思翻译出来。简单来说,应该把这句话改成"念持名号"--也就是说我们的嘴在念佛,但是心里要去忆持和体会佛的特性,不能只是念念佛名而已,因为只念这几个字或这个声音是没有用的。我们心里面一定要去忆持、体会阿弥陀佛的佛性,如此维持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都能专一不乱的状态,也就是我们的心有七天都能忆持、体会阿弥陀佛的佛性,临命终时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这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就是"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很深的。这里的"一"代表"一个",也就是"一个整体",所以"一心不乱"就是我们的心要保持一个整体而不散乱。什么叫做"心要保持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什么叫做"一心"?"一心"的意思就是"一个整体的心"。我们的心通常会想非常多个别而不相干的事情,也就是一下子想这个,一下子想那个,同时会有好多、好多的想法,而且每一个想法都是独立、互不关连的,这样心就分成好几块,也就不是"一心"了。因为"一心"就是单一的,也就是这些心都连成一个整体,这也表示我们的心不是局部的。比如说我们想事情时,会只站在某个立场而不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想,好比女生站在妇女的立场,男生则站在男生的立场来想事情,而不能体会站在人的立场想事情的状况;如果某人的心只是局部地站在某个部份的立场去想事情,这样的心都不是"一心"。因为"一心"是整体的、通通照顾到、通通一起考虑的,这样才是一个整体,所以这个"一心"有"整体"的意思。此外,"一心"还有"专一"的意思,也就是心是非常专一的。如果我们的心能专一、同时又是一个整体的状况下维持七天,那么临终时,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经》告诉我们的。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阿弥陀经》里面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怎么造成的?又是谁把这个极乐世界建造起来的?无量劫以前,有一位法藏比丘发愿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他用愿力造成的。我们通常都会认为要造一栋房子、一幢高楼大厦或一座城市,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这位法藏比丘造的不是一座城市或一栋房子,而是一个世界!大家可能会想他是凭什么能力造的?其实就是凭他的"愿力"。这个极乐世界是由愿力造成的,这些话在《阿弥陀经》里面都说了,而且说得很清楚,的确是他造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现在的修行人如果能够发很大的愿,应该也有可能造出一个极乐世界。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只有法藏比丘所造的这一个呢?不是的,法界中有数不清的极乐世界,都是不同的修行人发愿造的,所以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有可能是某位修行人发心所造的,因为当他的愿力够强、够大时,是会造成这样一个世界的。不过法藏比丘所造的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和其他修行者所造的西方极乐世界有点不同,就是其他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三种净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唯有法藏比丘造的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多了一个净土,叫做"凡圣同居土",也就是说只有法藏比丘造的西方极乐世界有"凡圣同居土";其他的都没有,这是他唯一特殊的地方。
  现在我就来说明一下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的四种净土有什么不一样。"凡圣同居土"是凡夫或圣人都可以去的净土;那么凡人怎么去那样的净土呢?是带业往生去的。"方便有余土"又是怎么去的呢?是净业往生,也就是罪业一定要清干净了才能往生的,所以修行人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必须把自己的罪业清干净,否则就不能到"方便有余土"。但是"凡圣同居土"就不一样了,罪业虽没有清干净,还是可以带着罪业到那里,所以这位法藏比丘是非常了不起的。至于"实报庄严土"是怎么去的呢?"实报庄严土"是不能往生的,因为往生到不了那里,要靠禅定安住才能到,所以到"实报庄严土"就不能讲往生了。境界最高的净土就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佛的住处,只有佛才能够去那里,所以也不是往生的。因此可以往生的只有两种净土,一种"凡圣同居土"是带业往生的;另一种是"方便有余土"是净业往生的。我们修行要修到什么水准才能够净业往生啊?"方便有余土"是一地菩萨到七地菩萨往生的地方。"实报庄严土"是禅定安住的,那么要什么水准才能去呢?"实报庄严土"是八地以上到十地或者十一地的菩萨所住的地方,他们禅定安住在那里。"常寂光土"则是十二地、十三地菩萨安住之所,这里是入"解脱门"、汇归"毗卢性海",所以连禅定安住都不是了。因此如果我们要讲往生,只有两种净土可以往生,就是"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当然我们会想:"要把自己的业消干净,谈何容易?"如果觉得很困难,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去,就是法藏比丘所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因为这是带业往生的;也就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如果你念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能保持七天都"一心不乱",就一定可以往生到"凡圣同居土"。我们了解这些事情以后,就晓得怎么做可以往生到什么地方去;怎么做则可以禅定安住,不会往生;或是做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汇归"毗卢性海",证入"常寂光土"--这是有不同秩序的。
  刚才已经提到这四种净土,也讲过"执持名号"翻译得不太好,最好改成"念持名号";现在我们再来说明一下念佛的法门有哪些?我们要怎样念佛,才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念佛法门"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念佛的方式:
  第一种是"称名念佛",就是念佛的名号,不过是以"生灭心"在念佛,不是以"一心",这样念佛只能和佛结个缘,要往生是很困难的。
  第二种是"观相念佛",观想西方三圣的相,也就是观想观世音菩萨洒甘露给你;大势至菩萨放光来消灭你的罪业;又观想阿弥陀佛丢出一个莲花座给你,让你可以往生--以上这两种方式都是在声音和形相上练习,但是这种练习效果都不是很大的。
  第三种是"观想念佛"法门,是依照《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种观法来修,这也是观想,其重点和功能还是在习定,效果又比第二种好一点,但是还是不够好。
  第四种是"持名念佛",就是口持佛号,心忆持佛性;也就是口中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但心中忆持阿弥陀佛的自性--这也就是我刚开始讲的"念持名号":"口念名号,心忆持佛性"。这种念佛法才能够达到效果,为什么呢?大家如果读过《金刚经》,就知道经文中有段名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我们观想阿弥陀佛的形相是不是以色见他呢?念他的名号是不是以音声求他呢?照《金刚经》所说的,这是不正确的方法,没有办法现出如来,也就是佛不会这样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如何念佛呢?就是嘴里念弥陀的圣号--这是在念声音--但是我们的重点不在这个声音,而是心中要忆持"阿弥陀佛"的自性,这样就不是以音声求佛、以色见佛了,而是在忆持他的自性,如此一来"阿弥陀佛"才会现出来。为什么"阿弥陀佛"这样才能现出来呢?因为真正的"阿弥陀佛"是没有形相的,如果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观到的是转轮圣王,而不是真正的"如来",这也是《金刚经》里面所提到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去念佛,才能够和"阿弥陀佛"的佛性相应,这样他才能来度你、救你,并将你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第五种念佛的方法是"实相念佛",怎么念呢?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讲的:"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释迦牟尼佛问大势至菩萨:"你最擅长的是什么?",他最擅长的就是"念佛";那么他如何念佛念得好呢?我们来看一看净土宗"念佛法门"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是什么意思?在净土宗里面都会强调:大势至菩萨都要念佛,可见"念佛法门"多好、多重要,所以我们都应该修"念佛法门"。他们经常运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段话,可是我们要注意他这一段话里面没有任何一句佛号、任何一个佛相,也没有任何一点观想,而只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里面没有"声音",没有"色";没有以"声"求,也没有以"色"求!
  那么"都摄六根"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收回来,不和六尘结合--也就是六根不与六尘勾结。"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相对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先简单就一根来说,"眼根"与"色尘"是一对的,对于这些色尘,也就是这些外在的形相,要如何"都摄眼根"?就是色尘和眼根不连接(不勾结),意思就是我们眼睛不看东西,视而不见;而"都摄六根",不只是"眼根"不看,连六根都不去和六尘接触,就能保持六根的根性,那么六根就清净下来了,心也就清净下来,没有乱七八糟的念头了。当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都没有了,心就空寂、安静下来了,然后再做"净念相继"。
  什么叫做"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就是佛性不断,也就是在你内心里面的"自性",念念都在"念真如",念念都在"念佛性",你的佛性就保持在那里,没有断掉;"相继"就是一直持续,没有断掉。
  "都摄六根"是什么境界呢?是"前念不生"的境界;"净念相继"则是"后念不灭"的境界。"后念不灭"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证到了"金刚后心",也就是证到了"佛性",这个时候当然就会"得三摩地","得三摩地"就是入了"正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势至菩萨的"实相念佛法门"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佛性念出来,这就叫做"现如来"。这个方法和前面"持名念佛"是相近的,但是深度更深,深到这个程度时,根本就没有佛号了,只有佛性;能够把佛性念出来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可以这么说:"念佛法门"最重要的口诀就是先把生灭心止息,然后发起不生不灭心念佛--这是最重要的要点。
  当然"实相念佛"是很难的,因为没有一个佛号可以念,对一个初学者来说,会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所以一般人能够用的方法还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口还是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但是不要忘记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心里面要忆持"阿弥陀佛"的佛性。如果了解了这个要点,我相信连最没有办法的人都有可能往生"凡圣同居土",即使觉得自己能力最不够的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凡圣同居土"是可以带业往生的,根本还没有把业消掉,就允许你往生了,所以要往生到那里不是那么困难。
  一般我们所念的佛号大概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根据我的师父 华藏上师告诉我们,这个声音并不纯正,和释迦牟尼佛所传的声音差了一点点;当初释牟尼佛的念法是:"南无阿弥打布打耶",大家可以试着念念看,比较一下、体会一下,就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心比较乱;但是念"南无阿弥打布打耶"时,心比较收摄、比较定,这是自己可以感觉的。所以如果各位要念佛号,我奉劝各位念"南无阿弥打布打耶",因为巧妙之处就在那个"打"字;"南无阿弥打"这一"打",你的心就静下来了,各位可以尝试一下、体会一下。能够体会这个差别的人请举手。噢!很多人。所以这是有差别的,大家可以回去多念一念。念佛号的时候要注意自己"心"的变化,看看念哪一种音的时候心会比较定?哪一种会比较散?各位可以多观察自己的心。如果你确实体会到"南无阿弥打布打耶"这个圣号比较能够让心定下来,那么希望你能够选择这个佛号。好,讲到这里我们再讲一个新的净土观念。
  以上四种净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四种等级,事实上我们还希望有另外一种净土,是什么净土呢?--就是"人间净土"--我们希望把眼前这个五浊世界变成一个净土,所以要生生世世努力,把它改造得越来越完美,这是我们做人应有的心愿。在座的大部份都是来自中国的华裔,大家回想一下,祖先千里迢迢从中国迁徙流离到马来西亚来,是不是一直想追求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是不是想要建立一个安稳富足的家园,让子子孙孙都能在这里安乐地生活下去?前前后后不知道历经了多少代,这一直都是大家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实在应该把"追求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这样的心愿,转化成大家共同携手来把这个世界建成一个"人间净土"--这个工作一如法藏比丘也是在建立一个净土。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出力来做这件事情,而不像西方极乐世界是靠一位修行人发愿把它建起来的--人家连那个世界都能建,你往生还那么困难吗?不应该有什么困难的,是不是?
  现在我们想把眼前所居住的世界建成一个净土,这是一个很有意义且值得努力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不是只有凡夫才可以做呢?不是的,这也是诸佛菩萨的目标,只不过释迦佛在讲西方极乐世界时,没有提到这个净土,原因是西方极乐世界是属于"报土",不是"化土"。那么"化土"是谁来建的?"化土"是十三地菩萨入了"解脱门"以后,再从"常寂光土"乘愿到这个世间来建立的--一个人修到"常寂光土"(只是十二地)以后,他还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出菩提路",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佛菩萨都要乘愿再来"。他乘愿再来做什么事情呢?就是做建立"报土"和"化土"这两件事。"报土"是他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建的,就像十方佛建其他的极乐世界一样;但是要建"化土",就要这个世界的人大家一起来努力,如果我们能够把人间化为净土,那么也不必急着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因为这里也是净土。而这个净土的建立需要我们世世代代努力,一代的努力是不足以成功的,所以必须世世代代持续不断努力追求下去--因为"化土"是有始有终的,而"报土"是有始无终的(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建成,永远就存在宇宙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佛法的心量是非常远大、非常广阔的,不像一般人只想到自己这一生,或是只想到父母、兄弟、子女和朋友;佛想得好深远,连无量劫以后的众生,都替他们想到和考虑到了,所以这个心胸是广大、深远得不得了。我们学佛,就要体会佛法这个广大深远的心量,这是非常重要的。好!以上是我今天要向各位报告的内容,如有什么地方听不清楚,或者有什么问题,欢迎各位提出来,我会尽我的能力给各位解答。
  问:我们心中怎样来忆持佛性?
  答:你若能体会到"佛性"性质,就是"忆持佛性"。至于佛性的性质是什么?就是《心经》里面所提到的:"是诸法空相(应该是"是诸法空性",不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没有生起来,也没有灭掉;既不肮脏,也不清净;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这就是佛性。你要忆持佛性,事实上这个"佛性"的性质,就是你"本性"的性质;可以说就是真正的你,也就是真正的"我"的性质。而且这个性质是"空"的、"无"的,但却是存在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同时它也是"不二"的,"不二"就是"一",就是"无分别"。所以如果对以上描述"佛性"的这些词语不太能把握,那么你可以从"空"的性质去揣摹"佛性",因为它是没有相的。
  当然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深,这是最困难的地方。我现在就从"空性"这里来说明,让你有一个入手处--因为如果你能体会"空",就能体会佛性,就是忆持到佛性了。那么什么是"空"?比如说这个房间是空的,我们不会去买一间实心的房子,是不是?"空"就是这间房子的特质,因为房子如果不空,是没有用的;就像杯子,没有人要买一个实心的杯子,因为空心的杯子才有用--这是"空"的初步解释。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经常用"虚空"来比喻"空性";我们注意看一看,这个"虚空"是不是空得很大?因为它空得够大,所以整个宇宙都可以放进这个虚空里面,整个日月星辰全都容纳在里头,我们地球也在这个虚空中;如果这个虚空空得不够,宇宙放得进来吗?一定不可能!所以虚空一定要空得非常广大、非常彻底,才能够容纳这个宇宙;也可以说空得愈彻底,就容纳得愈多。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如果很空,就可以吸收很多不同的意见和知识;如果是实心的、不空的,那么新的意见和学问就装不进来了--我们是从这个心灵里面的空性下手,假使你体会到了空性,就等于忆持了佛性,因为佛性是空的。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一般人把"脑子空空"当作傻瓜,这是错误的解释;因为心空了才能够像虚空那样,把所有的智慧和意见都容纳进来。所以我们的心灵如果能够空得很彻底,就会越来越圆满、越来越自由自在。想要体会佛性,就要从这些事情和感觉入手,这是要自己体会的,因为不管我怎么讲,或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面怎么讲,这些都是比喻,一定要你自己有所体会,才能真正地把握。刚才我们已经从房子和杯子的"空",谈到虚空的"空",提供各位一个揣摹的途径,但是仍要特别注意这个"空"的特质。比如说杯子这个"空",我们说:"这是空心的杯子",这个"空"就代表"没有";如果说成是"没有杯子",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个"空"是存在的,而一般人常把"空"讲成是根本不存在,这是错误的。我们就拿杯子这个"空"来讲,当这个杯子中间是空心的,这个空心就是存在的,但是它的性质就是"空";所以我们是有"佛性"或"自性",但是它的性质是空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都在讲的"佛性"、"自性"、"本来面目"、"实相".......,这也就是脱离对"相"的执着,而朝性质上去揣摹。我想刚才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各位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问:所谓的"佛性"可以不可以这样讲:就是要远离"文字般若",也就是说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实是佛陀的一种启示。如果我们去研究这些文字,是起了一个心,就被限制在这个心里面;其实如果我们不要这个心,那么它是无大、无小、无内、无外,就是代表它没有边际,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我这样对人家讲,别人不知我在讲什么,我讲的对不对?
  答:你讲的是对的。本来神秀说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看他不行,所以就托人写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所表达的就是这个"空"。讲到这个程度,念佛和禅宗的参禅其实是一回事。各位还有问题吗?
  问:怎么修"十念法"?
  答:你指的是"弥陀十念法"吗?我只能大概介绍一下,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应该这样讲,净土宗的来源其实是从原有的"弥陀十念法"里面简化出来的,而"弥陀十念法"是让我们先去"三毒",也就是先除去我们的恶习,再努力行善,然后再去"细烦恼"。因为我们有那"三毒"的"粗烦恼",而行善也属于粗的烦恼,所以都要超越,然后要再进一步去细的烦恼。"细烦恼"是什么呢?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邪见",也就是一些比较深刻但却是错误的想法和观念。因为我们的心念是很复杂的,好比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这样的心念是很粗、很明确的;但有一些心念是不明显的,好比为什么看到某一种人就会喜欢?其实是因为心里面埋藏一些很细微的执着;或是有时候会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那也是心里面埋藏的细微执着所引发的,而这些埋藏的执着都不容易发现,所以叫做"细烦恼"。我们要把这些"细烦恼"去掉,然后要发"普贤菩萨十大愿",并行"十波罗密",再去体会自己的本性,也就是晓得空性--这个法是有这些步骤的。而每段要念十声佛号,并且要像"大势至菩萨"那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以叫"弥陀十念法"。这是我师父传的密法里面,很大、很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但是今天的时间不够,没办法讲解,我只可能简单地介绍。各位是否觉得很遗憾,不能听到详细的"弥陀十念法"?事实上刚才我讲"净土的真谛"时,已经把"弥陀十念法"中最精髓的要点都讲过了。谢谢各位!
             ---刘玉娟居士记录

 


{返回 净土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德黄念祖老居士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下一篇:念佛 当生成就之佛法(李炳南居士)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董群)
 《蜀中净土》文选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诗偈法语
 妙莲老和尚开示录
 昙鸾大师(张育英)
 《无量寿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
 略谈“念佛禅”(西妙)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谢路军)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恒毓)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根通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22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 以下赞妙观察智四十二颂[栏目: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前行讲记 第一百八十七讲 前行备忘录-皈依-分类-因-果皈依-祈祷上师[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佛教的修行方法 五、修行的方法[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34[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4[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月灯·圆融之了解·第三十三章 受持是经之利益[栏目:创古仁波切]
 卷三 爱 之 慈济心[栏目:静思、智慧、爱]
 《弘明集》中因果报应论争述评(刘立夫)[栏目:其它]
 中国古代僧官与僧籍管理制度(远尘)[栏目:律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