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当今佛教的环保工作(源湛)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62

当今佛教的环保工作

源湛

  二十一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虽然国际上对环境保护早已立法,但人们出于贪婪、愚昧、自私、急功近利,环保意识仍十分低下。那么,佛教在环保方面是否有所作为呢?
  佛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当今生态及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佛教的伟大在于不是以人为宇宙的中心,也不是一切从“人”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出发,他不以索求、占有、掠取为满足。在佛门中,如雨季结夏安居,过堂用斋,绿色的素食,纸字必惜、粒米必珍、片言过谨、微命必护……这些优良的传统和制度,在客观上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环保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无疑是倡导关怀生命及环保的伟大先驱圣者。佛陀对自然环境十分珍爱,《菩萨璎珞经》云:“不败自然相,相应度无极。”佛在戒律中规定:僧尼不得随意砍伐树木,不得焚烧山林。《楞严经》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引经据典,不外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佛法中有发达的理论建构,并通过这些理论规范佛教徒的生活。

  今日佛教对于环保,可略从三方面内容来体现:
 
  (一)1、护生:佛法倡导众生平等,教诫佛教徒“从慈悲眼等视一切众生”。佛陀要求对生命的关怀,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是一贯反对杀生的。佛教护生的理由因为人有“乐生畏死”的本能,这是同样可援引到动物身上的。“乐生畏死”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并非人类之所独具,而从佛教“众生平等”的基调来看,人也没有任何道德性理由成为比动物尊贵的族类。因此,杀害动物在佛教伦理规范中,就与杀人同样被禁止了。
 
  2、从最庸俗的自利观出发,也要想到因果报应的问题:如是因如是果,自己受生畏死,就要在消极方面避免伤杀众生,以免招感与被害者同样的果报时,自己痛苦不堪,另外还要积极爱护众生,以感得与受施者同样的乐果--这就是“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的原理。但这还是典型的“自利”式护生行为。若进一步存念利他,这才是崇高精神:用自己的心情,揣度其它众生的心情,而珍视他趋生畏死,趋乐避苦的天性。每一众生都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当外事外物有益于他的生命时,他会欢喜、感激、若残害他的生命或造成生命的灾难时,他会悲哀、愤怒、恐惧,甚至会报复。所以站在体贴众生的立场,我们也就不要随意去恼害其它生命,并体贴他受伤时的痛苦。
 
  3、我们应设身处地感受动物的整体处境,进一步思考“众生平等”的原理,则会发现:即使是野生动物,基于“濒临绝种”的理由,而受到人类的青昧或垂怜,这依然是不彻底的!若是站在动物的本身的立场,他们的生存意志是等同的,面临残虐与死亡的恐惧与痛苦也是相同的。然则护生,应不是基于人类利益的前提,而应是出发尊重“他们”的感觉,而非“我们”的感觉。佛教主张护生就是为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保护与恢复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故意杀生,不但污染心灵,增加暴戾之气,也会破坏自然生态。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有着积极的慈悲的思想。
 
  (二)惜福: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是明摆着道理。然而当今的社会却极力激发人们的欲望,通过鼓励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下去势力、必造成资源的枯竭,后果不堪设想。
 
  90年代初,美国人每年抛弃1.83亿把剃须刀,27亿节电池,每一年属于用过即扔掉了数百万张椅子、餐桌、空调、电话机………这其中很少有再循环再处理。在物资极为丰富的今天,曾几何时,俭朴、节约成了小气,吝啬的代名词。可否知道,身价至少二十五亿,香港四富豪之一的林百欣,西装一年缝一套,节俭出了名。他对自己“吝啬”,对慈善事业非常慷慨,除了是“健康快车”的荣誉赞助人外,也常捐钱给慈善团体,捐款已高达4.6亿港元,当我们不必要的潇洒一挥手“TAXT”,上餐之剩下餐不食,挥霍享受公款时,是否应该想到世界上还有挨饿的儿童、失学的孩子,饮水靠集雨的定西人!菩萨是视离自若不离他若不是真离苦的,如人自虽不苦,处于众苦中,眼观诸苦,心不能安。是否应该明白,自己工作得来的福享尽就消福了,更何况侥幸得来(攀缘、欺诈、抢劫)不应享的福。
 
  消费、高消费、过度消费,经济学家给其下的定义:“摧毁或毁掉,浪费或滥用;用光,用尽。”然而此种消费观并没有得到检计,反而以一种模式在全球广泛推广。而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广,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加速这个生物圈的毁灭。
 
  佛教教导人们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应该学会节约资源、爱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今有御寒之衣,有安适之居,有车代步。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尽量节约每一份可用的资源,以惜福、惜物来作为最佳的消费方式,以储备未来之福。佛说财富是不断在交换、转化,其属性是空性的,没有恒常不变的。从宗教理论上认识,提升生活的层次,不是表面上的物质追求,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的全面提升。
 
  (三)净化:《维摩诘经·佛国品》云:“菩萨欲得净土,则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教徒往往将心灵的净化与寺院环境的美化较好地结合起来,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大力增进全社会的环境环保意识,摒除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做到防犯污染为主,治理污染为辅。过去由于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今天则需充分利用一切科技发展手段治理环境,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优美的环境。
 
  佛教中最有名的环保专家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愿,为建设清净安乐的世界,历经久远时日,成就零污染的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的公共设施,如:黄金铺地,是都市的规划;七宝楼阁,是居家的规划;七重行树,是公园的规划;八功德水,是水源的规划。不但便利民众,而且美好庄严。没有各种污染,气候宜人,人人身心健全,寿命无量,是彻底推行环境保护的最佳典范。其他如药师佛的琉璃净土,以及三世诸佛的清净国土,无不是规划完善的美好居处。
 
  寺院素有育林护山,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寺院所在,大多林木葱茏,景色奇秀,幽静宜人。一座座寺院恰似一颗颗明珠,将江山装点得无限庄严、壮丽,营造出能陶冶情操、净化身心的气氛,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环保工作。
 
  佛寺就像荒漠上的绿洲特别引人注目。佛寺中自然风景,配以曲径林荫道,潺潺细流,清幽翠竹,郁郁芳草;香客、游人可以从渲闹噪杂的生活中比比较佛寺的清幽、寂静,感受到轻快、安适和满足,忘却烦恼的束缚,给人一种天然按摩的功用。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感受得到一种增值的享受。
 
  佛寺的重要作用是净化人心,启迪智慧。而这些所能达到的氛围,与绿色植物衬景有极为密切的关联。环境能改善身体状况,优美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健康,且能陶冶情操,而且绿色环境能调节气温、湿度。良好的绿环境还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和改善机体各种功能。联想小草的勃勃生机,会通于人,体悟生命的要义,从而增添生存勇气,其实也是佛教所倡导的精进思想。当面对一个苍松翠柏、干净文明的寺院,配收优雅的梵乐,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不但能使每个参观者心旷神怡地领略环境的优美,而且对佛法僧三宝肃然起敬,使心灵得到净化,自觉投入环保行列。
 
  佛教徒明了身境等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在延续法灯慧炬中,就会营造人与自然和和谐氛围。山川大地,被佛弟子开拓了一座座的神圣殿堂,添置了一处又一处的人文胜景,即使在秃秃的黄土高原上,也是有寺必有树、必有花、必有鸟的。记录了他们保护环境,珍受自然的功绩,体现了佛弟子从“境解脱”到“心解脱”的不二法则。同时给人类留下了优美、和谐生态保护的典范。
 
  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只有众生清净了,则佛土归于庄严清净。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心念可以超越一切、创造一切,而改善地球、拯救地球也都是可实施的,只要开始做、用心做,那么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将不再是秽土,它也就是当下的净土了。而只有身心清净,方能体现人生真谛。
 
  结语
 
  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应该致力于环境维护与生态平衡,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维护地球的完整,人类才有身心健康的未来。佛教的护生、惜物、净化的思想,正好回报社会所召唤的绿色浪潮,对整治环境,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坐以待毙,比来就不是人类的选择,人类既已觉醒,就应在危机面前积极行动起来,化压力为动力,尽全力保护大自然。让我们世世代代都有一个美好安宁的家园!面对现实,我们迎接挑战,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环境保护:佛教的自觉认知与践行事迹(陈建勤)
下一篇:中国古代寺院对环境保护的贡献(李映辉)
 浅谈佛教慈悲观对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刁梦洲)
 佛教生态观与心灵环保(觉醒法师)
 佛教与生态文明(刘元春)
 佛教生态智慧的当代意义(王英强)
 从“心”开始,和谐生态——略论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及其生态学意义(魏德东)..
 圣严法师的心灵环保思想
 学佛素食健康与长寿(广兴)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
 浅谈佛教环保与心灵净化(佛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一章 最后的五大关卡(五上分结)[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佛光所照甚深远[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中国佛教对近代科学主义的回应(何善川)[栏目:佛教与科学]
 The Outcast[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七)[栏目: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学佛是学佛的精神[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兰州商学院问答[栏目:索达吉堪布]
 万物的心(林清玄)[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对于男女情事,应当如何看待?[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绪论 三、体裁与结构[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