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三、饶益有情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77
三、饶益有情
  1.体会三宝功德
  所谓“自己的生命不离开佛法”,意思是我们的生命已经完全接受了佛法,佛法已经融会到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心里有了佛法,有了佛法的作用,我们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能够体现佛法。《论语》讲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什么意思呢?苍天不说话,但是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万事万物就能够得到生长,而苍天也没有说自己的功劳和作用有多大。如果没有苍天的话,我们人、物、草木都不能存在。我们整个的世界都是在苍天的包容和保护之下存在的。
  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所作所为为什么那样有力量,我们为什么感到那样快乐?原因就是我们得到了佛菩萨的饶益,佛菩萨就犹如苍天一样。虽然我们业障深重看不到,但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作用。我们能够感受到、体会到三宝的殊胜功德、寺庙的清净庄严,我们要去体会,要很用心地体会与领纳。
  2.了解别人
  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意思是说,有仁义的人能够爱护众人,他不仅仅爱护自己的亲戚朋友,对所有的人也都是爱护的,喜欢去了解、帮助别人;有智慧的人善于了解别人,只有了解别人,你才知道别人的需求、问题、困难和烦恼是什么,才能够去帮助别人。了解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平常总是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总是觉得自己的许多行为别人不理解,总是被别人误会。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对别人的事情都能够很了解,对别人的为人处世、对别人的学修功夫都很了解。事实上,我们真正对别人很了解吗?如果我们对一个人很了解的话,就不会有问题发生。
  假如我们对人很了解,就应该知道什么时候给他讲什么,什么时候怎么去帮助他,怎么样让他更好地学习佛法、护持三宝、发心。就犹如我们在这个讲堂当中,我们对这个讲堂很了解,自己走进来的时候,知道香放在什么地方、蜡烛放在什么地方、电灯的开关在什么地方、门在什么地方、窗户在什么地方,我们从哪里进来,从哪里出去,就会井然有序。这个只是对环境的了解,对物品的功用、性能的了解。我们对人的了解、对人心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对业果的了解等,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心胸去了解别人呢?我们住在一个庙里,或者说在一个单位里,可能几年下来,我们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都是有可能的。住在公寓里,我们可能住几十年都不知道楼上楼下住的是什么人。现在的人不希望别人来了解自己,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特点,或者说是一些问题。
  3.利益别人
  我们学习佛法,佛法的利益要从哪里得到呢?一个方面要从佛菩萨那里得到经验、得到加持;另一方面要在众生份上得到,就是说在实践佛法的过程中,很多人因为我们的努力,因为我们的发心,因为我们的造业得到佛法的利益。这些众生就是我们弘法的对象,就是我们发心的对象,就是我们利益的对象。如果没有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要行菩萨道,就很困难,很不容易。也就是说,比较有问题、有困难、烦恼重、痛苦多的人,恰恰是我们发心利益的对象、行菩萨道的对象、是当下我们要去努力帮助的对象。这个时间对我们来讲,就是第一时间、最重要的时间、最好的机会。
  我们有时候在帮助人、利益人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一句话 “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做好事怎么会没有好报?原因就是你帮助他,而对方不接受、不领情,对方不听你这一套。我们要怎么办呢?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去帮别人的时候,没有效果,达不到目的,这原因在对方吗?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要发心去检讨的地方。原因就是我们的慈悲还不够、智慧还不够、善巧还不够,也就是我们的功力还不够,我们利益众生的心还不够,所以就帮助不过来。犹如一个人生病一样,他病得很严重很严重,但作为医生的我们,医术不够高,药的质量也还不够好,很难把眼前这个病人治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这些境界。
  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并不等于说我们遇到的人全部都是好人,遇到的人都是我们看得惯、符合我们兴趣的人。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中,依然还会遇到许许多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以及人和事,甚至会遇到许许多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去培养我们认识烦恼、对治烦恼的能力。人在烦恼的时候,粗猛的烦恼比较容易看得到,比如一个人骂了你、打了你、发脾气,这些都容易被察觉。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烦恼很细微,就很难体会得到,看不到,也体察不出来,而实际上这还是一种烦恼。举例来说,我们在寺庙里做事情,可能只会做某一方面的事情,或者只喜欢做某一方面的事情,但法师们又要让我们去做另外一种事情,这时候我们内心就很不顺畅,甚至很不满意。遇到自己不喜欢做的,别人又让我们去做,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要去认识的一个问题。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四、依师践行莫空过
下一篇: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二、依师学修
 感悟人生 第四讲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一、信仰淡化的原因
 感悟人生 第二讲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示 三、名相无自性 善法是良药..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七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人生的究竟意义
 佛教的和平观
 大乘佛法与人文道德界说
 学业、道业、事业
 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四、共业增上
 中国佛教文化的走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969B 乐邦遗稿(宋 宗晓编)[栏目:净土宗人之著作]
 超越轮回 降服死主[栏目:大安法师]
 洗心易行,这才管用[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391.石屋清珙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人类文明之源[栏目:传喜法师]
 印光大师说故事 28、谦恭请法 言下大悟[栏目:灵岩故事]
 比丘尼传 4 齐 法音寺昙简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