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坐禅实务(净元禅师)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24


坐禅实务

◎导师 净元禅师
止 观 堂 内 修 止 观
不 二 法 门 千 古 传
若 能 识 得 个 中 妙
清 净 解 脱 原 非 难
壹、序记
贰、五事调和
一、调饮食
二、调睡眠
三、调身
四、调息
五、调心
六、三相合调
七、结语
参、调和料简


一、问调饮食
(1).修习坐禅的人,应吃素否?
(2).饮食的要领是什么?
二、问调睡眠
(1).修行人的睡眠,每天以多久为宜?
(2).若因工作而疲劳过度,可否打坐?
(3).中午吃饭后,有午睡的习惯,是好是坏?
(4).睡眠时,以何种姿势较适当?
三、问调身
(1).坐禅的姿势,以何种较佳?
(2).坐久了,腿部麻木不仁,怎么办?
(3).坐禅后,如不做按摩,会有什么弊病?
(4).初学与久修,对于按摩的讲求有无差别?
(5).坐禅时,如何矫正坐姿?
(6).坐禅一定要双盘吗?
四、问调息
(1).呼吸时,有何规则可循?
(2).坐禅数息要用自然呼吸,什么是自然呼吸?
(3).如坐禅不使用自然呼吸,有无缺失?
(4).坐禅时,若息已调和,接下来要怎么做?
(5).坐禅一定要数息吗?
(6).坐时,就只有一直数息?
(7).息尚未调,可否数息?
(8).数息数到后来,突然忘记数息了,怎么办?
(9).坐中数息不得,或数乱,或数忘,是何缘故?
(10).坐禅中,数息数到最后觉得很厌烦,又单调又控制不了妄想,应如
何处置?
(11).除了数息,可有别的法门能修禅定的?
(12).要如何调适胸臆烦闷的现象?
五、问调心
(1).坐禅时,杂念乱想很多,要如何消除?
(2).若在定中,应不能乱动身体,为何还要用心观察身体有否端直,随
时调调整呢?
六、问禅定
(1).什么叫欲界定?如何证知此定?
(2).证得欲界定后,为何会有退失的情形?
(3).什么叫未到地定?如何证知?
(4).什么叫八触?
(5).为何会有八触发生?
(6).发八触一定是得初禅吗
(7).修习禅定,得邪禅三昧的原因及现象如何?
(8).修习禅定有无障碍?
(9).如何在坐禅中,打破时间观念?
(10).修禅有否得定,旁人能否验知?
(11).坐禅能开悟吗?
七、综合问题
(1).修习坐禅工夫,有什么好处?
(2).坐禅能否治病?
(3).学坐禅是否须要其他的助缘?
(4).如何选择坐垫的材料?
(5).坐禅的地方,一定要在室内吗?
(6).要坐多久。才能达到入定的地步?
(7).坐禅应一天坐几次、或坐多久为佳?
(8).有人说,坐禅的时侯,不可胡思乱想,是不是?
(9).何谓参话头?什么情形下才能参话头?如何参话头?
(10).坐禅中突然被音声惊吓,应如何处理?
(11).坐时,突然感觉像有蚂蚁在爬,或体内有热流,或突然全身冰冷,
这是什么原因?
(12).有人说,坐禅的时间应该在子时最佳,是真的吗?
(13).听说半夜坐禅容易受鬼神或邪物侵扰,可有此事?
(14).半夜睡不著觉,便起来坐禅,忽然全身起鸡皮疙瘩,这究竟是怎么
一回事?
(15).听说坐禅会走火入魔,是真的吗?
附录:坐禅教学法(略)



壹、序记
这本书不谈禅,是谈修习坐禅时,调和身心的方便法。调和不一定能开悟,却是一个良好的助缘。什么叫调和呢?是调滥,使其和适的意思。用五种方法,从外面的饮食、睡眠,到身体的动静行止、气息的运为、心识的安放,来加以调和,然后才能进一步修习止观的工夫。
为什么要调和呢?譬如画一幅画,必原先调配颜色,才能画出美丽的图案来。又譬如在弹琴以前,也要先把琴弦调到不宽不急,才能奏出悠扬的乐音。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行人要修心证道,对于身心的调适养护,不可不加注重。正确的调和,能获致安祥平稳,在面对人生的横逆时,充满自信和勇气。若能因此发诸禅定,对于走向修行之路,企望证取真理的人,它便是一种强大的引力,引领著你去探求智慧,开展无量的光明。另外,在学习坐禅以前,有三个基本的事项能配合调和的功夫,是初学的人最应当注意的。第一是学坐禅应有的观念和态度。第二,是坐禅的禁忌。第三,是坐禅应准备的器物。
什么是学坐禅应有的观念和态度呢?有四件事:
(1).要持恒常心,勿求快速成功。
(2).要发勇猛心,遇困难时,不可退缩。
(3).要有专精心,勿到处参学,致生驳杂混淆。
(4).要有自信心,依师所教进度学习,切勿疑虑自己的根机浅薄,无法成就。
什么是坐禅的禁忌呢?有四件事:
(1).坐禅时,要关门闭户,勿使直接受风。
(2).过饱、过饥、极度疲倦、二便急时勿坐。
(3).暴怒中,惊恐中、大喜中、大悲中,处于极端的情绪作用时勿坐。
(4).坐时、勿一面做事,或与人交谈。
什么是坐禅应准备的器物呢?也有四件事:
(1).准备静室一间、铺木板、蹋蹋米或地毯均可
(2).准备坐垫一具,以坐定后,能使身体骨架舒适为原则。
(3).穿著宽松衣服,避免紧缚身躯。
(4).准备盖巾一件,寒冷或风大时,盖于头,肩及腿部。
但不论是谈调和身心,或坐禅的应注意事项,都要了解坐禅本身,著重于悟道的经验,如果虚构文言,而忽略了实际的行持,犹如贫人终日数他人财宝,究竟不是自己的家当,结果毫无半点的益处。因此,一位真正的智者,不只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脚踏实地的行者,他能论理于讲堂上,更能观行于生活中。理和事的融会印可,成就了无上正觉的境界。

贰、五事调和
一、调饮食
饮食法门,本是为了资益色身,以便进修道业的,古德说:「*轮末转食轮先」,虽然此身是幻妄的躯体,但现前在此幻化的机缘中,必须藉著此身来修道,所以必须饮食。
饮食有六种的不调相:
(1).饮食过饱─令人血气贲张,内部胀满,息喘体重,百脉因是不能通阳运行,
脑海因是昏沈闭塞,坐立难安,心思繁杂而不定。
(2).饮食过少─饥饿过度,身体赢瘦,精神不足,造成心思彷若空悬,意识不清
晰,不牢固,思虑无法稳定。
(3).饮食秽浊─如辣、炸、油腻、腥荤等,令人血气紊乱,心识因是昏迷,欲念
转炽,易生嗔恚。
(4).饮食不宜─如脓疮食鲜,必定动发宿病;风寒食补,必定四大违反,增重了
病情。
(5).不按时食─如一日三餐,本有一个固定的进食时间,却常太早或太迟,或是
少一餐,少二餐,或是成了一日四餐、五餐,都是不按时食。
(6).临睡夜食─晚餐后,不宜再食固体的食物,若是到了睡眠时刻,又吃了许多
食物,将会干扰肠胃的运作,阻碍消化。
这六种不调相,除了影响身心的健康外,还会影响三昧的发生,所以修行人在修禅定前,必须十分留意饮食的问题。
饮食的调相有三种:
(1).不饱不饥能知所节量。
(2).按时进食,不非时食。
(3).食以清淡为主。
经上说:「饮食能知道节制,适时适量,再加上常喜好处在空闲的环境,心中清净安宁,乐于精勤进道,便是十方诸佛的教法了。」这是谈调和饮食,成为助道的善缘方面。

二、调睡眠
众生睡眠的原因,是因为无明的迷惑盖覆了本心觉性。若放纵骨心,尽情睡眠,一来废修圣法,二来使本已成就精进的工夫再度丧失,从此心识逐渐□昧,一切的善根将沈没不起。所以,凡是修行人,应当觉悟诸行无常,妥善地调伏睡眠,使得神清气白,念心光明湛净。
睡眠的不调相有二种:
(1).睡眠过多─其过患是浪费光阴,丧失工夫和道心。
(2).睡眠过少─其过患是身体有亏,精神不济,倦怠不进。
由这过多或过少二种,又可细分成六种:
(1).食后睡眠─蒸气充脑,今人昏沉。
(2).饥饿睡眠─色力疲败,情神不振。
(3).劳后睡眠─劳动过度,疲乏昏睡。
(4).懒惰睡眠─百务失调,脑海停顿。
(5).思久睡眠─胡思乱想,妄久成昏。
(6).长久不卧睡眠─长久不卧,无记昏沈。
调伏睡眠的方法,也有二种:
(1).不节不恣。
(2).睡时则睡,一寤即起,不可复睡,易生懒惰。
佛遗教经上说:「不论是初夜后夜,都要精勤懈,不可因为睡眠的关系,空过了一生,而终无所得。要常观照无常的火焰,能烧毁世间的一切,早求自度解脱,切勿贪求睡眠啊!」
三、调身
调身、调息、调心三种,本应合起来运用,不得分开解说,因为在坐禅时,身、息、心三者是互相连带关系的。但在坐禅的次第上,有初中后方法的不同。初明调身,中明调息,后明调心。再就入、住、出三相的差异来看,调身是粗相,是初入定相;调息是由粗渐细,是由入定到住定;调心是细相,是住于定中,而在要出定时,心动则息随之而粗,然后身动,这是由细转粗。如果专明定中调心的方法,是由心来控制,心知息不调,就立刻调息,心知身不调,就立刻调身,心有浮沉不稳定的相状,就立刻调心。或者因为心散漫,导致身散漫委迤,立刻心身合调。因为息的不调,导致心不调,立刻息心合调。诸如此类,端视定中的种种相状,加以调适,皆令得当即可。
现在,先来谈调身。一般学坐禅的人,都只注意到坐禅时的细节,不知注意未坐禅时的种种生活习性,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所谓生活习性,包括一切的行住进止、动静往还、迎宾送客、穿衣吃饭等等,若是言语动作太过于粗扩,气息也会随著蛮粗,心思自然散乱而不牢固,等到入坐时,便会烦愦不安,不得恬适怡悦了。因此即使身在定外,也要用意逆作力便,能够谨持戒行,都摄六根,尽量做到「制心一处」的工夫,才能达成「无事不办」的地步,如古德所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样,到了入禅定时,便能妥善的安身,两得其所宜了。调身,指的是坐禅外在的技巧,这可以分成坐禅的姿势和坐禅的程序两点。坐禅的姿势有三种:

(1).全跏趺─一般称为双盘。先盘左腿,令左脚指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两膝贴著坐垫。身体朝向正前方,稍缩下颚,使鼻和脐相对,垂肩,涵胸,拔背,尾闾中正,变成不曲不耸的姿势。其次,两手交叠,以左手掌置右手掌上,两拇指微微相接,置于右脚上,牵来近身。其次,两唇合拢,舌抵两齿间上方。其次,两眼轻闭,但求遮断外光即可。

(2).半跏趺─又称为单盘。方法如同全跏趺,但盘左腿,右腿内缩,右脚跟贴紧会阴。

(3).骨节不利或老年人,不适于盘腿的,可以两腿平放,一前一后即行,一般称为散盘。
坐禅的姿势最要紧的是「端身正坐,不宽不急」犹如奠石,身首四肢,切勿摇动,或者重心不稳,前俯后仰,左右扭曲,或脊骨四肢过紧过松。坐禅的程序,于入定前调身,可分成五个步骤:
(1).宽衣解带,取出身上杂物,如眼镜,手表、项练、食指,钱币、证件、笔等。
最好是在坐禅前,换穿宽松舒适的衣服。
(2).坐在垫上,行顿身运动,舒筋活骨。
(3).调整姿势坐定。
(4).开口放气,绵绵而出,再闭口,鼻纳清气,连续三次。
(5).舌抵两齿间上方,两眼轻闭。

四、调息
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呼吸是生命的特徵,一息不来,即将命丧黄泉,而呼吸的迟数大小,能直接影响心的安定与否。也就是说,呼吸愈数愈大,心的安定性便愈低,愈迟愈小「心的安定性便愈高,因此,调和呼吸,使其达到入禅定的需要─定心,使成为非常重要的事了。
调息可分成呼吸的相状和调息法二个部份,先谈相状,再谈调法。关于呼吸的相状,分成四种:

(1).风相─是气息最大最粗的相状,即呼吸时,鼻子发出像风吹拂的声音,令自己或旁人都能听见。
(2).喘相─喘是喘气,虽然无声,但呼吸结滞而不顺畅。
(3).气相─气是粗气,气息不细的意思。虽已无声,不结滞,但气息出入仍旧粗而不细。这三种均为不调相。另外,尚有一种是坐时觉身中滞碍胀满,彷若气闷,或觉得胸口不畅,此是调息方法有误,或坐姿不正确,或心中急躁,情绪不稳所致,当用调息方法当以对治。
(4).息相─息调的相状是无声,不结滞、不气租,息道的出入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这时的神态安定祥加,情怀愉悦轻松。对于四种呼吸的相状,会产生四种现象:

(1).守风则散─风是最大的气息,不适合用来做调息的依据,否则便会气息散乱难以调节。
(2).守喘则结─喘气时,气息大小不定,不容易配合调息法,如果著意调息的话,将使结滞的情况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气郁的病症。
(3).守气则劳─气尚粗侍,著意调息,也是徒劳无功。
(4).守息则定─息是坐禅时,心境和呼吸能融摄的状况,但还不是坐禅所要达到
的效果。坐禅是运用调息的方式,进入定境,然后修习止观,伏灭烦恼,发显般若智慧。

接著谈呼吸的调法,即为了对治三种不调相,调和使其达到息的阶段,因此称为调息,调法有三种:
(1).下著安心─把心识放在丹田,专注一念,不令驰散。
(2).宽放身体─身体四肢略微放轻松,使其感觉自然而不受拘束,但还要保持端身正坐,而不是散漫不收。
(3).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观想气息周遍全身,由毛孔出入,彷若通畅而毫无障碍一般。三法具足,能使气息由粗入细,心也渐渐细微,这时气息的出入即是绵绵密密,彷若有,又彷若无,成为不涩不滑的相状。气息调和了,便不会生出许多的病患,而且心也容易得定,这是修行人初入定时,坐中用心的法门,若在定中用心时,便称做调心了。

五、调心
心无形相,无处所,将如何调适呢?所言调心,即是调伏缘虑妄想的心,使其清净,显现无妄不变的真心来。因此,调心便有二种意义,一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当今沉浮宽急得所。这个沉浮宽急,便是心的四种不调相:

(1).沈相─沈是昏沉。坐禅时,心识逐渐昏暗模糊,似往下沉落,记忆消失,六根失灵,这时头好低垂,贪爱寂静,犹如木石一般,此为心沈不调的相状。
(2).浮相─浮是飘浮。坐禅时,若因为气息上升,或系心于头顶,造成心往上飘动,身躯变得不安定,或心缘前尘影像,或缘于五根、五尘,种种如幻境界中,碎驰不停,此为心浮的不调相。
(3).宽相─宽是散漫宽缓的意思、若于坐禅时,调息不够专注,或未坐禅时,心情放松过度,而到入定时,无法收摄心念,感觉心志散漫,身躯萎弱不振、甚至口中涎液外流,这是似定非定,□住□昧的现象。
(4).急相─急是紧张过度的意思。由于修行人在坐禅时,太专任于收摄心念,因此造成了神经和肌肉紧张,气息失调而成郁闷,结于胸臆间,而患了胸臆急痛,身心不得安隐的症状。其余尚有涩滑等相,推寻前面四种不调相,自然就会明白。

仔细审察,将发现心所以不调的原因,不外有六种情形:
(1).平日放纵五欲,任由五根摄受五尘,于是五识垢染,意识不净,及至入定时,万念纷纭,飘浮不定,成为心浮的相状。
(2).操劳过度,身体疲累已极,或因纵欲过度,及至入定时,心好昏沉,无所记录,成为心沈的相状。
(3).平日喜好睡眠,四体不勤,行止萎靡,及至入定时,念心昏昧,肢体松弛,成为宽相。
(4).平日嗔心过重,及至入定时,嗔心复起,气急筋缩,致生郁闷病痛,成为急相。
(5).平日心神不宁,处事急躁,或容易担惊受怕,及至入定时,心生恐怖,易受惊吓,或呼吸不畅,或坐立不安,此是浮中急相。
(6).平日劳动域用脑过度,身心又木调和,及至入定时,心中昏□,头好低垂,兼具身好逶迤,口中流涎,此是沈中宽相。

有了这六种,就必须用对治的调法加以调和:
(1).调沈相法─可用系缘鼻端,集中意志的方法,使心念慢慢地升上来,意识就会变得较清明。
(2).调浮相法─安心向下,系缘脐中或丹田,使心定在一处,制伏所有的幻妄念头,心就安静下来了。
(3).调宽相法─敛身正坐,摄心明数,使心集中。
(4).调急相法─放宽心情,观想气息都往下流,使气息缓和,或稍微移动身躯,使神经和肌肉松弛,紧张的状态就会逐渐消除了。

综观四种调法,都离不开「制心」的工夫,在佛遗教经上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逾也。」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这是不论定外或定中,郡应该调心而后制心的意思,所以修行人当善制其心。心的调相,便是不沈不浮。


六、三相合调
身、息、心三相合调的意义,是要达到调心的目的、但在调法上,也有入、住、出的三相,今分别叙明:
(1).初入定时,从调身开始,次为调息,后为调心,所谓调粗就细,令心安静,心念细静以后,意识也跟著清明,妄念就不会生起了,这是依次第调和的最初方便法门。
(2).住定中时,不论定境时间的长短,或经一时辰,或二、三个时辰,都应该摄心正念,专注用功,并且要十分明白身息心三事的调不调相,以便随时加以调适,在此分成四点:

1.定中调身法─调身是最粗法,于初入定的第一个次第上已调适完成,但在定中时,因为坐久疲劳,或不惯久坐,或心的浮沈宽急,造成了身躯坐相的改变失调,有的成宽相、急相,有的成偏相、曲相,有的或低垂、或昂首,东倒西歪,种种的不端直相,如己察觉,就应立即改正,务使心身安稳合适,于中不再有宽急等等的不调相,达到平直正住于定中的相状。

2.定中调息法─初入定调息方法,已有详明,现在定中,又有风、喘、气的不调相,或呼吸急促,身中胀满的现象,应当用前说三法加以对治:一下著安心,二宽放其身,三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直到使息道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

3.定中调心法─定中身息已调,心却失调,有浮沈宽急等相,不觉则已,既觉,即用前法调令中适。一心浮,便系缘脐下,专心数息,制诸乱念,心即定住,二心沈,当系缘鼻端,集中意念。三心宽,便敛身正坐,摄心明数。四心急,当宽放其心、任息自流。

4.随便宜调法─在定中,随任一相的当下发生,立刻调适,譬如身不调,立刻调身;息不调,立刻调息;身息皆不调,立刻先调身,次调息;息心不调,立刻先调息,次调心,调粗就细,调乱就定,其余依此类推。

要在令一个坐禅过程中,三相调适得宜,没有互相逾越侵扰的情事,譬如因身不调,导致息心不调;因息不调,导致身心不调等等。能三事和融一体,便能灭除旧病,使妨碍正道的障业不胜,禅定自然期日可成了。

(3).出定时,须由细转粗,回复作息常态。若以禅是定心法门来说,本不应分别入住出三相的,但初心行人专明坐禅工夫,自然有个次第分别。所以住定事毕,必须出定。前论入定调心时,要能不念外异缘,才能心安意静,达到入定的功效。现在出定了,却先要放心异缘,或缘于六根,或缘于六尘,然后开口放气,观想气息自百脉中随意扩散。然后微微摇动身体,再做各种善后处理的动作,从头至脚的按摩、舒筋活骨等等。

尤其是初习坐禅的人,对于按摩法必须特别细腻讲求,如遍身毛孔的摩擦,肌肉的推按,关节的摩热、顺筋点穴,直到体内的熟气散发,身躯柔软,心情舒畅了,才可以随意起身,出出入入地活动。

出定后,若仓促行事,没有做好调和的工夫,致使细法未散,将会造成无穷的病患。什么叫细法呢?细法是相对于粗法的,有三件事:
1.心细─不著外境,心若空悬,思想停顿。
2.息细─不与正常呼吸相应。气息逼入□理,扩张毛孔。
3.身细─身躯僵硬,筋骨不利。
细法未散的情形,容易患心疑症、凝呆症、风湿症,气闷,气痛、头痛,或四肢萎弱无力,行动不便等症,于后坐禅,常会感觉心烦气躁,坐不安稳,这就是禅病,治疗禅病的方法是继续坐禅,直到痊愈为止。由此可知,出定后的调和三事,绝不可等闲忽视。

七、结语
五事调厢是坐禅的基本工夫,若五事失调,便会徒劳身心,增损病生,而多诸妨难。有一首佛偈说:「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这是要修行人从外在的生活细节,到实际的坐禅行持,一切的动静进止,都有一定的次第,调粗就细,或由细转粗,不相紊乱,譬如善于驾御马匹的人,要使马前进或停止,都十分的自如,毫无滞碍,这样才是一位真正的行者。


参、调和料简

一、问调饮食

(1).修习坐禅的人,应吃素否?
答:吃素与否,和个人的因缘有关。若是为了长养慈悲心而吃,是很好的;若以为吃素有大的功德,大福报,毕竟是贪求己利而已。若是吃素可促进家人的和谐,是很好的,若为了吃素,而弄得家人反目相视,形同陌路人,那吃素就成了邪行了。若吃素是因修习禅定功深,兼且对于佛法知见有更一层的体验,是很好的;若只因听他人说,吃素能助禅定,能发神通,就去吃素了,这也是行邪法。当然,以一个教授坐禅的老师立场来说,仍旧是鼓励大家吃素的,毕竟,素食对于身心的健康方面,有他一定程度的效果,所以,现在连医生或营养学者,也鼓励人类素食呢。如果因环境不许可,至少也要常吃较清淡的食物,尤其像油炸物,酸辣物,腥味过重物,或葱,蒜、韭等刺激性的食物,不可食用,否则,绝对会使坐禅产生不良反应。

(2).饮食的要领是什么?
答:早起空腹一杯水,洗尽污浊神气爽。早餐营养又清淡,一日工作力饱满。中午较饱晚较少,以免肠胃受不了。量只七分眠不食,不饮浓汤不饮冷。进食时候心平和,食毕散步消嗳气。一生常行此食法,到老无病眠安隐。

二、问调睡眠

(1).修行人的睡眠,每天以多久为宜?
答:调睡眠的原则是不节不恣,因此,至少要六小时以上,至多不可超过八小时、最重要的是早睡早起,若太过晚睡,容易引生火气,造成亢奋状态,反而不
易入睡。
(2).若因工作而疲劳过度,可否打坐?
答:这要看情形,如无想要睡眠的状况,仍可打坐,如果极欲睡眠,应该先躺下来睡一下,等到精神较充足,体力也回复了,再来打坐。
(3).中午吃饭后,有午睡的习惯,是好是坏?
答:其实,这是一种习惯的问题,如果经常中午不睡的人,将可发现到,并不会减损精神和体力,而一个有午睡习惯的人,才会感觉午睡的必要性。因此,正常需要午睡(或可称做午休)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三十分钟,过长的午睡,反而会减损精神,伤害身体,有的人甚至有午睡后的头痛、头晕症,都是因午睡过长造成的。若是一个修习坐禅的人,在中午的时侯,可用打坐的方式来调和,不但能增益精神,更能冲破体能的极限。

(4).睡眠时,以何种姿势较适当?
答:以右侧卧最好,右手置枕边,左手置左陛上,若睡累了,也可用瑜跏摊尸式的休息法来睡,但尽量不要左侧卧,以免压迫心脏,阻碍血液的运行。同时,左侧卧容易使心境紊乱,容易多梦。

三、问调身
(1).坐禅的姿势,以何种较佳?
答:初学者骨节强硬,以单盘为佳,若久学的人,可以用双盘。因为双盘的坐姿,较容易找到重心,脊椎骨较不会弯曲变形。若年老,或腿部受伤,或太肥胖的人,连单盘都盘下起来,用散盘也没关系。总之,坐姿的原则是达到身体的稳定平冲,才能发诸禅定,若不能稳定平衡,或坐姿很正确,即没有进修其他调和的工夫,以及止观工夫,即使坐个十年、二十年,也是没有用的。如果禅定工夫深了,即在动静语默中,都会展现禅味,不一定在坐禅中才是修禅呢?

(2).坐久了,腿部麻木不仁,怎么办?
答:放松心情,继续坐下去,到一个时侯自然就逐渐恢复了。若真的无法忍耐,先把腿松开,稍加按摩,活动一下,待会儿再坐也可以。

(3).坐禅后,如不做按摩,会有什么弊病?
答:坐禅后的按摩主要在使体内的热气散发,身躯柔软,心情舒畅,若末达此原则,将有三种细法末散的病患。一、心细─不著外境,心若空悬,思想停顿。二、息细─不与正常呼吸相应,气息逼入□埋,扩张毛孔。三、身细─身躯僵硬,筋骨不利。一般称此为「禅病」。治疗「禅病」的方法只有一法,别无他法、即是继续坐禅,然后如法按摩,直到痊愈为止,假使不信师言、不但不继续坐,又去胡乱找医生贴膏乐、吃伤药等等,将戕家身心,后患无穷。

(4).初学与久修,对于按摩的讲求有无差别?
答:初学者坐禅的时问短,但筋骨比较僵硬,坐姿亦不十分正确。应著重外部的按摩,如肌肉关节按摩、推按等、可减轻局部疼痛,或气闷的症状。久修者坐禅时问长,筋骨已较柔软,坐姿亦较正确。除前项按摩外,应注重坐后的经行,否则容易使四肢萎弱无力、动作迟缓,而且也会造成难以入定、烦愦不安的现象。同时,不论久修或初学,应经常运动,尤其是爬山为最佳的按摩。

(5).坐禅时,如何矫正坐姿?
答:矫正坐姿大都以初学者为对象。初学者于一坐中,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姿势。首先,注意有否按照十二字诀─收额、垂肩、涵胸、拔背、尾闾中正,其次,要观照身首四肢有否澈底放松,其检验方式为:

(1).呼吸有无出入自然(不可故意用力或闭气)?
(2).意念有无随著呼吸在腹部作用(呼缩吸胀)?
(3).肩膀有无下垂放松?手掌有无放松?
(4).腰部有无太挺直?或太弯而压迫腹部?
(5).身体有无前倾?或后仰?
初学不可要求入定,应以做到技巧熟练正确为原则,否则欲速则不达,反而干扰更多,影响尔后的定境。
(6).坐禅一定要双盘吗?
答:不一定。如身体太过肥胖,或骨骼不利于盘起时,均不可勉强作双盘的姿势,此时应用一小垫补助垫高,以免坐时重心不稳,而形成身躯绷紧、变形、倾斜的现象。
从入定的条件分析,只要能使身心放松,不打妄想,任何姿势应该都可以的,但从修行证道的方面分析,如一位修行人连自己躯体的困境都不愿意去克服,又无法从努力克服困境中去观察身心如何微妙变化,这绝对是不能开悟的。或许,大部份人以为坐禅只是不打妄想,然后使自心安住于定中而已,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观念,真正的禅者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当他开始坐禅时,他可以仔细的觉受身心每一种反应,此种觉受非一般人容易得知,同时,禅者又从觉受中自动地思惟其内涵,逐渐地蓄积开悟的能量,当它完成开悟前的准备时,那些能量━有思想的力能便充满著,令禅者犹如内心已脱离世间,而身躯却滞留在世间,他可能有郁闷、情绪上的极端冲突(外表不一定看得出来,因为那是潜伏性的作用),直到开悟的一瞬间,所有的能量全部爆发,从身体的任何一个「点」向外放射,而进入某种悟境中。
了解修行原理,便应思考如何利用坐禅的过程来蓄积能量,因此,坐禅时不断地向自己的惰性挑战,向身躯的障碍挑战,的确是修行成败的关键。所以,能坐双盘的人就必须双盘,不管多困难也要坐,否则就平白丧失开悟的机会了。


四、问调息

(1).呼吸时,有何规则可循?
答:一、用鼻子呼吸,嘴巴不可张开。
二、胸部勿著力,尽量做到没有呼吸时涨缩的感觉。
三、吸气时,腹部前挺,呼气时,腹部内缩。
四、呼吸要保持自然呼吸,勿刻意著力。
五、呼吸之间,不可停顿或故意闭气。这是指调息后的呼吸相状,也是数息时所要借用的呼吸相状。但坐禅的工夫不只是数息,数息是一个基础,目的在培养专注和放松心情的能力,能够达成员正的身心平衡,然后才能进修随息,随息到无息的寂静阶段,再进修止观的工夫,真正的禅定要等到进修止观时,才算是入定,千万不要以为能坐得稳当,调和的工夫弄好了,就叫做入定了。

(2).坐禅数息要用自然呼吸,什么是自然呼吸?
答:自然呼吸就是没有刻意用力去呼吸的意思。当一个人在运动的状态、或情绪变化时,呼吸会变得较急促,使呼吸量于瞬间增加,这就是不自然的现象。另外,气功的吐纳,是以意志控制呼吸出入,亦属不自然。由此可知,所谓自然呼吸是指人体在静态中,没有受到任何情绪的影响,亦非气功吐纳运气或作深呼吸的动作时,因自然的生理需求,而自动呼吸的状况。这才是坐禅数息所使用的呼吸法。

(3).如坐禅不使用自然呼吸,有无缺失?
答:此有二种缺失─
(1).身心无法真正放松─因为尚有用力的情形,使四肢及胸腹都处于紧张的
状态,而未达到禅定的第一步工夫─放松。
(2).不能入定─既未放松,则无入定的可能。

 

有些修气功坐禅的人,发现自己也有入定的现象,其实这是因为过度的专注于运气,所产生的妄境,是一种假定,与佛门的禅定无关。

(4).坐禅时,若息已调和,接下来要怎么做?
答:用数息法。从一数到十,数出息,不数入息。数尽,再从头数起。也有教数
到二十、三十、甚至上百的,但初学者,只要选择其中简便易行的一种,久久调适,必能得定。

(5).坐禅一定要数息吗?
答:不一定。这是针对初学者的技巧训练,由于初坐禅时心神容易散乱,若不教其数息,则无法入定。在禅定学中,大都将数息列入主要的修学法门,如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十六特胜─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偏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不论是印度或中国的止观禅法,于修止门之初,均由安那般那入手,即为数出入息,其后所传之十六特胜中,知息入与知息出,即是由数息到随息的阶段,知息长短便进入随息阶段,而从知息偏身至心作解脱,为以止门为主,观门为辅的阶段,观无常之后便以观行为主了。
因此初学者最好还是按部就班修学,从数息开始打好根基,以免弄巧成拙。

(6).坐时,就只有一直数息?
答:数息是第一个阶段,等你的呼吸愈来愈微细时,你将厌离数息,自然地转成了随息,进入第二个阶段。随息是此心念随著呼吸入出,很轻微柔细地,慢慢的,呼吸似乎已断的感觉,心也突然间变得明净、安隐,彷佛整个宇宙都能透视一般,即进入了「止」的第三个阶段。其次为「观」、其次为「还」、其次为「净」,一共六个阶段,可以交替练习,称为「六妙门」。关于六妙门的修法在正修止观一章里会谈到,于此不赘述。

(7).息尚未调,可否数息?
答:切切不可,息尚有风喘气三相时,若著意行数息法,必定加重三相的病患,如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三相的病患末除,心亦不能安定。

(8).数息数到后来,突然忘记数息了,怎么办?
答:忘记数息或数乱了,通常有二种情形:一、妄念奔驰,影响心识。二、无记昏沈,茫然不知,此时非自己的意志所能控制,恍若丧失记忆一般,必须等到神志清醒了,突然发现忘了数息,再重头数息,千万不可懈怠或气馁,若以为自己不必数息,也可制心,或以为自己根机浅薄,不能学数息法,而放弃数息,到最后必将一事无成。

(9).坐中数息不得,或数乱,或数忘,是何缘故?
答:这有四种原因:
1.妄念太多━虽然数息,却常横生他事,想东想西,以致不能专心。
2.饮食不调━由食过于油腻、刺激或添加一些不净之物,到了入座时,心识
散乱、昏沉,甚乃骨节酸痛,无法久坐,即便数息不得。
3.过度疲累━长时间劳动、看书、讲话、办公等,弄得身心交疲,但欲睡眠。
4.业障现前━病苦或世间种种灾厄的缠缚,令人坐立不安,何况数息?

(10).坐禅中,数息数到最后觉得很厌烦,又单调又控制不了妄想,应如何处置?答:这是一般人的正常反应,除非已到达相当的定境,或者有经常入定的经验,才能坚持到底,不会认为这是个单调的动作。当你真正用心于每个小细节,包括观察呼吸的出入情形━气息的长短、大小、快慢、经过身体的部位时,所产生的身心变化,如感觉舒适或不舒适,温暖或冰凉,气息的动静等,你将发现原来气息在体内并非如想像那样单调,而人体与外界接触时,其维持平衡的因素,即与气息有密切关联,可以说,气息主宰生命力和健康,它蕴藏著极为丰富的内涵,正有待一位禅者去开掘。所以,当你觉得数息十分单调无聊,就是观察力尚浅、气息尚粗,而妄念不断的时候。反之,当妄念渐少之时,气息也会随著细静,使得身心的反应十分敏锐,观察力增强(本自具足的觉性),则此阶段便由数息而进入随息了。
但要注意的是,不再数息的原因并非刻意放弃,是由于气息微细,无法数息,所产生的自然转换。

(11).除了数息,可有别的法门能修禅定的?
答:有。譬如禅宗的看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等,都能获得禅定的体验。但若修习止观法门,一定要从数息观开始。每种法门各有殊胜,但绝无捷径可言,完全看各人的机缘而定。最重要的是,千万不可投机取巧,或杂学各种的法门,否则不但一事无成,也恐会障碍道心,或走入邪道去。

(12).要如何调适胸臆烦闷的现象?
答:这要长期的练习,直到心很微细,能控制呼吸为止。初学者因为无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或者注意的还不够仔细,使得呼吸大小迟速不能控制自如,便产生了胸臆烦闷的情形。其次,身体坐得太直或太弯曲,也会造成呼吸不顺畅而致胸臆烦闷。这时应暂停数息,先调整坐姿,然后尽量使身心轻松自然,等到可以感觉呼吸安定了,才又开始数息。这样反覆的做,就能逐渐调整。有人一碰到此种现象、因害怕会发生毛病,就不敢再坐,甚至逢人便说坐禅会怎样,这不但害己,也害了别人。

五、问调心
(1).坐禅时,杂念乱想很多,要如何消除?
答:妄念不能刻意去消除,妄念是一种虚妄相,如水中月,虚空花,是因心的染著,执妄作真,以为妄念是实有的,所以才会前念后念,相续不断、若能一心一意地制心一处,久而久之,自然没有妄念,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妄念不能除,有妄念即是有,无妄念即是无,所以不要去除它。
(2).若在定中,应不能乱动身体,为何还要用心观察身体有否端直,随时调调整呢?
答:此说定中,应是坐禅程序里头,端坐如定相的意思,不是真正入了禅定。尤其初学坐禅的人,除非是上根人,一坐即定的,其余中下根人,在坐禅当中,假若没有调和身息心到完全融合的地步,是很难入定的。因此,在一坐中,应随时观察自己的坐姿有无端直,随时纠正,不必去管能不能入定。


六、问禅定

(1).什么叫欲界定?如何证知此定?
答:欲界定是证初禅相前,一种定法持身的相状。这必须从三个次第来说:1.粗住相─因修数息法,气息逐渐调和,心逐渐虚寂凝练,澄净恬怡。虽在缘中,却不驰散。
2.持身法─粗住相后,必有持身法生起,使得身体自然正直,坐久都不疲倦,亦不觉得疼痛。彷佛有一种力量扶持,令其保持端身摄心的姿势,这叫善法持身。若是恶法持身时,会觉得紧急劲痛,而持身法消失后,身躯犹如失去支持,宽缓无力,心中疲困不已,这就不得定相了。
3.细住相─善法持身后,心泯泯转细,此后或经一、二时辰,或一、两日,或一、两月,更觉深细,其身如云如影,照然明净与定法相应,持心不动。这叫证欲界定。

(2).证得欲界定后,为何会有退失的情形?
答:欲界定的法心尚浅,犹见有身心之相,又没有支林功德的护持,所以容易退矢。其退矢的因缘有两种:

1.从外缘失─得定时,不能妥善将护,又无精进修持的恒心,时修时不修;或是向他人夸说;或现定相,令他人知觉;或未除五欲五盖,而生障法,使定力沮坏。

2.内因失─这是指六种心态,能失禅定:一、希望心。未得定时,希望得定。二、疑心。既已得定,又怀疑不是真定。三、惊怖心。见定相种种相状,生大惊怖,畏惧不前。四、大喜心。见定中诸事,与世俗不同,十分的不可思议,于是大喜过望。五、重爱吸,执著此定,误以为深妙。六、忧悔心。出定后,担忧失定;或已失此定,懊恼生悔,终究不再得定。
总之,修行人只管修行,所谓「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不刻意求定,不炫耀己定,即能不失定。


(3).什么叫未到地定?如何证知?
答:未到地定又名近分定,近分意指邻近根本定而尚未到的意思。根本定为色界四禅及无色界四空定、每一禅定各有分齐,所以叫根本定。若处于进入根本定之前的方便加行、就叫近分定。因此近分定相对于八定的也应有八种,惟初禅的近分定又称为未到地定,其余的七种近分定称为中间禅相。止观说:「从是心后(正住欲界定),泯然一转虚豁,不见欲界中身首、衣服、床铺,犹如空虚,□□隐隐。身是事障,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是名未到地相。」证得此定,若不依法推寻其理,往往会误认为已得无生法忍,致生狂妄贡高的心思,终究堕入无量的苦报。另外,「释禅」将此定中邪伪二事略述:

1.定心过明─「入定时,见外境界,青黄赤白,或见日月星辰宫殿等事;或一时日,乃至七曰不出禅定,见一切事,如得神通。此为邪,当急去之。」

2.定心过暗─「若入此定,暗忽无所觉知,如眠熟不异,即是无心想法,能令行人生颠倒心,当即却之。
此均是邪定之相,不是真正的未到地定,行人不可不察。


(4).什么叫八触?
答:这是初禅发相。修行人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感觉身心俱空,寂然不见一
物,这种定境如持续保持一段期间,乃至终年累月而定心不坏,便能逐渐发
动种种触感,最基本的叫八触:

1.动─忽觉身心凝然,微微而动,有时从上起,有时从腰间起,渐渐遍及全
身。身内觉动,外无动相。从上起的容易退矢,从下起的可以进一步获得
深定。
2.养─皮肤似有物爬行搔养,或似蚂蚁叮咬,或似针尖刺扎。
3.凉─觉得身证逐渐冰凉,甚至寒冷异常。
4.暖─觉得身体逐渐温暖或发热,或一股热流自内涌起。如由内发时,定心
较强,由肌肤表面发时,反易烦躁不安。
5.轻─觉身体轻浮、似失重量,几欲飞腾。
6.重─觉身体沈重,犹如巨石。
7.涩─觉肌肤粗涩、犹如木皮。
8.滑─觉身滑腻,犹如抹乳。

八触当中,通常是先发动触,并有十种的支林功德和动触俱起:
1.空─空心虚豁,无有障碍。
2.明─皎皎明净,十分美妙。
3.定─一心安隐,无有散动。
4.智─疑昏尽祛,心开悟解。
5.善心─惭愧心起,信敬妙法。
6.柔较─心下粗犷,随意卷舒。
7.喜─于所得法,而生庆悦。
8.乐─触法娱心,遍身恬偷。
9.解脱─出离欲盖,无复为患。
10.相应─境界现前,相应不失。

如是或经一日、十日,或一月、数月、一年等,只要随意敛念,就有前说定境功德发生,熏修既久,又陆续发其余七触,交错复发。有时八触具足,有时但发一触两触、都叫初禅发相。

(5).为何会有八触发生?
答:修行人修数息法、心渐软细,于是细法转变四大,使四大也由粗而细,与原来果报的依身不相应,所以造成了触感。

(6).发八触一定是得初禅吗?
答:不一定。如发八触时,没有支林功德,或在欲界定中发八触,就是邪触,非禅定相。这时八触的感觉会产生异常、如动触本是内部觉动而身不动,现在却手脚急疾震动,便是邢触了。其余七触循例可知。(关于四禅详细内容,请参考释禅卷五)


(7).修习禅定,得邪禅三昧的原因及现象如何?
答:众生皆有佛性、本无邪正的分别,但于坐禅细静心中,一念妄起,而与鬼神道法相应,不自觉知,便得邪禅三昧。于是未证言证、广说一切法门,辩才无碍,使听闻的人信受称叹,礼敬供养。兹将此类邪禅现象,稍加阐明如次:

1.与贪欲相应的邪禅─
(1).于睡梦或禅定中,亲赴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或观音、势至来降,示谕行者急速救世济人,勿令众生沈沦苦海。
(2).自称已得道果,登佛祖位,凡天下人皆当臣伏听命,协助行者达成一统大业。
(3).炫耀悟境,显现神通,为人占卜吉凶祸福,或预告某时某日的因缘果报,使众生乐于亲近,而修行其法。如是种种的示现奇异希有诸事,感勤众
生,而获得名闻眷属。

2.与嗔恚相应的邪禅─
(1).自恃己方强盛,常用鬼法或所谓灵力,和他人争斗。
(2).嫉妒正法的行者,竭尽一切予以破坏抵毁。
(3).自认已得无上的禅定智慧,却不获恭敬供养,心大恼怒,斥责众生愚痴,不识大圣。如是种种的忌恨胜他诸事,实与阿修罗及鬼畜无别。

3.与邢见相应的邪禅─
(1).虽口说善法,而所行虚伪驳杂,混淆人生,非但不得清净解脱,甚且增益烦恼困惑。
(2).不入中道实义,却胡乱依文解经,把「淫怒痴,即戒定慧」当成了口头禅,于是破正戒、破威仪,五欲嗜味,五盖染著,装疯卖傻,裸形无耻,逢人便称「明心见性」、「自在无碍」、「即心即佛」等语。
(3).不敬三宝、父母、师长、毁损经像、塔寺、作五逆重罪,断一切善根,而以此为佛性平等。如是拨无因果,或邪因邪果的言行,能使人过去所作一切功德,在一夕之间全部破灭。

释禅将邢禅的果报分成三种:
1.邪禅又行恶─命终后,生于三途恶报。
2.邪禅却伪心行善─命终后,随所与鬼神相应之法,共彼鬼神,同生一处,以为彼眷属。
3.邪禅而尚心存善念─或生于天人中,但有邪魔种子和习气,因此乐近邪师,乐闻邪法,乐行邪道、供养亲近赞叹修邪行的人。见有正法的修行人,不乐亲近,或时生恼乱。甚至虽得出家,犹造魔业。
以上指入邪定的现象。若根本未得禅定,自谓已得禅定,则不是愚痴病,即是贡高我慢,或欲得名闻利养而欺诳众生。

(8).修习禅定有无障碍?
答:障碍指不利于修习禅定的意思。这有五种:
1.长病─久病不愈,身心失调,自然无法修习。
2.远行─路遥疲累,体重昏沉,难以入定。
3.谏谆─与人议论争讼,分别你我是非,心头昏乱,绝对无法修习。
4.营事─世缘俗务繁多,或经营事业,送往迎来,亲朋交接等等,没有空闲的时间来修习。
5.多读诵─前面四种尚有补救的机会,惟多读诵所造成的知识障、恐怕一辈子都放不下(多经验亦然)。如以知解推论的心来修习禅定,也会使禅定一事变成了做学问,使得解悟和证悟永远扯不清。因此,于修习禅定时,要有「放得下一事,少一分知解」的观念。否则一辈子被先入为主的成见所束缚,除了贡高我慢外,岂能深入佛法大海?

(9).如何在坐禅中,打破时间观念?
答:坐禅没有这些问题,这是由为希望心所生的邪见,坐禅就是坐禅,其他的事通通放下。如每天计较坐多久时间,即非正确的观念。


(10).修禅有否得定,旁人能否验知?
答:诚于中,形于外,获得定心为今生现法,能当下体证,亦能令旁人有所知觉。有六事勘验,得定虚实立刻明白:
(1).颜色悦泽━得定的人,身心放松,所以不会肌肉紧绷,脸部表情自然平和,即使身在病中,亦没有愁苦的相貌。
(2).举止端正━得定的人,心中安隐,动静得宜。行走时安详徐步,站地时不晃不摇,坐下如钟覆地,躺卧如弓不辗转,目不斜视或转睛,手不无事挥舞或于身上乱抓,或逗弄他物。
(3).言语柔顺━得定的人,音声轻柔和缓,非有必要,不会打断他人言语,亦不于众中喧哗。
(4).知足少欲━得定的人,贪欲逐渐淡薄,虽然处于俗尘之中,但能知量知足,不过份贪求,不追逐五欲。
(5).嗔嫉渐除━得定的人,喜乐在心,嗔恚逐渐断除,不会与人口角是非,不嫉妒排斥他人。
(6).常行布施━得定的人,胸襟宽厚,心地光明,不与人计较,能为设想,能舍身外财物。

此六事如于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便能监定某人得定的深浅。另外,坐禅三昧经有修禅人得定心的勘验法,可供参考:
「修禅人得一心相,云何可知?」
答曰:「面色悦泽,徐行端正,目不著色。不贪名利,击破□慢,其性柔软,不怀毒害,无复悭嫉。直信心净,论议不诤。身无欺诳,易可与语。柔软惭愧,心常在法,勤修精进,持戒完具。诵经正忆念,能随法行。意常喜悦,嗔处不嗔。四供养中,不净不受,净施则受,知量知足。寤起轻利,能行二施,忍辱除邪。论议不自满,言语甚少。谦恪恭敬,上中下座。善师、善知识,常亲近随顺。饮食知节,不著欲味。乐独静处,若苦若乐,心忍不动。无怨无竞,不喜斗讼。如是等种种相得知一心相。」能做到这个地步,即是人格完美的大修行人了。


(11).坐禅能开悟吗?
答:坐禅是打坐和参禅合并的语词,如只有打坐而没有参禅的工夫,犹如在黑山洞窟里坐,是绝无开悟见性的可能。反之,打坐是参禅的基础,没有定心的参禅,必定成为狂妄之人,极易走入邪道。

因此,真正的坐禅是先学打坐,然后学参禅,当机缘成熟时,一定会开悟。但由于各人根性不同,其悟境仍有很大的差距。


七、综合问题

(1).修习坐禅工夫,有什么好处?
答:坐禅是得禅定的基础,经上说:深修禅定,能获得五种神通。要断除一切烦恼,必须有禅定的工夫,因为只有禅定,才能发显般若智慧,包括诸佛成道,起转*轮,入般涅槃,都在禅定中。


(2).坐禅能否治病?
答:坐禅能否用于直接治病,尚无确切的依据。但坐禅对于加精神有关的一些疾病,确有相当良好的减轻、减缓,甚至消除的效果。譬如失眠、焦虑、神经质、慢性胃肠病、高血压等,另外,坐禅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程度的疗效。坐禅能强化血气的运行,能逐渐减轻受伤的筋骨所引发的疼痛。


(3).学坐禅是否须要其他的助缘?
答:需要,学坐禅除了本书所谈到的调和工夫外,依智者大师所论,尚需要具足五缘,呵除五欲,弃舍五盖及行五方便,连同五事调和,称为二十五方更法,这修止观坐禅的前方便,可参考「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或「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4).如何选择坐垫的材料?
答:坐垫的填充材料有棉花、茶叶、兰草、艾草、决明子、雏菊等,现在一般较常用的是棉花,但以木棉为佳、草棉太热,易出汗。也有少部份用茶叶的,坐起来很凉爽,听说有降血压的功能,但茶叶容易粉碎,用久了会变硬,而且潮湿后,就立刻生虫,处理很麻烦,所以有的人改用兰草或艾草,效果也不错。艾草的针毛,用于针灸的灸法上,有疗病的功能,改成坐垫后,是否也可治病,就很难说了。另外,还发现有的人使用泡棉,这个材料稍徵软了一些,而且又是化学物品,坐久坐热以后,会起化学变化,也许对身体不太合适,尽量少采用。坐垫的外部,一般要缝两层,一层装填材料,一层和身体接触,可随时拆开洗净,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这通常是用含棉质较重的布来做,切忌不要使用尼龙布,因尼龙布不透风,容易长痔疮。


(5).坐禅的地方,一定要在室内吗?
答:初学的人,容易受风,或受到惊吓,以安静的室内较佳,若久修的人,在外面坐也无所谓,如古代的苦行者,也有在水边树下,旷野露地而坐的,但现在环境复杂,要选泽能露地而坐的地方又在不多,最好还是在室内就可以了。


(6).要坐多久。才能达到入定的地步?
答:只管打坐,个人的机缘不同,不必去推论,若心中存有要入定的念头、反而不易得定。

(7).坐禅应一天坐几次、或坐多久为佳?
答:不一定。但宜每天坐禅即可。坐禅是一种耐力和恒心的训练,一个能每天坐禅的人,日久他的忍苦能力和做事情的果断力一定会增加,同时自信心也相对的提升。至于次数多寡,应看自己的时间和环境来冲量,每坐的时间最好能在半个小时以上,若能坐一个小时则效果更佳。因刚入座的前几分钟,心念、气息尚粗,属于调和的阶段,到了能专注收摄心神之时,才有坐禅的效果。当然,如禅定功夫好的人,很快进入定中,便不需长时间坐禅了。

(8).有人说,坐禅的时侯,不可胡思乱想,是不是? 答:这是一句空话,坐禅没有这个道理,讲这句话的人,连坐禅是什么都没弄清楚,才会如此瞎址。坐禅即是坐禅,有它一定的方法,依法而坐,不能用己意来忖测坐禅的问题。凡是初学坐禅的人,没有一个不胡思乱想的,但随著调和的工夫愈来愈好,胡思乱想的状况就愈来愈少,念头也就愈来愈安定,到最后只剩一念存著,到最后连这一念也无,浑然一片。若说是无念,又能起观照,能遍知一切法,如此不可思议,又岂能用有念无念来分别?更何况随便说一句:「不可胡思乱想」,就算数的呢?


(9).何谓参话头?什么情形下才能参话头?如何参话头?
答:话头就是话之头,一句话未说之前叫话头,已说之后,就成了话尾。
由于说话时必须运作心念,可知说话与心念同步进行,因此,话头就是念头,就是一念未动之前的那种状况。所以,参头等于看念头。从前六祖慧能向惠明禅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要惠明体证那「念头」是什么?禅宗曾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念头,如「本地风光」、「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等,但未实际说出那个念头究竟是何物,凡能说出的,便又成了念尾了。早期的禅宗并无参话头的方法,只是很单纯的修习禅观,时节因缘一到,即便悟入。如初祖达摩教人「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到了一切「无有分别,寂然无为」的时候,就自然能「与理冥符」了,三祖僧璨将此无自他分别的境界,说为「一切不留,无可记忆」,不可用心识思量测度,却能无所不包的「真如法性」,这个「真如法性」不是参得的,是自然显露的,不论凡夫或圣人的真如法性都完全相等,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切的动静施为,言谈应对,穿衣吃饭等,六根运作,无非真如法性的妙用。所以修行人只要明白真如法性是什么就对了,不是去找那个真如法性。

到了后来,一般的修行人大都「不解返源,随名逐相」,弄得「迷情妄起,造种种业」,你跟他说一切法都是真如,他绝计不肯信得,于是只好拈出一个障眼法,教人「参话头」,参「念佛是谁」,「这拖死尸的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等,把修行人的妄想心,散漫心收摄起来,专注在一个目的上去参研,如果能一念这些「话」,不被「话」束缚、迷惑、就能澈见「话之头」,原来就是真如,就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的本心觉性。须知,这个话头的话,并无任何特殊之处,譬如,参「吃饭的是谁」,「走路的是谁」,「说话的是谁」,重点在那个「谁」,只要看明白了是谁当家作主,就开悟见性了。

但是,参话头并非人人可行,若无真实的禅定工夫,与正确的佛法知解,只一味地拈出一个话头来参,恐将误入歧途,寻不著回家的正路,这是禅者首应明悉的。

至于参话头要怎么参,必须由具证明眼的禅师现场指导,一则监别禅者的根机如何,一则析出一个下手处,再研判应以何种法门修行。如果采用参话头时,也是由禅师提议,并先作一段试参,勘验禅者自我的身心反应状况,如确实可行,便可持续参之,否则,亦可更换话头,或舍弃话头,另行别法,这才是参禅的活法,不是死板板的以为别人怎么参,我就怎么参,别人参什
么话头得益,我也依样划葫芦来参那个话头。

无论如何,参话头不过是一块敲门砖,一但进了门,就宜弃之不顾,譬如登岸舍舟,又如以指指月,得月忘指,不可认指作月。禅者慎之!

(10).坐禅中突然被音声惊吓,应如何处理?
答:坐禅最好有一处较清静的场所,如家中设有佛堂或禅房者最佳,否则应尽量来道场参加共修,以免受到种种的干扰。尤其是初学者,只要一点声音即可能会吓了一跳,而导致心神不宁,无法继续入坐。当已经受到惊吓时,可视自己身心的状况决定要不要继续坐。如认为坐不住了,亦勿立刻起身,应慢慢地左右摆动身体,做完全部按摩动作之后,坐在座垫上休息一下,然后再站起来。如认为自己尚可继续,最好还是勉强而坐,否则,以后会成为习惯性,往往稍微的声音就坐不住,甚至没有任何声音,但潜意识中似乎有担惊受怕的情形而无法安定下来。

这意思是说,不管有没有声音,或者有否受惊,既然要修学坐禅,就应抱著不忧不惧的心态,放舍身心,无间断地坐下去,才能对治六尘境界的障碍。


(11).坐时,突然感觉像有蚂蚁在爬,或体内有热流,或突然全身冰冷,这是什么原因?
答:若得定心,便是初禅发相,若不得定心,便是禅病,于此不作分别,只要不管任阿现象,都能继续坐下丢,有禅病治禅病,无禅病,就继续得定。


(12).有人说,坐禅的时间应该在子时最佳,是真的吗?
答:这是某种道术,或称做通灵术的坐禅方式,其实坐禅除了一些特别的禁忌外,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有些坐禅工夫深的人,还用坐禅来代替睡眠呢!若是有空,平常可以多练习,不一定是要规定什么时候来坐,若是没空,能在临睡前,或早晨起床来坐,可以睡得更安稳,而且使一天之内充满精神活力。


(13).听说半夜坐禅容易受鬼神或邪物侵扰,可有此事?
答:这是不谙坐禅学理者的说词,佛法中所谓鬼神入侵之事,就是业报发露的意思,万法一切唯心造,所以有「疑心生暗鬼」、「疑则生怪」的情形发生。坐禅,是放舍身心,对一切六尘境界均不执取,岂有反受外来鬼神邪物侵扰的可能?除非此人欲得神通,心起害人的邪念等错误的知见,致引起精神上的错乱而颠狂,否则,在任何时间坐禅均是无害的。


(14).半夜睡不著觉,便起来坐禅,忽然全身起鸡皮疙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答:有人说,半夜坐禅容易招致鬼神入侵骚扰,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须知鬼神为另一道众生,其时空的觉受与人道不同,就像大海的两岸没有任何工具可以横渡一样。只有一种情形是你和某鬼神有宿怨,合该今生偿还,当机缘成
熟时便得此鬼神报,而这个报应的时间随时都会发生,不一定在晚上,或半夜。

但是,传统的说法认为半夜的鬼神较多,实际上是因夜晚一片黑暗,令人心生恐惧而产产生的联想。也由于此种联想,所以在坐禅时潜意识已隐藏那个鬼神入侵的现象,只要心境相接,蒙胧中感觉有些异样,便起鸡皮疙瘩了。

(15).听说坐禅会走火入魔,是真的吗?
答:有三种情形容易走火入魔,(1).练习不倒丹,长坐不卧的人(2).没有老师指导,盲修瞎练的人(3).想从坐禅中获得神通的人。其余的人,再怎么坐,都不可能走火入魔。有些从未坐过禅的佛学通,修道通,动不动就危言耸听,劝人不要乱坐,或者乾脆说:「不要去学坐禅,坐禅会走火入魔!」这些话听起来,今人喷饭,真不知他们的经典是怎么研究的,历史是怎么读的,要不然,为什么睁眼说瞎话,连历史书上唯一的佛陀─释迦牟尼佛是以坐禅在菩提树下悟道的都不明白,连许多高僧大德苦修坐禅也没听说过。

当然啦!悟不在坐,光学坐禅是不可能成佛的,一定要六波罗密具足,才是修学佛法的真正法门。而坐禅,是为了对应劣根的人,教你先坐下来,不要乱动,不要到处攀缘尘境,要摄心净念,要调曲心,变直心,调乱心,变定心,然后才能进一步修习大乘法门。

如果说坐禅就会走火入魔,那么一部中外古今的佛教史,甚至道家史,瑜珈史,都要重新改写了。就以现在来说吧!全台湾目前学坐禅的有这么多,如果每个人都走火入魔的话,岂不是要恳请政府扩建无数的疯人院或伤残院吗?仔细想想!事实没有,所以谣言不攻自破,劝某些人不要再外行充内行了。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以三法印鉴别正统佛法(日常法师)
下一篇:静坐要略 ─辑录自静坐讲义(畅怀法师)
 新加坡的佛教现状(文静法师)
 欲望的压抑与纾解(传道法师)
 始终心要(明哲法师)
 佛教的福寿观(谦和法师)
 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浅谈《楞严经》中三种相续对人类的现实意义(释利度)
 善财童子与《普门品》(文定法师)
 从《佛遗教经》看修道次第(威因法师)
 《法显传》诸国佛教情况之梳理(定明法师)
 面对死亡(怀进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黄莲集 存养篇 十四 调伏心田[栏目:黄莲集·如觉法师]
 觉者之言 第五道支 正命[栏目:三界智尊者]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J 第296经(因缘经):本经主要叙述缘生之法。[栏目:界定法师]
 尘尽光生·前言[栏目:尘尽光生]
 结善缘也是一种摄受[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念药师佛名号和药师咒治肠炎[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相应3经 殊达奴经[栏目:相应部 52.阿那律相应]
 4.无心之过[栏目: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0[栏目:果平法师]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栏目:法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