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无量心
 
{返回 曹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32

四无量心

《菩萨契经》中云:“欲速得无上真实圆满菩提佛果者,当修学殊胜意乐菩提心。”

因为菩提心能去除众生的业习。

《大乘窍诀经》中云:“何人生起无垢无上菩提心,彼断绝一切恶趣与八无暇,此人通达并修持人天之道,不成盲聋,诸根具足。”

《入行论》云:“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发菩提心者是对一切诸佛如来的供养,一切恶趣皆能得到解脱,获得殊胜寂灭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和福报。

发心是为利他而发心,非为我而发心,亦非不为我而发心。

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的重要内容。

愿慈心对境的众生无有痛苦。

愿悲心对境的众生具足安乐。

愿喜心对境的众生不离欢喜。

愿舍心对境的众生舍弃瞋恨生平等性。

四无量心发心发愿的基点皆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发菩提心的核心,是菩提心能够解脱一切众生痛苦、证悟菩提成佛的根本。

菩提心本来解脱,众生本来具足,我本来解脱。

本来解脱和发菩提心,如同告诉一个人你本来有眼睛能够看到光明,不过眼睛当下被掩蔽住了,把掩蔽去除,立刻可见光明,你本具足见光明的眼睛。

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的功德供养亦是如此。

四无量心的无量,是无穷无尽大的意思,不可意度。

慈心的修法应对境观一切众生而生慈心。

喜心则随喜一切众生欢喜而修喜心。

悲心则应对境众生具足安乐而生悲心。

舍心则对境众生舍弃瞋恨而入大平等性修舍心。

问:为什么慈、悲、喜、舍都是对境众生的幸福快乐的安乐境,而不是对一切众生堪受生死轮回之苦而生慈悲,不是为他们成就而修舍我之心,不是依众生得乐、解脱而生喜心呢?

答:四无量心是指证悟了的诸佛无生自性、无有自性,只有本觉自性的实相,而未从我自性、能生所生和未证悟的世俗菩提心而发。菩提心是以无我的理趣建立起来的,即依灌顶和对一切诸佛的清净力生起信心,从自相续中自显现出来的四无量心。

以分别来说,是因缘而生、缘起的众生、缘起的一切法的法性的四无量心。

缘起众生是清净安乐的,如同佛见一切众生本自解脱,本自清净安乐。

菩提心非“我”发,其中没有一个“我”字,亦非没有一个我。这就是从理趣见地、修法根本上破掉了我执。大圆满的一切修、行、果都是依此见地建立起来的。

缘起的一切法是法本空性,缘起的法无自性、本自觉性、本“基”实相性,而非是从分别意识心、执我与众生分别有相、不净相而缘起的四无量心而发起的菩提心。

菩提心、四无量心与你本来一体,不因你发而存在、不发而不存在,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光明菩提心、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由四种缘而产生。自性存在的佛或佛界,称为因缘;教授四无量心的善知识,称为阿旺贝桑增上缘;各自现前的对境,称为所缘;了解修四无量心的利益和不修的过失、修过去的因等为无间缘。

四无量心的理趣首先是平等性,即我与众生与诸佛大平等性。大平等性中,无我、无众生、无诸佛之差别,即从此入手先修舍心。如果未建立起平等心性,其余的三无量心就难以起修了。

问:四无量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四无量心的内容,即舍、慈、悲、喜四无量。

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的理趣是:无始劫以来,我们可能伤害过其他众生,其他众生也可能伤害过我们,现在应舍弃瞋恨怨敌,对一切众生都无贪、无瞋,生起平等心,将任何人观为不亲不怨者,发心息灭亲怨为主的一切众生烦恼心,永远不再生贪瞋之心。对境观修,所现前一切众生如影像幻化一般而显现,自性不生,无有真实意,于此境中安住。如此修习,可以破除我执和分别意识心,得证量增长,安住在寂灭中,去除阿赖耶识的业习染垢,自成明空双运。

通过舍心的修习,能对一切众生起平等性,如敬爱父母一般,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而观修慈无量心。若见到不能安乐的众生,发愿使他们暂时获得安乐,究竟获得解脱,证悟涅槃。无论见到任何众生,皆以满心喜悦、无限怜爱之情观想利益他们。

慈心对境的众生是地水火风空识界集聚而产生的,观想粗大的物质化为微尘,极小微尘与意识观想成虚空一般不实。

问:为什么把我的意识与众生所处的物质世界的粗大有漏皆观成虚空呢?

答:因为众生显现时身体无论多大、多小,任你怎么想都没有界,你不能把眼前这个人身体的高低、大小看成实有。实有就是执著,而应幻化为虚空。意识的能依所依也一样,不可见、无有真实性。所以,不生起我与我所能见的一切有境相,此本体都为空性。自己生起慈无量心的同时,就证悟了众生无有自性、无我本体的境界。

慈无量心所证的果,将使一切众生都生起欢喜心。自己见到众生时,也是心情舒畅、心生快乐。

观想曾作过自己深恩父母的一切众生,为了我而造了种种罪业,如今正在遭受三恶趣之苦,实在可怜。我应当尽全力拯救这些苦难的众生,应当思维轮回中的众生虽然受苦却不知道从中解脱的方法。

虽然善知识救度过许多众生,但仍有很多众生无缘所闻解脱之道。如今这些受苦的众生,往昔都是我的父母、亲友,这些未明白又无依无靠的苦难众生实在应救度。努力思维观想,愿我的一切安乐与善根成熟到众生身上,从而使他们远离痛苦,恒时享受无量安乐。

从一众生到一切众生修悲无量心,达到究竟时,对于受苦的大众自然而然会生起难忍之心。

修悲无量心,应从有缘悲心开始修习,然后再修习无缘悲心。在定中修习,定中无有一分别众生,一切如阳焰显现,如水一般,无有实性。

修悲无量心之果,能获得有损害他人之过失、之罪业众生的心平安,成就解脱。

若见到安乐的众生,则观修喜心。修喜心时的观想是从一位安乐的众生到一切众生。对于他人的圆满无有嫉妒,生起欢喜心,即是修喜无量心的证量。

观修喜无量心对境的一切众生,也是无有而成幻化显现。

通过修习喜无量心,以实相使身语意证入究竟,不为一切声闻、缘觉所束,以此能获得无上圆满的决定意。

以上是四无量心的修持观想、对境、验证和证量。

四无量心的观修如此殊胜,将一切眼见的境和人都观成无实而幻化为虚空,自己亦明净如虚空。先以分别心缘起,再进入定中观,就是安住。

发菩提心、四无量心是根本,能清净平等性。而平等性是一切法建立的所依。行菩提心要修六度万行。

六度般罗蜜的功德甚大,有广大、广义、清净、无尽四种。

六度万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问:了解了出离心、本觉心、四无量心和菩提心,明白了修行不能生起正觉受和没有生命的冲动的原因是解脱心即出离心不够,菩提心愿力不足。我过去修持解脱,只顾以我为中心、依法而修,少有观照社会、他人。现在多少清楚了是我执的问题,了解了我和一切众生同一体无离合。平时观修四无量心非常重要,如此观修,阿赖耶识才会松动,我执才能化掉。但还是所学佛法的名相、知见不成系统,与平时的修习联系不起来,如“空”、“性”、“体”、“觉性”、“圆觉”、“本明”、“六识”、“阿赖耶识”、“心性”、“法性”、“如来藏”这些名相与自己的修持好象是两个东西,很难生起受用。如果以这些名相套到自己的修持上,觉得这是执著,念头更多,心更乱,无法清净下来。破我执还明白,但破法执就含糊了,我与法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何依法而修?是我修法还是依法而修我?我与法是一体的,还是异体的?初始修时,是否要借假还真,当到达现量一体无二的时候,就无所谓我与法的分别了?

答:佛法的教法很多,但都是一个整体。汉传佛教中有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禅宗中有北宗、南宗,藏传佛法中有宁玛、萨迦、噶举、格鲁,每一教派中又有许多分支且各成体系。东密传承中,也有许多教派,每一派所依的教理有所不同,有持唯识宗的,有依中观见的。中观见有大中观和了义中观。虽同出佛的教法,但所持见的次第和对于生命、本源(本体)的认识各有不同,故修法和观修上的差别就有大的差异。九乘次第就有层次上的不同见地和不同见地所延伸出来的观修、行持方法理趣的不同,故有小乘、大乘三共部、下三部瑜伽三部和无上瑜伽三部。

但不论什么体系,所有教法智不离“基、道、果”而建立。“基”,即本基;“道”,即修道、行持;“果”,即为证果、得果。

修道和证悟的菩提境界、证量,非能以世间分别意识、语言表述、度量。一切言语、思维分别表述、显示都无实义。修持中,一切显现、一切法、一切证量、一切境界,包括生死涅槃都是本“基”的显现、幻化,一体无离合,无有分别,无有一刹那的分离。分别表述、展示,都是方便之说。

众生在因地,即在凡夫位时的体、性、相、用显现的境界为心识,无明和相法的分别自性,执著能所二取相以为真实执著贪、瞋、痴、慢、疑、无明妄见的欲望。虽然如此,亦是本基所显现。所谓烦恼即菩提,是指这一切幻化皆是心作用出来的境界。境界无有实体、实相,实相无相,所以为幻化之相,看似掩障住了心性空性、觉明空性智,而实无蔽障,因为此无明、业力、习气、阿赖耶上的八聚识即分别意识执著欲望的贪、瞋、痴无有生处、安处、住处、灭处、去处,故实不存在,只是当下的境界刹那生灭无常,不生不灭,皆为显现,如同天上的白云飘来荡去自显自灭,无有真实相、真实意。修道位的体、性、相、用所显现为心的智性,无分别性,而心性、体性显现为空性,所谓自性相空。

此空是空非空、有非有,非是空相的空,也非是空与有的空。此空可以理解为本来解脱,当下自在,无束无缚,是一切万有,又是一物不存,是一种境界,为无自性空,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空。宁玛派大圆满在修上无取无舍、无修无证、无断无得,安住在本觉心性空上,明空双运,究竟解脱。在修道上所显现的一切境相、智相,亦为幻化无实,证到了阿罗汉、初地到十地菩萨也只是次第和证量境界的概念,而非是实相、实体,亦非达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正等正觉的究竟地。修习的相和用是无相、幻相和任运(方便),有学道上一切修法都未出任运。只有到了无间道,脱离完成了最后的所证,才是超越了任运,达到随缘示现境界、证悟菩提的果、成就涅槃果,是证悟了本基、如来藏、菩提心。虽然众生在本“基”上与佛的法、报、化三身一体无离合、佛性空性无二,但未证到现“基”三身、证悟法身空性、成就报、化二身前,仍是无明众生,仍依无明执著能所二取相的法相实有的境界。而生死轮回、究竟解脱、究竟解脱非是时间、空间的概念,而是在本基上从来就未有轮回涅槃的实相,轮回涅槃亦是幻化无实的,还是不能脱离轮回之苦,生生轮转,受轮回之缚。诸佛证悟菩提、成就涅槃即是明觉双运,心、阿赖耶即是如来藏、菩提心光明,心生本觉空性、明性与法界光明一体无离合。而相上显现的智境非是众生的分别心的色相、分别相。用上是应一切众生生命的缘而合和示现,也称大悲光辉如来藏周遍即悲智双运,仍不出本“基”、如来藏、菩提心。

问:通过以上基、道、果的简略介绍,清楚了许多。能否结合佛法中某一次第的案例,做一个实际修证的讲解呢?

答:就结合般若波罗蜜多做一介绍。般若是智慧,是究竟成就涅槃的智慧。从一个凡夫到证悟菩提的基、道、果,皆可以说是般若之路、般若的显现。本“基”的觉明空性是般若的体性。从无明众生到证悟菩提、成就涅槃的道,即是般若体性空性的显现。一切性、相、用圆满无缺,有如满月。

问:般若行修之道上的体圆满无缺,有如满月,是觉明空性的,这个我理解。般若修道上的性、相、用圆满无缺,有如满月,如何理解?如果是这样,还有五道: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和九乘次第的差别吗?

答:从无明众生到证悟菩提的般若,道法无差别,圆满无缺,是行持的众生因业力和福德有所不同,有利根、中根器和下根器的差别。

利根认闻空性,当下不执一切相,安住于本觉、本“基”空性上,当下见悟法身佛性,当下解脱,如六祖慧能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见性解脱。

中根器之人闻般若妙甘露后,仍要依法修持,历经“五道”得见性解脱。

下根器之人持般若大乘空性,了义空见的无取无舍、无修证不敢承当,只有转从小乘法的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四禅八定开始破我执。此根器者,经多劫累世,方能得一分果。

问:得到般若大乘佛法和闻到密乘无上瑜伽法中的大手印、大圆满、道果法,并依法修习,就是中根器或上根器之人吗?

答:能闻到这如此圣妙甘露,只能说你的福报大,是多世累积的修持功德的成熟。闻到这些无上瑜伽部的妙法,能否当下断掉自己的分别意识,安住于本觉觉性上,得到证受、生起证量?还是只是意识心的解悟,与如此殊胜的般若之法不能相融,不起正受,修法不能相应,甚至产生疑惑,心存此法或传法的善知识不是我的法缘、因缘的念想,我执未放下,世间的欲望心还在做怪,何谈中根器、大根器、利根器?与法的因缘很难有相应和觉受的人,应着力从资粮道上下功夫,多集福德资粮。

问:中根器、利根之人的修习需要修资粮道吗?

答:资粮道是般若之路的基础,证悟成佛后更是方便。不要以为六般若中,仅有般若才重要,忍辱、布施、持戒、禅定、精进前五般若同样重要。今人多闻大乘空性,成无上瑜伽如来藏,而不重视五般若的基础,讲起来头头是道,修习起来却连轻安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安住于本觉上见圆明光了,这是大问题。我们主张“智慧生命”、“生命圆觉”的见地,更推崇“实证的佛法”、“实修的佛法”。

解经论道的不少,一个城市同一时间讲解某一部经的有多处,得闻法的道场不少,但有多少实修实证之人?许多人认为从知见上明白空性、菩提和法的理趣就成功一半了,这是偏见。当然,法的理趣很重要,要明了,但仅学见地、理趣,不去修证、行持、闭关的话,还只是种你的善根、福德罢了。我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介绍四禅八定,至今未见到几个进入二禅息住的。目前修习无上瑜伽部大圆满“彻切”、“妥噶”的同参们不在少数,但有多少真正证悟解脱的呢?

问:修习般若之法,是不是应从禅定开始呢?

答:那倒不是。如此这样讲是主张实修实证,因为佛法毕竟不是理论,真理是需要实证的。

般若果上的体、性、相、用是本“基”,证悟菩提之果是证悟了本“基”,是明觉、觉明双运、智悲双运。


{返回 曹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下一篇: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智慧生命
 你认识自己吗?
 十二因缘空
 无学道的现证
 修道的现证
 相对缘起
 出离心与本觉心
 佛果境界
 相依缘起
 相碍缘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上街[栏目: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大乘教义序[栏目:太虚法师]
 菩萨生难心、苦心,则不能度一切众生![栏目:开仁法师]
 四谛[栏目:卡卢仁波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给家人种下解脱的种子[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通过细致观修方能断除实执[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入出息念修法管窥 助行 助行之(二)──修习慈爱[栏目:德雄尊者]
 成汤解网[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六)知己不足 而后能改[栏目:圣者言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