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布施让你更加富有
 
{返回 般若禅·觉悟的快乐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0

布施让你更加富有

  不舍不得

  《心经》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里说明观音菩萨入定了,他大彻大悟了,悟了什么呢?就是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的,都是我们自我的执着,心被污染了,才以为一切都是实在的,只要悟入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那么人生的痛苦也就没有了。

  那么,如何悟入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的呢?就要有般若智慧。《心经》说的般若波罗蜜多被称为“诸佛之母”,般若经典花了极大的篇幅来阐述六波罗蜜多的精义,六波罗蜜成为大乘佛教所推行的修行法门。

  《心经》说: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里说的“菩提萨埵”就是“菩萨”,菩萨就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意思。因为菩萨了悟般若实相,一切本空,他就会放下一切去度人利人,他没有一切放不下的东西,正因为没有一切放不下的个人牵挂,就不会再有什么恐怖和烦恼,离开了世间的颠倒梦想,最后走向涅槃的彼岸。

  如何修行走向涅槃彼岸,把《心经》这段话反过来看:
  涅槃就要远离世间的颠倒梦想,远离颠倒梦想就要没有恐怖和烦恼,没有恐怖和烦恼就要放下一切而没有任何个人牵挂,放下一切而没有任何个人牵挂,就是要做利他的大乘菩萨。菩萨要如何利他、实践大乘之道呢?那就要实行六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多就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乘菩萨修行六波罗蜜多,与旧有小乘佛教的修行相比,有三个重大的不同点:
  以菩萨的理想代替旧有的阿罗汉;将旧有的戒定慧三学扩充增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波罗蜜法门更详细的分析我们心灵修行境界不同的层次,而以“佛地”为最高。

  修行六度,最后就会觉悟“无所得”。观音菩萨千手千眼,有求必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他就是修行六度的典范。正因为他修行六度,所以他就觉悟了一切均无所得。

  《心经》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另外一个《心经》的版本,在“无智亦无得”后面加了一句“亦无不得”,就是说虽然一切都无得,却又能够一切都能得,这就是修行的结果。所得是永恒的佛性,佛性广大无边,故一切都能够得到。也就是说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就一切都有。

  纵观六度,实际就是要我们消灭自我的执着,要消灭这种执着,就要放弃自我的一切,达到无我的境界。《心经》总结为“无所得”,一旦“无所得”,就会“无不得”,彻底解脱,从而悟入“五蕴皆空”,解脱一切苦难。布施就是这样一种抛弃小我,走向大我,进入无我从而觉悟“无所得”的一种重要修行方法。只要你肯无我的布施,以致布施到一无所有,那你就将永远富有。

  布施波罗蜜多又称布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陀那波罗蜜,或布施到彼岸、施波罗蜜、布施度无极。亦可译为绝对完全的布施,或布施的完成。有财施、无畏施、法施三种。
  太虚大师在《菩萨学处讲要》提到,布施是有多方面的。有高度的布施,如施头目脑髓身命的,曰内施;施田园家国财产的,曰外施;内外兼施的,曰一切施。更有说惠舍生活资财不使人缺乏的,曰财施;以世间学问乐育人群,乃至以佛教善法化导大众的,曰法施;世上发生一种威胁人的生命或自由时,以种种方法使其消灭,保障一切令离怖畏的,曰无畏施。

  布施不仅仅就是你拿点钱救济别人,布施也是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没有智慧,即使拿出钱施了人,也不一定有功德。布施是修心,关键要看你的目的如何。一般来说,凡能牺牲自己,利益别人的,就是如法的布施。如果你有钱,你把钱抛弃到大海,没有任何人受益,你这不是布施。布施的前提是你要发菩提心,你想要救济别人。从这个目的出发,你才开始加入了大乘菩萨修行的行列。以利他的菩提心去布施,你将越来越富有。

  佛教是大慈大悲的宗教,慈悲是佛教的基本宗旨。什么叫做慈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布施是修慈悲心,若无慈悲心,虽然同样是施舍,没有慈悲心的施舍功德甚微,甚至没有功德。若以金钱物件污辱被施者,则还有报应。嗟来之食,路人不受。是因为路人不受这种侮辱的缘故。

  因此,布施的重点在于发心,而金额的多少,还在其次。若是发心真切而力量不及,虽然钱少而功德却是极大;若是缺乏真实的慈悲心,钱虽多而功德却是很小。聂云台在《保富法》中说:“必须要自己多培养慈悲心,常以利人济物为做人处世的目标。如此则子孙可享幸福。可保十分的圆满。”

  布施在修行上的功夫,就是修舍弃自我之心。正如聂云台在《保富法》一开头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众生爱财如命,舍弃金钱,如割身肉。发了财的人,很难发布施心的,所以他要保财就难了。发财不难,是因为一切财富都是他前世积德而来的,所以说命中有财一定会有财。还有一种靠偷扒抢劫等不法途径,也算发财不难,只是这种发财是犯法,很快就会得到法律的严惩,就更加得不偿失了。那么,如何保财呢?一切身外之物,均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不仅身外之物带不去,就是自己的身体也没有权力能够主宰的,也是带不去的。佛教认为,还有带得去的,就是“业”,“业”是你一生行为,善业投胎为善道,恶业投胎为恶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既然带去的只有业,要想得到快乐,就只能放下一切,修舍弃之心。如果能够修到布施不求回报之心,那就是开始修出世之道了。即使以有所求之心修布施,还是能够让自己永远走在善道上的。

  布施重在一个“舍”字,舍得舍得,不舍不得。首先要舍得身外之物,渐渐连身内之物也能够舍,到最后也就进入了无我的境界了。
  不管是施舍身外之物,还是身内之物,都不要有所执着,不要企图获得回报,正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叫做无相布施,只有无相布施才能使人达到“无我”的境界。因为世人行施舍,心希果报,就是着相,一着相,其难以得到“无我”的境界,下辈子就只能享受所施舍的短暂福报,不能得到最终解脱。

  《金刚经》说:
  菩萨不应住色布施,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也就是无相布施的道理。不住相布施功德广大如虚空,不可穷尽。
  《月灯三昧经》说,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从布施达到忘我境界,《心经》所说“五蕴皆空”的境界也自然出现了。

  般若禅
  舍得舍得,不舍不得。


{返回 般若禅·觉悟的快乐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吝啬鬼的“快乐”
下一篇:立于“中道”的智慧
 立于“中道”的智慧
 释迦牟尼的身布施
 山中坐禅的忍辱仙人
 民族资本家聂云台的“保富法”
 持戒让你获得自由
 唾面自干的娄师德
 百头鱼的故事
 卖斋的王某
 感受般若的力量
 大老实人的大聪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六八 毁园本生谭[栏目:第三篇]
 论传戒[栏目:太虚法师]
 烧香的含义是什么?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栏目:烧香]
 漫说《杂阿含》(卷十一)~E 第277经~280经[栏目:界定法师]
 什么是无心道人? What Is a Person of the Way Who Is Withou..[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栏目:妙祥法师]
 26.干布国王——残杀五百罗汉,恒在地狱受苦[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义净[栏目:僧诗句集]
 在逆境中修行[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顺世论思想概要[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