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2课 利他的练习,可以从无我开始
 
{返回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45

第12课

  利他的练习,

  可以从无我开始

  从事营销顾问工作多年,“贡献最高价值,追求顾客满意”是被各界遵奉而且认可的原则。然而,以佛家修行的层次来说,还有更高层次的定义,根本不需肯定自我的价值,因为自我是不存在的。

  乍听这样的说法,的确很玄妙。圣严法师用了浅显易懂的比喻,一点就通。

  他曾经拿一个贝的化石给某位董事长看,问对方:“这是什么东西?”

  董事长回答:“这是贝壳。”

  他说:“它不是贝壳,而是贝的肉啊!这不是壳、而是肉的化石。”

  贝肉,本来是有生命的,而经过千万年之后,变成一块石头。通常,当有生命的时候,贝才有价值,而贝肉的化石,已经不能吃了,它还有没有价值呢?就要依人而定了。

  有的人把它当成装饰品,是有价值的。从这个层次来看,因为这颗贝肉长得很漂亮,它的化石就是将它活着时的生命价值一直保留下来,才有人会愿意把它当成装饰品来看。

  而人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人的价值,其实就是对别人精神领域的影响力、对别人需求的满足程度。漂亮的贝肉,变成化石,得到别人的欣赏,满足美感的需求。但是,人的遗体就算变成化石,也没什么特别值得欣赏的。除非是像不久之前,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曼托瓦附近,挖出一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男女骨骸,他们以面对面互相拥抱的姿势合葬,双手互相环抱对方脖子和手臂,双腿还交缠在一起,用这个姿势合抱了超过五、六千年之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研究,有莫大的帮助。

  而我们应该留下来的,是一些精神的文明、精神的资产,让整个社会、和后代子孙,也能够享有。至于是否留下自己的名字,并没有关系,就像那个贝肉一样,它没有名字,但是留下了美感和历史,可以长期供人欣赏。

  从古至今,有的人把“财产”当成“我”、有的人把“权位”当成“我”、有的人把“名誉”当成“我”、有的人把“事业”当成“我”,但是在佛法的世界里,“我”本来就不存在,将来也不存在,毋须执着。

  有句话说:“人死留名,虎死留皮。”老虎留下来的皮还可以给人家用,人死留了名,若能给让后人崇拜或是学习坚强,固然很好,但是对他自己本身来说,这一切也已经灰飞烟灭都不存在。

  超脱了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既能“不自利”,同时能“利他”,也能不在乎别人的批评,就是很自在的了。如果,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就会患得患失。只要能做到凡事为别人想,就不会患得患失,超脱到“无我”的层次,也就是《金刚经》里所讲的,在时空之中,以无我为我,这才是自我的最高境界。

  《金刚经》有段经文说:“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相,是指自己对我的概念。人相,是指看见别人和自己的差别。众生相,是从我相和人相发展出来,对所有众生的观感,甚至有差别待遇。寿者相,是指时间里的自我生死概念。

  四相本身其实就只是一个相而已。我相、人相、众生相、是空间的关系,寿者相是时间关系。当时间和空间都消失了,就没有什么好牵挂,也没有什么值得计较了。这个层次的自我,是最值得追求的。


{返回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二、爱与亲密关系 前言
下一篇: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1课 善用危机感激发自我的力量,突破环境的障碍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课 成长,是往内在去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3课 从探索兴趣开始发展自我,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2课 努力朝向最适合自己的路去发展,但也需要天时、..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自序——净瓶常注甘露水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25课 善用“爱的减法”,让亲密关系更欢喜自在..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一、认识自我 前言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21课 要尽力和自己建立最亲密的关系,有自信就不会..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5课 亲密关系之中若含有控制的成分,就可能伤害彼..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23课 唯有慈悲,才能解决因为爱而引起的冲突..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自序——祝福,永不止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那先比丘经 第三十八问 人有所作皆会忆念吗?[栏目:那先比丘经·白话文]
 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栏目:傅味琴居士]
 什么叫真实心呢?善导大师说:不求名闻利养之心[栏目:净界法师]
 藏慧法师访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观无量寿经第十二讲[栏目:智海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七一○)[栏目:杂阿含经]
 欧阳竟无“唯识体用”观疏解[栏目:陈坚教授]
 不去计较、嗔恨就是安忍[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药方随病的变化而变化[栏目:雪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