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贪是诸恶之源
 
{返回 雪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77

贪是诸恶之源

五为贪欲结,由执而生心。

妄心重重障,蜂落蛛网中。

人们对贪婪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他们常以为只有贪财,才称得上贪婪,其实贪欲的对象非常多。什么叫贪呢?佛教对贪有许多比喻,例如贪结、贪欲、贪毒、贪病、贪缚、贪着心、贪欲盖、贪惑等等。人们贪恋因缘聚合之物,往往损人利己,因此尝尽苦果,不得解脱,这是贪结;以无知的心态对待顺境,每有所得便索取更多,这是贪毒;一旦处于顺境,就贪得无厌,不能知足,这是贪病;被贪爱的各种事物、感觉所束缚、控制,不得解脱,这是贪缚;贪恋那些能让自己产生愉悦感受的人和事物,每有所得便索取更多,这是贪欲;贪恋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不能知足,心智受到蒙蔽,禅定、善法都不起作用,甚至贪恋轮回,失去解脱的渴望,这是贪欲盖;贪恋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所带来的愉悦感受,不断渴望更多,无论如何都不愿放手,这是贪着心;贪恋能给自己带来愉悦感受的人和事物,贪得无厌,以致无法明辨是非,这是贪惑。总而言之,当你接触外部世界,对某种东西产生了偏爱,想拥有、不想失去的时候,贪念就产生了。比如,你很喜欢吃荔枝,所以即便明知吃多了会上火,你还是忍不住越吃越多,这就是贪;你很喜欢漂亮的衣服,所以即使欠下一笔难以偿还的信用卡欠款,你也忍不住要把它们都买回家,这就是贪;你很喜欢拥抱接吻的感觉,所以即使知道对方并不适合你,你也还是会轻易接受对方的追求,这就是贪……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能折射出一个人的贪欲,正是因为无法抵挡贪欲的诱惑,人才会听从妄念的驱使,做出许多违背善道,甚至超越了道德底线的行为。所以说,贪是诸恶之源。

那么,人为什么会产生欲望和贪婪之心呢?因为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无常的,他们以为,只要处理方式得当,他们所在乎的东西就会永恒存在,包括生命。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费尽心机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一切都不肯放手,所以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执著。正是执著的存在,令他们生起贪婪之心,贪名、贪利、贪财、贪色、贪世间的一切。他们疯狂地追逐着自己贪恋的一切,拥有越多执著便越多,于是堕入了恶性循环。这时候,他们就像落进蛛网的蜜蜂,无论如何挣扎,都被牢牢地缠于其中,难以挣脱。所以,在佛教的说法中,贪欲与无明一样,是众生受困于生死轮回的根本烦恼。

但是,也有人认为,欲望是推动人与社会不断前进的原动力。如果没有欲望,个体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停歇。对于这个观点,我是不大认同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以欲望为动力的进步,是以损害群体利益的代价来实现的。罔顾社会责任、缺乏爱心的技术上的进步,其结果往往是导致足以使人类灭亡的大灾难。看看这个满身伤痕的世界吧,泥石流、洪水、海啸、核事故……多少人葬身于群体贪欲所招致的恶果,难道这不是世界对我们人类响起的警笛吗?假如鲜血的代价仍然不能让人醒悟的话,人类的未来也就堪忧了。

对于生命个体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将欲望当做前进的动力,那么他的所有行为就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当别人与他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他就会义无反顾地牺牲或者夺取他人的利益。这时候,无论他拥有了多少东西,达到了怎样的地位,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绝不是一个有益的存在。再者,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损人利己中,必然无法活得坦然,即使他不知忏悔,也必须会担忧自己的行为招来他人的报复,更担心自己会失去那些他付出了良知的代价换来的东西。我们所做的一切,追名逐利也好,享受生活也好,都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快乐。那么,如果失去了坦然、安宁,时时刻刻都生活在惶恐与担忧之中的话,你还能活得快乐吗?你的一切行为,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要想趋善避恶,要想解脱,贪欲之结是不能不破除的。


{返回 雪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不要让仇恨蒙蔽双眼
下一篇:有执著必无解脱
 明静:沙尘暴中的一线天光
 菩提心和功德
 根本上师是点燃你心灯的人
 专注而享受的做事也是修行
 大成就者为什么喝毒酒?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恶学说是滋生罪恶的土壤
 常见的修道方式
 香巴噶举与大手印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千世界怎么讲?[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十一章 最大的诱惑[栏目:释迦牟尼佛传]
 笑对世间苦,不幸亦有幸[栏目:活在当下·静心修行]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二篇 狮子吼声 第十章 怖畏金刚秘密主[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药师经十二神将简介(义净)[栏目:药师佛·文集]
 Miraculous Power[栏目:A Collection of Buddhist Stories]
 念珠[栏目:念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十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学密须知 十二、辨境[栏目:冯达庵居士]
 佛教之新趋势及其修学方针[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