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窍决宝藏海 01、智慧宝剑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传授 堪布索达吉 口译
{返回 晋美彭措法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9339

  智 慧 宝 剑

  通过佛陀的教言,我们知道四魔当中的一个是天魔,包括魔王波旬及其眷属。实际上所谓的魔王波旬就是众生无明迷乱的本性,他每天躲在愚痴的阴暗角落里,为了阻碍人们成就佛果获得殊胜的解脱,而对于皈依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以及其它的众生,经常向他们射去五支箭,就是--嗔心、贪心、悭吝、傲慢和嫉妒这五支毒箭,这也可以称为愚痴魔王波旬的五种幻变。那么,为了断除这些魔众每日对我们所造的损害,最为殊胜的对治方法就是证悟一切诸法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殊智慧宝剑。

  我们每一个人,即便身处梦中都想得到安乐,而不愿遭受痛苦,但事实上世间并没有一个人能够令我们远离安乐。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既有安享无边快乐的众生,也有感受剧烈痛苦的众生,但产生这些痛苦和快乐的原因何在呢?难道这是随我们意愿所变化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无论是谁也不愿去遭受痛苦。

  从世间八法的利养方面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断定:世间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愿意拥有财富。但是如果自己前世没有积累资粮,那就不可能得到今世的利益,即使自己非常渴望而且拚命去追求,但实际上也往往事与愿违。

  又比如在地狱、饿鬼和傍生等三恶趣当中所感受的痛苦无边无际,但这些痛苦的始作俑者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真的存在一个痛苦的造作者,那我们对他生起嗔恨心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我们往外去寻找这些令众生痛苦的原因,则是徒劳无获。

  真正使我们遭受这无尽痛苦的是大魔王波旬,他狡猾地躲藏在我们的视线背后,也就是阴险地隐藏在我们自己的心当中,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发现其踪迹,他和我们非常贴近,但我们却熟视无睹。

  这个魔王有各种神通幻变,只要他的箭射进众生的身体里,众生就会受到难忍的痛苦。正因为这个魔王藏在我们的心中,所以他经常很方便地损害着我们,他对人和其他所有的众生都作极大的摧坏,在他的蹂躏之下,我们就象奴仆一样,失去了自由。

  实际上,三界轮回的众生都在不断地遭受魔王的各种损害,令人可悲的是,我们大多数的众生非常可怜,根本就不知道魔王波旬正在捉弄我们,时刻给我们造成极大的损害。无始以来众生都不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世界上真正能摧毁魔众的人寥若晨星。

  这个魔王躲在我们心灵最深处,经常向我们发射的五种箭也叫做花箭,之所以称为花箭,是因为此箭从表面上看去很美丽,一旦射中我们的心时,就会特别地痛苦。所以魔王的这五种箭或者说是魔王幻变出来的五种魔,我们都要加以摧毁。

  能把我们扔到很低贱地步的这种魔叫我慢魔。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或者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等美妙的事物,如果我们对之生起贪心,那我们的相续就会受到束缚,这叫做是贪心魔。吝啬将我们引入三恶趣,这是吝啬的魔。嗔恨心的魔则将自己和别人的相续全部加以摧毁,这在《入行论》的忍辱品中有详尽的解说。然后,对别人生起一种竞争心,即希望别人不要得到名声财富等,嘴上也是经常言说别人的是非和过失,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嫉妒,这种人始终不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这叫做是嫉妒魔。

  无始以来,上面的这些魔众就在时时刻刻地损害我们,令我们饱受无量的痛苦。他们确确实实对众生带来巨大的痛苦,难道我们还不知道这个道理吗?假如我们明白上述道理,那我们一刹那也不愿与这些烦恼的大敌共处。

  实际上,愚痴魔是以上所讲五种魔的根本,但我们若睁开智慧的双眼,就可以完全消除愚痴魔带来的无明黑暗。在下面我们先用智慧宝剑把魔王的五种幻术全部砍断,这时愚痴的大魔王再也站不起来,也就无力反抗了,就在他自己的床上,痛快地把他摧毁无余。这不管在显宗还是密宗,如果我们能真正证悟自心的本性,那所有的魔众也就会自然消灭。

  按《俱舍论》的观点,产生烦恼的三种因缘是接近对境、没有断除自己的习气及非理作意。有了这三种因缘,贪等很多烦恼自然而然就会生长起来。下面我们对能贪的补特伽罗和所贪的外境进行透彻的观察,就会知道这全是因为缘起而显现。通过智慧来观察,烦恼的本性本不存在,这时烦恼自然而然就会灭尽。

  不管是外面的有情法还是无情法,我们都不应该生起贪著。为什么呢?因为外面一切能让我们生贪心的事物,都可观察它的本体,即先从粗法分析成为细法,再由细法抉择为无分微尘,这样外境就没有什么值得贪执的了,它们就象是水泡一样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

  上面我们用智慧来观察,贪心的对境本来不存在,然后我们再往内观察自己的心。当我们用智慧来分析内心的意识体时,它们也同样不存在,甚至运用五种神通也找不到贪心,为什么呢?当我们没有仔细观察时,好象自己的心真实存在,但是认真去剖析,就会发现它是刹那性的,然后再对这刹那性的前前后后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自己的心犹如虚空,了不可得。

  如果以中观宗和唯识宗的理论来观察,自心是空性离根的;如果用大手印和大圆满的方法,以上师的加持而了知身心的本性犹如虚空一样,远离戏论,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讲:"彼时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视前虚空,必得坚定之深解。"

  既然所贪的外境不存在,能贪的心也没有,那怎能生起贪心呢!然后我们对能贪的补特伽罗的角度来进行观察,他是有实还是无实?若是有实,贪执外境不可能;若是无实,生贪心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在没有观察时,贪心好象是客观存在,但当你对某个人生起猛烈贪恋的时候,如果是在一个具有证悟智慧的人面前,虽然表面看来是生起贪心,但观察贪心的本性却是纤毫不存,就象幻化变现的士夫一样。

  如果贪心等烦恼不存在,那它的住处没有,其来源和去处也没有,能境和所境全部是刹那、无常的本性。在内道声闻乘,他们承许第一刹那实有,到第二刹那就已经灭尽了,但是我们大中观、大圆满则认为每一个法在其产生时即已灭尽。

  因此,又有谁会对犹如闪电的无常法生起贪心呢?实在是没有生起贪心的理由。以上简单地观察了贪心,然后对其它的如吝啬等烦恼,也是可以依此类推。

  上面所讲的能境和所境,也就是说一切法在究竟上都不存在,这样自他怎么会存在呢?这也不存在,是空性!当然我们对空性也不能贪执,因为无实的空性也并非"我",无实就象虚空与石女的儿子,我们对这个无实法又怎能生贪心呢?

  有实和无实所摄的一切林林总总的万法都是空性,这即可称为无我,无我可分人无我和法无我。印度的中观大德月称菩萨说:首先我们为无明所染而执著自己,这就是人我执,有了人我后,对外境就自然产生了我所执,这就称为法我。当然内道各种宗派对我和我所执的解释方法迥然而异。

  总之,要达到断除这两个我执的目的,我们必须依靠殊胜的智慧。在用胜义谛的理论来观察时,我们所见闻的一切都犹如虚空,没有丝毫所缘,但是凡夫由于妄想分别念而遭受许多无意义的痛苦。麦彭仁波切在另一个窍诀论中说:"分别念就象是虚空中的云雾,如果你自然安住,它是无利无害的,一旦我们去分别执著,那对我们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九乘之巅大圆满所要断除的就是这个能作破立的分别念,而没有破立的这种分别念则不是大圆满的所断。我们在修行无上大圆满时,应以各种殊胜的方法将心自然安住于无缘及无分别念之中,这样一切外境就象云雾消于虚空自然融入法界当中。

  本来一切诸法是没有的,为什么我们仍在贪执这些法呢?这确是非常令人遗憾。我们本来认为外面的色法等是一种客观事实,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为此也就没有理由对这些无实有的法产生贪心。

  虽然贪、嗔、痴之中贪心的范围比较广大,但人们通常所提到的贪心是指狭义范围内的贪心,即男人与女人彼此之间的贪爱。

  当我们真正作观察的时候,身体是非常污秽不净的,根本没有任何一部分值得贪恋。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的身体,都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如各种脓血、粪尿和骨肉等等,此外,我们的身体内还寄居着成千上万只小虫,我们到底贪著的是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呢?

  若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确实无法找到可以贪恋的事物,如果从胜义谛来讲,能贪和所贪全部都象虚空一样,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可贪了,所以我们怎么会生起贪心呢?如果真实存在值得贪恋的地方,我们应该能非常明确地把它指出来。

  贪心严重的众生,总是不由自主地堕入三恶道,去承受无量痛苦的蹂躏。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许多悦意美好的事物,但若去执著追求,那就会使我们长久地沉沦于轮回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一定要舍弃所有能生起贪心的外境。

  这并非说明我们已经无法生起贪心,而是说我们应该从定解上对它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只要有贪心那还是不行的,我们还有必要认识它的本性。

  其次讲吝啬。有些人甚至连自己也舍不得享用财物,对别人就更不会布施,但这种人在临死的时候,吝啬会对其修行和解脱产生巨大的障碍,甚至转生到饿鬼当中去,即使转生为人,那也必然恒常感受贫穷的痛苦,所以我们必须励力断除吝啬心。

  其次阐述观修慈悲心。在无始无终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当过我父母的这些众生,在以前作母亲时,先是含辛茹苦地让我住在胎中,生下我以后,这些母亲又尽自己最大的慈愍心来哺育和抚养着我,并且将自己所拥有最珍贵的财物等全部赐与我。

  这些对我恩重如山的母亲们因业力现前,或者说以自己前世的各种因缘,现在已经变成了怨敌。如果这些无始以来慈爱的母亲具有能力,她们肯定不愿舍弃自己的骨肉亲人。遗憾的是,她们并不具足这种能力,所以一直漂泊于六道轮回之中。

  根据教证与理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众生,以前都曾当过自己的母亲。这些母亲都愿意享受安乐和远离痛苦,但不幸的是,现在这些母亲失去了快乐,真是非常可怜!虽然她们以前曾经长时间精心哺育过我,但后来已经互相失散了,如今母子重逢,而她们已经完全把我遗忘了,根本不知道我以前曾当过她们的儿子。

  而我们依靠佛经论典,知道这些众生以前曾当过我的母亲,所以当这些母亲损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对她们抱怨。这些母亲们的心就象已经疯狂了一样,因为得了嗔恨的病,一方面她已不认识我,一方面她还用各种方法加害于我。她们既然已遭受如此严重的病,我也是非常地可怜她们!

  这些无有依怙的母亲,长时漂泊于难忍痛苦的三界轮回大海当中,那么当他们伤害自己的时候,只要是具有一点点智慧的人,谁又能不以慈悲心来孝养她们呢?我们应该对她们慈爱而不应该生起嗔恨心。

  总之,我们对任何众生非但不应生起嗔恨心,而且应如母亲对待亲生儿子那样观修慈悲心。比如有一位仁慈母亲其儿子已生疯狂病,那不管儿子的行为是多么地粗暴与不尽人意,而母亲对他都是非常地慈悲爱护。同理,世间上的众生虽然对我加以损害,我不但对他们不生嗔恨心,而且内心也要发愿让这些众生心中的疯狂病早日得到康复,应如此祈求上师三宝加持,并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

  其次讲嫉妒心。我们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本来众生的财富和地位应该由我来给予,但他们现在以本身的福德力获得了名闻利养的时候,那我又怎么会对他们生起嫉妒心呢?比如作为儿子本来需要父母的关怀与照顾,但现在儿子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大量的财富,父母对儿子也就不应该生起嫉妒心和不满之心。因此当其他的众生在财富、声誉、权势等方面比较圆满的时候,我们实在不该对他们生起嫉妒心,否则就表明自己已经是着魔了。

  我们之中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别强烈,在别人获得名声和利益的时候,内心就会特别痛苦难受,就象别人夺走了自己的福报,而实际上别人所拥有的名声、地位和财富,并非是从我身上抢走的。因为如果别人没有财富,我也无法得到,如果他已经功成名就,那我仍旧还是得不到。

  比如在我们五明佛学院,三、四百个堪布活佛彼此之间并没有嫉妒心,大家还互相赞叹功德,如此作为个人也会相应地得到一些名声--无论是住在这里,还是到了别的地方,都无疑会得到的。但如果是一个小寺院的一个小堪布,那么寺院当中对他也不会很尊重,假如背井离乡,周围的人们根本就不会认识他。所以在我们五明佛学院如果只有一个堪布而别无其他的堪布,那你也不会得到任何名声,但实际上即使有这么多的堪布,也同样可以得到名声。

  但有嫉妒心的人,如某些"高僧大德"认为别人的声誉如日中天,就会对自己名声造成妨碍,好象自己的名声会逐渐隐没;或者以为别人名誉扫地或销声匿迹,自己便会名声鹊起,但这些都是痴心妄想。其实,即使全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得到圆满的功德,那对个人名声也不会造成丝毫的损害,相反,若全世界的所有众生都饥寒交迫,穷困潦倒,那自己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名声,由此我们没有必要生起嫉妒心,而应该对别人的福报生起欢喜心,这就是随喜心。

  傲慢也如此,所谓傲慢就是对自己的学问和财富等方面生起一种满足之心,并且在自己的身语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恶行。

  实际上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才华等一切,都是以前自己做善事的一种果报,如果自己耽著于此而夜郎自大,那么这将摧毁所有的善果,而且自相续中再也不会出生功德,所以有傲慢心的这种人真是可怜,我们应该对他们生起悲愍之心。

  有傲慢心之人自认为智慧出类拔萃,或者以为自己的才华可傲视群雄,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比较之后就会明了,或许他连毫毛许的功德都不具足。在一个时期内和某个特定的小区域内,你可能确有过人之处,但这并不值得恃才傲物,因为无论从智慧、才华或长相等各方面,在这个世间上都有无数的人千百万倍地超胜于你。即便自己具备某些在凡夫中无人能及的功德,但在圣者当中肯定是有超过他的,并且自己这种所谓的功德也并非永存,它也是因缘聚集而生的一种刹那法,具有无常性。

  比如当年我在石渠求学的时候,其中有大善知识秋吉堪布和班泽堪布。对于秋吉堪布,虽然不太了解,但当时我以为在智慧方面已超胜于他;至于班泽堪布,他曾在我面前听授了包括五部大论等许多佛法。但如今看来,这两位堪布的功德和学问都非常不可思议,我觉得他们不管是从清净戒律方面还是智慧成就方面都已远胜于我。

  如秋吉堪布,终其一生都在修持甚深法要,他在临圆寂前还在为弟子们传授佛法,他是以闻思修行圆满了自己的一生。至于班泽堪布,以前曾听说他的人格和智慧都是非常好,后来我以为他已经老了,可能糊涂了,但二年前我和他相遇时,发现他没有点滴的傲慢心,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地认真,而且他的人格也很贤善,在那一刻,我想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象他那样。所以我自以为年轻时的智慧已超越他们,但时至晚年,他们的智慧却已经远远地把我甩到后面去了。

  因此所谓的功德也是暂时的,我们不应该对此生起傲慢。比如现在一些持戒清净的人,日后遇到违缘时,是否还能无垢持戒就很难以说了。还有一些人现在具有高深的智慧、贤良的人格或是利益众生的一些善行,比如暂时在对十几个人传授佛法等等,但这些人也不太可靠,日后也是不一定能长期保持下去。

  从我当年在石渠求学的情况来看,当时在至尊上师托嘎如意宝的身旁,确实有如天上繁星那么多的智者和守持净戒的人,如今有不少人已经堕落到了极为卑劣的地步。反而当时有些戒律不是很清净、智慧比较浅薄的人,现在却成了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回顾这些历史可以看出,即使自己的相续中产生了暂时的智慧和清净的戒律等功德,这些也并不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不应该以此轻视他人。

  如鲜花的香味可以熏染任何物质,无论是谁都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既然贪嗔痴的烦恼可以染污我们的相续,那么智慧和清净戒律等功德我们同样也可以得到。故所谓的功德和过失都是暂时性的。

  别人心相续中隐含的功德,我们没有证得他心通,也就不一定能现量见到。比如有些人的言行举止都不太如法,虽然我们在管理纪律时不得不严加处理,但实际上他们的相续中说不定正具足如海一样广大的功德,对他们也不应生起邪见,所以我们对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与傲慢。如果我们内心相续有傲慢等烦恼的过失,那生生世世就只有沉沦在轮回的大海和痛苦的波涛之中,无有出期。

  我们有漏的智慧和功德中搀杂着许许多多的烦恼,就象是污秽的粪便混和着妙药,自己对此有何可满意的呢?一方面自己或许具有一点点功德,但当我们观察自相续时,贪嗔痴五毒烦恼就象乌云密布的虚空,自心甚至连安住一刹那也特别困难。想一想你在念经持咒的时候,自己的心能否远离散乱。可能有时生起贪心,有时生起恭敬心,有时生起无记心。所以当自己稍微具有功德时,千万不要滋生傲慢之心。

  一些具有无比殊胜功德、远离一切过患的高僧大德,象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他们对所有众生都是一视同仁、慈悲地对待。仲敦巴尊者曾说过:"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尊者对凡是穿着僧衣的人,都是恭敬地作顶礼、合掌、脱帽等,象仲敦巴这样的高僧大德尚且对僧人如此地恭敬,那我们凡夫又凭何道理对别人不恭敬呢?以前阿底峡尊者说:"自己若有学问,对别人也是特别谦虚。"既然我们有多如尘垢般的过患,又有什么道理生起傲慢心呢?这也正是别人所讥笑之处。

  如果在自相续当中有稍许功德时,就生起傲慢之心,则相续中有高比须弥深如大海般的贪嗔痴等过失,那自己为什么不生惭愧之心呢?如果相续中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心,那是非常了不起,那时你应该生起傲慢;但如果在自己相续中有很大的傲慢心,那整个世界上哪里还有一个比你更卑劣的人呢?作为五蕴聚合的无明业障深重的凡夫,是一个有着种种过患的人,自己为何还要生起傲慢!

  自认为具有不共的功德,其实每天都是受到魔王五种幻现的邪加持,故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骄人的功德,应该学会谦虚。恭敬别人就应该象调驯过的骏马一样,对每一个众生都应该好好地恭敬。而作为良驹,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让他骑在自己的身上,恭敬地为别人做事情。

  在胜义中,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没有任何贪嗔烦恼,在世俗谛中,一切诸法也是如幻如梦。这样,我们以大圆满的窍诀来调伏自己的相续十分殊胜,即在胜义之中,一切诸法修持为无实有性,自己的所见所闻全已变成大空性;本来一切诸法就是空性,但就在空性当中,具足因缘的时候,整个轮回还是可以显现,所以在名言之中应该以幻化八喻来对待一切诸法。

  这就是大圆满和大中观的观点,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讲幻化八喻,但在中观自续派来说,如幻如梦则已经属于胜义谛。这就是文殊菩萨大悲心所显现的智慧宝剑,通过运用这把智慧宝剑,我们就能断除我执烦恼,进而所有的无明愚痴全都能摧毁。

  如果已经断除一切无明愚痴,就象三个脚的架子其中断掉了一个脚,则其它两个将无法支撑,从而天魔蕴魔等四种魔全部都能摧毁。真正能摧毁这四种魔的就象是雪山的狮子,能威慑镇伏所有的野兽。一旦我们的相续中若生起智慧宝剑,那就犹如雪山的狮子,所有的外道野兽都无法危害我们。


{返回 晋美彭措法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窍决宝藏海 02、甘露滴
下一篇:窍决宝藏海 前言
 法王如意宝的遗教
 怀业时语——空乐赤电闪烁之光
 窍决宝藏海 前言
 生生世世摄受愿文
 三世佛语合而为一——文殊童子欢喜笑音
 窍决宝藏海 14、附录一:示 道 梵 音
 厌离今生之歌——森林杜鹃妙音
 窍决宝藏海 03、醒与梦之辩论
 纪律教诫甘露文
 祈祷加持日光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九○)[栏目:杂阿含经]
 自食其果的山羊[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四法宝鬘论[栏目:索达吉堪布]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六、生命是总体的存在[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