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僧服
佛的制度、僧侣只服三衣。
一中安陀会,俗称五衣,即五条衣,又名“杂作衣”。平时作杂事工作,均著此衣。
二名郁多罗,俗称七条衣,又名“上著衣”。以其布块为七条,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平时僧众上殿过堂均著此衣。
三名僧伽黎,俗称祖(主)衣,又名大衣。即25条衣以25条布横缀之。每一条,缀长布四块,短布一块(四长一短)此衣为最大,故称大衣。
比丘乞食说法时均著此衣,故又名“说法衣”。又以此衣之条与世之田畴相等,说法能生长功德,故又称“福田衣”。“花衣”是经忏门庭为求庄严美观,衣上绣花故称花衣。
以上三衣总称为袈裟,或称法服。此外还有“衲衣”和“具”衲衣又名“粪扫衣”。拾取人家弃为粪扫的破布,缝袵为法衣,故名为“粪扫衣”。此衣是行“头陀行”的比丘著的。“具”本名“坐具”或名“卧具”,有三用: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众人床席卧具。今出家僧众的坐具为礼拜之具。礼拜时,先展敷坐具,就其上礼拜。
僧侣除以上三种法服外还有几种常服,分述如下:
“海青”:即大袖袍子,本是中国古装汉服,非僧服。
“大褂”:即圆领长罩衫,也是古装汉服,亦非僧服。僧侣保守,未随世俗改进。
“太虚装”:是太虚大师提倡改制的衣帽叫太虚装。“太虚”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他提倡僧伽改戴圆形平顶帽,人称之为太虚帽。提倡平时僧装,不论寒夏,改着圆领对肩,但作佛事举行宗教仪式时仍保持海青搭衣不变。只有佛学院教师学僧响应照行,丛林中未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