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二十四讲 慈悲心大,慈悲心软
 
{返回 法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1
  无境之心,以何为喻?
  介绍完唯识宗的观点,现在开始辩破。首先“以理证破”。
  这部分比较复杂,“以理证破”分为两部分:“破离外境识有自性”和“破成立依他起有自性”。“破离外境识有自性”分为三部分:“破离外境意识之本体”、“破彼中成熟无情显现之习气”和“结尾”。“破离外境意识之本体”分为两部分:“破离外境识有自性之喻”和“破由习气功能出生境空之识”。“破离外境识有自性之喻”又分为两部分:“破梦喻”和“破毛发喻”。首先看“破梦喻”:
  无外境心有何喻?若答如梦当思择,
  若时我说梦无心,尔时汝喻即非有。
  唯识宗想确立识是实有,首先破除外境,说:“外境是假的,心识是真的。”建立这样的概念,确立唯识宗的修行价值。认为外境只有假名,心的实际意义才能成立。这样才能引导众生,了悟心性。
  对此种见地,中观师通过譬喻进行说明:“无外境心有何喻?若答如梦当思择,若时我说梦无心,尔时汝喻即非有。”

表24-1 破离外境意识之本体纲要
  在前面“叙计”的颂词中,唯识师将立宗的依据摆了出来。他们认为,佛在经典中说,所有外部的现象界,只是“识”而已。识与外境的关系如何形成呢?像风鼓动着大海,无量的波涛产生出来。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如同大海,从其中生出依他起,便现起“能取”及“所取”。外境是虚假的,但“识”百分之百是真的。所以说,“依他起”这个自性是所有外境的依靠。外境依靠它而生起,它成为外境的所依。外境要依靠“依他起”,所以“依他起性”一定是有的。
  但“依他起性”依靠什么呢?“依他起性”是在“阿赖耶识”基础之上成就的。“依他起性”本身不依靠外境。
  “依他起性”在混沌状态中叫做“善取空性”,不分能取、所取。而分成能取、所取之后,就形成了第六识的内心(能取)和所对的外境(所取)。“依他起”是实有的,不是戏论境界。
  这时,中观师提出一个问题:“无外境心有何喻?若答如梦当思择,若时我说梦无心,尔时汝喻即非有。”你说没有外境,心识是实有,那么,你能用譬喻说明这个没有外境的心吗?
  唯识师以梦譬喻,说:“比如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一派壮丽山河。这些境界实际上并没有,但我梦到了。梦中的境界肯定是由心生出来的。因此,心肯定实有,外境肯定没有。”
  中观师回答说:“如果我说你在梦中也没有心,恐怕你也很难反驳吧?既然梦中的境界是幻象,事实上没有,那么你梦中的那个心,何尝又不是幻象呢?如果梦境非有,那么梦中的心不也是非有的吗?因为梦中的心非有,所以,离开外境而有自性的心,实际上也没有。你用梦的譬喻证实不了外境没有而心实有。”
  这时,唯识师又举出“后时忆念”的譬喻来挽救其观点:
  若以觉时忆念梦,证有意者境亦尔,
  如汝忆念是我见,如是外境亦应有。
  唯识师说:“醒了以后,能回忆梦中的山河大地。既然能忆念梦中的领受,就说明梦中的意识心是有的。”
  按常情的理解,大家会认为这个答案很合理了。
  但中观师说:“既然你这么认为,那么梦中所见的山河大地等外境也应该有了。因为同样能被梦醒后的你所忆念。你无法证实,后来回忆的梦中山河大地是没有的。如果梦中的境界是有,你做梦时的心便不是无境的心。”
  设曰睡中无眼识,故色非有唯意识,
  执彼行相以为外,如于梦中此亦尔。
  这是唯识师又找出的理由:“我在梦中睡着后是没有眼识的,所以看到的色境不存在,但有这个心存在。因为睡着并不是死了,心还存在,意识还是存在的。意识执取自己生起的影像并以为是外境。梦中如此,醒后执取外境亦是如此。‘有心而无境’,用睡梦的例子就能证实。”
  中观师破曰:
  如汝外境梦不生,如是意识亦不生,
  眼与眼境生眼识,三法一切皆虚妄,
  余耳等三亦不生。如于梦中觉亦尔,
  诸法皆妄心非有,行境无故根亦无。
  中观师说:“你既然说,除识以外的境界不是实有的,在梦中不生,那么我说你的心也是没有的。像你所说的,识外面没有外境。外境在梦境中是不生的,因为没有那种法尘。那么我说梦中的‘识’也是虚伪的。因为你当时并没有对于外境的直接认识,凭借后来的忆念才证明当时的了知,当时的‘识’也是不存在的。
  “就像梦中的眼与眼根不存在,此二者所生的眼识也必定不存在。所以,眼根、眼境、眼识三法都是虚妄的,只是观待假立而已。对于耳根、声音、耳识,乃至意根、法界、意识,这些部分的三种法也都是不生的。如果认为外境没有,实际你的心也就没有。‘能见识’和‘所见境’是同时生灭的关系。
  “所以,就像梦中的根、境、识等都是虚妄的,平日我们觉醒时也是如此。所缘境没有,根也没有。你依然无法证明梦中的识是存在的。”
  无境之“识”究竟无
  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
  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
  这是中观师以梦的譬喻来成立诸法虚妄。世间众生在痴睡中、梦没醒时,梦中的根、境、识三者都是有的。而醒后,梦中的根、境、识都是没有的。同样,无明痴睡灭尽、亲证法界后也是如此,根、境、识三法也都是没有的。
  “破梦喻”之后是“破毛发喻”。
  梦的譬喻不能成立了,这时唯识师又举出了翳眼见毛发的譬喻,来说明“境无识有”。他们说:“有翳病的人,眼睛能见到毛发,说明‘识有境无’。因为毛发的外境实际是没有的,但是有病的人能见到,这说明毛发的产生来源于识。”中观师破曰:
  由有翳根所生识,由翳力故见毛等,
  观待彼识二俱实,待明见境二俱妄。
  中观师说:“有翳病的眼根所生的眼识,是由于翳力的原因见到毛发。如果观待病人的内识所见,眼识与毛发都是有的。而如果观待正常人的所见,那么毛发与看到毛发的识二者都是虚妄不生的。翳与眼,彼此互为他体。因为没有翳病的人,眼睛就看不到毛发。这说明,所见毛发不来源于识,而是来源于翳病。所以,你以翳病为喻,也无法证实‘境无识有’。你确证不了识的功用。”
  若无所知而有心,则于发处眼相随,
  无翳亦应起发心,然不如是故非有。
  中观师又进一步说:“你们前面所执著的‘境无识有’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识本身具有功用,能够生毛发,那么没有翳病的人,眼睛应该也能见到毛发。因为有识,毛发在无翳病的眼根中应该也能产生。但是无论在何种环境中,没有翳病的人,眼睛里始终发生不了毛发,毛发只是随着翳病发生的。这说明,毛发只来源于翳病,而不是来源于没有外境的心,所以离开了外境而实有的心识是绝对没有的。”
  破唯识宗“习气功能出生境空之识”
  下面开始学习“破由习气功能出生境空之识”。
  分为“破现在识有自性功能”、“破未来识有自性功能”、“破过去识有自性功能”。中观师从现在、未来、过去三方面,说明唯识宗所谓“功能”的了不可得。否认了“功能种子”的存在,唯识宗所说“习气成熟而起识”便不成立,从而,他们以譬喻所论证的“境无识有”便不能成立。
  一、破现在识有自性功能
  首先看唯识师的观点。
  面对中观师的破斥,唯识师反驳说:“如果‘有境’是产生识的原因,那么你所说确实是对的;但是前面识所熏的习气成熟与否,才是生不生内识真正的原因,所以唯独有前面带有毛发相的识所熏的习气成熟时,才能有看到毛发的识生,否则便不会产生看到毛发的识。你平时看不到毛发,并不说明识产生不了翳的毛发效果,而是因为乱识的功能没有产生,所以毛发没有产生。”
  若谓净见识功能,未成熟故识不生,
  非是由离所知法,彼能非有此不成。
  唯识师说:“眼睛健康的人,因为他们看到毛发的错乱识的功能还没有成熟,所以能看到毛发的识没有产生,并不是由于没有所见的毛发的外境。”
  这里的“功能”其实就是“习气”。唯识师认为,识产生还是不产生,要看所熏的习气成熟还是不成熟。所熏的习气成熟,就能产生看到毛发之识。没有眼病的人见不到毛发,没有产生看到毛发之识,只是由于他的所熏习气尚未成熟。
  但中观师说:“彼能非有此不成”——你们所谓的自性不空的这种功能,我尚且不许有,怎么能说以其为因而产生乱识呢?
  既然乱识的功能没有产生,毛发就产生不了,那么“识的功能”到底何在?你所谓的“识的功能”到底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已生、功能则非有。
  唯识师依然强调:“功能有时候出生,有时候不出生。关键在这个‘功能’。只要功能存在,‘识’就能够存在。由识产生功能,这是必然规律。”
  在已经现实存在的诸法中,不可能有潜在的“功能”。
  假设,识现在已经存在。“识”,可以用两种方式理解,或理解为“功能的识”,或理解为“出自功能的识”。无论哪一种理解,“功能”都不可能存在。
  如果说,“功能成熟产生识”,功能为因,识为果,识是“功能的识”,现在已经存在,那么,作为因的功能就不可能还存在了。就如同种子成熟产生芽,芽是“种子的芽”,当芽现在存在时,种子就不可能还存在。因此,现在识存在时,功能不可能存在。
  又或者,识是“出自功能的识”,现在已经存在,那么,现在存在的、出自功能的识就不可能还有功能。
  因此,无论以两种方式中哪种方式理解“识”,从“识现在已经存在”的假设前提,都只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即,现在识中没有自性功能。
  二、破未来识有自性功能
  未生、体中亦无能,
  非离能别有所别,或石女儿亦有彼。
  还没有生成的识中,识体没有生,所以也没有生此识的“功能”。如果没有能别,也就没有所别。否则,如果尚未存在的事物中也可以有功能,那么就应该承认有生石女儿的“功能”,因为毕竟这二者同样没有。
  现在讨论“识的功能”是否存在,在此命题中“功能”是主词,是“所别”;“识”是界别功能的,是“能别”。如果作为能别的“识”尚未存在,那么作为所别的“功能”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未来识的自性功能是无法确定的。
  针对中观师的辩破,唯识师又找了世间生活中的例子来回答说:
  虽然识还没有产生,但因为它将要产生,所以说,“这是那个识的功能”。像煮饭,说煮“饭”,其实煮的是“米”,但因为未来要成“饭”,所以就说煮“饭”,而不说煮“米”。明明织的是“线”,但目的是织成“布”,所以就说织“布”。虽然是未成的,但它的目的是必成的。
  所以,在识没有生成,功能还有的时候,我们就说,这是“识的功能”。即便识没有形成,但是当功能有的时候,我们就说,识已经有了。
  中观师破他:
  若想当生而说者,既无功能无当生。
  若互相依而成者、诸善士说即不成。
  你们用煮饭、织布的譬喻来成立所谓“识将来会从这个功能生,所以这是识的功能”,但无论煮饭也好,织布也好,米和线都是已经有了,必定会做成饭与布,所以说煮“饭”、织“布”。但你们所说的“功能”还尚未成立,凭什么说从中就能有识生出来?如果你们观待“将来会产生的识”而安立“这个识的功能”,又观待“能生识的功能”而安立“识”,互相依赖着成立,但是诸善士都说,既然是互为观待,那么就绝对不自性实有。
  中观师说,我说你们的“识”非有时,你们就说“功能”能生识;我说你们这个“功能”非有时,你们又拿“将来会产生识”来证明有功能。你这样相互待证,二者之因都不极成,都不能成立。所以,未来识中没有自性功能。
  三、破过去识有自性功能
  若灭功能成熟生,从他功能亦生他。
  诸有相续互异故,一切应从一切生。
  如果说已经生出来、正在灭去的识,为了要生果,在阿赖耶识中熏习成功能差别,这个已灭识的功能成熟,能生出后面的识,这还是从“他”生“他”,那么从他自性功能也就应该能产生异体的其他果识。岂不是说,任何一个与后者无关的事物都能生出后者来,任何一个眼识灭的功能都可以生出耳识,任何一位母亲都可能生出别家的孩子来,这有可能吗?
  唯识师又说:“不是这样的,因为前面已灭识的功能与后面的识是同一相续,所以前面的识灭能生后面的识。其他不是同一个相续的就不能生。”
  中观师说:“就算你说的前面的识与后面的识是同一相续,但是前念与后念的心就像一粒粒的珠子,各个相互不同,从前面的识生后面的识还是从‘他’生‘他’,前面说的‘一切生一切’的过失,你怎样能够避免呢?”所以,过去识中没有自性功能。
  念珠有别绳无异,距离虽近非一续
  唯识师提出反驳:
  彼诸刹那虽互异,相续无异故无过。
  这些刹那念念之心虽然自性互异,有“他性”,但是遍及前后刹那上的相续则是唯一的、“无异”的,所以并没有你们所说的“一切生一切”的过失。
  唯识师辩驳说,所谓“相续”,就是“辗转”的意思。如同河流,刹那刹那地流去,一刹那与下一刹那之间虽然彼此互异,但是整个的辗转过程,仍然说它是相续的。又好比说,念珠虽然各个不同,但它们是在同一个相续上。
  中观师不同意:
  此待成立仍不成,相续不异非理故。
  所谓自性各异的这些刹那的识是同一“相续”,这本身就尚待成立(还没有极成),你以这样的因,还是不能成立你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你说前后自性各异的法是“一相续”,这是没有道理的。
  唯识师认为,念珠看起来各异,但是整串念珠是同一相续,这看起来比较类似于我们的心相续。
  但中观师认为,实际上性质还是不同的。珠子代表着“有相续”,线代表着“相续”,“有相续”和“相续”其实是两件事,线本身的相续只能是线,虽然对珠子产生了连贯作用,但它和珠子从始至终都是两种事物,从来没有发生过相互跨界的因果关系。珠子与线的关系也是如此,不仅和线不能产生因果关系,不同的珠子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同一相续的事情,只能发生在一颗珠子的本身。相续的珠与珠之间各有自体,“有相续”是各自相异而毫无关系的。
  “相续”和“有相续”各自互为他体,不能融合成为一体。珠子永远是珠子,线永远是线,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同时既有线的性能又有珠子的性能。你无法让珠子和线合成为一体,所以,每一个珠子和另一个珠子之间都是异体的。说它们在同一相续上,其实已然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只是在一个独立的珠子中,才称作这个珠子的同一相续,当它已经跨越到另外一个珠子时,它们就不再是相续了。
  有一根线将珠子串起来时,珠子与线不是同一相续,线本身是同一相续。虽然有线相连,但当珠子跳跃到另外一颗珠子时,就不再是相续了。珠子和线本身是互为他体,你没有办法用这件事来证明相邻的珠子同一相续,念珠各自有异,相续不可能同一。
  故云:
  以相续与有相续,若各有体,应如贯珠,离珠有绳可得,离“有相续”,应有“相续”独立可得。今离念念各别之心,无一独立相续之心,故汝所谓相续,应唯许仍与念念之心不异。若许与念念之心不异,即一相续人之前刹那,仍与后刹那异体,不免他生之过,故非理也。
  接下来,中观师专门举了个譬喻来说明此道理:
  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续,
  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
  “慈氏”和“近密”是两个人名,这好比我们说的“张三”和“李四”。
  如慈氏与近密两人身体所摄五蕴等法,他们的所依处根本就不同,你能说他们是同一个相续所摄吗?所以,你们所说的“自相各别的前念识与后念识是同一相续所摄”,也不应道理。
  好比慈氏与近密靠得很近,但你能说慈氏的心就成为近密的心的因吗?难道因为靠得距离近,他们就成为同一个相续,慈氏变成因,近密变成果了吗?即使慈氏是近密的父亲,即便两个人靠在一起,慈氏也仍然不是因,近密也依然不是果,因为他们的心相续还是两个。
  “自相”是个人独立持有的特别性质,不是共相,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自己所持有的独立性质,他与任何一个其他生命都是互为异体的,不能形成一体,更不可能形成因果关系。所以,你所说的“相续”,实际上是异体,不是一体;异体则不是同一相续;不是同一相续,则无法证实梦中的外境,是由梦外面的心识所造就。
  至此,唯识师已然就败。
  通过辩论实战,我们对唯识宗也有了一些了解。唯识宗为了证明“境无识有”,设立了名相,运用了推论,不符合中观见的正理标准。中观师只承认唯识学说中“无自体”的一面,只承认心和外境有一个观待条件,它们或同时有,或同时非有。除了观待条件之外,中观师不承认所谓的“境无心有”,“心造外境”。
  但在唯识宗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过让中观师欢迎的人物。比如,早年的无著菩萨,还有晚年的世亲菩萨,都是中观师欢迎的唯识宗巨匠。而且,通过前面对于《唯识三十颂》、《瑜伽师地论》的了解,我们发现,这些唯识宗的巨匠,其实对佛教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他们奠定了正见基础,这是让中观师无法辩驳的,在这点上,中观师欢迎唯识宗。因为双方都是一样的,唯识宗所树立的正见,也正好是中观师的本怀。
  正见二十要(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拟定出树立正见的以下二十个要点。

表24-2 正见二十要列表
  1.五根现量、意根现量、自证现量中,皆有现量、比量,瑜伽现量中,只有现量无比量。
  四种现量中,五根现量(眼耳鼻舌身)、意根现量与自证现量,都既有现量又有比量。只有在瑜伽现量中,只有现量没有比量。这是确定的,是佛教中基本的规则式定义。要走佛教这条道路,这是目标。一定要沿着此方向去走。基本的定义确立了:瑜伽现量中,只有现量没有比量。这很关键。我们用理论来确定,瑜伽现量的自证境界中没有思维。如果是有思维的心境,那么这与修证无关,与证悟无关。
  2.摄“分别正见”回入“不分别正见”,即是以“思维修”经“观察修”而趣入正定。
  摄分别正见回入不分别的正见,就是以思维修,经过观察修,而趣入正见。将分别摄入到不分别,这便是前面所说的“从思维修经过观察修,一直到正定”。
  摄分别回入不分别,此正见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的正见,有一部分在“分别”的范畴之内。我们在有分别念的范畴之内,将正见从分别状态拉入到不分别的状态,这便是我们的修行过程——从思维修经观察修而趣入正定。
  3.“分别念头靖息”与“法性觉受生起”同时发生,这是正见的回归过程。
  分别念的靖息(分别念头慢慢停下来了)与法性觉受的生起是同时发生的。分别念头什么时候静止下来,就什么时候觉受到佛性的清净法性。这是此消彼长的相互过程,而且是同时发生。这边出现了静止,那边就出现了受用。这是正见回归过程的一个正见。
  4.瑜伽现量何时现前,要看运用正见是否得力;瑜伽现量是否现证,决定是否收获正见。
  正见和瑜伽现量是捆绑在一起的。
  5.于成功有推动作用的“增上生”,都被称为“正见”。
  这里的“成功”是对于人的真实本性的成功。
  6.正见可以是分别心的知识范畴内的,也可以是实践行为中的,也可以是“目的”的成果。
  7.比量的思维和推理,有一部分是非量邪思。故以比量抉择正见时,常回顾回归现量目标可避除非量邪思维。
  也就是说,在思维佛教道理、抉择正见时,常常要以“无分别心”的境界作为回归对象。这样,我们才能有力量脱离非量的邪思维。
  8.正见的衡量标准是:符合“不违背证悟经验”的原则。如果将佛法分三乘说,三乘佛法的正见是“空性”。分析空性的概念,趣向空性的行为,领会空性的觉受,都是正见。正见摄众生由思维进入证德。
  9.空性无可偏,所谓“偏空”仅是“不空”,与正见相违。
  10.由正见修的入手方便,是“离分别(离开概念的组织结构)”,或见或思,皆符合正见。
  11.离分别是直接认知,不离分别是间接认知。
  这是要确定的正见中的原则。
  12.唯依空性正见得脱生死。因为心的特点是:依比量分别即趋生死,依现量不分别则返流出生死。让知识变证悟,使邪思归空性,先依空性,下手依不分别,是正见所指。
  13.若分别已牢,需在能量心上用“从思维修经观察修到正定”的返流方法,摄分别回入不分别。若相反,则属生死“增益”。
  也就是说,我们的分别心很牢固,要侧重实修,让实修返流,入流亡所,将分别心拉回到不分别中。如果思维的力量不够,就用专修的力量将思维的顽固性瓦解掉,摄分别回入到不分别。如果相反,就变成“增益”了。比如,本来思维的力量很强大,分别心的力量很强大,还缺实修的经验,那么在思维上再加思维,就成了“增益”,增加了分别的力量,就继续流转生死了。
  14.对正见的牢靠把握是定解(决定之趣)。定解与习气的“矛盾”,需要反复确认定解,而令定解充满认知空间,瓦解“错误感知”便能解决。
  定解和习气之间如果存在矛盾,需要反复确认定解,而令定解充满认知的空间,瓦解掉错误感知,这样才能解决定解和习气之间的矛盾。
  15.真如影像是相似空,属正见,不必在真如影像上消除分别,而是进而趋入真如影像的更真实面。并非离开,不二显现。
  真如影像是一种分别,但这种分别不能再将其消除了,它是我们契入真如的一个步骤。经由真如影像,我们可以进而契入更真实的一面。
  所以,最终契入真如影像时,我们的前行和最终的真如影像不是离开,而是不二显现。在前行真如影像的基础上,直接契入。此过程中,对于真如影像,不能将其当成分别心,给以清除。不应该清除这样一个真如影像,因为到后期就会无分别地直接契入。
  16.唯有正行,能令“正见所指的正定”现前。
  “正行”,是符合正见的、符合正确经验的修行。
  17.返观空性,才能达到“正见所引证的佛果”。
  “返观空性”,是一个事件还是一个修行方法?能理解吗?我们提过“返观空性”这个方便。“返观空性”是正行,此点不必再疑惑。关于“空性”的说法,全部都含藏在《中观论颂》的行文中。为什么称为“返观空性”,而不是“向前用六根看空性”呢?有几方面问题。“返观空性”才是所有修行中的正行。
  18.如上唯识正见与中观正见一致,方式不同,无需简别。
  以上的正见奠定过程,唯识与中观两系都是一模一样的,不要在它们之间建立区别。
  19.上下部派见地差别极大,善巧了知下下主张,无疑是彻知上上核心的必要方便。
  “上下部派见地差别极大”,这是说到一个关键的问题了。既然差别极大,那么是不是只要学向上的宗派,不需要学比较向下的宗派呢?这里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善巧了知下下的主张,无疑是彻知上上核心的必要方便。对于比较向下的宗派的观点,要认真去了解。了解下下的主张,对于了解核心的上上知见,是很关键的必要方便。
  20.终极抉择正见,当依《庄严经论》四依法:不依说法者,当依于法义宗义;不依美妙言辞,当依于义;不依于不了义,当依了义(再无密意、已坦然,不会现行损及其他了义教的);于了义中,不依能所分别的识,当依于缘空的现证无分别智。而归结如上四依法的“正确修行智”的最初生起,必依恃于正确清净的理由才能安立。故而这一切取决于正理。而正理的最初起源,又必须回溯到自身心的经验之量。故正理的实现比重,取决于自我阅历的本身。——这是正理自在的法称、陈那二师对正见的总结。
  对于知见、分别念进行抉择的过程中,可依据《庄严经论》所提到的“四依法”:
  第一,不依说法者,应该依法义和宗义。
  第二,不依美妙言辞,应该依言辞背后的所诠义理。
  第三,不依不了义,应该依了义。“了义”是再无秘密,已经坦然交代了所有的秘密。再没有什么引证的意思,完全已经透明坦白了。而且,真正的了义不会损及其他的了义教条。如果确定了中观的了义,它不会去损害净土宗、禅宗或密宗里的了义教条。与了义形成矛盾的,只可能是其他教派之中的不了义。真正的了义,与任何教派的了义都不会形成矛盾。
  第四,在了义中,不应该依能、所分别的识,而应该依“缘于空性的现证无分别智”。此智慧分为两个条件,第一是源于空性,第二是现证。
  这是四依法,是确定正见必须走的道路。
  四依法的最后,第二十条提出了下面的要求:归结如上四依法的“正确修行智慧”,其最初的生起,必须要依靠正确清净的理由。正确清净的理由取决于正理。正理最初的起源,必须回溯到自己身心的经验之量。
  不管了义到了什么程度,四依法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个人的经验之量,是最终衡量以上正见的标准。比如,总的正见有一百斤,如果经验之量会对这一百斤产生影响,那么总的正见也会随着经验之量而增加或减少。最终,自己的经验之量非常关键,成了最后决定正见程度的最关键部分。
  所以,实际上讲,“正理的实现比重”,取决于自我阅历本身。这是正理自在的法称、陈那二师对正见的总结。
  中观派系所依之《中论》和《入中论》

表24-3 中观派系之所依《中论》与《入中论》
  显教巅峰“了义大中观”之源
  四部宗派中有部、经量部和唯识宗所依的经典,前面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现在开始来了解中观的正见。
  中观的派系是依据《中论》与《入中论》这两部论典,它们对于整个佛教的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1. “唯识”一词,据吕澂推证,乃是受《中论》之“中道”、“假名”影响,得以建立;“唯识”宗义中的“唯假”、“唯识”思想,也与《中论》有先后、内在的关联。《中论》亦指示着唯识宗的发展路径。
  中观给唯识宗创立了他们宗派的名词。“唯识”这个词,是受“中道”与“假名”的影响才得以确立的。“唯识”宗义中,“唯假”、“唯识”思想,也与《中观论颂》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中观论颂》给唯识宗指引出发展路径。唯识宗的发展,始终都在追随《中观论颂》所奠定的原则。
  2. 《中论》思想之演变以及宁玛派“了义大中观”的格局。藏区中观思想史,尤其是内中观思想,值得关注,语言断代使其语言表达之精确性、思想之成熟度都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宁玛“了义大中观”。
  前面对四部宗派所作的了解,基本上在显教的范畴之内。但是,藏传佛教在中观见方面的特殊性,我们不得不重视。因为在藏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教派的语言断代对该教派的思想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汉传佛教的最后一部佛经是清朝翻译的,其他所有经论几乎都在宋代和宋代以前。
  汉传佛教的语言体系,断代时间比较早。现在所阅读的经典,距离我们都超出一千年,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而藏传佛教经论,断代年份比较迟。元、明时期,是他们经论发展的辉煌期。五个宗派中观见的区别以及大量论典,都在这一时期丰富起来。一直到清代,还有大量中观见、因明等方面的论著出现。
  现在,在国际语言体系的判断中,语言专家认为,藏语的精确程度是全世界第一。这与它的断代有直接关系。很多人不愿承认这点,说“汉语也有精密独到的地方”。但现在有一个问题,藏语系藏传佛教有大量论典,表现出大量精密成果。而汉语系佛教,比较精密的成果都留在古代,在一千多年以前。用现代语言、遵循严密语言逻辑、表达精密佛教正见的成果非常少。
  在现代汉语的框架中,在解放后汉语系的佛法体系中,少有大师级的作品,这与汉传佛教、与中国这块土地所遭受的各种蹂躏有关。但现在,当宗教政策恢复以后,佛教研究的文章和作品出来了,还是有不够周密,不够精密的地方。而藏语系的教理语言一直都有因明学等作为语言辅助工具,精密的义理太多了。我们也有精密的义理,但是第一我们拿不出来用;第二,即便能拿出来也很少。
  因此,藏传佛教的中观见成为要关注的焦点,尤其藏传宁玛派的“了义大中观”。“了义大中观”站在藏传佛教显教教义的最高峰,关于藏传佛教的中观见,到后面逐渐会将眼光聚拢到此。“了义大中观”源于印度,传入藏地后为宁玛派所传承,传入汉地的主要依《维摩诘经》,称作“文殊师利不可思议法门(不二法门)”,由禅宗传延此法门衣钵至今。确切地讲,汉藏两地“了义大中观”传承的根源,皆与印度《维摩诘经》教授密切相关。宁玛派“了义大中观”的作品,从早期到中期、到晚期,都非常丰富。用这些作品,包括他们的正见观点,来为我们学习中观铺平道路。或者用现代的语言,给予古代史料以诠释的余地。
  3. 宁玛派“了义大中观”的空性见,应归结于《中论》成书时印度的中观学派。由总集过渡到分集诸师诸派别,开显中观学术奇葩。
  宁玛派传承的“了义大中观”中空性见的部分,应归结于《中论》成书时印度的中观学派。在印度早期,宣扬中观派的论师,称为“总集派”的中观师。以后,基本上就称为“分集派”的中观师。
  4. 后期中观思想分出了内外各派。
  到后期,中观思想逐渐分出内、外各派,称为“内中观”和“外中观”。这种分法,在印度就有过类似界定。为什么分成“内”和“外”呢?“内”是一个标准。涉及如来藏内义的,称为“内中观”,不与如来藏义直接接触的,称为“外中观”。
  5. 内中观分出了“他空”、“离边”与“了义”的派别。
  在西藏,“内中观”又分为“他空大中观”(如觉囊派)、“离边大中观”(如萨迦派)与“了义大中观”(如宁玛派)的宗派区别。
  6. 最终雄居雪域思想巅峰的是宁玛派“了义大中观”。
  最终雄居雪域思想巅峰的是宁玛派的大中观见——“了义大中观”。“了义大中观”基于“离边大中观”此一见地。“离边大中观”是什么意思呢?“离边”代表一种“遮止”:离开边见,离开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离开四种边。而“了义大中观”连离开四种边以后的“离边”也要远离。
  不答为答,佛遮外道十四问
  7、佛不答十四难问,开示了表达方式的核心智慧。不答即选择遮诠作答。“离边”即是遮诠,而不是表诠的方式。
  “遮”是佛当年弘法中常使用的方式。佛不回答外道的十四个问难:死后有神识离开吗?没有神识离开吗?或既有又非有?既非有,又非非有?世界是有边吗?是无边吗?还是既有边又无边?既非有边又非无边?等等。这些问题都仅仅围绕现象界,任何回答也只能停留在现象界中。对这样的问题,佛采取什么方式辩破呢?用不开口的方式辩破。面对十四个问难,佛用不开口的方式,表达了中观常用的核心智慧:“遮”的方法。不答,选择的便是“遮诠”的方式。
  “表诠”和“遮诠”有区别。“表诠”,是直接表达意见,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而“遮诠”的方式丰富多样:遮止你问题本身的错误,遮止我可能因为你的错误而引出的错误。
  离边大中观“离边”的方式,即遮诠的方式,而非表诠的方式。
  大圆满与顿悟,同源不二法门
  8. 遮诠中,分无遮与非遮两类。无遮是“否定式的遮诠”表达,非遮是“引证式的遮诠”表达。
  遮,意为遮破、破除。无遮,是指在破除之后,没有间接引出其他承认,由此产生的定解(决定之趣)是无遮见;非遮,是在直接破除后,间接又引出其余的承认,由此产生的定解称非遮见。
  如:虚空中没有石女的儿子(无遮);405教室讲台上无佛像(非遮),有可能其余教室讲台有。
  “引证”两个字要注意。“引证”是否定这一部分,实际为了引出另外的结果,引出另外一个与问题没有关系的结果,作为最终的回答。
  打个比方,“虚空中没有石女的儿子”,这是“无遮见”,不可能产生引证的结果。因为石女是不可能有儿子的,所以直接否定“虚空中石女的儿子”,“石女的儿子”这个事实不可能通过其他任何方式出现。一否就百否,彻底把它否没了,这就是“无遮见”。而“非遮见”可以引出另外的结果。比如说,“现在405教室讲台上没有佛像”,这是“非遮”的方法。因为很有可能产生另外一个结果:“405教室没有,但是406、407教室讲台上可能有佛像。”另外一个结果可能在这个否定结论之后出现,这是“非遮”。
  再如,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他空见”,否定世间一切现象界,说现象界是不清净的,比如“这朵花是不清净的”。他虽然没有说,但有另外一个目的:花是不清净的,但是在这空间有个清净的佛陀,有如来藏存在于此。否定这朵花的目的,实际为了引证另外一个结果:佛以清净的智慧出现在花所在的空间。间接引出另外一个结论,这是“非遮”的方式。
  “非遮”的方式,都与“他空见”有关。“他空见”,是承认如来藏的中观见。不直接认证如来藏的,便称为“自空见”。而“离边大中观见”,是要离开“他空”和“自空”——对于如来藏的直接肯定与否定,都要离开。彻底离开肯定或否定,认为肯定与否定都是“边见”。离开所有“边见”,称为“离边大中观见”。
  在藏传佛教中观见发展史上,“他空见”是觉囊派发展的至高无上的成果。西藏人曾有一段时间以“他空见”为自豪。时下一些人认为的藏传佛教最高灌顶、密法最高层次的加持法会——“时轮金刚灌顶”,便来源于“他空见”。为什么?因为“他空见”中确定:世间的一切现象都虚假不真实,而如来藏像金刚一样存在于世间,净土就像金刚一样,是实有的,半点不能否定它的价值,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这是“他空见”发展的辉煌成果。
  而持“自空见”者,有格鲁派。格鲁派与“他空见”的观点,可说针锋相对。历史上,五世达赖喇嘛剿灭觉囊派,便是由于认为秉持的“自空见”观点是正见,要灭除“他空见”。觉囊派在那段时间几乎不复存在。现在仍奄奄一息,但已开始恢复。
  “自空见”和“他空见”,一个是否定如来藏,一个是确定如来藏。在这两种见解之上,宁玛派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他们知道,做“实有”肯定,这有问题;做彻底否定,也有问题。“离边大中观”在基于这二者的更高位置上,离开“自”、“他”的边执。“自空”、“他空”都含有边执,跳出自空、他空,并进一步超离“离边大中观”,这才是最彻底的。
  为什么在这里探讨时,要提出“了义大中观”呢?因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在最后密法部分的“光明大圆满”中,“了义大中观”所使用的方法,与禅宗“顿悟”的入道法门几乎同源。就最早的历史来讲,当时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所传的“不可思议法门(不二法门)”,就是后来宁玛派的“了义大中观”与汉地的禅法。当时没有这些名称,只是称为“不可思议法门(不二法门)”。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菩萨对这个法门都作出过巨大贡献。
  所以,在最早期,“了义大中观”与禅宗是同源的。
  “了义大中观”——非“无遮、非遮”
  9. “了义大中观见”是大无遮见,但,“尚未离边时不可用表诠”方式,“见离边时不可用遮诠”。前者在外义中破除种种实有自性,后者在内义中确认大中观的究竟体性;前者彻底遮,故言“无遮”,后者不全遮、不全许,故非无遮、非非遮,此是“了义大中观”的旨趣。
  “了义大中观见”是大的无遮见。无遮见,是直接否定不该有的,否定得非常彻底。但是尚未离边时,不可以用表诠的方式;见到了离边时,不可以用遮诠的方式。
  先把这个说法记下来,只有到后面,我们才会懂得,为什么“见”和“不见”有这个区别。“没有离边时,不能用表诠的方式”,就是说没有离开自空见和他空见的时候,不能做任何肯定。“见到了离边的‘了义大中观见’时,不能用遮诠”,就是说见到“了义大中观见”时,不能做任何否定。没有见到时,一切都不是;见到时,一切都是。
  此点到后面会了解,非常有意思。前者在“外义”中破除种种实有自性,后者在“内义”中确认大中观的究竟体性。前者是彻底地遮,所以说无遮;后者是不全遮也不全许,所以非无遮非非遮。这是“了义大中观”的旨趣。文字虽然比较简单,但大结构已然交代出来了,就像画虎,老虎已经成形了。
  10. 依“了义大中观”的特质,为《中论》列科判。
  (见表24-3 中观派系之所依《中论》与《入中论》。)
  诠释《中观论颂》以及学习《入中论》,以“了义大中观”为最终旨趣。我们讨论过觉囊派的如来藏与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陈列出来的《止观章》,但大家要注意,此处没有以“他空见”为最高标准,也不以“自空见”为标准。
  11. 《中论》简介:先简介,最后总结。观因缘品、观有无品、观法品、观四谛品、观涅槃品最为核心。
  详见科判(见表24-3 中观派系之所依《中论》与《入中论》)。
  《中观论颂》之所依
  12. 《中论》的所依,正观依《般若经》;方便观依《阿含经》;别观依《般若经》破《阿含经》,只有破,故别观未依哪部经。
  故说,此一“宗经论”,是依《般若经》的观法,破《阿含经》的观法。这种破法,在方便观中是间接地破;在别观中是直接地破。
  “《中观论颂》的所依”,这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因其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总方向。所学的《入中论》,完全依止在《中观论颂》的足下。《中观论颂》的所依是什么经呢?这里所说的是正观的部分。
  《中观论颂》分总观、别观和方便观三个部分诠释中观正见。在二十七品颂词中,总观占两品,方便观占两品,其余二十三品是别观。
  《中观论颂》所依的经典有两大部,一是《般若经》,一是《阿含经》。
  正观依的是《般若经》,方便观依的是《阿含经》,别观只是依《般若经》破《阿含经》。《阿含经》的观法,虽然这里都说出来了,说得很详细,但主旨是依般若正观来逐渐调整《阿含经》的小乘观法。破的部分没有依哪部经,所以这部论称作“宗经论”。
  论典分成“宗经论”与“释经论”。龙树菩萨亲自著作的“释经论”也有很多,在他的著作中,属于“释经论”的至少有《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及对《大品般若经》与《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
  “宗经论”是什么意思?并非逐字逐句解释一部佛经,只将佛经中最核心的智慧挑出来讲,这称作“宗经论”。
  《中观论颂》不是对某部经一品一颂的解释,而是以其他经典为依据,证成这部论的主张,这是“宗经论”。虽然“宗”依的是佛的所有正见,但是用其他佛典的片段和经义来证成其论点。
  依《般若经》的观法破《阿含经》的部分观法,在方便观中是间接地破,在别观中是直接地破。这是《中观论颂》的要点所在。
  13. 根据:
  青目释《中论·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云:“汝以摩诃衍(大乘)说第一义道,我今欲闻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
  青目所作的《中论释》说,由声闻法逐渐进入第一义道,“我今天希望听闻这个智慧”。
  藏本《无畏论》亦云:“汝已说依大乘教入胜义……”
  相传《无畏论》是龙树菩萨所造,比《大智度论》的篇幅还大,藏本也不是很全。而《中观论颂》是从《无畏论》中截取的一小部分。在西藏本的《无畏论》中也说,由小乘的法义直接进入胜义智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中观见时,一直都用四部宗派作为对照。
  又第二十七品《观邪见品》的青目释云:“已闻大乘法破邪见,今欲闻声闻法破邪见。”
  用声闻法破除邪见,而趣入大乘。
  藏本《无畏论》云:“愿汝依声闻相应契经说诸见相不成。”
  要以声闻的经典作为讨论依据,逐步趋入大乘的见地。
  故知,前二十五品为直接破小乘,后二品间接破小乘。
  14. 思想根源,不容忽视,皆以空为正见。
  从最先的学习开始,我们一直都以空性作为正见。
  学习过唯识宗、有部与经部的论典后,我们确定了正见要素,其后进入中观见,进一步将空性正见确定到最适合的高度。这是深入学习中观正见的基本步骤。
  《中观论颂》全论组织(表)

表24-4 《中观论颂》全论组织
  这张表格,是用“了义大中观”的方式对《中观论颂》作的科判。
  为《中观论颂》做科判,有史以来在佛教界都是颇为困难的一件事。如果本身没有确定的主张,没有想要达成的主见,为《中观论颂》做科判是根本不可能的。
  初学中观的人,读全部《中观论颂》二十七品,会觉得结尾和开头一样,中间和头尾一样,每一品和下一品之间也都是一样的。开头说的是空,中间也是空,到后面还是空。那么,这些义理到底有什么差别?我们确立了另外一个观察高度以后,用旁观的眼光了解《中观论颂》,作出这份科判。
  以“了义大中观”的方式解读《中观论颂》
  这份科判中,前有标宗,中有显义,后有结赞。
  “显义”部分,显示的是大乘的菩萨道,宗旨也就非常明确了。显示大乘菩萨道,有总观、别观和方便观。
  “总观”是直接将大乘的正观拿出来。在前面两品中,直接的中观修法,龙树菩萨已经交代得非常清楚了。
  中间的“别观”,是要借助其他经典,表述自己的正见。龙树菩萨借助《阿含经》的经典基础,树立了基涅槃、道涅槃与果涅槃三种涅槃。
  基、道、果三部分,是从《阿含经》起就确立的三种道次第。龙树菩萨利用这种道次第,确立在中观正见里,道次第应该如何修。佛门中,绝大多数人还是先奠定了初转*轮的佛法基础,然后才进入大乘的。因此探讨初转*轮的法义,便成为进入大乘的必要阶梯。就像我们要探讨有部、经部与唯识宗一样,将这三部探讨完,便知中观见是有步骤的,这个基础便已慢慢建立。
  首先是基涅槃。基涅槃是,涅槃的基础该如何来确定。世间虽然是涅槃的,但是在涅槃中,世间还是显露出了各种不圆满,还是显露出苦集灭道对于世间的意义,对于世间的作用。虽然苦集灭道的灭法,包括苦集灭道的法义,最终为《般若经》所替代,乃至于说,所谓苦也是空相的,道也是空相的。但在基涅槃中,苦集灭道还有自己的自相,还有成立的特殊意义。所以,观破世间苦,观破情器世间,这两部分依然成为基涅槃的重要成分。
  基涅槃中,也观破世间集。“世间集”是说,生死流转,惑业流转,惑业聚集了以后,五蕴的各种苦。在这一部分,龙树菩萨辩论和破除苦相实有。也就是说,初转*轮所奠定起来的基础,虽然没有达到大乘的高度,但龙树菩萨将这些基础全部都向最高的境地提升。
  道涅槃,这是道法自相,观破世间的灭法。龙树菩萨在这里全面交代灭法的空性,灭法的非实有。这一部分包括:观法品,观时品,观因果品,观成坏品。
  因果和成坏,在四谛法中是不可动摇的事实。但在道涅槃部分,龙树菩萨要做另外一番解释,将它们从小乘的四谛法,提升向般若体系的大乘法。用大乘的道作提升,进行升华。
  最后是果涅槃。果涅槃是成果,用“人无我”和“法无我”界别。
  在有部、经量部及唯识宗中,已初现“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分类。虽然有部还没太多谈到法无我的问题,但名相的分类已逐渐清晰。龙树菩萨在“果涅槃”部分,通过“观破世间道”,直接说明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
  最后是方便观,建立世间道。在“以方便观建立世间道”这一部分,龙树菩萨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他说,世间的一切正理,都要依靠中观见才能树立。
  英雄到老皆归佛
  因为有空性,世间一切法才得以成立。如果没有空性,世间的一切法都不得成。如果没有空性,即便想过世间五浊恶世的生活,也过不好。
  就像前面讨论过的,杯子中的水是空性的。正因为是空性,所以天人见到甘露,人见到水,饿鬼见到脓血,才可能有这些余地。之所以有各种业感效应,都因为是“空性”做后台。就此而言,“空性”是维系世间正道的根本方便。
  讨论到此,可以确知:现在的修行,所有正见一定要回归到空性正见。如果不空,对我们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哪怕像唯识宗那样,树立一个实有的心识,也仍然会反向固持“业力因缘”。
  自从往圣先贤以文化世以来,佛法的空性正理传入中国,无论是对官方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产生了前所未有、广大深远、无所不在的影响,并使佛理迅速成为“时尚”,人们常以论说及参悟佛理为荣幸,有云:
  英雄到老皆归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英雄到老,便都开始皈依佛法了。过去的将领回到山中,也不再问兵法、论打仗了。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有人编过一个故事,虽然不太贴切,却有道理:
  从前有位财主,年轻时辛苦经商。后来挣了很多钱,觉得已经很够用了,也慢慢上了年纪,忙不动了,所幸还有几个孩子在身边。
  他有三个儿子。年轻时求财,没有钱,所以大儿子出生以后,为孩子取名为“金子”。过了段时间,又有个儿子,也得起名字,他说:“金,我已经挣到了,就给他取名‘银子’吧!”又过了些年,他金银都已挣满了,又来了儿子,该起名字了。“金银都已不求了,应当知足。其实我是不想要你来的,你却来了,真是个业障!”就给他起名叫“业障”。
  最后,财主要过世了,让大儿子过来:“跟你交代一些事情,我们家的财产怎么办?”大儿子说:“大头归我,小头归弟弟。”他要六成。二儿子来了,要四成,财产就分完了。
  老人家说:“我是个快要死的人,你们怎么这么绝情,把钱财都要走了?我也不知道死后要到什么地方去,你们愿不愿意送一程?”
  大儿子说:“我还送你?老不死!”
  二儿子进来,也发了一顿脾气,走了。
  结果,万贯家财都分光了。这时,小儿子哭着过来了:“爹,以前我们家有吃有喝,这下都被大哥二哥分走了,我该怎么办呢?我跟着你吧!”
  老人家感叹一声:“哎,真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啊!”
  一颗心又大又软
  空性正见本是瓦解业障、获得解脱的利器,现实生活的修行中,一定要识别轻重。更多的,还是要管好自己。不要管不好自己,就去管别人。我们要在修行上有所成就,不要到“唯有业随身”时再去后悔。
  尤其在当今资讯多元的社会,修行人万不可“一颗心又大又软”,这里也要去关心,那里也要去照顾,唯独将自己修行的本分忘了个干净。到最后只能感叹“慈航本是度人物,无奈众生不上船”。自己想去度别人,帮不上忙,别人不听,结果将自己一颗又大又软的心也伤得破碎了。出了这种结果,然后再去懊悔,非理性循环,无止境了!修行要识别轻重!
  在古代,修行人善能获得各方高士的提携,总能将修行与生活的要点找得很准。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己总有分辨的眼光。而现代人就难了。在修行这件事上,我们须以调心、清理烦恼为主,这才最稳当。
  佛法从来都不故弄玄虚。自己用功,也要踏踏实实,这是必须的。
  古代,为了让大众踏实修行,祖师们即便证悟了最为高深的玄理,也不示人,而是教大家老老实实修行。就如净土宗(不是日本的本愿真宗),从来都是最不会故弄玄虚的,原本是从高深玄理中躲出来的一路,是躲出虚玄,让大众踏实修行的一个宗派。
  后期禅门参话头的修行也是如此,明白至理,行为踏实。善导大师有过一首偈颂,写净土宗修行人必要的心理准备: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是故慈尊选妙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自家生死亦相欺
  念弥陀虽然是妙法,但却不难,下手方式极其简单,非常踏实,大众易行,容易入手。虽则很浅,但却很关键。
  一直到后来,少康、永明等大师,都是如此一再要求——踏实。正如梵琦禅师《西斋净土诗》所云:
  万事不真悲末法,自家生死亦相欺,
  弥陀犹将偷心念,不肯真实拼一拼!
  “万事不真”,我们为末法感到悲伤,修行人连对自己的生死也搞欺骗,念佛还用偷心去念,不肯真实地拼一拼。
  祖师们如此鞭策、开示我们踏实修行,“务实”为要,非常经典啊!
  学习中观见,核心在哪里呢?核心在所学一定要“务实”,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不要学而不合其用。具备了实用的价值,所学方才不是空过。
  有三则成语,建议大家平日里参一参。一是“掩耳盗铃”,二是“刻舟求剑”,三是“催牛打车”。参一参这三则成语,到底在说什么?不要将功夫用到与自己无关无益的地方去,要用到有关有益的地方来!

{返回 法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下一篇:第二十三讲 他生不破,法不得成
 第二十二讲 从成实俱舍到识为了别
 附录七 《入中论》的“本体论”
 附录八 《入中论》“方法”“本体”辩证转依而“体相用”同步趋证的“基道..
 第三十讲 随许世俗何时尽,众相斯空到苦边
 第十三讲 般若相无著,“无”个什么“生”
 第四讲 由施抉空有
 第十四讲 中观如来藏,行化在中土
 第九讲 精进性无罪
 第四十讲 基道果各有自相
 第三十二讲 立了别识破辨别识,佛门未来待教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How We Get Hooked and How We Get Unhooked[栏目:Pema Chodron]
 量子力学(17)[栏目:量子佛学]
 佛教要发展 需要两序大众共同努力[栏目:依空法师]
 什么是了脱生死?[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若人静坐一须臾 If a Person Sits Quietly in Dhyana Samadhi..[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在家居士能否全盘主持三时系念法事?[栏目:道场法会·净空法师问答]
 光明之旅 第三章 殊胜的菩提心 二、四无量心的修法[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二章)[栏目:南怀瑾居士]
 怎样才能对上师生起殊胜的信心,而且不退转?[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菩萨的因缘[栏目:成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