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四十讲 基道果各有自相
 
{返回 法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8
  诸法空
  十六种空性的最后是“诸法空等四”,包括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与无性空。
  十八界六触,彼所生六受,
  若有色无色,有为无为法,
  如是一切法,由彼性离空。
  有些经典将“诸法空”说为“一切法空”。“法”是指哪些法?十八界、六触、六受等一切法都算。六境、六根和六识合起来算是十八界。根、境、识这三者和合而引起的种种感触就是六触。以十八界、六触为例,因为这些法所产生的六受,以及因为六触而产生的好和坏的心理反应以及思、想等,都属于这一切法。
  “无色”指心法以及不相应行法。“由彼性离空”,这个“离”字指的是无自性。“一切法”的“一切”包含有为、无为。《杂阿含经》云:
  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等因缘生识。此根、境、识三法和合而有触,触已生受,受已起思,思已生想。
  在这里称为“六六法门”。无论是有色的物质法还是无色的意识部分,无论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一切法无不是空,所以才说自性本离之空。
  经云:
  云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谓有为无为。
  略说自相空
  “自相空”分为略说、广说与结尾。首先总标自相空:
  变碍等无性,是为自相空。
  “自相”是指诸法的别相,它区别于“共相”。“共相”是诸法共同特徵的部分。
  比如,教室里的同学都在听课,那么大家都具备听讲的意识,这是共相。而个人的名字与阅历,这是别相。个人的经验和思考,与谁的都不一样。即使动同样的念头,也是动自己的念头,与别人的念头不同。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
  “自相”和“共相”这对词汇非常好用。自相所指的是诸法的别相,共相则正好相反。
  色的变碍相是色的别相,这与受没有共性可言。以色蕴为例,在我们用分别心观察现世时,面前的色法不仅变异无常,而且互相有滞碍。就像瓶子和柱子,在各自的位置上互不相容。这就是色法不相容摄,相互障碍。具备障碍的法,一定有其各自的别相。不具备其别相,便不可能障碍他法。
  然而在大乘佛法中,对于自相的相互障碍,有一个不同的说法:“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还说“于一毫端转大*轮”、“一切世界诸佛入于释迦佛的一毛孔中”……这是色法之间相互没有障碍的现象。
  如果是各有自相的,那么一个毛孔怎么能装下一个大世界?这就突破了常情的理解。为什么会突破呢?因为我们的理解是基于诸法实有。而佛所说的“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是有背景的:“佛”和“刹”实际都是假名安立的,都没有实体。没有实体的“佛”和“刹”,可以相互容摄。
  那这样岂不乱套了?是不是因为无实体、都是假名,就可以乱来?不是,绝不是乱来。“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这都是实实在在功德积聚的形象,由空性功用进行积累后,最终形成的众生受用之身。
  因为心已经灭了,那么佛的佛果最终由谁去证?后面的颂词说:“由心灭故唯身证。”佛的佛果是由他的身相去接受。所以,即使他的果实中没有身相,也还是由两种色身相承载此一佛果。
  承载的佛果做什么用呢?度众生。所以,佛的两种身相称作“他受用身”,不是自己的身相,自己是无相的。给谁受用呢?给众生受用。佛化身与报身最终的形成,都是为了给众生的解脱铺平道路。
  比如,虽然化身常来人间,但他们也没有自体。因为宿世愿力的因缘,所显现出的这些形象都称为“化身”。报身本身也无自体。但为什么有报身的形象?因为有向众生展示历劫修行功德果实的大愿。
  所以,对于佛来说,报身与化身都不是真正的佛身,他们都是佛的他受用身,是佛提供给众生受用的身体。佛自己没有这种身体,只有法身。法身无相,没有这些色相。佛具备色相的身体就是报身与化身,但都是“他受用”,提供给众生来使用。
  在此基础上,佛说: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这些色相的显现,都是佛提供给众生的解脱之道。就佛自身而言,站在本体论上讲,“一一佛刹”与“难思佛”都空无自体。
  所以《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指的“虚妄”是两种相:一者是自相,一者是共相。当然,由自相、共相也可引申出总相和别相。这四类相都是虚妄的假象,没有任何一种形象、任何一种色法是坚固不变的。
  就像水,随着温度的升降可以变液体、变固体,产生这些变化。所以《大智度论》里曾说:因为相不定的缘故,所以一切相都有相互转依的关系。比如,酥油、蜂蜜、胶等,当温度适宜的时候,它们是地大的相,是固体;当这些与火和合,马上就变成湿相了。但凡是经过火的,都同时产生水。我们将一块酥油扔到火里,它烧的时候有水滴下来,或者这些水变成水汽跑走了。因为与火和合的缘故,所以自舍其相,变成水相。这些湿相的物质在寒冷的时候,又有可能凝固成冰,转成了坚硬的,变成地相。
  就像人喝醉酒后睡着了,这时他的心相类似于无心状态。这种心态与冻水中鱼的心态很相似。冬天水面结冰,水下的鱼要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这时冻水中鱼的心识也不起,无所觉知。但它们的心识回到夏天,便仍然激烈,入冬了,又很苍白,心的行相是会变异的。当鱼在水里游,像人日常在活动,心相波动非常激烈。醉了或睡着以后,人的心相变慢了,冻水中鱼的心相也变慢了,没什么明确的心识。
  一个人,于现在的正常状态中,直接进入过去,或于过去时直接进入现在,这些心的行相就会一一改变。“现在相”进入“过去相”,假如“现在相”实有,便无法进入“过去相”。因为如果“现在相”实有,同时也进入了“过去相”,那么现在与过去就混为一团了。
  我们要进入未来相、用现在去思考未来,如果现在相实有,那么我们同时在思考未来的时候,现在与未来也混为一团了。乃至于用过去相进入未来,用现在相进入将来,都是如此。如果不舍实有,无法进入过去、现在、未来。
  那么实有是不是舍弃呢?也不是舍弃。这种变碍(转变和障碍)不是因为我们舍弃了实有,而是我们的心相本来就不实有,所以称为“自相空”。自相的空性是因为本来没有独特的个性。我们可能认为“我是一个活着的现代人”,但如果心性真的是固有实在的,那么进不到过去,去不了未来。如果可以进过去,现在就会和过去混淆,进未来就会与未来混淆。
  所以,不要去管“变碍”的痴障有多少,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白:一切法自相本来空。
  基法自相
  广说自相空部分包括基法自相、道法自相与果法自相。
  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
  想谓能取相,行即能造作,
  各别了知境,是为识自相。
  蕴自相谓苦,界性如毒蛇。
  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
  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
  色蕴的自相是变异、质碍,受蕴的自相是领纳性,想蕴的自相是能取诸法之相,行蕴的自相是“能造作”,“各别了知境”是识蕴的自相。所谓的“蕴”是以积聚为义,自相是苦。界性就像捉持毒蛇一样必定会遭受到痛苦,所以佛说十二处是产生众苦之门。而所有的缘起生法都是以“和合”为自相。
  为什么称为“基法”自相呢?这是相对于后面的道和果来说的。基、道、果是我们修习的基本历程。“基”是正确地认知个人生命的基础,向后才能进入道。正确地行道才能有果实。基、道、果也称为基涅槃、道涅槃和果涅槃。
  如何认识与我生命相关的各种基呢?首先,基最重要的“起步理解”是关于蕴。
  色蕴的自相,其特点是变异时候的障碍性,物质之间的障碍性,所以“色相谓变碍”。物质的特性在变化之前具备一种障碍,变化之后又具备另外一种障碍。就像水结冰之前是障碍干的东西,水变成冰以后是障碍坚硬的东西。所以,因为色相的性质不一样,它们障碍的形式也在改变。但只要属于色法,在任何一种相状之下都会有一种变碍的模式。所以对待色法,要有对其“变碍性”的适当理解。能理解变碍性,就能正确地理解色法。
  受蕴的自相是领纳性。不要将感受的“受”字理解得那么狭隘。受的真正个性、它的自相是“领纳”。“领纳”是“受”独有的性质和特徵。
  想蕴的自相是能取诸法。“想”不是寻常所说的思和想的“想”,想是能将各种识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取境、取相,将它们领纳到内心,领纳到识的基础,这是想的特性。所以说“想谓能取相”。
  行蕴的自相是能造作、能推动。它能推动各种事情的发生,它能造作各种力量让事物变迁,这就是“行”。唯识宗有一个名相称作“心不相应行法”,“行”是具体的推动力。我们的心里就因为具备了这一个法,所以当动完坏念头,紧跟着又能动出好念头来。当痛打了别人一耳光,觉得打错了,又会有惭愧心生起来,就因为有“心不相应行法”在心里使劲向前推。动完恶念头,好念头又马上起来;动完好念头,怀疑的念头又会生起来,这是因为行蕴在起作用。
  识蕴的作用是各别了知一切境,这是识的自相。了知什么呢?了知这个感觉是热的,那个感觉是冷的;了知色法有障碍,受能取相。这些各别了知都以识为基础,所以识蕴的基础是各别了知外境。这是识蕴的自相,也是识蕴的特徵。
  说到这里,五蕴的蕴是以“积聚”为核心定义,那么蕴的自相是什么?积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积聚给我们带来的是生死。从表象上说,有生死不是件很好玩的事吗?一会儿来了,一会儿去了。但麻烦的是生死中有苦。所以积聚给我们带来的最大麻烦是苦,而不是来去本身。蕴的自相是“苦”。佛教常说生死是要了的,为什么?并不因为积聚是累赘,而因为积聚中有苦。所以五蕴的自性是苦,这是它最有特点的一个自相。积聚和其他特徵都不是五蕴的特别之处,在众多特徵中蕴的核心特徵还是苦。
  十八界的“界”,界的性质如同毒蛇。为什么?佛经里打了个比方,界相当于善良的人去抓毒蛇。就像农夫救了毒蛇,必然要受到毒蛇的伤害。
  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的生门。十二处是内在的六识去接触外在的六尘,接触的就是根尘之间“界性”。接触成功了,就说十二处是各种苦产生的门径。
  最后,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缘起的法最根本的特性还是“和合”,和合无所谓好和坏,就是客观的事实。对于客观事实,只说明它的特性就可以了。所以缘起法的特性是以和合为自相。
  前面说过,色蕴一法的体性是“变碍性”,“变”是随着时间流变和迁转,“碍”是限于空间的滞碍。经云:
  诸比丘,由有变碍,名色取蕴。
  这是色蕴最初的定义,是佛亲口说的。变和碍是五蕴中色蕴的自相。
  受蕴的自相是领纳性,是苦、乐、舍的三种觉受。
  想蕴的自相是能执取内外诸法的各异色相。想蕴本身是要依赖于心理行相去完成的,我们的思和想完全不同,真正的构想是各种行相在内心里执取和放舍的一个抉择过程。所以想蕴是直接执取各种行相。
  行蕴是以“能造作”为自相。“能造作”不限于有情或无情,一切都去造作、去推动。
  而因缘的独特自相就是和合。
  “各别了知”就是我们的识。比如对于普通凡夫来说,眼睛见的是色,耳朵闻的是声,见色闻声、各别了知,这是识的基本自相。
  蕴以“积聚”为基本的义理,它的自相是“苦”。
  从以上这些,我们基本抉择了基法自相,对于如何建立正确的世间基础有所了解。如《金光明经》云:
  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减,共相残害,犹如四蛇,同处一箧。
  地水火风集合成立到这个世间,随时都有增加进来的,随时都有减少的,它们就像四条毒蛇同处在一个盒子中,各自相互毒害。
  佛说十二处是产生众苦的门径,这也是一切有漏法悲欢离合的来源。基法自相让我们正确理解五蕴,思维世间现象、十八界、六触、各种因缘法。只有建立正确的“世俗梯”,才能获取超出世间的“正法楼”。
  抉择好基法自相以后,便进入道法自相。
  道法自相之六度
  施度谓能舍,戒相无热恼,
  忍相谓不恚,精进性无罪,
  静虑相能摄,般若相无著。
  六波罗蜜多,经说相如是。
  “道法自相”是在进修的道中所使用诸法的特性。“基”的部分,合理地理解蕴、界、处及所有的缘起法。“道”的部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六度诸法的各自特性。
  首先,施的自相是“能舍”;戒的自相是心里没有热恼;忍辱的自相是内心不起嗔恨,称作“不恚(不嗔恚)”;精进的本性是希求善法而有欢喜之心,“喜心”是精进而不生罪性的重要原则。
  有人说:“现在每天用功都很艰苦,心里一点欢喜心都没有,但我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努力拼搏……”没有欢喜心可能是有隐患的。我们说的“留有余兴”和用功的合理进展,是让自己身心愉悦,适度地进展,会给自己留下欢喜之心。如果用功使自己心有余悸,几次就怕了,这样也就没有“喜心”。依照道法自相的原理来看已经过分和不适合了,这个用功已经出现隐患,下一步会入歧途。
  静虑的自相是“能摄(持)”,能摄持、进而凝聚一切善法的功德。
  般若的自相是离开戏论而不执著。般若不仅仅是没有执著,离开执著,不等于离开了戏论,“游戏人生”不是般若的境界,离开戏论的不执著才是般若。
  六种波罗蜜多的法相,大乘经典中都是如上讲述的。
  此处各个道法自相的定位,都是我们在平常学习、平日经典中看不到的。虽然只有这么几句话,却是非常经典的总结。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捕捉的是错误目标,对比之下才能检点出来。所以,理解每种道法的自相后,再向前用功才有保障,否则隐患难免!
  以布施为例,若不知布施的自相是“能舍”,会带来多少麻烦?可能会因为布施,累积一大堆的我慢之心;或因为布施,得罪一大批人;或伤害自己其余的功德……而若能精确地了解布施的自相是“能舍”,便不会有这么多麻烦和毛病。
  六度是大乘佛弟子的必修功课。前三度侧重于利他的事业,后两度侧重于自我的修证,而精进度是自他两利都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施度谓能舍——
  布施可以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度真实的体相并不仅仅局限在身口行为,也不单是令世间的一切贫穷者得到丰衣足食,而是能毫无吝惜地施舍一切善根、一切资生受用的“能舍”意乐。
  能舍之心还包括对于功德的能舍。社会上有多少人是拿别人的慈善,来作自己的功德啊!但能舍之心要求我们,当施舍的功德要让给别人时,自己也能舍得。也就是说,你即使想拿布施去独自获取功德,这样的心也是狭隘的,也违背施舍的自相。
  戒相无热恼——
  “无热恼”指心里没有炽热的烦恼,享有清凉和安乐。无热恼的人平生是清净的,不烦不躁,一直到临命终时。《大智度论》云:“持戒之人寿终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畏怖。”
  风(“地火水风”的“风”)像刀子一样来拆解身上的经脉,这些经脉在断绝的时候,如果平时都是习惯性的清凉安乐的无热恼,到那时就心无怖畏。因为是清净、安然地接受一切,所以便不会产生恶劣的果报。这样的人如同深秋寂静夜晚的当空皓月,既能给予众生清凉安乐,也能独自享受美好的人生。
  忍相谓不恚——
  忍辱的体相,是心中不单不起刹那的嗔恚恶念,而且还能大慈悯念众生,泰然自若地安忍一切难忍之事。这难忍事包括生命、财物以及积累的功德受到损失。其实,很多世间争执是因为大众都看到好处才去争的,包括修行中的好、功德里的好。如果去争执,便没有忍辱了,也不能接受难忍之事,这样当然就没有善根了。
  精进性无罪——
  精进是以强烈的欢喜心希求不杂过咎的一切善法,没有自性的过失(性罪),也没有佛禁止的过失(遮罪)。《慈恩弥勒上生经》云:“精为纯精,无恶杂故;进为精进,不懈怠故。”
  “精”是没有恶的过咎因缘掺杂进来,“进”是努力进步,没有懈怠的杂染。
  精进乃是成就一切善法的根本,如果切实去行持,则能速获微妙菩提果。如此摄持种种无咎善法,以勇悍为性,以善业为缘,其自性必定是没有罪苦的,乃至迅速获得菩提妙果。这是精进度的自相。
  律藏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而生。”
  静虑相能摄——
  “能摄”是指能摄取出世间无漏的一切善业功德,于善的所缘、心一境性。“摄”有两种含义:
  第一是摄持自心,令狂乱之心不外驰,止息宁静,寂然安住,犹如明镜。如果是获得明净的静定之心,智慧的力量自然就产生了。
  第二是摄持一切善法。因为静虑有凝聚的力用,所以能使所造的一切善法功德毫不散失。经典曾经这样说:“禅为守智藏,功德之福田。”
  禅定这种摄持力量就像是一位守护智慧大宝藏的人,它使功德和福田不停地增长。
  静虑也称为“禅定”,它的自相是能摄取、能摄持。
  般若相无著——
  也就是说,通达胜义本性的能知的心识不耽著任何的事相,于寂灭涅槃也不执著。于一切法不执著的缘故,便具备了般若波罗蜜多。佛经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一切取已舍,是名不可取。”
  这便是般若波罗蜜多。
  道法自相之十二门禅、三十七觉支
  了解以上的六度自相后,进而通达四种静虑。
  四静虑无量,及余无色定,
  正觉说彼等,自相为无嗔。
  这是解说十二门禅的自相。色界的四静虑、四无量心,以及其余的四无色定,佛说:这些自相的根本是“无嗔恚”。“无嗔”是他们的根本自相,任何一种静虑都要有基础——不嗔恚。只有依靠平静、没有动摇的心境,才能出现十二门禅境的功德。
  靖息一切心虑,称为“静虑”。若能让心虑静息下来,依此功德,暂时而言是生人天善趣;长久而言,是获得各种等持、等至的功德。《俱舍论》中说:
  上二不行嗔。
  三界中,上面的两界是色界与无色界,下面是欲界。要想进入上面两界,便要有一个基础——心不动嗔。心常常动嗔,只能勉强在人间(恐怕还不保)。所以称作“上二不行嗔”,心不动嗔才能顺利转生到色界与无色界中。如果不除去嗔恨之心,初禅静虑当然是获证不了,也不能上生天界。而如果有无嗔的心态,自然可以获得相应的四无量心。
  所以佛曾经亲口说:“无嗔”是禅定的法相。
  三十七觉分,自相能出离。
  具体到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正道分,这三十七个部分中的每一个章节,自相皆为“能出离”、“出离生死轮回”。
  所以我们常说,三十七道品所锻炼培养的就是出离心。世间原本以分别心及烦恼执著而显现轮回,如果缺乏对世间的出离心,学习佛法很难进展。获得进展表现在哪里?就是对于烦恼世间的出离之心。
  当然,世间也有快乐的地方,但是三十七道品培养我们生起的都是出离心。大乘佛子在五道十地中,必须圆满地修持三十七觉分,因为成佛的根本“法”,说到底还是要出离轮回,否则,不得涅槃果位。
  获得涅槃果位,所需要的基本心理因素还是以出离为主。虽然大乘佛法也提倡利益世间或随许世俗,但其总因还是以出离心为主线。如果不具备出离心这个基础,对于人无我空性是无法直接获证的。
  就此点而言,无论修证人无我空性还是法无我空性,三十七觉分所具备的出离自相是所有佛弟子都必备的。否则,(不具备这样一个自相)是违背根本三皈依的。
  道法自相之三解脱
  空由无所得,远离为自相,
  无相为寂灭,第三相谓苦,
  无痴八解脱,相谓能解脱。
  这一颂所表达的是三解脱门与八解脱门的真实自相。三解脱门是: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这三种解脱已涵盖六、七、八三地的菩提道及其果位。
  首先是“空”的解脱。虽然第六地所学的是人无我空性与法无我空性,但这个“空”的自相究竟指什么?“空”的自相实际是“远离”。第七地所修行方便度的自相实际是“无相”,或称为“寂灭”。第八地称为“愿解脱”。“愿解脱”也可称为“无作解脱”、“无愿解脱”,它的自相是“苦”和“无痴”(了知三界苦、没有颠倒执乐的愚痴)。八解脱以“能解脱”等至的障碍为相。
  具体来说,空解脱门是由无所得、无能得,而不被分别垢染所污,所以能远离世间的一切执著,以“远离”为自相,它的特点是“能远离”。之前希求解脱果位,到第六地的时候解脱果位已然现前,他已经脱离对于世间的种种纠缠。所以,第六地能清晰地通达空解脱的自相,就是远离。他已经获得这个成果。
  “空解脱门”是第六地的法门,“无相解脱门”是第七地的法门。“无相解脱门”有时称为“方便度”。因为相不可得,才能寂灭对于各种行相与各类事体的执著,因此以“寂灭”为自相。而无相解脱门的菩萨进入第七地以后具备无量的方便,有多样的方便智慧。
  “无愿解脱”是第八地菩萨获证的解脱。八地菩萨获证的这个解脱,因是什么?因是菩萨成就正观一切世间诸行都是“苦”,最后获得没有动相的“寂静相”。
  获证空解脱门的六地菩萨与之前的菩萨相比,最大区别是亲证了灭定。就是前面所说的,使用真如影像反复观察,由假入真,最后获得究竟的真如。第六地的时候,获得了作意便能进入灭定的空解脱。通过作意,由“假”的真如影像进入“真”的真如。以“假”的真如影像摆脱了假的真如,所以说是“能远离”,由假入真了。
  七地菩萨不仅能由假入真,还能刹那刹那进入。六地菩萨需要做长时间的加行准备,七地菩萨不需要。七地菩萨进入灭定,哪怕是在散乱心的时候,念头一起立时就能进入。
  八地菩萨更洒脱,在灭定中修行的时间渐渐加长,最后出现什么成果?他没有定外的境界了。入定与出定都在灭定中,定外的所知外境彻底清净了。所以八地菩萨称作“无愿解脱”。为什么说“无愿”?以前度众生的所有愿望都圆满了,没有愿了,譬如有人解释为“若知一切法无相,不于三界有所愿求”,或“谓正观诸行为苦,激起真实出离心,更不希愿三有盛事”。
  比如度众生的时候,如果有人要拜八地菩萨为师,拜师需有拜师礼,他想:“我人贫穷,怎能得到供养师父的财物呢?”正苦恼时,八地菩萨便已知道,为接引弟子进入师门,菩萨化现一箱黄金出现在弟子足下。看到黄金,提起来就直奔师父所在,往师父面前一摆。师父说:“好,我收你了。”实际是师父摄受的。
  这便称作“无愿解脱”。如果需要这样去摄受弟子,那么他所需要的这件事就能成办。这些希望的理想境界和能力,凭他一己之力都能办到。他已经到了世间所有外境都寂灭的地步,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所以当他任何事都能办到,任何愿望都能圆满的时候,便称作“无愿”。
  “无愿”并不是放弃了愿望,而是愿望都办到了。愿望都办到后,他每天挂在嘴上的不是愿望了,而是“无愿”。不像我们,整天说“发愿”。发愿可能有个毛病——愿不一定都办到了,但无愿解脱的菩萨连一切外境都没有了,他即使出定也还是在定中。也就是说,他的所知境界和能知的心一直都在灭定的状态中。他观世间众生所有的来和去、成功和失败、是非和荣辱的一切诸行都是苦,所以他从苦里解脱了出来。
  这便是所说的三种解脱门的自相:空的自相是“能远离”,无相的自相是“寂灭”,无愿的自相是“苦”和“无痴”。
  道法自相之八解脱
  下面是“八解脱”,能从等至障中得解脱,所以自相是“能解脱”。

表40-1 等持等至道
  “等持”和“等至”,这两个词以前作过对比。等持是因,等至为果。
  “等持”是梵语“三摩地”的意译,意思是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维持。平等地保持心,所以说“等持”。我们修行禅定的时候称为“等持”的修行,即是止观的双方面进行平衡地修行。等持是因,是我们正在向前进步的过程。
  “等至”是梵语“三摩钵底”的意译,是说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所以说“等”,定能使得达至此一平等位,所以说“等至”。等至是唯定非散,而等持则通于定、散二心。等至是已经达到结果,以解脱为相。而在等至的果位状态下,八解脱的自相就是“能解脱”。
  具体来说,八解脱门是以下八种: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这是第一个解脱门。
  八解脱门是贯穿于六、七、八地的,六、七、八地的菩萨都修这八种解脱之门。“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或译为“内有色想观外色空”)是什么意思?就是以内在的有“我”存在的这样一个有想心来观察外色,直到外色获得解脱为止。这虽然是解脱,但只是解脱的一部分,还没有解脱内在的空,只是解脱了外在的各种色、各种物质。就像前面所说的,我们看看外面的门,门呈现了它本然的空性,这就是外色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这是第二个解脱门。
  与第一个观外色解脱的区别在哪儿?在于内无色想,前面是有色想,第二个是内里已经没有色想。
  清净的解脱门,这是第三个解脱门。
  从不净观到清净的观,在修行过程中系念着各种清净的正观之心。随其所观的种种色,眼前展现种种清净炽盛的光耀。此时,全体光明慢慢浸透内外身心,周身充满喜乐,而充满了这些喜乐是“以身作证”。与佛陀“心灭身证”不同,这里证得的结果是以色身来作证的。我们的身体就像前面所说的“灌满蜜汁”一样欢喜。由于断尽五欲之心,因此所缘清净,称为“清净的解脱门”。
  空无边处解脱,这是第四个解脱门。
  空无边处的解脱,得到的是无色界中的禅定。舍弃色界的各种行相,在所知外境中是没有颜色的,没有色彩、没有形状,生命也没有形态,完全专注在无量的虚空中。一个人睁开眼睛,也与他在禅境中一样,都是看不尽的虚空,了解的是一片无量无边的虚空。专注于这片虚空,如同专注《楞严经》所说的“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没有任何分别念而得到解脱,这是第四种空无边处解脱,无边的空。
  识无边处解脱,这是第五个解脱门。
  舍弃了空无边处对外面空境的专注,仅仅缘于识,开始关注识,在识中念系自己内心常常生起的苦、空、无常、无我的观念。舍弃内心以往的观念,得到内心当下的解脱,称作“识无边处解脱”。侧重于内在的对于识的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这是第六个解脱门。
  无所有处的解脱是离开识、离开空,一切都无所有。不关注内在的识,也不关注外在的空,厌弃对于苦、空、无常、无我的观行之心,连这样一个心念也厌弃,也都彻底放弃了,只专注于一切都无所有。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是第七个解脱门。
  弃舍无所有处,比刚才还要更进一步——只是将心关注在非想非非想处。
  很熟悉的一句话是:“你这人啊!完全是痴心妄想、想入非非。”“想入非非”就是“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想入非非”是中华文化受到佛教影响之后,打造出的一个相似词汇,即是:你的想法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没有直接心识的念头,也不是否定心识的念头,是在完全没有能取、所取的有情的心念状态下的一种天人境界。在此境界中,自己自然地舍弃苦、空、无常、无我的平常心态,几乎察觉不到任何心的痕迹。
  如果有位已证果的人,对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者作一观察,看不到他的心迹——发现不了他在心中会想什么。但他很可能发现外人在观察他,因为他心很清净,非常非常的微细,极为轻和,极为清净。
  通常形容一个人想什么事都想得太美,太理想化,会说他“想入非非”,其实“想入非非”出自“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此解脱是八解脱门中的第七种。这一解脱门是值得羡慕的。
  灭尽受想解脱,这是第八个解脱门。
  前面提过,灭受想解脱在八解脱门中是最高的解脱门。其实四果阿罗汉也能进入灭受想定,但这里说的是大乘的灭受想解脱。
  很多智者将受和想直接鄙斥为生死大患,说:“我生有大患者,唯我有受想。”认为受和想是生死的根源。所以受和想也就成了很多大师对治生死的着力点。他们认为生起分别、散乱念头的因,都是由于受想的存在,所以他们用正定的力量灭尽一切迷乱的受和想。因为灭尽受想,进入一种相似的涅槃大乐境界。由于灭尽了受想的麻烦,所以名字称作“灭受想定”,灭受想定的这一解脱也是由此得来。
  灭受想这种解脱是八解脱门中的一种,它所指的最高境界可以达到第八地,得到第八地菩萨的证悟。
  八地菩萨与四果罗汉之区别
  所以,八地菩萨是完整地走过三解脱门和八解脱门两种解脱门的修行者。修行这件事,八地菩萨以后的境遇不是凡夫所能构想的,因为一切都与凡夫现见不同了。
  常情所理解的世间、所讨论的外境问题,八地菩萨已经没有了。他的一切都在灭定中,无论出定和灭定都一样。三解脱和八解脱成为他的过去,所以八地菩萨常有令人费解的行为:世间既然寂灭,自己还是归入寂灭吧!他便一直处在灭定的状态中,就像四果阿罗汉一样。
  八地菩萨证悟的灭定与四果阿罗汉有没有区别?还是有区别的:四果阿罗汉的灭定是受佛呵斥;八地菩萨在灭定中,佛不是呵斥他,而是劝他出灭定。他们的灭定状态有点类似,都是不起受想。但四果阿罗汉的灭定属于有余依涅槃,对于所知外境的理解不透彻,所以说他没有圆满修法无我。在四果的时候,对于大乘法要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而八地菩萨对大乘法足够理解。
  一个不够理解,一个够理解,都进入灭定了,这时佛分头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便直接进入他们的灭定状态。灭定不会有六根的现行,也不会有现前的心迹,心的念头怎么动,我们都找不到一个端倪。怎么办?佛直接进入灭定的定境中。佛对于四果阿罗汉的态度比较强烈,示现在他们的定境中呵斥:“你这个焦芽败种,长时间地在灭定中,过一万劫也得不到真正的佛果!你现在所需要的是直接往生净土。”
  阿罗汉接受呵斥后,便直接往生佛的净土。因为以前对于所知的众多习气没有断尽,对大乘佛法不够了解,所以往生净土后,他再也不是“我只修小乘法”,而是一心一意学大乘;也不需要只提三十七道品,着力修契六度万行。以六度万行的大乘佛法因缘,迅速获证圆满的法无我空性,直接进升到八地菩萨的证悟水平。
  而八地菩萨在灭定中是受到佛的劝请。佛劝请八地菩萨时说:“这样长时间处在灭定中,会延误众多度众生的因缘,你需要马上出灭定来到世间,示现佛、法、僧三宝的形象度化众生。”因为有无愿解脱,所以八地菩萨度化众生具备无量方便。更多的时候,八地菩萨是示现成为圆满的三宝形象度化众生。比如,示现为释迦牟尼佛和其他佛的形象,来到人间组建僧团,弘扬大乘佛法。
  八地菩萨度众生的因缘,与世间的,包括八地以下菩萨的因缘都不一样。他们的内心观世间一切是苦,但没有种种苦相,他们在世间度众生的时候没有世间现相。
  我们所了解的世间,或者说色法、四大的形象,或者一切空寂的外境形象,八地菩萨都没有。他们的入定相和出定相完全一样,任运趣证佛果。所以八地菩萨度脱众生是最不可思议的,乃至于我们祈求观音菩萨时,八地菩萨会化现为观音菩萨身,来向我们说观音菩萨的法。
  有人问:“八地菩萨哪有那么高级的智慧?如果我们是求佛来解决问题,而他化现了,但达不到佛的水平,怎么能运用佛的智慧解决我们的问题呢?”这点不用担心,毕竟八地菩萨离佛更近,他们转借和示现佛的因缘的能力比我们强。他们只会让我们更有信心,不会让我们觉得“这不像佛”。
  八地以后不用修道
  四果阿罗汉和八地菩萨在灭定中分别受到佛陀呵斥及劝请,从道法自相的阶段来看,显示他们只是修行了一个阶段。而《入中论》对于道法自相,月称论师只说到了三解脱和八解脱,也就是说,月称论师所解释“道”的最高成就,到八地也就结束了。
  为什么要结束?月称论师理论体系中有一个主张,就是关于八地菩萨的功用问题。八地菩萨的无愿解脱包括一个重要特徵,就是不再作加行功用。也可以简单说,他不再修行了。我们不要吃惊,因为不修行是八地菩萨必然产生的结果。
  八地之前的所有加行功用积累到第八地时,已经不需要再作加行功用,他必须要停下来。如果不停止加行,继续向前精进地推动,他的受想就灭不了;不灭受想,就无法进入灭受想定;不进入灭受想定,就舍离不掉世间的所见。
  停止加行功用,从第六地便慢慢开始了:第六地的加行功用已不像前五地那么拼命,因为可以进入灭定;第七地是随念就能进入灭定;第八地只有灭定。只有灭定时,所有加行功用便都停止了。
  后面颂词说:“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就像陶师制作泥瓶,等到后来推动的力量停止,但机轮还在旋转,惯性旋转力量成为瓶子的因。而之前的加行功用,成为八地菩萨成佛的因。八地菩萨在向后两地过程中是“不修行(不作加行用功)”的,成佛之因完全仗着前面加行的势力。
  对于道法自相,月称论师说到八地为止真的很合理。因为已经没有所谓“道”了,已经停了“道”,“道”的自相这里便结束了。除了三解脱门、八解脱门以外,后面实在并非继续作修道,完全是在享受各种不同的果位。
  其实,若是利根的菩萨,证得初地果位的七天之内便可证入十地。我们从初地到八地的漫长学习过程,对很多菩萨来说就是几天的事。为什么学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我们自己复杂。
  果法自相之十力
  经说善抉择,是十力法相;
  十力的本性(自相)是什么?佛在经教中说是“善抉择”。
  这已不是道法自相中的名相了,十力在果法自相中。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果有前后的次第。
  十力是菩萨和佛都有的果,十八不共法是佛才有的果。所以先讲十力。为什么说十力是“善抉择”?因为诸佛如来的十力都由智慧产生,而智慧来源于见道与修道中的善巧抉择。前面善巧抉择为因,后面获得十力为果,十力与上面的“善抉择”便形成了因果关系。后面获得十力的力量与成果,直接特性就是善巧抉择。
  佛曾在经教中说:
  善能抉择诸法者,是十力本性。
  由于善抉择诸境无碍而转,这称为“力”。因为善巧抉择便免除了境界中的障碍。没有境界中的障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心随境转,一种是境随心转。
  过去的经论中说:
  心能转境,即同如来。
  使境随心转,抉择无障碍,这是一种奇妙的力量。包括后面佛所形成的各种神通以及各种变化,将大地捏瘪搓圆,碎为微尘撒向虚空,这些都是力量,其起因皆为善巧抉择。
  具足果法自相的善抉择能力,遣除世间一切道的违品、障碍,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的十力功德便圆满地证悟。
  到佛地再详细说明十力。其实十力这一功德,从菩萨的时候便开始具备了,所以十力的功德不光佛有,大菩萨也能有一部分。
  果法自相之四无畏
  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
  佛具备四种无畏的功德,四无畏的本性是“坚定”。
  哪四种无畏呢?
  第一种,自称“于一切所知成正等觉”。
  没人敢这么说,只有释迦牟尼佛敢。为什么无畏?因为没有障碍。佛这么说,没人能提出辩驳的意见。
  就像玄奘大师当年将“真唯识量”挂在城门口一样,那也是一种“无畏”。那是道理上的无畏,而释迦牟尼佛则说“一切所知我都成正等觉”,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能提出反驳意见。
  这是第一种无畏,只有佛才能具备。
  第二种无畏,自称“我已经灭尽诸漏的习气”。
  包括所知障的诸漏、烦恼障的诸漏,还包括八地以后的种种习气种子,一切诸漏都已灭尽。直接像这样去自称,没有一个人能提出反驳的意见。
  第三种无畏,自称“我说贪等(贪、嗔、痴等)是障碍解脱之法”。
  这是对于解脱之法的决定说。佛说“我说贪嗔痴等是障碍解脱之法”,没有任何人能反驳。没有人说“贪的烦恼不会障碍解脱,贪有助解脱”,说这句话在佛面前站不住脚。
  第四种无畏,自称“我说勤修地道(勤修十地的正道)可以灭尽诸苦”。
  这是对大乘法的确认。佛直接确定大乘法的真理性质,没有任何众生能给予反驳。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五云:
  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道能尽诸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四无畏也。
  《大毗婆沙论》对于第四种无畏的诠释是:
  说出道无畏。如契经说:我为弟子说能出道,修必出苦。若有世间沙门、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难,或令忆念修如是道不能出苦,无有是处。设当有者,我于是事正见无由。故得安隐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世间沙门梵志、天、魔、梵等所不能转。
  佛无论是住世还是示现无常,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进行四种无畏的言说。而且自称勤修十地、勤修诸道的功德能灭尽诸苦,没有任何外道、小乘人士能给予辩驳。所以佛在人天大众中作这样的宣称,没有任何人能责难。佛无所畏惧,非常安稳,坚定不移。
  《大智度论》中说:
  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我一切漏已尽……我说障法……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
  其实这就是上面的四种道理,是佛的决定说。
  《俱舍论自释》中,世亲菩萨说:
  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佛的四种无畏,在经典里面广泛说明):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我说贪嗔痴等为障碍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我说十地五道诸大乘法使众生出离,无畏)。
  这是佛直接宣说的四种无畏,也只有到了佛这种证悟,才敢真正说这样的四种道理,这也是世间有史以来最决定性的真理。
  果法自相之四无碍解
  四无碍解相,谓辩等无竭。
  佛还有一个“四”的功德,称作“四无碍解”。在其他经典中,“四无碍解”有时也称为“四无碍智”或“四无碍辩”。四无碍解是佛关于辩才的功德,自相是“无竭”。佛具备四种无碍解的殊胜功德,辩才能到什么程度呢?辩才妙音永不枯竭,如同大江,滔滔无尽。
  四无碍解有四种:
  第一种是法无碍解。
  对佛法的种种名相、言句、义理等无余地进行诠释,毫无障碍,这是法无碍解。
  第二种是义无碍解。
  于万有诸法所诠释的义理,能毫无滞碍地去了解,并解析给众生。如同《大智度论》中所说:
  湿相水,热相火,动相风,心相思等一切无我相,诸如总相、别相,分别诸法亦皆如是,是名义无碍智。
  分别诸法全部都能清晰明了,令义理没有任何障碍,这是佛义无碍解的智慧。
  第三种是辞无碍解。
  辞无碍解是说,在解释法理的时候,口齿清晰,语言非常流利,言辞梳理毫不迟疑,能自在运用各种方言以及六趣中的各类语言,为众生说法,让众生得到他们所应该得到的各种解释。
  佛经说:
  诸趣有情语言异,一时纷纭祈问佛,刹那了知诸心声,法语一句随类解。
  有一回,佛在说法时,各个地方来的众生多种多样,而且各种人有各种心态、各种烦恼、各种顾虑,各类有情的语言也千差万别。一时之间,这些千差万别的众生都来向佛提问,而佛在大家纷纷提问的同时,已经了解大家的心声,一句话就都解决了。佛能以众生各类的语言,一句话而随类解决众生的问题。《维摩诘经》中说: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最为巧妙的是,佛在回答的时候——当时的记录是这样——有离佛只有8米、10米远的人,有离佛有8公里、10公里远的人,还有离佛80公里、800公里远的人,佛说法的时候,大家在忆念,或者是默默地向佛祈祷,提出心中的疑惑。佛所说的法,各人听了各人都得到不同的解决,而且所做出的解决方案准确无误,真的将大家心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了。
  解决问题的智慧各有层次:一个问题提出来,有指引他走向初果证悟的回答方式,有指引他直接趣向于八地菩萨的证悟路径,也有直接为他指向佛果的回答方案。释迦牟尼佛给予众生的答案,都能让众生在现有水平中,以最迅速的方式获证佛果。
  佛的说法,还不仅仅是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大智度论》说:
  以语言说名字义,种种庄严语言,随其所应能令其得解,所谓天语、龙语等。
  我们且不说佛的说法,阿姜曼尊者在说法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来听。听法大众中,有很多人不理解:“尊者啊,您有些话我已经听过一次啦!”还有的人就在底下议论:“今天说这个,明天也说这个,后天也说这个,老尊者可能记性不太好了吧?”尊者就特别严肃地告诉他:“你怎么能这样?这里还有其他法众正在听闻。”
  佛的水平更高:虽然天众、龙众都来了,但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都能随类得解。《华严经》中说:
  天龙夜叉鸠般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第四种是辩(乐说)无碍解。
  辩无碍解的意思是,依靠前三种无碍解的辩才智慧,能自在、没有任何滞碍地为众生演说法义,所说的法义又能向下作无尽开演。
  比如,前次说出一个字,而因为这个字的微妙含义,又能由此演说众多的法要。《华严经》云:
  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刹,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一切言辞海,一切随类音,一切佛刹中,转于净*轮。
  说的就是四无碍解相。
  这便是四无碍解的自相:辩解无竭,辨析的智慧没有竭尽的时候。
  果法自相之四无量心
  与众生利益,是名为大慈。
  救护诸苦恼,则是大悲心。
  喜相谓极喜。舍相名无杂。
  这是说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自相。“极喜”是见众生快乐而最极随喜,“无杂”是不杂贪嗔痴烦恼,即便是刀割、香涂,也不会产生嗔、爱之心。往下看四无量心的自相:
  赐给众生安乐和利益,这是大慈心之相。坚忍不拔地救护一切苦恼众生,这是大悲之相。
  我们常说“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就是这个意思。慈,是直接地、不停止地给众生以安乐和利益;悲,是能无止境地拔除众生的苦难。
  比如有人掉到水井里,另外一个人将落水者从井里拉起来,他的发心是慈心还是悲心呢?从行动上说应该是悲心。慈和悲各自的自相不同:慈能持续不断地给予安乐;悲能坚忍不拔地去除众生的苦难。
  喜的自相是看到众生安乐,而最极随喜。舍的自相是没有任何烦杂之心,没有杂染之念。
  有一个舍的譬喻。假如一位乞丐来向我们要钱、讨吃的或资生用品,如果是修慈,可以给予他安乐,但如果只修慈而不修舍心,可能会带来烦恼——其实只要一出这个课堂,我们就容易遇到烦恼。有居士就说:“你看那个乞丐,他是装的,是有组织的,是丐帮的,给多少钱都不满足,没有感恩之心!”这时候,我们的慈如果缺乏修舍心的涵养便会有烦恼:“给了他钱,怎么一点回报都没有?他没一点感恩之心!”
  如果同时有舍心的修养,就没这个问题。舍心是什么?是即使施舍,也不会夹杂贪嗔。不仅没有夹杂,即使在施舍之后,别人用刀割、香涂种种的因缘来让自己遭遇,嗔、爱之心也不会生起来。
  所以舍心往往成为成办慈、悲、喜心的基础条件。《清净道论》中曾提过舍心的价值。我们想要圆满地修养慈、悲、喜三种心,多数都要以舍心为起点、基础。佛是慈、悲、喜三种心都已圆满成就。
  本讲的颂词部分讲到这里,下讲继续学习“自相空”部分的颂词。
  观修人无我空性之诀窍
  第六地学完后,最重要的是要对两种无我的实修方式有所了解。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提到过两种无我的实修,但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应用可能都还是有问题的。
  还是来了解一下,人无我空性与法无我空性的实际观修方法。这是至关重要的观修法门,平时最好能在生活中常常运用。
  首先是人无我的观修法门。
  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的生活作息,是顺应着宇宙每天的生、住、坏、灭的过程来运转的。因而可以有一个助行:
  早晨的时候,要观想:我们又出生了,就像新生的小孩一样,一个新的生命又开始了。用这种思维和想象,来刷新以前淤积下来的烦恼。
  到中午的时候,要观想:自己是一个日照中天的人,是一个正当中年的人。
  到晚上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临近无常的观念:自己是一个临近死亡的人,已经要进入另外一期的生命。
  由这样的观想,使心态与时光的流转事实之间,产生时常彼此相应的良性习惯。
  进入人无我的正观时,要作的观察是什么?就像一个人在黄昏的时候,将绳子看成了蛇。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看法,但它有一个幻觉作用:以绳子为蛇,产生恐惧感。我们到处摸索和观察,虽然观察得很多,但仍然看不清绳子。
  观察自身的五蕴也是如此。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我”是什么?能准确描绘出五蕴的色、受、想、行、识这几个部分吗?其实也是个大概的朦胧了解。这种了解与在朦胧的光线下将绳子误以为蛇是一样的过程。
  从根本上来讲,五蕴就像绳子,将绳子执著为蛇就像将五蕴执著为我,同样的迷惑。在黄昏的时候,这个迷惑是由无明引起的。
  对这种迷惑,需要将其直接照亮。就像突然一开灯,见到绳子,蛇的恐惧感就没有了。实际上,当人无我的空性部分有了展现的时候,对五蕴的模糊理解马上就转化了,成为一片光明的心地。
  这是直接修习人无我、获得人无我空性的办法,是很直观地进行认证的方法。人无我空性的修行方法不拐弯,非常直接、简单,就是直观地确认:我的这个五蕴是假的。
  这个修法还不圆满,下面进一步,要进入法无我空性的修行。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法无我空性决定性的加行力量,来源于平常生活的六度。用多大力量去推动平常生活的六度,观修法无我空性的时候就有多大的推动力量。
  坐下来以后,要了解一件事:基、道、果三种涅槃都是以空性为核心的。比如,所推动的六度实际是道的基础,道的基础是空性;广大行(所有的行为)是行的空性;抉择甚深的见解,见解的本质也是空性;作为佛弟子,能坚持的高尚品格,以及学习高尚品格的决心,其实目标也是空性。空性决定一切方向。
  所以,最终的布施、持戒、忍辱……了解了各种自相,都归纳到空性中。空性成为唯一的归宿。这里要将各种力量都集中到空性上来。
  有机会来打坐的时候,我们就坐下来,什么都不要执著。既然以空性为最终的焦点,那坐下来后就不要执著身内,也不要执著身外的世界,既然要修行就一切放下。
  眼睛顺着鼻端看它下面一尺二寸的地方,内心忆持前面熏习的空性道理,完全不要去执著它。有出息、入息的过程,分别念头有时候可能会动起来。但是没有严重分别念头的时候,主要还是眼睛顺着鼻端看前面。
  一尺二寸的地方是要把住的关键点。眼光不能放太远,也不要收太近,收得太近会有些上火,放得太远又会产生沉没。
  坐了一段时间,会有杂念生起来,杂念生起时是修行的最关键点。平时用功的时候杂念无数次地生起,我们都没有对治的办法,基本只是念起就随它起,念灭就随它灭。但实际上关键就在这。
  倓虚老和尚有本书称作《影尘回忆录》,虚云老和尚还题写了书名,里面有段倓虚老和尚自己用功的过程:
  在观宗讲寺的时候,谛闲老法师让他们修行禅观。大家都刻苦观修。有一天,倓虚老和尚向老法师汇报自己的用功方法,“最初坐时妄想直起,抑制也抑制不住;后来不抑制它,反而用观照力来观它,观看妄想究竟从何处起,这样一观,妄想就没了,没了又起,起来再观”,老法师予以认可。后来有次倓虚老和尚坐得很恬适、很如法,在进行观修的时候,念头刚刚一起,他突然找到了切入点,便作了一副对联: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这,是相应法性实际的一个契机。
  这个公案的原理在哪?
  在正观前面一尺二寸的时候,念头会冒起来。没冒之前,我们不要动念,也不要怎么去用心。等它冒起来以后,你再用心也就没有用了。最重要的是去了解我们的念头刚刚要生起的时候,不管是正念还是杂念,念头刚刚生起的时候,你一定要返观。
  注意:这是应用动机意识(返观)顺应习执方向(念头)而显契真如的关键。当第一个念头刚刚要生起的时候,我们要返观自己头后面的这一片空性。有一个方位的问题:头的后面。
  这个时候不要去看前面一尺二寸了,我们可以抬眼平视。抬眼平视好像是面朝前方,但注意力都在头后面的这一片空性。这是实在没有办法,要给大家说下“方位”可以对我们念头起到的指导作用。
  念头将生未生之际,这一个正观就称作“正观空性”。“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这个“觉”就是念头刚起时这样的一个“觉”。如果抓住了,我们一生要办的事也就都办了;如果没抓住,可能还需要反复练习;如果能咬住一个尾巴,也好、也就够了,我们就换一种心情说话了。

{返回 法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四十一讲 实修需方便,道理有归宿
下一篇:第三十九讲 不同种类的空性
 第一讲 学在中观见
 第十六讲 自远古而今天
 第二十讲 由部派纷争到四部宗派形成
 第十三讲 般若相无著,“无”个什么“生”
 第二十五讲 总破他生
 第四讲 由施抉空有
 第六讲 空无可偏,障同时断
 第十二讲 密护诛杀,佛之与魔
 《法宝论》简介
 第二讲 闻法守法规,略释皈敬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随,法行 Follow the Dharma to Practice Dharma[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栏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补药[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142.泰皇臣民拜送 Being seen off by the emperor, minister..[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利他利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圣人的种姓[栏目:法增法师]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二十四 不求名闻及利养[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传承禅法[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出三藏记集 27 中论序第二[栏目:出三藏记集·白话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三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