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问:每日按时功课,也结缘许多具德上师,也有时间闻思佛法,为什么也不快乐,还没精神?
上师开示:不快乐没关系,《修心八颂》的作者朗日塘巴格西一生才笑过两次,这也是一个成就者的显现。众生学习佛法的理由很多,有的为了今生的福报,有的为了家人的平安,有的是想远离轮回之苦,有的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修行。其中有些理由在修行了一个阶段以后,会慢慢的改变。从戒律的角度讲,别解脱戒和戒还有一定的区别。别解脱戒是个别的,为脱离轮回而成就的戒律。为了世间的名利而受皈依戒或者八关斋戒,在修行了一段时间后,明白了更深奥的道理,产生了对轮回的厌离,可能会产生为解脱而学习佛法的发心。在这个转变发生的时候,之前所受的戒律就自然的转变为别解脱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随时关照自己有多少分别心和杂念。佛陀为什么会提到正知和正念,正念就是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应该有的念头和不该有的念头要分清楚,用正念来改变自己的心态。在未知未觉的时候,用正知来观照自己的身口意,有怎样的起心动念,明白的时候马上改正。这个需要一个过程。修行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情,需要前世、今生、来生的努力,佛陀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才证果。在这个过程中,修行的方法很重要,实际生活中要学会运用它。这就是闻、思、修。修行的法门有一个次第,皈依是学佛的基础,佛法的第一道门,属于小乘,需要加行、正行、结行三个阶段,之后再学习发心,发心分两种,一种通过仪轨而得到,另一种只能通过修证获得,通过仪轨得到发心的戒体是不可能的。发心后就具备了大乘的戒律,没有发心不叫大乘,如果连皈依都没有,没有一戒,就不是佛教徒。所以,小乘的第一层,菩萨的第二层,密乘的第三层,是一层层上升的。如果连皈依都没有,大乘的发心就是一个妄想,那不叫菩提心。世俗谛的菩提心很容易退转,就需要我们做“受菩萨戒”的功课再次获得,之后迅速通过止观的方式修。止观就是显宗里面讲的打坐,禅宗的参禅。这个是必须要经历的。无论入哪个门,都要按照次第用相应的方法修行。如果理论到了一个层次,但是修行没有跟上,那么是无法有所体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