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中部104经/沙么村经(天臂品[11])(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释迦族的沙么村。
当时,尼干陀若提子刚死在波婆城。他的死,尼干陀破裂为二,发生争论、争吵,走向争端,他们将住于彼此以舌锋互刺:
「你不了知这法、律,我了知这法、律;你了知这法、律什么!你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的是一致的,你的是不一致的:应该先说的而后说,应该后说的而先说;一直以来你所熟练的是颠倒的;你的理论已被论破,去救理论;你已被折伏,请你拆解,如果你能。」
在尼干陀若提子中似乎只存在打杀,尼干陀若提子的白衣在家人弟子对尼干陀若提子厌恶、沮丧、失望,一如对那恶说、恶教导、不出离、不导向寂静、不被遍正觉者教导、坏掉的塔庙、无归依所的法、律。
那时,在波婆城过雨季的沙弥纯陀到沙么村去见尊者阿难。抵达后,向尊者阿难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沙弥纯陀对尊者阿难这么说:
「大德!尼干陀若提子刚死在波婆城。他的死,尼干陀破裂为二,……(中略)坏掉的塔庙、无归依所的法、律。」
当这么说时,尊者阿难对沙弥纯陀这么说:
「纯陀学友!这是一个应该去见世尊的谈论主题,来!纯陀学友!让我们去见世尊。抵达后,告诉世尊这件事。」
「是的,大德!」纯陀沙弥回答尊者阿难。
那时,尊者阿难与纯陀沙弥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阿难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这位纯陀沙弥对我这么说:『大德!尼干陀若提子刚死在波婆城。他的死,尼干陀破裂为二,……(中略)坏掉的塔庙、无归依所的法、律。』大德!我这么想:『不要世尊死后僧团中生起诤论,那种诤论会对许多人不利、对许多人不乐,对许多人;天与人无利益、不利、苦。』」
「阿难!你怎么想:凡被我证知后教导你们的法,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阿难!你看见有两位比丘对这些法有异说吗?」
「大德!凡被世尊证知后教导我的法,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我没看见有两位比丘对这些法有异说,但,大德!有个人住于对世尊顺从者,世尊死后在僧团中会对极严格的生活法或增上波罗提木叉生起诤论,那种诤论会对许多人不利,对许多人不乐,对许多人;天与人无利益、不利、苦。」
「阿难!那对极严格的生活法或增上波罗提木叉的诤论是小事,阿难!在僧团中对道或道迹的诤论会生起,那种诤论会对许多人不利,对许多人不乐,对许多人;天与人无利益、不利、苦。
阿难!有六个诤论根,哪六个呢?阿难!这里,比丘是易愤怒者、怨恨者,阿难!凡那位比丘是易愤怒者、怨恨者,他住于对大师不尊重、不顺从,住于对法不尊重、不顺从,住于对僧团不尊重、不顺从,在学上不是全分行者,阿难!凡那位比丘住于对大师不尊重、不顺从,住于对法不尊重、不顺从,住于对僧团不尊重、不顺从,在学上不是全分行者,他在僧团中生起诤论,那种诤论会对许多人不利,对许多人不乐,对许多人;天与人无利益、不利、苦。阿难!如果你们在内部或外部看见像这样的诤论根,阿难!在那里,你们应该努力舍断那恶诤论根,阿难!如果你们在内部或外部没看见像这样的诤论根,阿难!在那里,你们应该为了那恶诤论根未来的不流漏而实行,这样,这是对恶诤论根的舍断,这样,这是恶诤论根未来的不流漏。
再者,阿难!这里,比丘是藏恶者、欺瞒者,……(中略)嫉妒者、吝啬者……(中略)狡猾者、伪诈者……(中略)恶欲求者、邪见者……(中略)固执己见、倔强、难弃舍者,阿难!凡那位比丘是固执己见、倔强、难弃舍者,他住于对大师不尊重、不顺从,住于对法不尊重、不顺从,住于对僧团不尊重、不顺从,在学上不是全分行者,阿难!凡那位比丘住于对大师不尊重、不顺从,住于对法不尊重、不顺从,住于对僧团不尊重、不顺从,在学上不是全分行者,他在僧团中生起诤论,那种诤论会对许多人不利,对许多人不乐,对许多人;天与人无利益、不利、苦。阿难!如果你们在内部或外部看见像这样的诤论根,阿难!在那里,你们应该努力舍断那恶诤论根,阿难!如果你们在内部或外部没看见像这样的诤论根,阿难!在那里,你们应该为了那恶诤论根未来的不流漏而实行,这样,这是对恶诤论根的舍断,这样,这是恶诤论根未来的不流漏。
阿难!有这四种诤讼,哪四种呢?诤论的诤讼、责难的诤讼、犯戒的诤讼、行事的诤讼,阿难!这些是四种诤讼。又,阿难!为了止息、平息已生起的诤讼,有这七种诤讼的止息:应该给与面前毗尼、应该给与忆念毗尼、应该给与不痴毗尼、自己承认所作的、多数决、觅罪相、草覆盖。
阿难!怎样是面前毗尼呢?阿难!这里,比丘们诤讼:『这是法。』或『这是非法。』或『这是律。』或『这是非律。』阿难!那些比丘应该全部和合地集合。集合后,法的指导者应该被抽出;法的指导者抽出后,诤讼应该依之而平息。阿难!这样是面前毗尼;这样,这里,以面前毗尼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阿难!怎样是多数决呢?阿难!这里,如果那些比丘不能够在他们的住处平息诤讼,阿难!那些比丘应该到更多比丘的住处,在那里,应该全部和合地集合。集合后,法的指导者应该被抽出;法的指导者抽出后,诤讼应该依之而平息。阿难!这样是多数决;这样,这里,以多数决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阿难!怎样是忆念毗尼呢?阿难!这里,比丘们责备比丘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尊者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吗?』他这么说:『学友们!我不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阿难!应该给与那位比丘忆念毗尼。阿难!这样是忆念毗尼;这样,这里,以忆念毗尼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阿难!怎样是不痴毗尼呢?阿难!这里,比丘们责备比丘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尊者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吗?』他这么说:『学友们!我不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尽管他解说,[他们继续]压迫:『喂!尊者当然完全知道如果你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吗?』他这么说:『学友们!我发疯了,心颠倒,由于发疯,我作了、说了许多非沙门应有的事,而我不记得,由于我疯了而做了那些。』阿难!应该给与那位比丘不痴毗尼。阿难!这样是不痴毗尼;这样,这里,以不痴毗尼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阿难!怎样是自己承认所作的呢?阿难!这里,比丘不论被呵责或不被呵责,想起犯罪,他揭开、使之清楚明白。阿难!比丘去见更资深的比丘后,整理衣服到一边肩膀,在[他的]足上礼拜,跪坐,合掌,应该这么说:『大德!我犯了名叫这样的戒,我坦承它。』他这么说:『你看见了吗?』『是的,我看见了。』『未来会自制吗?』『我将自制。』阿难!这样是自己承认所作的;这样,这里,以自己承认所作的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阿难!怎样是觅罪相呢?阿难!这里,比丘责备[另一位]比丘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尊者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吗?』他这么说:『学友!我不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尽管他解说,[他继续]压迫:『喂!尊者当然完全知道如果你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吗?』他这么说:『学友!我不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但,学友!我记得像这样轻微犯戒。』尽管他解说,[他继续]压迫:『喂!尊者当然完全知道如果你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吗?』他这么说:『学友!当没被问时,我自己承认这像这样轻微犯戒,当被问时,为何我不自己承认这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呢?』他这么说:『学友!当没被问时,你不自己承认这像这样轻微犯戒,当被问时,为何你要自己承认这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呢?喂!尊者当然完全知道如果你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吗?』他这么说:『学友!我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学友!这被我开玩笑地说;这被我胡乱地说:我不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阿难!这样是觅罪相;这样,这里,以觅罪相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阿难!怎样是草覆盖呢?阿难!这里,当比丘们发生争论、争吵,住于陷入诤论时,作了、说了许多非沙门应有的事。阿难!那些比丘应该全部和合地集合。集合后,属于一边比丘党派的聪明比丘应该起座,整理衣服到一边肩膀,合掌,向僧团表白:『大德!僧团请听我说:这里,当我们发生争论、争吵,住于陷入诤论时,作了、说了许多非沙门应有的事,如果僧团同意,这些尊者们的犯戒与我自己的犯戒,为了这些尊者的利益与我的利益,除了重罪外,除了与在家人有关的外,我想要提出在僧团中以草覆盖。』那时,属于另一边比丘党派的聪明比丘应该起座,整理衣服到一边肩膀,合掌,向僧团表白:『大德!僧团请听我说:这里,当我们发生争论、争吵,住于陷入诤论时,作了、说了许多非沙门应有的事,如果僧团同意,这些尊者们的犯戒与我自己的犯戒,为了这些尊者的利益与我的利益,除了重罪外,除了与在家人有关的外,我想要提出在僧团中以草覆盖。』阿难!这样是草覆盖;这样,这里,以草覆盖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阿难!有这可爱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导致凝聚、无诤论、和合、一致性的六和睦法,哪六个呢?阿难!这里,比丘的慈身业对同梵行者公开地与私下地被现起,这是可爱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导致凝聚、无诤论、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阿难!比丘的慈语业对同梵行者公开地与私下地被现起,这也是可爱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导致凝聚、无诤论、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阿难!比丘的慈意业对同梵行者公开地与私下地被现起,这也是可爱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导致凝聚、无诤论、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阿难!比丘是所有那些根据法而得到的如法利养,乃至包含自己钵里的,以像这样的利养将与有戒的同梵行者平等地受用者、共同分享者,这也是可爱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导致凝聚、无诤论、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阿难!比丘对所有无毁坏的、无瑕疵的、无污点的、无杂色的、自由的、智者所称赞的、不取着的、导向定的戒,在像这样的戒上与同梵行者公开地与私下地住于戒的一致,这也是可爱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导致凝聚、无诤论、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阿难!比丘对所有这圣的、出离的、带领那样的行为者到苦的完全灭尽之见,在像这样的见上与同梵行者公开地与私下地住于见的一致,这也是可爱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导致凝聚、无诤论、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阿难!如果你们受持后转起这六和睦法,阿难!你们会看见那细或粗的语法你们不能忍的吗?」
「不,大德!」
「阿难!因此,在这里,你们要受持后转起这六和睦法,你们将有长久的利益与安乐。」
这就是世尊所说,悦意的尊者阿难欢喜世尊所说。
沙么村经第四终了。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因道、因道迹(迹)(MA.196)」,南传作「对道或道迹」(Magge vā…paṭipadāya vā,另译为「道或道」),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路或路」(the path or the way)。
「生而生者(MA.196)」,南传作「会生起」(uppajjamāno uppajjeyya,原意为「生起(诤论)会生起」),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会生起」(should…arise)。
「诤本(MA.196)」,南传作「诤论根」(vivādamūlān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诤论的根」(roots of disputes)。
「止诤(MA.196)」,南传作「诤讼的止息」(adhikaraṇasamathā,另译为「灭诤」),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诉讼的解决」(settlement of litigation)。
「面前止诤律(MA.196)」,南传作「面前毗尼」(sammukhāvinayo,另译为「面前律」),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面对面除去诉讼」(removal of litigation by confrontation)。
「不痴止诤律(MA.196)」,南传作「不痴毗尼」(amūḷhavinayo,另译为「不痴律」),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因过去疯狂除去诉讼」(removal of litigation on account of past insanity)。
「展转止诤律(MA.196)」,南传作「多数决」(yebhuyyasikā,另译为「多觅毗尼;多人语」),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多数意见」(the opinion of a majority)。
「如弃粪扫止诤律(MA.196)」,南传作「草覆盖」(tiṇavatthārako,另译为「草伏地止诤律」),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草覆盖」(covering over with grass),并解说,当小诤讼拖太久未解决可能会引起更多诤讼时采用,注释书解说,这个方法就像在粪便上扔草除臭味一样(大意),所以称为「草覆盖」。
「偷罗柘(MA.196)」,南传作「重罪」(thullavajj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严重的责备」(serious censure)。
「家相应(MA.196)」,南传作「与在家人有关的」(gihipaṭisaṃyuttanti,直译为「在家人相应」),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关连于俗人」(connected with the laity)。
「慰劳法(MA.196)」,南传作「和睦法」(dhammā sāraṇīyā,另译为「令忆念法;可意法」),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真诚的原则」(principles of cordiality)。
「慈身业」(mettaṃ kāyakamm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慈爱的身体行为」(bodily acts of loving-kindness)。
「令摄(MA.196)」,南传作「导致凝聚」(saṅgahāya…saṃvatt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有助于凝聚」(conduce to cohesion, conduce to cohesiveness)。「凝聚」(saṅgahāya),另译为「摄;摄取;爱护;聚会;结集」。
「法利如法得(MA.196)」,南传作「根据法而得到的如法利养」(lābhā dhammikā dhammaladdh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正直地得到的正直获得」(righteous gains that have been righteously obtained, AN.6.1),或「任何一种符合法的获得」(any gain of a kind that accords with the Dhamma, MN.104)。
「沮丧」(virattarūpā,原意为「离染的样子」),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沮丧」(dismayed)。
「坏掉的塔庙」(bhinnathūpe),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其庙已破」(its shrine broken),并引注释书的解说,此处的「塔庙」是指尼干陀若提子(大雄)。
「有异说」(nānāvāde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造成不同的主涨」(make differing assertions)。
「小事」(Appamattako,原意为「小量」),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小事;琐事」(trifling)。
「不流漏」(anavassavāy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不喷出」(does not erupt)。
「法的指导者」(dhammanetti,另译为「法眼」),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法的指引」(the guideline of the Dhamma)。
「应该被抽出」(samanumajjitabb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应该被抽出」(should be drawn out)。
「一致性」(ekībhāvāy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一致;和谐;团结」(to unity)。
「被现起」(paccupaṭṭhitaṃ ho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保持」(maintains)。
「令爱(MA.196)」,南传作「可爱的推行」(piyakaraṇ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创造爱」(creates love, MN.104),或「创造情爱」(creates affection, AN.6.1)。
「(如果你们将)受持后转起」(samādāya vatteyyātha)(采取并且遵循),参看《中阿含142经》比对。
「君止诤律(MA.196)」,南传作「觅罪相」(tassapāpiyasikā; tassapāpiyyasikā,另译为「求彼罪」;「本言治毗尼、尼止诤律」),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某人坏品格的宣告」(the pronouncement of bad character against someone)。
「萨云若(MA.196)」,应为「萨云然」(一切智)的另译,参看《中阿含208经》「萨云然」比对。
「持经、持律、持母者(MA.196)」,南传作「持法、持律、持母者」(dhammadharā vinayadharā mātikādharā, AN.3.20),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法的维护者,律的维护者,纲目的维护者」(upholders of the Dhamma, upholders of the discipline, upholders of the schemata)。「母」(mātika)即「摩得勒伽」,为「先标举纲目后加以解说」的体裁,经、律中皆有,参看印顺法师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五章 摩得勒伽与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