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懂不懂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09

懂不懂

  学佛,是生命从迷惑走向觉醒的旅程。这个旅程究竟由几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对旅程经历的各个站点不明确,就可能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偏差,去道远矣。

  有的人很勤奋,每天都在读书,但翻来覆去都是读一本小学课本。读上十年之后,他会达到什么水平?不要说读上十年,就是读上三十年,仍然还是小学水平。可能比一般的小学生出色些,但不会因此变成研究生的水平。另外,还有些人本身是小学水平,却拿着研究生的课本来读,怎么能读懂呢?最多也不过是自己以为的懂。

   “懂”这个概念其实很有弹性。每个人的懂,都是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准在判断。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少年读书,就像透过缝隙瞥见月亮,连月亮本身都看不完整。及至中年,就像站在庭院赏月,那是透过屋顶看到的,是局部而非完整的天空。到了晚年,有了种种人生阅历之后再来读书,就像站在高台观月,一望无际,尽收眼底。

  学佛也是这样。以我个人经历来说,现在讲的很多内容,比如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戒定慧三学等,刚学佛时已经大概知道了。但几十年学下来,还是绕不开这些基本概念。你会发现,确实就像古德所说的那样——“佛法无多子”。除了这些根本,还有什么呢?三藏十二部典籍,也无非是由这些核心演绎而来,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些核心进行诠释。

  但你对这些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在各个修学阶段是完全不一样的。刚开始学,可能只了解到三五分,随着不断深入,可能会了解到十分,然后是二十分、五十分、六十分。而真正的透彻,则须证得圣道乃至成就佛果方可,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以,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可问题是,多数人都有自以为是的特点。当我们看到五分的时候,就以为自己懂了;看到十分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完全懂了。但这是一个什么意义上的懂?如果继续学下去,你会发现,曾经以为的懂是非常肤浅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深度的懂。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对任何一个法义,都不要觉得自己现在的认识已经完整了,已经到位了,这样才有继续进步的可能。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依止善知识的九大利益
下一篇:学佛不能缺少什么
 佛像不是偶像
 在家居士的律仪生活
 《辨中边论》探微
 从改变观念到改变心态
 依止善知识的九大利益
 这个能,这个所
 道得道不得,得道不得道
 学佛的重点是在内心而非书本
 放下屠刀能否立地成佛
 用得起来的,才是有用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你快乐吗 -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栏目:真正的快乐]
 内观十日课程开示 第八天开示[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三期 第一天 修戒定慧得解脱味[栏目:智谕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9[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栏目:佛教手机短信]
 因与缘:蛋已煮熟,你无法改变它[栏目: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如何看待过去,又如何看待回忆?我不执着过去,却无法抹去回忆。[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无著、世亲两菩萨的学说[栏目:蔡惠明居士]
 学习佛教中的哲学...算不算皈依?他这样修炼能不能证得空性?[栏目:格西索南]
 对没来到的事不要想太多[栏目:用好你的富缘·嘎玛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