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方式也有周期
世俗生活有周期地运行,且每一周期都包含灵性的功课,同样地, 内在灵性修行的技巧和方式也有自然的周期。我们常认为不同的灵性道路有不同的修行方式,比如服务穷人、祷告献身、瑜伽体位、隐修闭关或研究探索。但灵性之旅可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引导我们吸纳许多不同的修行面向。某阶段的修行可能是全心奉献、追随一位老师,下个阶段却可能是自己修行、探索;或是在某个阶段全心过著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下个阶段却试图通过服务他人而扩展慈悲心。我们可能在某些阶段专注于身体,某些阶段侧重祷告和臣服,另一些阶段则注重研究和思索。
就如我在第六章谈到的,我的老师阿姜查能敏锐地察觉学生所处的不同周期,借此指导学生的修行,让他们能有意识地处理自己的周期。当他觉得学生已仿好准备,就会把害怕寂寞的学生分配到远离人烟、与世隔绝的洞穴中修行,依恋平静生活而难与人相处的学生则被送到曼谷大马路边,每天有数百位朝圣客驻足的寺院,不喜欢料理食物的学生会被派到厨房工作,傲慢的人每天的例行职责可能是清扫浴室和厕所。
某些禅寺会把这些周期正式纳人训练,指派团体成员担任某些角色一两年,作为修行的一部分。包括师父的侍者,一方面学习服务、负责和献身,同时从接近师父的机会中获益。还有一种角色是纠察师,要拿著香板巡视,注意打坐的学生是否打盹,还要大声维持秩序,拉回迷途的学生,不接受任何散漫或懒惰的借口。另一种相反的角色是寺院的照顾者,为需要的人提供额外的坐垫、照料病人、安排整个闭关活动,并提供各种滋养的支持。学生被分配某种角色后,不论是否符合自已的性情,都要全力以赴。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训练很有趣, 会互相轮替,一个人担任一整年严格无情的纪律维持者之后,可能会被派去做一个温柔亲切的照顾者。灵性修行期待人能学习所有角色,包括在需要时砍柴挑水、不动如山地禅坐、像祖母般烹调食物,并像佛陀一样开怀大笑。
我们的意识包含所有这些角色,而且还更多,如英雄、情人、隐士、独裁者、智者和愚人。即使没有老师或团体可以引导我们进入不同的修行面向,在禅修中也会自然遇到。身心似乎是互相循环的,好像有自然的智慧会带领我们进入最需要被我们接纳和了解的部分。禅修有时会提供极大的平静感,使人能安详地走出人生的剧码;接下来可能对自己的家庭创伤和童年的痛苦有新的觉察,然后花很长的时间处理悲伤和宽恕;接著可能又进入深人的专注和广阔的洞识。但接下来可能是以新的方式开启身体,在修行中呈现身体的疼痛或能量的释放。持续进行个人的疗愈时,可能会看见世人受苦的景象,觉得必须有所回应,而将之纳入修行。这些循环并没有固定的顺序,也没有高下之别。这些内在的周期开启时,我们的灵性任务就是要觉察它们,并将爱、智慧、宽恕带入每个周期里,这是所有周期都需要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