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三
智海法师
{返回 智海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57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三)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11月29日上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四)持戒的功德利益

各位同修:

那么昨天,我们讲了菩萨戒的一种内涵。那是以发菩提心为主,然后把菩提心落实到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规范上。一个方面,是发心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行为,二一个方面,就是行为可以强化发心。在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对于菩萨戒,它的一种功德的认识。那把这种功德认识了以后,我们内心反反复复地熏修。由这种功德,而认识,而熏习,发起善法欲,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我们大家比较忽略了。我们现在这种资讯发达了,信息发达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以说人手都能够有一份。以前要是拥有一部大藏经好像很过瘾,有一部大藏经好像很富有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在手里头了。今天这种三藏十二部人手一部的话很简单了。为啥呢?因为有电子光盘的,一张光碟就解决了。所以说,今天阅读大藏经好像来得非常容易。各宗各派,历代的各大善知识的各种文本,好像我们都能具备。

佛学院也是这样。初级佛学院、中级佛学院乃至高级佛学院,几年就读下来了。你说中观我听过,唯识我听过,你说因明我也知道,乃至华严贤首我也学过。你说啥,他啥不懂呢?往往我们发觉你说上句,下句你不用说,下句他接走了。非常熟悉,非常溜。但是毛病也更多了,毛病在那里了?就是说,“哎呀,三藏十二部经典我都看过了,但是我这个烦恼依然还是那么炽盛。”这一道理你一说,你提一个头,你提个醒,我就知道,下面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我们缺乏的就是这一种如理思维,他没有把它当作一种修养,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来了解。那你说知识有多少,一学就会。所以说从知识层面,从言语层面来了解的话也不算是很艰难。我们今天文化程度普遍都提高了,教育程度普遍都提高了,要看佛经,要学这些文化知识应该说不是难事。稍为专心一点,一个大学就念下来了,一个硕士、博士就拿到手了。今天,我们说一个硕博士相当于过去一个高中生估计差不多。为啥呢?以前一个小学生出来他能够背很多,而且礼仪上他很清楚。而我们今天,你读了大学以后,我们啥礼仪都不会,甚至为人处事都还得要从头学起来。这就很艰难。

学知识很简单,如果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道德修为,这就要有一点难度了。而佛教的道德修为与其它的道德修为是不一样的。昨天,我们说净土宗的信愿行。我们今天,把菩萨戒的功德给你讲了,它的重要性给你讲了,它的作用原理给你讲了。但是不一定你能用得上。下来很多同修都在反应:“哎呀,师父你讲得太好了。但是,我发觉在现实生活上用不上,不实用。”我说咋不实用?三藏十二部经典,释迦牟尼佛给你讲出来的,那一定是你能够做得到的,不是你做不到的。做不到的给你说没有意思,给你说的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但是我们却认为很艰难,用不上,现实社会不是这么回事。其实就是一个态度上的障碍,道理你是明了了,但是你没有认同,你不想认同,更多的你认同的还是自己的习惯心理。不愿意向这一个方面迈步。所以说,这一种业障的习气,在圣贤看来它是一个虚妄的,在我们凡夫看来它就是一个坚固的环境。

我非常感叹,我们不管是居士菩萨戒受戒,还是出家人受戒也好,我们要求他的仅仅是一点点。行为上的,习惯上的,思维上的,仅仅是一点点,一定是他能够做得到的,但是他就是不去做。我说你看那些师父们教你,教你啥呢?随手关门呀,不要随地吐痰呀,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呀,甚至连玩笑我们也不说一些与佛法违背的话呀。这些你说简不简单呀?简单。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他做不到,教过去教过来,最后差距就是在这么一点点。在戒堂里面我常说,其实师承对戒子的一种要求,就那么一丁点。行住坐卧稍为有一点点改变,你就会转变过来。但是就是这么一点点的行为上的改变,我们都不愿意转变过来。喜欢偷点懒呀,喜欢随地吐痰呀,喜欢开口说话呀,该安静的时候叫你安静,但是我们就是安静不下来。你说这有多艰难呢?不艰难。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了,并不需要你有多深的文化修养都能做得到。

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一个心态,一个愿不愿意。我们把这种习惯看得很坚固。“哎呀,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呐,我改不过来了。你得要允许我慢慢改,诸佛菩萨都那么慈悲,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一句,今天你也要慈悲,你要将就我嘛,要契机契理嘛,我这个根基就是这样啦!”你看看,要迈出一点点小的一步,非常艰难。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在于诸佛菩萨,也不在这种法门有多高迈,最主要是我们的心态是一种严重的障碍。我不说你不懂道理,道理你是懂了,我讲上句,下句你可滔滔不绝地接下去,他比谁都懂。这个好像不新鲜,不用你讲了。但是,我觉得佛法就是在平时的生活过程当中落实下来的。你懂了道理以后,你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去思维。而且在思维的过程当中,你很高兴,很感恩,很虔诚,要让这种道理,佛法的道理与你身心世界能够磨合。在磨合的过程当中能够由冷到暖。比如说你的心,一想起他心里就暖呼呼的,他能够改变我们对它的一种感情投入。我们今天所说的信仰和信仰热情,宗教感情,你能不能够由冷到暖,你一想起来就暖呼呼呢?你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的时候,你心里就感到很温馨,好像就是数九寒天我没有衣服穿,突然之间有这一句佛号以后,我找到皈依了,我的情感不一样,心里面暖呼呼的。

今天我们在思维这一些菩萨戒道理的时候,不再觉得它与我们很遥远,也不再觉得它与我们没有关系,也不再觉得它是冷冰冰。而是一想到它,就觉得希望之门就在这里,解脱之门就在这里。我今天终于找到了这条路,就是这么一种情感。你要是能够建立起来,我们说,不说你专门的去加工用行了,你对佛法态度改观了以后,其实做起来是很简单的。它有多艰难呢?念一句佛号,我想那些二三岁的小孩都能念,傻子他也能念,并不复杂。但是,今天我们说:“好艰难哦!好艰难哦!”为啥呢?其实就是想偷懒而已,其实就没有主动地去发心。当你一句一句老老实实地去念的时候,就这么简单,并不复杂。问题是你能把简单的重复个一天二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这样反反复复,你不感到厌烦,不感觉到没有滋味,这个里面就是要有自己的感情投入。信仰热情要建立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就这样简单。并不是说你做不到,你一定能做到。做不到的不给你说。

菩萨戒也是如此。给你讲了他的一种思维,你说能不能够把这种思维转变过来呢?为利益众生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总相,其实人人都做得到的。但是你就是你要提醒自己,要反反复复,要坚持。这里面不说你没有习气毛病,有,它很自然滑到为自己思维去了。为自己念佛,为自己求这样求那样,很自然地就滑到那个地方去了。但是你只要稍为有一点自觉性,马上把它拉转来,并不困难。对不对?知道我们老是为自己以后,你把它拉转来,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功夫。就像我们小时候放牛一样,骑在牛背上拉一根绳。看着它,你要吃草了我就不管你,你要吃庄稼了,我看到你这个嘴伸向庄稼的时候,把那个绳轻轻地一扯,不让它吃。哦,你注意我了。就是那么一样东西。它的舌头一卷向庄稼了,轻轻一扯就过来了。它不去吃草而去吃其它不该吃的东西,你一扯它就过来了。它很聪明。农村里的老百姓就说:“连笨牛我都能把它教会,偏偏人我就教不会。”你那么艰难吗?其实没那么艰难。

禅宗有个牧牛图也是那样。当你这种思维稍为一偏向了时候,你就是用这种管带的功夫,稍为轻轻一扯它就过来了。不艰难的,也不费力很容易做到,关键是你对这种简单的操作你愿不愿意,欢不欢喜。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欢喜,这种修行是不艰难的。在大众集会的时候,我们不讲话,好好听。上三宝寺庙道场的时候,上庙也好,观堂也好,我们不随地吐痰。待人接物的时候我们好好思维众生就是父母,众生就是诸佛。反反复复用这种功,实际上这种管带的功夫,并不需要用多少力,它就能够做到。关键是看你老实不老实,你不老实的话那就很艰难。

昨天讲的菩萨戒的功德,道理你是懂了,关键是打坐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就着一些知道的,反反复复地自心去思维,思维它的好处。而且一思维的时候自己就有感恩的心态,恭敬的心态,这么无量无边的功德居然我今天得到了。我思维一遍我就得到一遍的功德熏习,思维两遍就能得到两遍的功德熏习。越思维越高兴,越高兴越思维。没有更多的东西,这就是修行。只要你老老实实、欢欢喜喜地去做,一天一天你的生命就会改观,一天一天对菩萨戒的认识你不由自主地就深入了。

就像一句佛号一样,只要你老老实实地去持念这一句名号,更多的道理不用去跟你去讲,自然而然华严义海。你功夫念到家了,就像自然贯通一样,甘露灌顶,醍醐灌顶,它自然而然能够显现在你念佛的境界里面。为什么说这些功德不从外来呢?当你心一静下来,心就是一面明镜。你本来有的这种功德,它会浮上心头。就由于这一念万德名号的一种加持,万万千千的功德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世界里面。我们所讲的菩萨戒的功德有那么多,那是讲道理了。但是你只要老老实实在持守菩萨戒,老老实实地思维这一些功德,欢喜,我愿意做到,有一种恭敬心和虔诚心,在生活上稍为来一点改变,天长日久它的功德自然具足。那不艰难。所以说,这是需要反反复复思维的。如理思维就是修行,反反复复如理思维那就是修行,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沉静下来。当你不能沉静下来的时候,顺着自己的妄想这样想来那样想,顺着自己的虚妄心那是为他人作嫁,一辈子就没有什么意思。

(五)菩萨戒的来源

今天我们进一步讲菩萨戒的来源。菩萨戒的来源,昨天我们说了,它分为三类。一类,以《璎珞经》和《梵网经》为一类;二一类,是以《瑜珈师地论》、《地持经》和《善戒经》为一类;三类,以《优婆塞戒经》为一类。分为这三类。那么,在传统的看法上,这梵网经是属于华严部的。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在妙光堂诵出《梵网经》。妙光堂,它是因为佛放光命名妙光堂。它距离佛成道的菩提树三里远。根据《璎珞经》的这些说法缘起,他是在道场树下而说。所以说,这个《梵网经》和《璎珞经》归为一类。这里面为什么要归为一类呢?一是,佛说这两部经地点比较相近;二一个,《梵网经》的内容和《璎珞经》的菩萨戒的内容相同之处也非常多,大凡都是大同小异了。

那第二类,就是《瑜伽戒》、《地持经》和《善戒经》三种戒本。都是出于瑜伽师地论的同本异译,就是不同的翻译了。就由于这翻译的人看法不一样,或者说他们所依据的翻译的版本有所差异,所以说有详略轻重一种差异。这一类的菩萨戒,是弥勒菩萨根据佛陀所说的,散在各经当中的,把它集积起来关于菩萨戒律的部分。第三类是《优婆塞戒经》。是由于善生长者求佛问法,而由佛陀亲口宣说,适应这些在家人乃至当时那些外道根器而说的。

所以说寿延法师认为,在受戒得戒的因缘来说,这一个还是比较难受,比较难得的一种大乘戒。他为什么难受呢?比如说,他在家要受菩萨戒,他需要一种环境,他不仅是一个自我的事情,而且要征求家庭成员的意见。父母的意见呀,夫妻的意见呀,儿女的意见呀。如果没有家庭的同意的话,这个戒还是很难受的。所以说,我们今天传授的这个戒,在四川大多是根据这个《优婆塞戒经》来传授。六重二十八轻,基本上传授的是这种戒。在北方不一定,像我们传应老和尚他传授菩萨戒的话,一般还喜欢依那种《梵网经》。不知道我们东林寺依什么经。《梵网经》,你看看它不一样。有三类,那么这三类菩萨戒,虽然说由佛亲口宣说,由弥勒菩萨亲自编辑,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佛说。为啥呢?弥勒菩萨编辑嘛,那也是由佛说的菩萨戒散在各经当中,他把它积累起来。所以说还是佛说。这是三类菩萨戒。

(六)菩萨戒经的传译

下面,我们说一说这种菩萨戒经的一种传译。对于一般的同修,也许说这些只是一种了解。有一种自学能力的,你能够把经找来对比一下学习一下。我们今天不是兴比较学吗?各种版本比较一下,各种内容对比监校一下。哎,你会发现,它相同的很有意思,它就是有差别的也很有意思。那么,这种菩萨戒经,就是凡是宣说菩萨戒的大乘经典,它都称为菩萨戒经。在我们汉传佛教翻译的经典当中,比较受大家重视的菩萨戒本,可以说菩萨戒经有那么六种。

第一种《梵网经菩萨戒本》,还有《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宣说的菩萨戒,第三种是《瑜伽师地论》里面宣说的菩萨戒本,第四种是《地持经》中的菩萨戒本,第五种是《菩萨善戒经戒本》,第六种就是《优婆塞戒经戒本》。这六种那是很直接、很关键的。其它的你比如说,在各大经论当中散说菩萨戒的还有很多。像《受十善戒经》里面,它宣说了一种十善戒法;在《胜鬘夫人经》中说了十大受;《菩萨内戒经》里面说了一种四十七种菩萨戒。这些都是菩萨戒的流类。在其它的大乘经论当中,都阐述了菩萨的修行法门——六度波罗密。六度波罗密,我们大家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第二度就是持戒。凡是相关解说六度法门的,都会解说到菩萨依戒而行持的方法。所以,这里面它就能够把这些菩萨律仪给我们阐述出来。凡是你要检索这些菩萨戒的流类,菩萨依戒怎么修行,它的功德又怎么样,你都可以在这些六度波罗密,十度波罗密相关的解说中去认识。所以说这是菩萨戒经的传译,根本的就是六种菩萨戒本。主要是六种。

其中,《梵网戒本》和《璎珞戒本》属于是顿立戒。什么叫顿立戒呢?就是你不一定非得要经过先受皈依、五戒、优婆塞戒然后再受这种戒。那不一定。你可以直接受《梵网戒本》和《璎珞戒本》。受这种菩萨戒,它可以顿时即入,一下子就可以受这种菩萨戒。你可以单点而受的菩萨戒,那就属于顿立戒。其它的《瑜伽戒本》和《地持戒本》和《善戒经戒本》,它属于渐次戒本。就是你要受这种菩萨戒之前,先要求受三皈依、五戒、七种别解脱戒,然后再来受这种菩萨戒。那就是渐次而来。《优婆塞戒本》,那是偏重为那些在家菩萨所制定的。它也不同《梵网经》的这种种类,也不同于《瑜伽戒本》的种类。这是菩萨戒的六种戒本。大家知道,你要想学习的话,你去找来比对比对那也可以。这是相关大乘菩萨戒,相关知识的一种介绍。

二、受菩萨戒所应具足的条件

(一)归依心

第二个大的方面,我们来说受菩萨戒所应具足的条件。由于这种菩萨戒和一切佛法,它主要的是我们要发心,我们要领受,要和我们自己实实在在的发生关系。那自己要领纳,你不领纳的话,你不领纳,你不接受,最好的法门对你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我们心里愿不愿意接纳,愿不愿意把这种佛法和我们身心世界完全磨合在一块儿,愿不愿意把这种戒法为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指路明灯,为自己这一辈子的皈依和修行所依。那是我们自觉自愿选择的。

就像你今天出家,皈依那是你自己选择的。你为什么选择它呢?一定要看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它。今天我们许多出家法师说:“哎,你为什么选择出家呢?”“哎,这个问题老生常谈拉,经常问。”问过来问过去,没有味道了。其实经常问才有味道。我们经常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你刚刚出家的那个时间,那个心态,脉络应该是非常清晰,它都有一个缘起。你到底为什么走上这一条路?世间上的五欲享受,对于人也挺吸引人的。为什么你没有选择那一条路呢?而你选择了当居士,或者说当皈依弟子,或者说出家。为什么?你把你当初那种心多多反省不要忘记。对于我们,往往有一种指导作用。

我们今天经常所说的,我们进入佛门当初都是非常单纯的非常直接的,自己内心里面有一种非常清晰的脉络。但是你进入佛门,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天边,三年佛就跑到爪哇国去了。为啥呢?我就觉得你自己今天已经进来了,但是还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你那种问题就为自己所转移了。我记得我是为什么出家的,我就经常把自己那时候的心情拿来反复回味,反复体验。那时候,我觉得人生为什么呀?从何而生,从何而去?那种宗教意识问答开始萌动的时候,我特别在意。为什么而生呢?不自愿的,父母把我生出来的。那时候我归结为父母而生出来的,跟我自己没多大关系。我会抱怨父母,我看到这种事实之后我抱怨父母。为什么抱怨他呢?我的生命不是为我自己意愿的,是你们把我生下来的。但是我今天却感受到这么强烈的人世之间的生老病死,诸多苦趣。整天吃饭,我觉得吃饭也是一种逼迫。不饿不行吗?天天都要饿,天天都要吃饭,那个牙齿磨损得非常艰难,磨过去磨过来,好不容易把那一顿饭吃下去。我说这要吃下去干啥嘛?有什么意思呢?好像没什么意思。吃过饭又干啥?觉得没多大意思。

然后这一辈子又为什么呢?读书呀!为啥要读书呢?父母说你读了书才能找钱了,才能找到工作了,才能光宗耀祖,才给父母增光呀。我说怎么给父母增光啊?你只要考上大学你就给家庭增光,就给父母增光。哦,我说增光就这么简单呀,但是为什么要增这个光呢?为什么?增了光之后又怎么样?找一个好工作呀,一个好工作好找对象呀。有了好的对象又干啥呢?能传宗接代呀,传宗接代又干啥呢?为什么要传宗接代嘛。哎呀,你这个问题咋这样多呢,他会不让你问下去。但是你觉得他们那些已经考了大学的,已经光宗耀祖的,现在已经拿很多工资的,我看那些校长呀,我的老师也就过得很好,应该很满足了。但是我看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母,乃至于他们本人,并不是过得非常惬意的,常常也是烦恼不堪。我说我以后就是做到尖了,顶多就是像我的校长一样,有多少人能做校长呀。像他那样有地位,能拿高工资,家庭儿女也蛮好,我说我顶都做好了就像他那样。但是为什么嘛,有啥意思嘛。你觉得没有意思。于是内心里面就想死掉,死掉算了,一了百了。既然人死如灯熄,受那几十年的老罪,我还不如现在就了结,那多好。你觉得这种生存没有意思。

但是刚好在这个当中,接触到佛教。它给你讲苦集灭道。在这之前,你认为自己所感受到的苦,“我就是天下第一苦人,多没意思,生活完全没有意思,我就是天下最苦的人。”整天就在那无事作闲愁,唉声叹气。找一些忧郁的文章来读,故意地把自己整得多愁善感。哎呀,你看我多有情调呀,陷入自己制造的一种忧郁氛围当中。但是一看佛经,它给你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些苦你体验都没有体验到。然后再感觉到释迦牟尼佛说的生命是那么丰富,他居然把这个苦揭示得淋漓尽致。你所感受到只是一种苦苦,而释迦牟尼佛在欢乐当中还能感受到一种苦,他说那种欢乐过去那是一种坏苦,终究是要坏的嘛。

你就是做国王,一口气不来的时候,非常留恋呀。秦始皇就是死也要整那么多兵马佣来陪葬,我在阴间里我也要当老大。这是不得已的一种留恋,对权位的一种留恋。但是无可奈何,生命属于自己有多少时光呢?没有多少时光。释迦牟尼佛在最欢乐的时光他能够感受到一种痛苦,他说欢乐也是一种痛苦。乃至我们不苦不乐了,他也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无常变迁之苦。这一些苦你体验到了吗?没有。

当时我一听到释迦牟尼佛宣讲的这一些苦,哎呀,他才是生命最富足的,他能够把生命的本质,一切一切的本质追溯到它的无常,能够追溯到它的变迁,我开始对释迦牟尼佛发生兴趣。我说我那一点苦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苦,那简直是九牛一毛,大海当中的一滴水,根本不起眼。你所觉察到的那一种苦,是什么苦?也许不算什么苦。你看释迦牟尼佛给你揭示的那种苦那么丰富,那么本质,而释迦牟尼佛居然还是一个王子。你说我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嘛,要钱没有钱,有啥没有啥,我才感觉到苦。释迦牟尼佛是个王子,富有四海,居然还能感受到苦。哦,给人一种非常地震撼。

然后他给你说,这种苦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你造恶业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些烦恼恶业就是原因,受苦就是结果。他给你揭示这种苦,不是叫你去忧郁,不是叫你去唉声叹气,也不是叫你去感叹,栽入那种苦海里面。他是给你指出,你可以改变这个苦。苦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我们完全扭转它,他把这种希望之道给你指出来。他给你说,死并不是一种解决方法,你死了以后那是断灭。那是不是断灭呢?你这一辈子没有解决的问题,下一辈子接着解决这些问题。哦哟!死也不敢死了。死了以后罪业更深重。死了以后问题没有解决,下一辈子的问题更深重,你还得再受二遭罪,再受两遍苦,也许三遍四遍。这无尽的苦海,你还要深入进去。

死也不敢死了。咋办呢?只有断烦恼这一条路,不二法门。那时候对不二法门自己觉得无可奈何,修行也觉得无可奈何,逼迫的。最后看鲁迅先生的书,说这一条路你反正都要走,何必搞得凄风惨雨呢,为什么你不能搞得轰轰烈烈,为什么你不能搞得兴高采烈,全身心欢喜去做呢?必须要得去做,必须要得去面对。但是,你完全可以自己去选择多种情怀,并不是凄风惨雨一条修行的路。要把修行变得非常享受,这也是完全可以的。想想也对,既然非得要修行,为什么不能欢欢喜喜地修行?我们今天就是搞得非常无奈,非常痛苦。“哎呀,修行就是这么艰难,不修行又解脱不了,修行又这么痛苦。”迫不得已自己在那儿做。于是做得非常苦,“修行呀,修苦行呀,迫不得已呀。”当你的内心只要认为它苦,你就很难投入。人家修苦行的,真正修苦行的他不觉其苦,他能深入,他能欢喜,他能得到法喜。我们今天很多人在那里可怜和尚,“你又不吃肉,你又不结婚,你又不玩世俗五欲,我可怜你呀。”

同样的,我们今天不修苦行的,他会可怜那些修苦行的。你看我们今天好不容易生活好一点了,吃好一点嘛,修行我们要修中道之行嘛,修中庸之行嘛,搞得那么偏激。我们会可怜他。但是他们真正修苦行的,真正依戒修行的,他们才会可怜你。人家知道其中的方便,人家得到法喜。他就这样。我们今天受菩萨戒应该怎么去受呢?就是要你欢喜,你才能接纳嘛。对不对?你不欢喜你怎么接纳嘛。

今天,我们就是怎么把戒接纳到我们心地里面。你欢不欢喜?你抵不抵触?要把我们自己抵触受戒的心,要改变。我记得我们受戒的时候,非常搞笑。有一个戒兄,他跟我在同一个寺庙。然后,刚好在同一坛里面,就在这老殿里面,就是在藏经楼这个地方。那时戒堂在这个里面,那时是一个老殿没有翻修,现在翻修过了。上面戒和尚在问:“这条戒你能持吗?”“能持。”说到一条戒的时候,“这条戒我没答应过,”他没答应。那我说:“你没答应,你咋叫受具足戒呢?这不具足了吗?”他下来他说:“台上戒和尚问这条戒的时候,我没回答。”就他内心,他有挑捡。这条戒我是能受的那就我受,这条戒我看起来有点艰难那就不受。他有偷心。他说反正这一坛,那时我们这一坛不是三个人,一坛八、九个人。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在其中不回答的话,戒和尚还是听不到的,还有其它那么多戒兄在回答,能持。”他说:“这条戒我不能持。”多少年以后还在笑话他,我说你这个家伙不叫具足戒。你偷心不死,你这条戒还没受,没有受具足,你还有欠缺。就说你的内心,它有抵触。对不对?你怎么接纳戒呢?那很多受戒的,他就怕。你没有理解它的功德,没有理解它的好处,没有把那种真正的三皈依建立起来。

所以说我们受菩萨戒,第一就是皈依心。什么叫皈依呀?皈是回归,依是依靠,这一辈子我们不依靠烦恼去解脱烦恼,是依靠觉悟解脱烦恼。我们不依靠无明去解脱烦恼,因为无明只有增长烦恼。所以说我们皈依佛以后求的是这种自觉,而皈依佛不仅仅是外面的佛像。那种佛像是昭示我们内心的,而这种佛是我们自心之佛,也就是自心那种明明觉照的佛性。

人人都有明明觉照的性。那是什么?那就是自性佛宝。而这种佛宝就是落实在我们自己自我关照当中。它讲道理还讲的更少,主要是你关照自我。怎么关照呢?比如说,没有关照的人,那个自心是一片黑暗;有关照的人,就相当于点一盏明灯。然后有一盏明灯了以后,一个讲堂里面有什么东西放在那里他清清楚楚。我们自心有关照了以后,我们自心有没有起念头,是什么念头,是善的念头,是恶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弱呢还是比较强呢,他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个关照要有。

我们最初修行就是修这个关照。我们今天,把这种关照看作是南传佛教的专利品。好像我们大乘佛教不修这个,这个就是一个缺欠。南传佛教,上座部的佛教那是基本乘,就是你学小乘也好,学大乘也好,学密乘也好,就是必须要把这个关照学得起,那就是自觉的功夫。当你有了自觉的功夫以后,你关照世间上的苦,关照这个苦的原因,那种苦集灭道,那种佛所说的道理。那里是佛说的,那是本身这个世间就存在这种真理。凡是有自觉功夫的,你观察到一定程度,你发觉苦集灭道不是佛说的,苦集灭道是现实世间当中存在的。你观察到一定时候,你都能够觉察到这种道理。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种道理,经过你的觉照,经过你的关照,你会体验到,它真真实实存在。这个时候你才知道,佛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于是你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说不过无非是他发现真理而已,那个道理那就清晰了。不用跟你讲多少,只要你有这种自觉功夫,这种道理你就会觉察到。你觉察到的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一样的,那时候你对佛那个信心才真的能够长起来。“哎呀,释迦牟尼佛太伟大了,这样的真理他居然能够觉察到。”你看看,他跟我们说,这样的道理我们也能觉察到,我今天真的觉察到了。通过这种自觉功夫来完成的,就像我们今天说阿弥陀佛。阿弥陀是什么?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讲,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福德智慧,无量的我们一切愿望,一切善心,在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都具足了。我们说它叫无量福德庄严,无量智慧庄严。

我们说福德智慧转化为我们老百姓所说的话,就是我们无尽的善心期望。你的一切愿望,世出世间的愿望,在一句万德名号中都总括无余。无量的阳光属不属于阿弥陀佛呀?属于。当我们在晒太阳的时候,你晒的是太阳,但是我们晒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明。在滴滴嗒嗒的时间当中,我感觉的是无常迁变,但是念佛的人感受到的是什么?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命。春花秋月你感受到是外面的风景,念佛人感受到是什么?自性的风光。包括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大地,你感受到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但是我们念佛人感受到的是什么?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无尽的慈悲和善巧方便。情与无情,都是阿弥陀佛无量的福德光明成就的;点点滴滴,无非不过是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于是,甚至你呼吸的空气都是阿弥陀佛的无量的神通方便。于是,你整个人和阿弥陀佛没什么区别。有什么区别?自性是为阿弥陀佛的时候,自性就是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成佛。哎,你发现佛那里会远离我们而去,佛随时随地和我的生命是溶为一起,和我的血液是溶为一起的。

包括我们的业障。业障不是业障,而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锻炼我们自己的作业,就是教课给你布置下的作业。布置下以后,你就要用一句阿弥陀佛万德名号就把这些业障溶化了,把这个作业圆满交上来。于是,你念佛能够随处皆应。那种感受自心是非常欢喜的,非常自在的。同样的,我们把戒能够像一句阿弥陀佛一样接纳到自己的心里面,能够住下来,于是一戒一切戒,无有不是戒法,万法都归于戒。你就发现戒无处不在,你很欢喜,你很自在,你很圆融。在这种过程当中下,你会发觉你的心随时随地不离于戒。你很欢喜,你很接纳,你不接纳它也是这样,你不如欢欢喜喜地接纳。

当这样的时候,我们整个身心世界都依戒法而安住,整个戒就变成我们的身心性命。于是你的皈依心,你的安身立命它就找到了立足点。由这种觉照,知道一切因果法理不离于自性,知道这一切善恶根本不离于自性,知道这些应用之妙在乎一心。于是一切苦乐,无非不是自心的造作自心的映现。没有别样。山河大地无非自性,诸佛众生无非众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呀!心能造作,心能分别,心能映现。但是整个不离自心,整个一大法界就是心的真如藏。

这个时间,而我们能够对这种法,能够发起一种真实不虚的皈依心。以这种觉照来生起一种皈依心,以这种觉昭来生起一种智慧,以这种觉昭来认识这一种因果法性无处不在,来认识一种戒无处不在。而这种戒一旦认识了以后,那就是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由空性而体现出一切因果性。空不离因果,因果不离空。一切因果都是可以改变的。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造作就能显现不同的因果,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自心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一种功能。

你看你那个心就像孙悟空一样,一会儿变成小孩脸,一会儿变成大人脸,一会儿变成女人的低声低气,一会儿又变成男人的阳刚之气。那个心,就像一个演员一样,一会儿是一会儿非,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哭一会笑,千面人生都是由这个心组建的。今天谁不具备这样的功能?谁都具备有这样的功能。叫你笑一笑。你会笑吗?你会笑。叫你哭一哭。你会哭吗?有人说:“师父呀!我哭不出来了。”其实能哭。哭也由你,笑也由你,善也由你,恶也由你。这个人心就是这么自在,但是你能够自在吗?你能够自主吗?而你这一些无非不过是法性当中的游戏而已。

当你认识到这种神妙不可思议的法性的海洋,心性的海洋。哎呀,你觉得这人生太宝贵了。直到我出家,我从那些烦恼当中苦苦挣扎,三藏十二部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关起门来抄过去,抄过来。终于有一天,你发觉你认识到这一种生命奇妙不可思议,你认识这种自心它是自由自在地的,你发现生命之门就和自心不离不别。于是,一切的境界你可以显现。“哦,都是这个家伙干的。”于是,自己安心了,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去走这条路了。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这个人生其实透过那个烦恼一关,透过那个忧郁这关,透过那个生死那一关,真的很舒服。就很自在。别说那个明心见性,我不知道那个真正的明心见性有多神秘,但是我说我们能做到这种程度。发现人的自尊性、自主性、自由性,我就觉得非常舒畅。每个人能从那种自尊、自主、自由的这种生命价值认识了以后,我们完全可以自主我们自己的生命道路。

于是我们尊重已命,尊重自心。然后安安心心,实心打本。依据这种空性,依据这种因果,你希望什么,你可以自由造作。我们今天希望菩萨戒,希望像菩萨那样。于是我们发菩提心,我们就照着佛所说的那种规矩,像菩萨那种三轮体空,六度四摄。我们就照着去学呀!在布施当中来锻炼自己舍掉悭贪,在布施当中来成就自己利益众生的一点点发心。于是,你从一点点利益众生逐渐地感受到利益众生是快乐的。于是你那颗心就越来越欢喜去布施,去供养,去利益众生。你利益众生,众生一高兴了,好像你没为自己的利益去奋斗。但是随着众生的利益实现,你的利益也同步增长。虽然说你不求它,它自然而然地出现。你看这世界就是这么样的奇妙。

以往我们专门抓住自己的心,“哎呀!我要为自己呀!”弄过去弄过来,但是弄了一辈子,乃至弄了无量劫,颠转地把自己弄到苦海里面去了,颠转地把自己弄到烦恼的海中去了,颠转地把自己弄到执着的海中去了。而这种执着虚妄分别的这种烦恼,彻底的就是一种苦海。无非不是以自己为核心,而成就的这种苦海。有我就是万恶之源,有我就是万苦之海。其实我们今天菩萨戒的一切内涵,就是专为对治这种我执的,每一条戒它就对我执有所损伤,每一条戒对我执所显现的虚妄分别有所纠正,每一条戒对待犯戒的这种烦恼有所对治。

把这所有的菩萨戒,完全汇归到菩萨戒所对治的这种烦恼、虚妄、分别和它的坚固执着。然后,你体会到每一条戒都是那么善巧,除了诸佛还有谁还能有这样真理的智慧显现呢?每一条戒都是诸佛的智慧显现,真理本身显现,现量显现。于是,你觉得这一条高速公路太平稳了,太快了,太自在了!就像开着一个高级轿车,然后在一个路面非常好的高速公路上奔驰一样。怎么奔驰怎么自由,怎么自由自己感觉越来越舒服。“哎呀,这一条路上开着车真是舒服。”我们今天在修行的路上,你本来也可以奔驰在这种高速公路上,你本来也可以开着一个最摩登的轿车。是什么?就是自心。修行人驾驭的车,就是自心。对不对? 你奔驰在什么道路上? 奔驰在法性的高速公路上,奔驰在空性因果的高速公路上。而一路上万千美景触目皆是,头头是道。那种感觉一旦上道了,哎呀,真是很舒服。

你看到那些飙车的,白天不过瘾,晚上没有车了他在高速公路上飙车。越飙越过瘾,越飙那个感觉越舒服。我们这些修行人,你看看,在白天他修行不过瘾,晚上他不睡觉,他坐在那儿,高速奔驰——在念佛,在参禅,在持名。哎呀,真的很舒服呀!忘掉了瞌睡,忘掉了饮食。世间上的苦到那儿去了呢?没有了。他整个生命呈现着一种智慧之光。所以说,你要体会到这种菩萨戒了以后,你愿不愿意奔驰在这样的高速路上呢?愿不愿意驾驭这样一种心性的大马车呢?菩提心的大马车呢?那太舒服了。

所以说,内心要起皈依之心。回归这个,依靠这个,享受这个。那很舒服!你以为睡觉舒服呀?睡觉睡得很艰难。对不对?打呼声,你觉得很舒服吗?第二天早上你起来你发现,哎,太痛苦了。睡得周身都疼痛,睡得周身都懒洋洋,睡得周身想提一点正念都提不起来,睡得恶梦连天,睡得那些虚妄分别浮想联翩,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你不做梦的。但是你醒来以后,鸡蛋在那里?没有鸡蛋。美女在那里?哦!这仅仅是你的心念。再美好的东西,你一醒来,哎,我还躺在床上。你还希望回到那种梦境里面,但是梦境是虚幻的,你依靠那种虚幻来满足自我。能满足吗?不能满足呀。所以说,有的人在生死海中,他就喜欢做梦,一眯上眼睛做白日梦,多舒服。但是一睁开眼睛就非常痛苦。

我们不能干这种自我欺骗的事情,要做就要把整个生命投入到清清醒醒、明明白白的正觉修持过程当中。来皈依自性佛,发挥自我的一种明觉自性;来皈依法,来认识这种空性与业果的康庄大道;来皈依僧,学习这种圣贤僧的自主之心。学习我们圣贤的自尊、自重、自尽其意。我们的心是可以净化的,就由于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只要符合于真理,只要安住在明觉自性之中。你发现一个一个的妄念它就远离自家而去,发现自己沉醉于五欲享受,违背菩萨戒的这些虚妄动作,那就会逐渐地远离,好像做这些没有意思。所以说,你自然而然地皈依到净化自己的身心世界上来。它是从这种自性三宝的皈依当中,来成就你对菩萨戒的领悟。一旦我们对菩萨戒有所领悟了,那就是安身立命之处,那就是自己的老师,那就是诸佛慈悲切切的一种慈心,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随时随地来摄受我们,保护我们。

如果说能够从自性发起这种自性三皈依了,于是在事相上,你见一花一如来,一心一如来,一草一如来。所以说你在万万千千的情与无情身上,都能回归到佛法僧的三皈依。菩萨戒是佛心,菩萨戒是法的心,菩萨戒是净化自心的方法。一切菩萨的慈悲,一切菩萨的一种智慧无不显现在菩萨戒里面。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由菩萨戒成就,诸佛的五眼六通,十八神通,十地四无所畏都以菩萨戒而成就。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也是从菩萨戒里面而成就,乃至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从这种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而成就。你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建立自心的清净国土,也无非不是由菩萨戒中成就。你念念念阿弥陀佛的过程当中,能够把菩萨戒总摄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中,这一句万德名号当中就总持一切菩萨戒,法体形相总摄无余。

当你自心安住在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与无尽的清净愿海当中以后,老老实实念佛,自心何曾有过一点犯戒?自心何曾有过一点违背菩萨戒律?所以说,你专专心心地念阿弥陀佛,自心就具足菩萨戒律。如果你能够从菩萨戒,你说我也愿意学习,我也喜欢受戒。可以,从这一些菩萨戒的一种法体形相这种过程当中,学习过程当中,你能够再一再二的体会到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清净的四十八大愿,头头安立在菩萨戒的每一个戒律当中。能够以这样持守菩萨戒,念念不忘阿弥陀佛的万德名号,形相上又做得极为到家。而我们自心念念不离阿弥陀佛,以这种具足清净戒律的心来念佛,往生那个是一日千里。对世间上不持戒念佛那要什么时间成就?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说这种戒,就像跟你那个车,改装一个装甲车,弄得一个很大的马力,装备装得非常先进,非常和谐。所以说能够持戒而修佛,成功非常迅速。能够与阿弥陀佛相应,自然而然对于持受菩萨戒一点也不难。不要说我们做不到,下来有很多同修说我做不到,你为什么做都不做你就说做不到呢?今天我就发现我们学佛的人,大多数都是陷在这种自我的漩涡当中。很多师父,寺庙里的师父,我说你当个知客怎么样呀?“哎,不用说,这个免谈。”说:“为什么免谈呢?”“做知客等于下地狱,我不做,我也不是干知客的,我是修行的。”我说:“你为什么不做就把自己的门关上了呢?”“哎,不要说了,我肯定做不到。”他拒人于千里之外,实际上是拒自己于千里之外。自己把自己关于自己一种般若之门当中。你把自己关在门外嘛,你不愿意有所改变嘛,这就很艰难。什么叫执着呀?这就叫做执着。你要叫我做知客,我宁愿签单,我也不做。说:“你稍为承担一点嘛。“说:“不行,绝对不行,修行人那管这些。”他说。我们的庙上也很奇怪,我叫他打个点子,“哎,不行,我干不了。”“你干啥?”“我是修行的,这些东西拿来干啥。”我说:“好,如果真像这样的话,其实你不想干我也不想干。”“你不想你也别干。”我说:“好,他也不想干,他也不想干他也别干。”于是我说:“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常住上分锅而活,大厨房不做饭了。每个人发个锅,你不是修行吗?干吗你修行我要给你做饭呢?你自个做饭去。你的修行你要我给你做饭成什么样子,修行人就该这样呀。那个厕所没人扫,你也不愿扫他也不愿扫,行,自己的大小便自己解决,厕所我们不建了。”哦,这麻烦了。他想想:“这个麻烦了,厕所也不建,厨房也不开伙,这个麻烦了。”他说。

什么叫修行呀?就是不要偏激嘛。昨天还有人在说:“建阿弥陀佛我只愿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脚下的土地我不管。”没有土地建在什么地方?他说:“就连阿弥陀佛座下的莲花座我也不管,不要莲花座,我只要阿弥陀佛。你可不可以?看那些修行人非常天真呐。我也不要土地,我也不要莲花座,我也不要电灯,我也不要路,那你那个阿弥陀佛建在什么地方嘛?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阿弥陀佛的显现,莲花座也好,光明灯也好,还是通向阿弥陀佛的路也好,它是阿弥陀佛的一个整体。对不对?不分割的嘛。干嘛你要分割呢?但是我们今天修行的人他就很狭隘,”我就只要这个阿弥陀佛,其实的我都不要。”空中楼阁嘛。路我也不建了。要是找一个工程师,把这一个阿弥陀佛不要地,不要莲花宝座,不要基脚,不要那些种种的路,能把这个阿弥陀佛显现在这个世间上,我觉得只有请阿弥陀佛了,除了阿弥陀佛谁有这种能力呢?

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阿弥陀佛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一切生活的平时当中,安住在这些菩萨戒相的具相过程当中。所以说,你有这种心的时候,一花一叶无非是如来清净法身,你能够通过成就这些而成就阿弥陀佛,你能够通过成就我们自己的发心,我们自己在常住上的责任,成就我们对众生的义不容辞的菩萨心肠,这就是通往阿弥陀佛必不可少的福德因缘。如果说,你把这些福德因缘减少了,你想通往阿弥陀佛那很艰难,那是空中楼阁嘛。所以说,我们要皈依于这种法性,皈依于这种佛法僧三宝的整体。这是第一种,就是受菩萨戒你要对佛法僧三宝真真实实的有一个整体的皈依心。

(二)三种受戒方式

第二种,受戒的方式。我们说受菩萨戒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在诸佛面前真真实实地受。这个很厉害哦,在诸佛面前受,在菩萨面前受,真真实实地受,得上品戒。你看你能不能得到呢?这艰难呀!他说:“佛圆寂了,我到什么地方去见佛。”佛没有圆寂的,他随时随地都有在我们周围哦,你只要有信心你就能见到。是不是?我们现在说阿弥陀佛远隔我们十万亿佛土,有信心的不离我们左右。对不对?有的人就能见到。为什么我们就见不到呢?乃至于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一些,那一尊菩萨又远离我们了呢?都与我们同在。只是你没有感觉。为什么没有感觉呢?没有信心,自心不相应而已。当你自心相应了,他就在我们身边周围,不离我们自心,你的心想都不想嘛。

世间上最可悲的无过于同室操戈,无过于同床异梦,无过于同心异德,这是最悲惨的事情。乃至兄弟姐妹你打架,他打架。本来是众生父母,但是你把他当成是冤家对头,一句话要把他骂死,把他骂冰心,要把他气得一下子栽到地上,一口气不来。哦,呜呼哀哉。哦,我多有能力。其实就是自己的父母亲呀。我们在世间上人为地构造了人我区别,人为地构造了勾心斗角,人为地构造了斗争的环境,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好像其乐无穷,其实是烦恼无穷。这些都是人为构造的。和谐从心开始。我们能够与诸佛菩萨和谐,那因为我们有信心;我们与众生和谐,因为我们有慈悲心;我们与山河大地可以和谐,因为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我们与菩萨戒你能够领纳,有信心,它就能够出现。所以说看你自心怎么样去映现,看你自心怎么想去思维,看你对诸佛菩萨有没有感觉,能不能相应。能够相应就能够在诸佛菩萨面前受戒。

第二种,就是诸佛菩萨灭度以后,千里之内没有这些能够受戒的诸佛菩萨,那就请法师教授受戒。你在法师跟前祈求受戒,这个可以得正法戒。这个法师如理举行仪式,如理为之开导解释。教你如何发菩提心,教你如何领受这种菩萨戒,教你如何学习菩萨戒相,教你如何依戒去修行。这种法体形相菩萨的四课,把你教会以后,落实在自己见闻觉知、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于是你能够得正法戒,这是中品受戒。

第三种,是在佛灭度以后,千里之内不仅仅是没有传授菩萨戒的法师,没有这种因缘,什么因缘也没有,但是你只要有自心就得了,有自心就够了。我们自心如果有诸佛菩萨的形像,当真的佛菩萨一样,忏悔发愿礼拜,求受菩萨戒。只要能够得相好,你就能得菩萨戒。你面对诸佛菩萨的像,像面对诸佛菩萨一样,虔诚恭敬、礼拜忏悔、供养祈求,那像就不仅是像哦,那就是真的哦。如果你能够得相好的话,哎,你这样老是修,老是修,有的时候梦中见相好了,阿弥陀佛好像走下来了,梦中见到诸佛菩萨了,乃至梦中好象见到诸佛菩萨把这种菩萨戒的戒体,醍醐灌顶一样,给我们加持,进入自己的身心。就是我们自己愿愿、念念、心心都应朝这个地方用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自心在这种自心思维过程当中,成就了自己的愿心,成就了自己的信心,成就了自己的欢喜。然后,我们满心、满念都是菩萨戒法,都是诸佛菩萨的形象。昨天所说坐火车一样,“咣当咣当”一样。哎,坐了三天你回去做梦,还是“咣当咣当”。

而你今天礼拜诸佛,恭敬诸佛,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如是一而再再而三,天长日久,自心与诸佛不相离别,自心与菩萨戒不相离别。菩萨戒就由这种自心,心心念念的虔诚,恭敬欢喜熏习而进入自心。能够得见相好就能得具足受菩萨戒,这是第三种方式。

而这三种方式,我们自己看,你依什么而受。如果你依法师而受,一个学规矩这是很重要,二一个好好听开示。要弄懂,什么叫菩萨戒法,怎么样发菩提心,怎么样领纳菩萨戒法。然后怎么样依菩萨戒来开头示范,来学习来熏习这种菩萨戒。这个现世人间,法师跟前受戒,重要的是明理,重要的是得法。如果没有的话,可以依自心的虔诚,依诸佛菩萨像可以反复熏修感得相好这样来受。如果你福德智慧因缘具足,能感得诸佛在世,那诸佛给你授菩萨戒的话那更具足了。将来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呀,我要求受菩萨戒。”阿弥陀佛利用他的神通方便智慧给你传授菩萨戒,那也很好呀。对不对?这样的日子也不远,你一往生就能成就,好好念阿弥陀佛。

好了,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阿弥陀佛!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道侣


{返回 智海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四
下一篇: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7
 净土十疑论讲记之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24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九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八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十一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十一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十六
 安居讲法第三十三讲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十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6-054出家功德经[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
 第三章:修行四十种业处的方法 第六节:一界差别[栏目:清净道论导读]
 守护六根 修行圆满[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2.为什么要学[三主要道][栏目:贺继墉居士]
 信心的培养和提升[栏目:格桑扎西仁波切]
 蚊子的故事[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诵经念错字、漏字是否会堕地狱?[栏目:忏悔超度·净空法师问答]
 生命与信仰的探索—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宗教,并非为了理性而存在[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4、莲师七句祈请颂[栏目: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
 是岸禅师塔铭并叙[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