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者:先说极乐依正之功德,是为发起众生愿乐之心故也。后明往生之行,显示以少善根不能往生,唯执持阿弥陀佛之名号,一日七日,即得往生。又虑众生不信此事,六方各有恒沙诸佛,同伸舌相于大千而证诚之。善导和尚于《观念法门》释言: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然则,若疑此事者,非唯怀疑弥陀本愿,亦疑释尊所说也;疑释尊所说者,即是疑六方恒沙诸佛之所说也;即是遍覆大千之舌相坏烂也。
又,若信此事者,非唯信弥陀之本愿,亦信释尊所说也;信释尊所说者,即是信六方恒沙诸佛所说也;信一切诸佛所说者,则是信一切法矣;信一切法者,即是信一切菩萨,此即信一切三宝矣;此信者广大之信心也。善导和尚言:
为断凡夫疑见执 皆舒舌相覆三千
共证七日称名号 又表释迦言说真
六方如来舒舌证 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 十地愿行自然彰
心心念佛莫生疑 六方如来证不虚
三业专心无杂乱 百宝莲华应时现
也。所以者何?寿命之长短,果报之深浅,此皆是宿业之报;与其徒然祈祷佛神,不如一向任凭弥陀,无二心者,必转不定业,成为往生之决定业。若因祈祷无益之此世,而忘失大事之后世,则非本意。为后世故,念佛既是正定业,则不可置之而修余行,故劝一向专念也。
然而,若因念佛即得往生,无有不足,因而不惮恶业;应行慈悲而不行,可勤念佛而不勤,如是之事,与佛教规相违也。譬如父母之慈悲,善子恶子,皆同养育;然于善子则喜,恶子则叹。弥陀怜愍一切众生,善人恶人,皆同救度;然而见善人则喜,见恶人则悲。
犹如良田下良种,宜为善人而念佛,此真实随顺佛教者也。
总之,应常念佛,心悬往生,期佛之引接。卧病临终时,此心不惊,唯望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