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六、十二问答
 
{返回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60

十二问答                         (《大正藏》八三、二二二)

或人念佛之不审,奉问于上人之次第。

1问:八宗九宗之外立净土宗,是自由也;余宗之人有此非难,如何对治?

答:立宗派之名非佛说,乃就自己所志之经教,学究其义,判其宗旨也;诸宗各立宗名,亦皆如是。

今立净土之宗名,乃穷究净土正依经典所说往生义之先德所立;不知宗名之发起,致有此非难也。

抑!言净土一宗超诸宗、念佛一行胜诸行者,以其普摄万机之法故也;非轻视理观、菩提心、读诵大乘、真言、止观等一切佛法。虽皆济度生死之法,时至末代,力所不及;依行人之不法,故言机不及也。

言时者末法万年之后,人寿促于十岁;言罪者十恶五逆之罪人也,老少男女之辈,至一念十念之类,皆含于「摄取不舍」之愿中也。

故言「超诸宗」、「胜诸行」也。

 

2问:法华、真言不可列入杂行。有人言之,如何对治此难?

答:源信先德集一代圣教之要文而作《往生要集》,分为十门,其中第九「往生诸行门」,列入法华、真言等之诸大乘。诸行与杂行,言异意同。今之非难,不能胜于源信先德。

 

3问:结缘助成修余佛余经等善根之人,可谓杂行乎?

答:我心既乘弥陀本愿,起决定往生之信者,结缘助成他善根,不可谓之杂行;善导和尚释言「随喜他善根」以此释可知。

 

4问:极乐有九品之差别,阿弥陀佛所立乎?

答:极乐九品非弥陀本愿,四十八愿中所无;此是释尊之巧言也。若言善人恶人同生一处,恶业之辈易起慢心,故显示品位,而言善人升上品,恶人降下品。应速往生,以见其实。

 

5问:持戒者念佛数目少,与破戒者念佛数目多,往生后浅深如何?

答:上人指所坐之迭云:就有迭方论破与不破,若无迭者,云何论破与不破哉!其故者:末法无持戒无破戒,但有名字比丘。传教大师之《末法灯明记》委明此旨,此后不可论持戒破戒。

为如斯罪恶之凡夫所发之本愿者,应急急称名号也。

 

6问:念佛之人,有出声念,有默念记数,何者为宜?

答:口称是称名号,心念亦是念名号,皆成往生之业。

然,佛之本愿是称名本愿,故宜出声。是故《观无量寿经》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善导和尚之《往生礼赞》释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但使耳中闻之,皆是高声念佛。然非不知讥嫌之高声,应思本质者出声也。

 

7问:每日念佛之数目,欲其相续,应如何作?

答:依善导和尚之释,一万以上皆是相续。然,不可快速念完一万遍,之后空然过日;虽一万遍,亦应一日一夜之所作。总之,一食之间三次之念佛,是念佛相续。

然,众生根性不同,故非一准。若愿生心切,自然相续。

8问:《往生礼赞》之「深心释」云:「十声一声,必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又《观经疏》之「深心释」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何者契合我身乎?

答:「十声一声」之释者,信念佛之相也,是故,「信一念亦往生,行一生之念佛」,是劝导之释也。大意者,以「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之释为本。

 

9问:本愿之一念者,可通寻常机与临终机乎?

答:一念之愿,为不及二念之机也。

不通寻常机者,不可有「上尽一形」之释(注:善导和尚之释,下同),以此释可知。是故,非必以「一念」为佛之本愿。「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之释者,显明「多念佛」则顺佛之本愿。但,值遇本愿,迟速不同,故发「上尽一形,下至一念」之愿也,是以善导和尚释言「念佛往生愿」也。

 

10问:自力他力,应如何领解乎?

答:法然虽无可入殿上(天皇之处)之资格,然天皇召见故,二次入殿上;此非我之能,天皇之力也。

何况阿弥陀佛之力,酬答称名之愿而来迎,有何不审!

自身罪重无智故,而思佛何以能救者,是全不知弥陀之本愿也。为容易救度如斯之罪人所发之本愿名号故,既称念名号,则勿有丝毫疑心。

「十方众生」愿之中,有智无智、有罪无罪、善人恶人、持戒破戒、男人女人;乃至三宝灭尽之后,十岁之众生,亦无遗漏。彼三宝灭尽时之念佛众生,与今时行者比之,今时行者如佛也。彼时者人寿十岁也,戒定慧三学之名亦不闻,此等众生,亦知可蒙来迎;而我身却被舍弃,无此之理也。

但若不欣极乐,不信念佛,则成往生之障。

倦念佛之人者,失无量宝之人也;勇念佛之人者,开无边悟之人也。应以愿往生心相续念佛。

罪人之念佛者,乘本愿、生极乐,故云「他力本愿」,云「超世悲愿」也。

以为朝暮造罪、一文不知之人,虽然念佛,往生不定,此之疑者,不知弥陀本愿乃兼为善恶之机所发也。

念佛之机者,唯随其天性而念佛往生也。依宿世之业所生之身,今生之中不可改变,如女人欲成为男人,今生之中不可能。

唯随其天性而念佛:智者则以智者念佛往生,愚者则以愚者念佛往生,有道心亦念佛往生,无道心亦念佛往生,乃至生邪见之人亦念佛往生。富贵者、贫穷者、欲深者、瞋重者、有慈悲者、无慈悲者,以本愿不思议,但念佛皆往生也。

譬如日出者,不嫌地之高低,悉皆照之;月明者,不简水之浅深,悉皆浮影。

念佛一愿者,普含万机所发之愿也,勿以小智论机之利钝;但念佛者,皆悉往生也,故发「十方众生」之弘广大愿也。佛言「念佛之人如疾雨之往生极乐」,若调心修身之后方能念佛往生者,岂言「如疾雨之往生」乎!

又,非言有此本愿故,使人恣意造恶;唯显示弥陀本愿之广大不可思议之相也。

若言念佛往生之义甚深甚难者,应知乃不知弥陀本愿之人也。法然亦非以检校、别当之位往生,乃以本来之法然往生也;年来所习之智慧,亦非为往生之用;然而,所习之益,若如是知者,其益难量也。

 

11问:具足「至诚心」等之三心,如何思定乎?

答:欲具三心,并无别样,弥陀本愿言:「称念名号,必定来迎。」仰此誓愿,决定蒙佛迎接。深信而心念口称,以已往生之心而至最后一念不退转者,自然具足三心也。

又,在家愚人,虽不能如此想,但知念佛必生极乐而常念佛者,自然具足三心也。是故,无知之辈,亦有神妙之往生。

 

12问:所谓「临终一念胜百年之业」者,平生所念之念佛,不如临终一念之念佛乎?

答:三心具足之念佛者,皆相同也;其故者,《观经》言:「具足三心者,必生极乐。」有「必」字故,同于临终之念佛也。

译者按:此「十二问答」,《敕修御传》并《九卷传》同载,唯下     所举二问答,只出于《九卷传》,余书未见。

 

13问:三心之义云何?

答:《观经》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三心者,本愿之「至心、信乐、欲生」之成就文也。然则,欲念佛之人,应具此三心而念怫。

一云「至诚心」者:凭阿弥陀佛之心也。二云「深心」者:常称名号而不疑往生也。三云「回向发愿心」者:思往生利益众生之心也。

以譬言之:有人持一大刀,他人问曰:「此大刀汝所造乎?」答曰:「我毫无所能,此他人所赐也。」又问:「汝以此为财乎?」答曰:「然也。」获此大刀者,至诚心也;此大刀乃重要之物,心生爱重者,深心也;持以切物者,回向发愿心也。如是,遇弥陀本愿者,至诚心也;常称弥陀名号,不为余行之人所言而倾动者,深心也;欲往生者,回向心也。

又,女人领解三心时,譬如蒙赐一袋,开而见之,一切财宝,纳在其中。获得此袋者,至诚心也;此袋有重要之物,心生爱重者,深心也;取袋中物以应急需者,回向心也。如是,遇弥陀本愿如得此袋,此弥陀名号中,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乃至成佛,造集六度万行之一切功德,纳于名号而赐与众生。此名号故,心生爱重,不为别解别行之人所言破,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因不思议之本愿故,迎接如是罪人往生净土,脱离生死。直至临终,口常称名者,深心也。

又,譬如人之有敌,敌强我弱,不能讨伐。有人言:「我能胜敌,依靠我者,代为讨伐。」欢喜凭托而奉仕者,不违誓约,得遂讨敌。凭托讨者者,至诚心也;奉仕者,深心也;讨敌者,回向发愿心也。

如是,我等众生,无始以来,为恶业烦恼之责,轮回六道四生,不能离生死。阿弥陀佛之「归我凭我者,得讨烦恼敌」之誓愿故,归凭阿弥陀佛者,至诚心也;称名号而不怠之奉仕佛者,深心也;最后临终蒙佛来迎而离生死者,回向心也。

 

14问:具足三心之次第,如是领解者,此身当具三心。然,在家之人,三心之义亦不知,只有念佛,是否不具此三心?

答:「三心」者,教导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者之道也,虽无智罪人,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者,皆悉具足三心,决定往生也。故有习知而成为一向专修之人,亦有纵使不知三心之名,亦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者。

一向归凭弥陀本愿者,至诚心也。深信而称念名号,念念相续,毕命为期不退转者,深心也。愿往生者,回向发愿心也。

譬如手劣之人,得手巧之人所作之物。众生手劣,虽不能造集一切功德,然阿弥陀佛造集一切功德,纳于名号,赐与众生也。

又,人子虽幼,父母以慈悲,储蓄一切财宝让与儿女。

三心之教文虽多,应如是知。


{返回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七、十二条问答
下一篇: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五、要义问答
 法然上人文钞 杂篇 二、三昧发得记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二七、示信寂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三○、示赖纲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七、念佛法语(一)
 法然上人文钞 杂篇 一、梦感圣相记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二四、示乘愿之法语
 法然上人文钞 问答篇 九、睿空上人之问答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一、三部经释 一、《无量寿经》释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七、无量寿经释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二九、示无品之法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智慧过生活[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语录]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八章 关于禅密 4 秘密宝藏[栏目:元音老人]
 禅意三题[栏目:净慧法师]
 恒念无常乃精进修法之动力[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自我追寻与智慧引导[栏目:传喜法师]
 39、不了义[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圣者言教 第十九课(九)盲目闭关不可取[栏目:圣者言教]
 脱离魔网[栏目: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命运要靠自己改造[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放生仪轨 ·大悲甘露水(丹增嘉措活佛)[栏目:显密放生仪轨汇集大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