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第一节 造塔像法
 
{返回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3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僧像致敬篇》解读

济群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明造佛像、塔寺法。

   本篇第二部分,是关于如法地营造佛像、佛塔和佛寺,这些都是三宝住世的象征,也是修习皈依的对象。我们面对佛像、佛塔,能否生起恭敬、皈依之心,固然和自身心行有关,也和塔像本身是否如法有相当关系。有些佛像,即使没有信仰的人,见到之后都会心生欢喜,心生景仰。对于信众来说,更有着不可思议的摄受力和加持力。但也有些造像做工粗糙,形象庸俗,很难使人将之和佛菩萨联系在一起。
   所以说,塔像的营造是否如法,直接影响到对世人的教化作用。现在很多佛像、法器都是商人在制造,他们只是想着以此牟利,甚至牟取暴利。由此所赋予的,也是一种世俗的想法,而不是法的内涵。此外,也有一些艺术家将之作为创作题材。
   商人造佛像,是把它当做产品,目的是在于畅销,在于利润最大化,往往是走迎合大众趣味的路线,难免使造像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艺术家造佛像,尤其是没有信仰的艺术家,只是把它当做艺术品,目的是在于创作,往往走的是标新立异的路线,以与众不同为能事。所以,不管是商人还是艺术家造的佛像,多半是不如法的。可能有商业价值,可能有艺术价值,但这和如法都不是一个概念。
   现代人之所以信仰淡化,三宝对世间之所以缺乏摄受力,和塔像、僧众这些住持三宝缺乏法的内涵有极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塔像制作也应属于信仰建设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塔像、法器应该由佛弟子来造,带着虔诚心依法而造,才能起到表法的作用。
   以下,就怎样如法营造佛像、佛塔、佛寺作具体介绍。所谓如法,一是要符合尺度,一是要赋予法的内涵。

第一节 造塔像法

  初明造经像法义者。如来出世有二益:一、为现在生身说法。二、未来经像流布,令诸众生于弥勒佛闻法悟解,超升离生。此大意也。

   第一节,主要说明营造佛像、佛塔的意义和具体法则。
   “如来出世有二益:一、为现在生身说法。二、未来经像流布。”如来出世主要有两大利益。其一,当他在世时,八相成道,教化世间,演说种种教法,留下经律二藏,化导无量众生走向解脱。其二,当他入灭之后,以所说正法及造像流传世间,使众生依此修学佛法、种植善根。
   “令诸众生于弥勒佛闻法悟解,超升离生。此大意也。”超升,超出三恶道。离生,远离生死轮回。佛陀已经入灭,我们无缘生于亲聆世尊教化的时代,但因佛像、佛法的传世,却能使我们在世尊遗法中种下善根,于弥勒佛出世时,能由闻法而证悟,究竟解脱轮回。这就是塔像流传于世的主要意义。

一、造像法

  【1.造像缘起】

  恐后生造像无所表彰,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图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至于下天,此像垂地来迎。世尊命曰:“汝于来世,广作佛事。”因垂敕云:“我灭度后,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见者得法身仪则。乃至幡华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昧,具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体。(此像中国僧将来汉地,诸国不许,各爱护之,不令出境,王令依本写留之。今后传者乃至四写,彼本今在杨州长乐寺,亦云龙光瑞像云云。)

   最初,造像是怎么来的呢?律祖首先为我们介绍了造像的缘起。(详见《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1,T16-790上-791中。)
   “恐后生造像无所表彰,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图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表彰,依据。佛世时,大德比丘们担心佛陀入灭之后,世人塑造佛像时没有章法。为了给后人提供仿效的依据,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亲自带着工匠们上天观摩,然后再开始造像。如此反复三次,才接近佛陀的真容。
   这一典故来自《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经中记载:佛陀为报母恩,上兜率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三月,人间弟子都很想念。为了慰藉这份思念之情,他们就想到为佛陀造像,以便随时瞻仰供奉。为使工匠们造出惟妙惟肖的像,目连尊者以神通带工匠上天瞻仰圣容。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要将这种相好庄严表达出来很不容易。更何况,除了外在的形似,更要表现出内在的气质,才能形神兼备,具有摄受力。
   “至于下天,此像垂地来迎。”当佛陀从天上来到人间时,这尊像也前去迎接。《资持记》记载,优填王听闻佛陀即将从天上返回人间,就将这尊像安放在迎接佛陀归来的宝阶上,此像就向佛行走了七步。佛为之摩顶授记,说了以下这番话。
   “世尊命曰:汝于来世,广作佛事。”命,指派。佛陀说:“你将在我入灭后,作为众生皈依的依托,作为三宝住世的象征,给众生广种福田。”
   “因垂敕云:我灭度后,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见者得法身仪则。”垂敕,告诫。仪则,法则。佛陀嘱咐弟子们说:“在我灭度之后,应按佛的形象如法造像,就如佛陀本人一样,使见到佛像的人能了解佛陀的身相庄严。”这里所说的法身,不是指空性的法身,是指佛陀具有法的内涵,由此表现出来的相好庄严。
   “乃至幡华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昧,具诸相好。”念佛三昧,由观佛相好、观法身实相或称念佛号而入于禅定。如法造像,或用幡、花作为供养,都能在未来世证得念佛三昧,成就像佛陀那样的相好庄严。
   “如是造立是佛像体。”如是,指佛陀为之授记的这尊像。以后就按此像塑造佛陀形象,“令十方瞻仰慈容者,皆大欢喜,信受皈依,广种善根,潜消恶念”。
   这就是佛教造像的缘起。

  【2.中土造像演变】

  ·前代近真

  今人随情而造,各生奇薄,不追本实,竞封世染。所以中国传像在岭东者,并皆风骨劲壮,仪肃隆重。每发神瑞,光世生善。逮于汉世,仿佛入真。流之晋宋,颇皆近实。并由敬心殷重,意存景仰,准圣模样,故所造灵异。

   以下介绍佛像在中土的演变情况。
   “今人随情而造,各生奇薄,不追本实,竞封世染。”奇,与众不同。薄,轻浮之美。现在的人都是随着自己的感觉、喜好来造像,个个都想造得与众不同,但他们追求的只是世俗的轻浮之美,并非佛像应该具备的庄严之美。他们从来不考虑佛像应该怎么做才如法,只是根据世俗需要在做。
   “所以中国传像在岭东者,并皆风骨劲壮,仪肃隆重。”中国,指印度,佛教发源地。岭东,葱岭之东,即现在的中国。风骨劲壮,形容造像的体貌特征。仪肃隆重,形容造像风格所体现的威势。最初从西域传来佛像,造型有力,仪态端庄,令人肃然起敬。这应该是指公元一至五世纪所盛行的犍陀罗艺术,兼具印度和希腊风格,有庄严浑厚之美。
   “每发神瑞,光世生善。”神瑞,神异的吉兆。这些佛像都是如法所造,因而对世人有不可思议的摄受力和加持力。每每出现感应的神迹,使人们因此受到感化,使佛法在世间得以光大。
   “逮于汉世,仿佛入真。流之晋宋,颇皆近实。”逮,到。汉世,汉代。晋,东西两晋。宋,指南北朝。汉朝的佛像,基本保留了佛像传入中国时的原貌。到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像还能接近于真实。所谓近实,就是符合佛教法度,既有外在的庄严,又具备佛菩萨应有的内涵。如法是如什么法?就是如这个菩萨所应具备的内涵。比如观音菩萨的大慈悲,文殊菩萨的大智慧。对于佛教造像,佛教界和艺术界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罗汉堂,教界认可的四大罗汉堂,是北京碧云寺、新都宝光寺、武汉归元寺和苏州西园寺。但艺术界推崇的却是两堂半,即云南筇竹寺、苏州紫金庵和苏州保圣寺的半堂罗汉。定位不同,所以选择标准也不同。当然,现在教界的标准也不一定如法,因为很多人并不懂得法。
   “并由敬心殷重,意存景仰,准圣模样,故所造灵异。”如果造像时是以极其恭敬、殷重的心来塑造,内心充满对佛菩萨的景仰,所造形象、比例严格按照《造像量度经》,这样的造像对世人才会具有加持力和摄受力。
   这段文字中,道宣律师由初期造像的灵异,对比出当时“随情而造”的流弊。不过就目前存世的唐朝佛像来看,在道宣律祖的时代,佛教造像的整体水准还是很高的。当然,这可能因为传世之作本是万里挑一的精品,而那些为律祖慨叹者,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不为今人所知。不过,律祖这段“各生奇薄,不追本实,竞封世染”的批评,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后世失法

   今随世末,人务情巧。得在福敬,失在法式。但问尺寸短长,不论耳目全具。或争价利钝,计供厚薄。酒肉饷遗,贪淫俗务。身无洁净,心唯涉利。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菩萨立形,譬类淫女之像。金刚显貌,等逾妒妇之仪。
   乃至抄写经卷,唯务贱得。弱笔粗纸,恶匠鄙养。致使前工无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贱,法仪灭矣。
   致令经像训世,为诸信首,反自轻侮,威灵焉在。故致偷盗毁坏,私窃治铸,焚经受用,多陷罪咎。并由违背世出世法,现在未来受无量苦,皆由失法之所致也。

   这一段中,律祖感慨造像中法的成分越来越少,世俗成分越来越多。事实上,不仅造像如此,僧人也是如此。佛世时,僧人都是为法、为解脱而修行,后来却求道之心日减,世俗之心日盛。体现于法物制作中,自然也是每况愈下。从有法、表法,到法的逐渐衰落,最后徒具形式,毫无内容。现在的一些寺院中,表面还在上殿诵经、过堂吃饭,甚至也做很多法事,但就是不如法,就是没有法。因为人们是以名利心在做,也不依任何准则在做,多半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说现在是不是末法,只要看看,每个佛弟子的举止中有多少法的成分,行为中有多少法的内涵。
   “今随世末,人务情巧。得在福敬,失在法式。”情巧,情况与机变。法式,标准的格式。律祖感叹说,现在这个末法时代,人们都喜欢随个人感觉玩弄小聪明。虽然有些是为了追求福报而造佛形象,多少会有些恭敬心,却完全不懂得应该怎么做,不懂得如何依法塑造。
   “但问尺寸短长,不论耳目全具。”造像时,只关心尺寸长短,究竟是一尺高的像,还是三尺高的像,却不管这尊像是否完整。现在还有很多像只造半身,甚至只造头部,从修皈依的意义上说,这类像是不如法的。
   “或争价利钝,计供厚薄。”争价利钝,讨价还价。供,对造像者的饮食供应。在造的过程中,双方往往讨价还价,为了造像期间的工钱结算、伙食供应等问题发生争执。因为造像者没有信仰,自然讲究利润,所以就漫天要价。而请像者往往也是将之视为商品,不懂得如何恭请圣像,结果就会在价格等问题上发生争执。
   “酒肉饷遗,贪淫俗务。身无洁净,心唯涉利。”饷遗,馈赠。造像期间,那些匠人们毫无恭敬心,甚至饮酒吃肉,依然沉溺在声色享乐及各种世俗事务中。既没有干净的身体,也没有纯洁的心灵,一心只是想着利益,想着这尊像造出来能赚多少钱。
   “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以这样的心态塑造佛菩萨像,虽然像是造出来了,却不具有摄受力。如果造像者赋予其中的都是贪嗔痴,都是世俗心,怎么能传递法的内涵?现在有不少像,给人感觉做得很俗。其实这也不奇怪,如果制作者的心就很俗,又怎么可能造出脱俗的像来?
   “菩萨立形,譬类淫女之像。金刚显貌,等逾妒妇之仪。”以世俗心造像,往往把慈眉善目的菩萨造得袒胸露臂,扭腰摆胯,仿佛庸俗不堪的淫荡女子。而把威武勇猛的金刚造得满脸横肉,气势汹汹,仿佛毫无教养的泼辣妒妇。这样的像,怎么会产生加持力?怎么能使人们生起恭敬心?
   “乃至抄写经卷,唯务贱得。弱笔粗纸,恶匠鄙养。”鄙养,吝啬,薄于供给。除了造像缺乏恭敬心外,抄写经书也是同样。所用的纸笔,只想着价格越便宜越好,这样的用具当然都是粗陋不堪的。所请的工匠,也因为吝啬不想花钱,只能请到水平很差的人。
   “致使前工无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贱,法仪灭矣。”整个过程中,从供养者到制作者都缺乏真正的恭敬心,未将佛像当做神圣的法物来塑造,而是当做商品来交易。因为这种轻慢心,使法物失去应有的神圣和威仪。就像我们出家人,如果对这一身份缺乏认同,对佛法缺乏恭敬,也不可能令世人心生恭敬。我们首先要自重,才能得到他人恭敬。
   “致令经像训世,为诸信首,反自轻侮,威灵焉在。”训世,教诲世人。轻侮,轻蔑侮辱。威灵,威势。经像本来是住持三宝,对世间具有教化职责,也是信仰建立的前提。如果我们在制作、供养过程中缺乏恭敬心,任意为之,甚至以此牟利,本身就是对经像的玷污,怎么还能使之具有威灵呢?
   “故致偷盗毁坏,私窃冶铸,焚经受用,多陷罪咎。”冶铸,冶炼铸造。罪咎,罪过。这就使得佛像经常被人偷盗,或被风火所损,甚至偷去之后熔铸为其它物品。另外,古人有以金银写经以示敬意,为金书、银书或金银书,故不法之徒烧经以取金银。以上种种行为,都会招致深重的恶业。
   “并由违背世出世法,现在未来受无量苦,皆由失法之所致也。”佛像经书为住持三宝,如果对之缺乏恭敬,就会影响世、出世间法善法的成就,使现在、未来遭受无量苦果。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不知依法行事造成的。这些经像法宝之所以经常遭到破坏,根源就在于我们制造时缺乏恭敬心,所以他们破坏时也毫无畏惧。

  【3.结  劝】

   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仪,鸟兽不敢污践,何况人乎 (近见有贼劫盗瑞像,才入佛殿,便忽迷闷,莫知所趣。至晓,寺僧怪问,久而方醒,云云)。但能奉圣像仪,佛亦垂形示迹。
   《善见》云:“佛右牙,帝释处。右缺盆骨,师子国中①。”
   《增一》:“优填王造栴檀,波斯匿王造紫金,二像各长五尺②。”

   ①《善见律毗婆沙》卷3
   师子国王天爱帝须已信心佛法,今欲起塔,大王有舍利,愿时赐与。得大王舍利已,汝可更往忉利天宫向帝释言……帝释有二舍利,一者右牙留此,二者右缺盆骨,与我供养。帝释答言:“善哉!善哉!”(T24-690上)
   ②《增一阿含经》卷28
   优填王即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T02-706上)

   在佛像流传演变过程中,造像的不如法,使佛像的加持力不断缺失,这也是当今信仰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道理,如果出家人不持戒、不修行,对信众的摄受力和教化功能也将大大降低。律祖指出这些不如法现象后,接着就有一段结劝,勉励我们重视如法造像的意义。
   “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仪,鸟兽不敢污践,何况人乎。”道俗,出家、在家二众。真仪,真容。如果僧俗二众能心存佛法,严格按相关法则塑佛形像,以此作为佛陀在世间的象征,这样的像才会具有威慑力,连鸟兽都不敢在上面任意践踏,更何况人呢?
   “但能奉圣像仪,佛亦垂形示迹。”若能恭敬如法地造像并供奉,自然会感得佛菩萨显现。这里还举了一个现实中的事例,有贼到兴善寺盗窃佛像,才入佛殿就迷糊了,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直到天亮被寺中僧人发现,才清醒过来。
   接着,律祖又引一经一律,介绍佛陀给我们留下的圣物及最初的造像。
   “《善见》云:佛右牙,帝释处。右缺盆骨,师子国中。”师子国,斯里兰卡。《善见论》记载,佛的右牙被帝释天收藏供养,佛的右盆骨在斯里兰卡。这都是极其珍贵的圣物。
   “《增一》:优填王造栴檀,波斯匿王造紫金,二像各长五尺。”《增一阿含经》记载,优填王以栴檀木造了一尊佛像,波斯匿王则以紫金造了一尊佛像。两尊像都是五尺高。
   以上介绍了如法造像对修行的意义,及不如法造像带来的种种弊端。关于如法造像,我觉得主要应该具备这样几点。
   首先,发心纯正,不是为利益所造,而是为了供养圣像,为了让世人一睹圣颜。
   其次,制造过程中具足清净心、虔诚心,倘能如此,造像过程就是修习皈依、修习供养的过程。
   第三,符合尺度,依法而造,佛像的造型、比例、神态都要依据经典来理解,不可妄自揣度,胡乱发挥。
   第四,赋予相应内涵。塑造眼睛时,观想佛陀法眼成就的功德。塑造嘴巴时,观想佛陀音声成就的功德。我们塑造哪一尊圣像,就可将这位佛菩萨作为本尊来修习,忆念并观修他的无量功德,并在塑造过程中时时保持这种忆念和观修。
   第五,具备相应神韵。神韵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精神力量。佛菩萨的内心是无限的寂静,无限的开阔,形之于外,应为无所住的神态。而不是想着做什么,也不是专注地看着什么。我们凡夫才会想着做些什么,想着看些什么,这是有所住的表现。而佛菩萨的神情是由无所住的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开阔,一种空旷,一种无限,一种寂静。这是佛菩萨具备的基本神韵,或者说,是佛菩萨的共性。除此而外,每个菩萨又有某些品行特征,如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地藏菩萨的勇猛担当,等等。
   第六,如法地装藏。每尊像除了在塑造过程中要赋予相应内涵外,最后还要如法装藏。比如观音菩萨,可装上与之相关的经典、咒语。观音菩萨是由因地的愿力不断修行而成就,包括他为众生开示的种种法门,组成了观音菩萨事相的内涵。在他的造像中,也应包含这些内容。
   第七,如法地开光。
   若能符合以上七个条件,这一造像才是如法的。惟其如此,才能具备佛像应有的教化力量。我曾看到一尊麦积山石窟的释迦佛坐像,立刻就被摄受了。这尊圣像所呈现的安详和喜悦,正是佛经中经常描写的“举身微笑”,仿佛每个细胞都在微笑,都在无限的安祥、无限的放松中。如果作者没有相应的禅修经验,对佛菩萨的功德没有相应的体认,是很难表现出这种感觉的。后来才知道这尊像很著名,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微笑”。虽然他们对佛法未必了解,对佛陀的功德未必了解,但因为造像本身传达的神韵,同样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佛像如法与否,和是否具有艺术价值不同。因为我们造像是为修行服务的,不是当做艺术品欣赏的。所以,在请到佛像后还应恭敬供养。现在有种很不好的风气,流行把佛像当做装饰品,甚至有些佛教徒也是同样。我曾到过一个信徒开的茶馆,每间屋子都有佛像作为装饰,这里摆一个,那里摆一个,搞得不伦不类。把神圣的佛像装饰化,是对信仰的一种玷污,尤其对信徒来说,是要特别慎重的。

{返回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第二节 造寺法
下一篇: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三节 立敬仪式 三、大小设礼法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第二节 造寺法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二节 应礼与不应礼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三节 立敬仪式 一、敬佛塔法..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第一节 造塔像法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一节 礼敬的建立
 附录:清净、如法、神圣、庄严——如何做好佛事用品
 附录:《四分律行事钞·僧像致敬篇》原文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三节 立敬仪式 三、大小设礼法..
 附录:千姿百态众圣僧——《西园寺五百罗汉精选》后记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三节 立敬仪式 二、敬僧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识慧集 <五九>悉灭三毒[栏目:佛识慧集]
 三○六 善生妃本生谭[栏目:第四篇]
 浅说三界轮回与无法回净土的原因[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佛教故事系列(佛蕊)[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一一五一)[栏目:杂阿含经]
 降伏其心 三 学佛先学空[栏目:万行法师]
 06-085慈悲与智慧[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
 大悲咒句解 27、俱卢俱卢 羯蒙[栏目:大悲咒句解]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别解五无心位──二无心定[栏目:韩镜清教授]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八课 法的意义[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一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