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慈悲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有愿意帮助他人的想法或行为,但是对于世间种种善行却没有深入且彻底的了解。举例而言,佛教里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慈悲,在世俗的认知里,常常与爱心、同情心、恻隐之心、仁慈等混淆。事实上,佛教的「慈」、「悲」在实践(解决众生问题)上更加深入,对象范围更加广大。
传统佛法的解释是将慈、悲分为两个概念,因为两个词所包含的意义、修行技术层面非常不同。从最简单的定义来看:「慈」是给予众生安乐(与乐),「悲」是解除有情痛苦(拔苦)。对象不只是人类或动物,还有其他世界的有情。
慈悲心蕴含许多善行(救助、爱护、不伤害等等)的概念。当我们有慈悲心时,我们传达、释放善意,会令人感到温暖。在许多的善行里,都会蕴含着这种感觉:
例如,孝顺──我们会分担父母的工作,不做让父母操心的事,甚至我们会念恩、报恩,这种心态就包含慈、悲之心。
例如,布施──我们会出钱出力帮助其他众生,这样的心态也含有慈、悲之心。
例如,持戒──我们不用身体(包含表情、眼神)、言语做伤害众生的事,也不做偷盗、邪淫的行为,其心态就含有慈、悲之心。
例如,忍辱──不愿意对其他众生发脾气,不将自己的不满、不悦发泄在有情身上。不使瞋恨、愤怒占据心的空间,慈、悲之心就可轻易生起。
以慈悲心为出发点的善行还有许多,例如护生、公益活动、和平、环保等等。任何自利、利他的心态或行为,都是以慈悲心为根本。而佛法里最重要的教法、有诸善之王美誉的菩提心──也是以慈悲心为基础。所以慈悲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慈悲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慈、悲之心是如此珍贵难得,所以不管任何人,都应该学习如何增长慈悲。
慈悲要及于一切众生,纵然是一只蝼蚁,也必须加以爱护。
以慈心、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者,其人多生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