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讲记
慈诚罗珠堪布 讲解
{返回 慈诚罗珠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926


《三主要道论》讲记
宗喀巴大师 造颂
慈诚罗珠堪布 讲解

顶礼诸至尊上师!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证悟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翻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侄儿阿旺札巴之教言。



 
一、总述
现在开始讲解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为什么要讲解《三主要道》呢?因为,对于一名向往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最主要的必经之路,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重要的途径,所以宗喀巴大师称之为“三主要道”。
我们都知道,在数以百函的《大藏经》当中,包含了佛陀亲口所说的教言——《甘珠尔》,以及佛菩萨化身的诸位大德所著论典——《丹珠尔》。其中最重要的精华,包括在这三个主要道当中。宗喀巴大师从难以计数的经论当中,归纳出三个最主要的次第。这三个次第,又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当中的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课。
因此,讲述《三主要道》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汉地很多居士都想修行,却不知道从何入手。有些人虽然懂得一些佛教理论,但具体的修法却不太清楚,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次所讲的《三主要道》,主要就是介绍修行次第。在了解修行次第之后,还应该知道具体的修法,所以,在讲完本论以后,我们会介绍一些具体的修法。之后,我们的修行就不会再盲目而无有计划。
三主要道的具体修法是什么呢?其中出离心的修法,是外加行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则是内加行的修法之一。换言之,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法,就是内外两个加行;至于证悟空性的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禅宗有“明心见性”的方法;在藏传佛教当中,又有《时轮金刚》等密宗续部所讲的气脉明点等生圆次第的修法,这些修法是比较快速的证悟空性的修法;而宁玛巴所强调的,则是大圆满的修法,大圆满修法是直接、极快证悟空性的修法……不管修法怎样变化,却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证悟空性。
藏传佛教所说的“加行”或“前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预备的修法。因为,虽然我们最后所需要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铺垫,就无法证悟空性。在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都很深重,修行人的信心也很薄弱,精进程度与佛陀住世时期相比也有很大的退步,故而必须要有加行的基础。在具备加行基础的前提下,才有机会证悟空性。
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因果不虚四个外加行如果能够修好,就可以培养起正确的出离心;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培植菩提心。
首先,为了使菩提心增上,就要修持皈依的修法;其次,如果罪业深重,就无法生起菩提心,为了顺利地生起菩提心,就要遣除罪业。遣除罪业最好的修法,就是金刚萨埵的修法,所以要观修金刚萨埵的修法;再次,要生起菩提心,就需要相应的资粮,如果不积累资粮,菩提心也修不起来。供修曼茶罗的修法,是最殊胜的积累资粮的方法,为了更圆满地修好菩提心,就要修持供曼茶罗的修法。由此可见,皈依、金刚萨埵以及供曼茶罗等等一系列的修法,都是以生起菩提心为基点来进行修持的。
当这些修法修好以后,就修好了三主要道的第二道——菩提心;在菩提心修好以后,接下来就是空性的修法。
证悟空性的修法有很多种,既可以选择禅宗的修法,也可以选择密宗的修法;在密宗修法当中,还可以选择时轮金刚的修法,大圆满的修法等等,无论选择哪一种修法,最终都可以证悟空性。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不但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修行人必须要修,而且修法也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按照固定的方法去修。
只有在证悟空性之后,才能够解决最后的问题。所谓最后的问题,既不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也不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就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不但自己获得解脱,而且要回头去度化更多的众生,让更多的人了脱生死、获得解脱。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很多人都看过《六祖坛经》以及禅宗祖师的语录,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禅宗没有提到加行的修法呢?因为,虽然禅宗是非常殊胜的一种解脱法门,但禅宗也像密宗一样,只适合于根基十分成熟的人,如果根基不是十分成熟,即使修持禅宗的修法,也不一定能开悟。因为禅宗里面所讲的,都是后期的证悟方法,而且是很简单的证悟方法。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人,都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上根,不需要加行的修法,上师一传诀窍,就立即可以顿悟,但我们能那样顿悟吗?很难,因为我们的根基不一样。
因此,就像针对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一样,不一样的根基也需要不一样的法门,所以就要传授并修持加行的修法。
虽然在《普贤上师言教》与《慧灯之光》当中,讲过外加行的修法,但藏传佛教非常讲究传承,仅仅依靠自己看书来摸索着进行修持,是修不好的。为什么呢?首先,是在修持之前需要学习;其次更重要的,则是因为传承。
传承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法脉。经由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等传承祖师一代代地传下来的,像河流般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过的清净法脉。在这些法脉当中,包含着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在修行过程中却可以体会到的来自上师们的无形加持,这对我们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修持密法之前,最好能求得一个清净的传承。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机会得到传承,通过看书也可以先了解一些内容,然后打坐进行自我锻炼,但这还算不上是修法。不过,只要能这样坚持,以后一旦能听到真正的传法,就会感到受益匪浅,因此,作为真正的修法,是闻思修三者皆不可分离的。闻,就是听闻佛法,学习佛法的理论;思,就是在听闻之后,不能把所学的理论当成耳边风,什么也不管了,还要对其进行思维;修,就是具体的修行。
为什么要进行修行呢?因为,佛教理论的真实内涵,特别是其中的空性境界,是我们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语言,是由我们的祖先发明的,而我们的祖先都是凡夫俗子,他们的境界始终无法超越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观的范畴,只能了解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而佛的境界却是我们从未见到、从未听到的东西,因而是我们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
既然语言无法表达,那还讲什么空性呢?就像过河需要乘坐渡船,一旦抵达彼岸,就可以放弃渡船一样,通过语言,就可以使我们了解修行的程序,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结果,修行的用处等理论上的概念,这样就便于我们更好地修行,但具体的修法,却只有依靠我们自己。
禅宗有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的“冷暖”,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只有亲身体会过水的冷暖的人,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证悟空性也是一样,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修行,才能亲自去感悟、去领会。
至于修行的最终目的,以前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过,并不是什么很深奥的东西,但为什么还要苦口婆心地讲呢?因为,很多没有经过佛法教育的人,特别是汉地居士,虽然信佛、想修行,但由于不了解真正的佛教理论,因而在修行过程中却失去了学佛的真实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为了使我们这一辈子能过得好一点——挣更多的钱、工作顺利等等,因为即使这一辈子过得再好——生活优裕、环境舒适,但也只是解决了临时的问题。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每一个众生都必须面对的、最根本性的问题——生老病死。
大家都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在迈向衰老、迈向死亡。总有一天,我们会面临死亡。虽然人人都不愿意老、都不愿意死,却不得不日渐苍老,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其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关于这种力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将其解释为上帝或者其他神灵的安排,但佛教却并不这么认为。佛教认为,这就是缘起、业力、因果的作用。因为有了生老病死的因,就必须要产生与其相应的果,这是自然的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衡、无法回避。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烧烧香、磕磕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证悟之后,由于小乘行人认为轮回很苦,所以就结束了自己的生死,再也不重返轮回,而停留在超越轮回的境界当中。这种境界,就像睡觉一样。我们也知道,有的人可以每天睡十几个小时,在很长的睡眠过程中,也能一直不吃不喝。因为睡眠也是一种境界,如果保持在这种境界当中,就可以不吃不喝。当然,小乘阿罗汉的证悟境界要比这个高的多——更完整、更圆满,在这种境界当中,既没有痛苦,也没有生死轮回,但他们也不会度化众生,而始终停留在这种境界当中,这就是小乘的解脱。
大乘菩萨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在解决了生老病死之后,却并不以此为满足,首先想到的,就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度化众生,也要证悟空性。如果自己都没有智慧,未获解脱,都是自身难保的凡夫,又怎么去度化众生呢?所以,首先我们就需要修行,需要证悟空性。
在了解到这些最终目标之后,像我们这些刚刚开始步入大乘道的修行人,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应当以此为目标,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目标。
现在有些人虽然也信佛,但他们学佛的目的,只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生活美满;层次高一点的,就是为了下一世不受苦,不堕地狱等三恶道,能再次投生于人天道,安享各种人天的福报。这些学佛的目的,根本不能叫做学佛,因为这些发心与修法,是与外道共有的。除了佛教以外,通过其他宗教、其他法门,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作为佛教徒,首先就应当端正学佛动机,明确学佛目的。
上述修行目标,并不是像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们能精进修行,就肯定能达到,这是无数先例已经证实过的事实。释迦牟尼佛是第一个成佛的例子,在其之后,印度、汉地、藏地的众多高僧大德不仅自己消除了烦恼痛苦,脱离了生死轮回,同时还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都是从凡夫地开始,经过精勤修道,从而获得成就的。
米拉日巴尊者就是最好的例证。大家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一次,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曾以赞叹的口吻对他说:“您一定是观世音菩萨或者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所以才会取得如此的成就。”岂知米拉日巴尊者却严肃地回答说:“你这样说虽然是想表达对我的恭敬,是对我个人的赞叹,但却是对正法的极大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它能够令一个平凡之人最终成就佛果。”
由此可见,米拉日巴尊者的确是从一名业障深重的凡夫起修,经过黾勉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为藏传佛教当中成就卓著之一代宗师的。不仅仅是米拉日巴尊者,包括所有的高僧大德,甚至释迦牟尼佛都是如此。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初发心时,尚是身处地狱饱受苦痛折磨的众生,他就是在被铁轮旋头的悲惨境遇下,第一次发出了拯救其他众生的菩提心。释迦牟尼佛发愿所度的众生,不是阿弥陀佛发愿所度的净土众生,而是像我们这样的,末法时期刚强难化的娑婆世界众生,这与他当初发愿的恶劣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释迦牟尼佛将自己的见闻告知了我们——他如何从艰难困苦的地狱,走向涅槃寂静之光明——只要我们能遵循佛陀的教诲,仿效佛陀的行为,就一定能获得与佛陀同等的成就。
大家也知道,很多前辈在修行之初的表面显现,比我们现在的业障还显得更为深重,既然成千上万的先辈能够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我们应当有这样的信心和勇气。
无论作什么事情,信心和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信心和勇气,最终将一无所成,学佛修行也是一样。从高僧大德的事迹当中,我们已经找到了必要的信心和勇气,接下来就是模仿效法他们的阶段了。
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千万不能为了个人的解脱,甚至为了今生的安乐去修行,因为,虽然这一生我们获得了学佛、走解脱道的机会,但下一世究竟我们能处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之下,抑或能获得什么样的身体,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倘若今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想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妄想在下一世取得修行的机遇,那是难上加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将来作准备。
人不是纯粹的机器或者物质,而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因而,我们不能只考虑物质层面的,满足肉体的财色名食睡的需求,而不去考虑精神的提升与进化。如果为了肉体的欲望而错过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就是大错特错,这是十分可惜、十分不划算的。因此,我们不能虚度人生,而应当以智慧来作出理性的选择——发誓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修行。只有在慈悲与智慧的滋润下,我们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假如没有智慧与慈悲,只是为了自己的饱暖,为了自己的安逸舒适而生活,佛经当中也讲过,这样的人与畜生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动物也能想办法满足自己的温饱。有些动物在适应恶劣环境,在艰苦中求生存,在抚育后代的能力与天赋方面,甚至连我们人类也自愧不如。因此,我们不能像畜生一样毫无生存目标地白白度日。
有些人认为,人怎么可能跟动物一样呢?人类是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等动物,是操纵整个世界的主宰。其实,如果从动物的角度来看,却并非如此。动物们并不认为人类的生活有多么高级、多么上等,只要有草吃、有水喝,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他们丝毫也不羡慕人类的生活,不像人类一般有永无止境的欲望,有不可抑制的需求。由此可见,一心追求温饱的人与动物的生存意义就是完全等同的。佛经当中甚至认为,从因果的角度而言,由于很多动物以草食为生,不会像人类一般造作很多杀业,因而比人类活得还稍胜一筹。而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往往会造作数之不尽的杀业,因而在结束今生前往后世之际,其所承载的业力比这些动物要沉重成千上万倍。
一言以概之,最有意义的人生,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智悲。
除了人类以外,包括天人在内的其他五道众生,都无法过上有智有悲的生活。只有在智悲双全的基础上进行修行,才能使我们获得解脱,这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有些有钱人认为:我有精美华贵的别墅,有价值不菲的汽车,还有一辈子享之不尽的银行存款,这样的生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我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去学什么佛、去追求什么解脱呢?大可不必!但不知这些人想过没有,你们是否已经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你们能保证自己不衰老、不死亡吗?你们愿意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束手无策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既然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接生老病死的挑战,去推翻生老病死的压迫;既然我们害怕生老病死的威胁,又为什么不去努力、不去思考呢?如果生老病死并不可怕,我们可以置之不顾;如果生老病死无法摧灭,我们也没有必要作出无谓的付出。既然已经知道生老病死的厉害,又掌握了解决生老病死的武器,获得了超越生老病死的良方,我们就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刻苦修行,力图断除生老病死之根。
世间很多人为了避免年老之际因儿女不孝、体力不支而生活无着,便去买大量的保险,留很多的财物以防不测。既然为了衰老都要作出如此的准备,为了来世又怎么能不作准备呢?这是没有道理的!
也许有人会说,来世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为之打算。但是,我们又怎能否定来世的存在呢?稍有智慧的人都应当明白,我们不能仅凭看不到来世就否认它的存在,因为从古至今,不但没有一个人能证明来世不存在,而且我们还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实来世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不能在迷茫当中度过这一生,而应当作出理性的选择。
什么是理性的选择呢?本论认为,我们应当作出的理性选择,就是修持三主要道。仅仅懂得理论还不够,还要切实地进行修持。
而世间人却不会这么认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大家都会绞尽脑汁地去挣钱,以为只要有了钱,就什么问题都不在话下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金钱只能满足物质层面的一些欲望,却不能排除精神上的空虚、恐惧、忧郁与孤独。假设一个人只是生活优裕,算不算获得幸福了呢?不算!因为他的精神是空虚的。反之,有的人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他的精神却是充实的,因为他的精神有了寄托。这种寄托,不是随便找一个就可以的,而应当是准确可靠的,是能够引领我们在轮回的樊笼当中寻求到一条出路的依托。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却得不到精神上的安慰。在中国,每年有二十万人自杀,这些人不是因为饥寒交迫、缺衣少穿,而是因为精神缺乏寄托所导致的孤独症、忧郁症。但我们知道,通过自杀的愚昧手段,根本不能使这些问题一了百了,而只能使下一辈子更糟糕。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则无论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当中,也不会软弱无能地选择自杀。综上所述,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发达,精神生活也要随之而提升,并与之相匹配,倘若二者之间失去了平衡,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务必要寻求解脱。
但是,如果所谓的解脱之路并没有把握,无论怎样修持也不会有丝毫感受,看不到一点修行效果,谁也无法证明其结果,这种玄之又玄的神秘方式又有谁会相信呢?即使被人吹捧上了天,有智慧的人也不会随意盲从。但佛法却是实实在在、有理有据,可以使人亲身体悟的。若能认真地按照佛陀所制定的程序去做,即使修上短短的一个月,也必定会有感受与收效。
现在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暂时的打击,才迫不得已地跨入佛门。由于对佛法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够,虽然刚开始时在修行方面能够保持一定的信心和精进,但如果修持一段时间仍见不到明显的成效,事过境迁之后,就退缩不前,甚至重走老路了。像这样虎头蛇尾的修行,当然不可能有什么体会。这并不是因为佛法本身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修行者自身的原因。
修行是非常讲究次第的,假如次第发生了颠倒,就像电脑程序错乱了一样,是不会按照正常秩序得出正确结果的。现在很多汉地的佛教徒都对西藏的密法情有独衷,对大圆满、大手印等迅速、快捷的即生成就方式青睐有加,却对这些修法的前期准备一无所知。以为只要一修这些法,就能奇迹般地在一两年之内获得成就,从而忽视了前行的修持。有些居士甚至不以为然地说:我的上师开许我可以不修前行。更为可惜的是,有些居士的五加行已经修到了一半,中途却因为所谓的“开许”而停止了加行的修习,但迄今为止,我们却并没有看到这些人获得任何成就。
在此提醒诸位,如果上师开许你可以不修前行,也就是开许你可以不解脱,因为前行所修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解脱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就像农民种庄稼,如果在种子、土壤、水分等条件当中缺少了一两个,就无法获得收成;或者像电脑,如果其系统程序被删除了一两个,就不能正常运行一样。如果缺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佛果决不会从天而降,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决不可能!同样,如果没有修前行,出离心和菩提心也不会自然而然地生起。
所以,我们不能只想修大圆满而不愿意修前行,更不能寄希望于上师开许自己不修加行。修行的程序不能颠倒,加行的过程不能忽略。如果按照佛菩萨的指点进行修行,是一定会有效果的,如果没有看到明显的进步,这只能怪我们的业障太重。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修金刚萨埵百字明。通过金刚萨埵的修法,就可以减轻我们的业障,在此基础上再去修行,就必定能获得成就。
前面也提到过,凡夫往往缺乏远见,其眼光总是非常狭窄,既看不到生命的过去,也看不到轮回的未来,只看到眼前短短的几十年,所以就不会为出离轮回的解脱着想,而只会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当然,想在轮回当中过得好一些,让生活的质量再提高一些,也是无可厚非的,释迦牟尼佛也允许这样,但我们却应当将生存的方式与生存的目标区分开来,决不能将其混为一谈。比如说,住别墅洋房、开宝马奔驰,这并不是生存的目标和意义,而只是一种生存方式而已。如果把这些当作生存的意义,那就太不值得了。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人世间,除了吃喝玩乐以外,还应当做点其他有价值的事情。
这些有价值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在接触到佛法以后,依靠释迦牟尼佛传输给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得以拓展,不会只看到眼前几十年的短暂利益,而是放长目光,制订出长远的修行计划——逐步将凡夫俗子的精神进化为菩萨的智慧,乃至最究竟的佛智。
这里所说的“进化”,不是指达尔文曾提到过的,物种方面的进化,而是指精神层面的进化。假如没有这样的打算,就算修行一辈子,花了数不尽的功夫,也与解脱毫无关联,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虽然《慧灯之光》当中曾反复强调过这一点,但因为我们的习气太重,所以这里再次予以重申,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另外,宗喀巴大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而在宣讲本论之时,还是有必要“老生常谈”一番。
为什么三主要道的第一个是出离心呢?因为,首先我们应当弄清楚,我们今天流转轮回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谁让我们流转轮回的?除了佛教之外,其他世间的学问——包括东方与西方的哲学与科学,都对外面的世界产生过许许多多的怀疑,但却从来没有对自身的存在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比如,笛卡儿认为:“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外面的东西是否存在可以怀疑,但对自己的存在却不能有怀疑,因为“我”在思维,所以“我”必定存在。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要否认自己的存在,但佛陀却并不是这样,他不但否定外境的存在,同时也反过来否定自我的存在。这个观点,是从古印度最原始的宗教直至现代宗教从来没有提出过,也从来不愿怀疑的。不但这些宗教没有对这些问题产生怀疑,而且还通过种种错误的逻辑、理由来证明、推断出“自我的存在”,从而使“自我”的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正因为释迦牟尼佛尚未成佛的时候就对此产生了怀疑,所以才会去观察所谓的“自我”,并由此证悟了“自我”的不存在,从而推翻了长久沉积的我执。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必须要有出离心。令我们流转轮回的主因,既不是上帝、造物主之类的神灵,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偶然,而是我们自己固有的错误观念。从佛教的平台往下看,世间所有的“文明”,都建立在愚昧、错误的基础之上。因为我们从根本上已经错了,所以不想老也得老,不想死也得死,不想病也得病,想要的求之不得,不想要的却不得不去接受,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麻烦。
这些错误观念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最严重的,就是对轮回的贪着、迷恋。尽管大家都清楚地看到轮回中充斥着各种苦痛,却始终执迷不悟,宁可自讨苦吃,也不愿放弃迷惑、放弃轮回,而只想在轮回中过得好一点、健康一点、长寿一点。这些贪执、留恋,就会将我们紧紧地束缚在轮回当中。只有抛弃了这些贪恋之情,才能切断流转轮回的第一个因缘。
也就是说,流转轮回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将吃喝玩乐等等误以为是最终极的人生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死活也不肯丢开而导致的。
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一点:春蚕是怎样被缠在蚕茧当中的呢?是春蚕用自己辛辛苦苦吐出的丝线,将自己关押在自己编织的牢笼之中的。同样,我们也是用自己心里所产生的错误观念,将自己捆绑在自己制造的轮回樊篱之中,并不间断地遭受轮回之苦。
现在应该怎么办呢?既然让我们流转轮回的因素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我们就应当回头往内寻找解决这一切的方法。第一个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出离心。
有人会提出疑问:是否一生起出离心,就必须不管家庭、不管儿女,不管父母,独自一人前往深山去修行呢?
也不一定,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这样要求。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这些长久积存的牵挂,并不是说放就可以放下的,因而很难一刀切。
我们需要把握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将生存目标与生存方式划分开来。只要有了明确的生存目标,只要对修行没有影响,也不会为了生存而去造作恶业,我们就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既有上等的,也有中等与下等的,我们既可以生活得朴素一点,也可以生活得舒适一些。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生存,还是需要去上班挣钱,但无论如何,我们在生存之余,还应当将寻求解脱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一旦能将生存方式与生存目标划分得泾渭分明,在寻求解脱方面就算是培养出了一定的出离心。从此以后,虽然我们尚未彻底远离轮回,还在轮回的红尘当中徘徊,但却对轮回世俗产生了排斥与反感之心,从而与轮回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之后,我们就有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目标——进化心灵,出脱轮回,并进一步去帮助那些惨遭不幸、急需救助的苦难众生。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已经解决了自己的生老病死,所以无需考虑自己的问题。唯一的工作,就是利益众生。从佛教的角度而言,利益众生就是弘法利生——弘扬大乘佛法,利益无边众生。对众生没有利益的法,就不是大乘佛法。凡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利益众生。
如果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的健康长寿,那么通过健身、保健等方法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就不必小题大做地用佛法来解决,因为佛法具有更大的意义,更大的作用,如果以佛法来改善衣食住行等问题,那就太可惜、太浪费了。
真正的出离心培养出来以后,就不会对生活质量有太高的要求,生活过得好,不会以此自满;过得艰苦一点,也不会太在意,唯一不能放弃的目标,就是净化心灵,救度众生。从此以后,我们会更有远见,我们的心胸会更加宽广,会将佛陀所倡导的宽容、和平、祥和、慈爱、平等的氛围带给周围,会不求回报地去帮助他众,消除他们的痛苦。
请大家想一想,在救度他众,与自己过得美满之间,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更高尚、更有意义呢?答案是一清二楚的。这样一来,我们对修行就会更有信心与勇气,自心与轮回之间,也就有了一定的距离。
所谓“距离”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表示从此以后就远离社会、远离人群了呢?并不是这样的。我在《慧灯之光》中曾反反复复地讲过一句话:“大乘菩萨的原则,是既要超越轮回,又不能脱离轮回。”所谓“超越轮回”,是指再也不受轮回的影响,要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所谓“不能脱离轮回 ”,是指不能在解脱以后,就自己一走了之,而要回头去关照、拯救其他众生,让更多的众生明白佛法的道理,让更多的众生走上解脱道,帮更多的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大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要超越轮回,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但又必须不脱离轮回,如果脱离了轮回,那出离轮回的最终意义又何在呢?倘若自己的解脱不能给任何生命带来快乐,这样的解脱又有多大的价值呢?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伟大的思想。
这并不是自吹自擂,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家可以通过各种资料,去查阅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思想,从中便会发现,从古至今全人类的所有思想中,佛的思想是最伟大的,因为佛陀的方法是如此得当,佛陀的理念是如此崇高!这就是在三主要道当中,首先需要学习出离心的原因。
二、论义
(一)序言
下面转入正题,开始讲述《三主要道论》。本论是由宗喀巴大师造颂,堪布索达吉翻译的。
顶礼诸至尊上师!
在造论之前,作者首先顶礼诸位至尊上师。为什么要顶礼上师呢?因为,在讲法、造论、修行等任何善事之前,如果能顶礼上师三宝,则一切后续工作都会顺利吉祥,所以,宗喀巴大师首先在这里恭敬地顶礼诸位上师。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我随己力而宣说”,我随着自己的能力来宣说,能讲到什么程度,就尽量讲到什么程度。
大家应当知道,虽然本论的文字不是很多,但在有限的偈颂当中,却归纳了佛法的所有精华,这是很难得、很珍贵的,我们千万不要轻视,认为以短短的文字不能表达出什么内容。
“欲解脱者之津梁”,所谓“津梁”,是指渡口、码头、港口或者桥梁等等。希求解脱者要踏上解脱道,乘坐佛法的解脱之舟,渡过轮回的苦海,应当在哪一个码头上船呢?本论告诉我们,乘坐解脱之船的码头、渡口,就是出离心。
“诸佛经典精华义”,在诸佛经典当中的精华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说,所有大乘佛法的精髓,就是菩提心。如果丧失了菩提心,大乘佛法就失去了灵魂和活力。菩提心是大乘八万四千法门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没有菩提心,大乘佛法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尸体,因此,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菩提心。
“一切菩萨所赞道”,一切菩萨所称赞的道是什么呢?就是证悟空性的境界。因为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最后都必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彻底断除。
宗喀巴大师在这个偈颂当中所讲的意思就是:我尽量用自己最大的能力,给诸位讲解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的智慧,这就是本论的主要内容。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提醒诸位要专心致志地谛听。
“谛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仅要认真地听闻、思维,消化所听闻的内容,之后也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还要进一步去修。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这次听了三主要道的内容以及具体的修法以后,却并没有进一步思维、修习等等,那我们的法不就白听了吗?这样的讲解、听闻,除了讲经闻法的功德以外,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记得三年前也是在这个房子里,我首先为几十个发愿修持前行的人,传了四个外加行以及皈依、发心的修法,第二年又传了金刚萨埵、曼茶罗、上师瑜伽等等的修法,如今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有些人现在也在场,不知道大家修得究竟怎样了?我想你们一定在很用功地修行吧!
在今天新来的人当中,也有很多真心真意想修行、想解脱的人,大家都迫切地想得到一个口传的、系统的修法,所以我们会专门为这些人安排传讲一套修法,这是仅仅通过看《慧灯之光》等法本所不能获得的。在得到并修完一套完整的修法之后,就有了很好的修行基础,之后就可以随意选择大圆满的修法、禅宗的修法等等。如果我们真的修好了前行,那时就能明显地感觉到修行的突飞猛进。
如果有些人并没有修行的打算,只是想听一听,了解一些佛法的内容,只愿意在平时看看书、念念咒,这就说明机缘还不成熟。只有等以后机缘成熟了以后,我们还可以再传。在修行的问题上,我们非常愿意尽心尽力地去帮助所有的修行人。无条件地去帮助想修行的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
接下来,宗喀巴大师又告诉我们:
“不贪三有之安乐”,所谓“三有”,是指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轮回世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不贪着世间的圆满。
世人一般不会贪着地狱、饿鬼以及旁生三恶道,却往往会贪恋人天的安乐。如果能放弃贪求、沉迷、留恋世间安乐之心,就能生起出离心。
这是论中所要讲述的第一个问题。
“为使暇满身具义” ,这是论中所要讲述的第二个问题。
在人的一生当中,作什么事情才最有意义呢?修持菩提心。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并以此来度化更多的众生作为自己的生存目标,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其他类似挣万贯的家产,享受舒适的生活,博得公众的赞誉等等,都只是暂时的生存方式,在临终的关键时刻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到老都一帆风顺,没有吃过什么苦,没有遇到过什么波折,没有受到过什么打击,世人所羡慕、所追求的一切都应有尽有、无一不备,在他临死的那一天,假如有人问他:今天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顾过去,你认为你这一生的生存价值是什么?在你生命当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他该如何回答呢?他只能苍白而无奈地回答道:我的人生意义,就是一生都过得很好。
这是多么愚昧而荒唐的答案啊!
为什么说他愚昧呢?因为,明明他可以在结束人生,走过中阴界非常陌生的崎岖小径,前往来世之际,能够事先有所准备的,但他却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没有为此作任何准备,而是庸庸碌碌地走过了今世的人生之路。假如他在即将手足无措的关键时刻,仍然心安理得、毫无悔意地回答说:“虽然我没有为以后的生命历程作任何准备,但我却非常幸福地度过了此生,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这就更能证明他的愚昧与无知!
总而言之,最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修持菩提心,不仅自己要超越轮回,获证佛果,更要帮助其他的众生成佛。这种人虽然没有考虑自己,没有以自我为中心,但在帮助其他众生摆脱轮回痛苦的同时,他们自己的痛苦也自行消散了。不但自己没有生老病死,而且还可以度化数不胜数的众生;不但在这一生,而是在今后整个的生命轮回当中,生生世世、永无止境地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如果这都不是生存的意义,还有什么可以成为生存的意义呢?
“勤依佛悦之正道”,佛陀最喜欢的正道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最喜欢、最希望众生能够踏入的正道,就是让众生明白生命轮回的本性。所谓“明白生命轮回的本性”不是别的什么,就是证悟空性。
虽然佛陀也会鼓励诸大菩萨采用布施、持戒、忍辱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利益众生,他自己修行的时候,也会为了填饱老虎、鸽子等普通动物的肚子,使他们不至于饥饿致死,而舍去自己整个的肉体,关于这些内容,在《百业经》、《白莲花传》等经典当中都有相关记载。从这一方面来看,释迦牟尼佛确实是在鞭策诸位后学者能够尽量仿效他当初所行持的六度万行,但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仅仅想要众生吃饱穿暖,而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生命轮回的本来面目,让所有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这是释迦牟尼佛最渴望的。
“具缘者当喜谛听”,具有缘分的人们应当以欢喜之心,高高兴兴地仔细聆听。
(二)出离心——脱离轮回的门径
下面讲述三主要道的第一个——出离心: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在宣讲出离心之前,首先宣说修持出离心的意义,亦即为什么要修出离心。
前面也提到过,有些人虽然生活过得很富裕,却时常会感到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因而也会有修行的愿望;而另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却会不以为然地认为:我有一辈子用之不竭的钱财,住别墅、开名车,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有任何压力与负担,已经过得很好了,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去考虑那么多呢?
虽然你的确是过得很开心、很舒适,但你能避免生老病死的威胁,能躲过生命轮回的种种厄难吗?业力的判官会放过你吗?你能不能阻止生命的轮回延续呢?决不可能!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世间任何一个学科,在试图推翻生命轮回存在的可能性时,终会败下阵来。既然没有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个教派,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否定生命轮回的存在,你为什么还那么目光短浅、头脑简单,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呢?虽然在眼前的几十年间,你该有的都有了,但你的未来有保障吗?如果没有保障,你又凭什么不作准备呢?
所以,本论当中就此说道: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如果没有清净的出离心,就无法消除贪着世间安乐的念头,而一味地去寻求三有轮回的快乐享受,这样就不能找到获得解脱的方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要转变这种贪恋世间享乐的念头,就必须要有出离心,否则,就不能消除这些贪恋与执着,如果有了这样的贪执,就会让我们生生世世流转轮回,永远也不能获得解脱。
如同上述,使我们流转轮回的,不是上帝等别的东西,谁也不能将我们束缚在轮回之中,比如说,即使把一个人关押在戒备森严的监狱里,也只能关住他的肉体,不能控制他的思想,操纵他的心灵,更不能主宰他来世的解脱或去向。无论他来世去往天堂、地狱还是极乐世界,都管不着。任何一个监狱,任何一种法律都是如此。
但有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执着。它不但影响了这一生,而且还破坏了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正是这个潜伏得极其隐蔽的恶魔,将我们紧紧地约束在轮回之中。既然这个贪执恶魔如此十恶不赦,所以,我们这些因贪执世间而遭受束缚的众生,应当将寻求出离作为首要之举。
既然出离心如此重要,大家都愿意修出离心,那么又该如何修持出离心呢?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修持四个外加行当中的第一个——暇满难得,与第二个——寿命无常,最终的结果或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可以削弱或减少对今生的贪执。当然,在尚未彻底证悟空性之前,我们还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但至少可以控制住一些贪执了。此时我们就可以明白,自己以前并不在乎的暇满人身是很难获得的,既然自己获得了这样的人身,就要百般珍惜,而不能碌碌无为地混过,这样就可以促使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不会盲目虚度人生。人是有思维的生命,我们不能让这种思维的能力白白闲置,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思维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当中,都始终挂念着吃吃喝喝、衣食饱暖的低级问题,那就跟畜生没有什么差别了。
通过这样的思维,我们就会寻找到答案,并终究意识到:如果有一个办法不但能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之苦,同时还能救助其他众生摆脱生老病死的折磨,那么,寻找该方法并按照该方法去做,一定是最有意义的。
如果有了这样的感觉,就会情不自禁地开始修行。这就是修持暇满难得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又会思维到:虽然暇满人身来之不易,但这样的人身却不是恒常的,失去人身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当我们知道人身易失难得的道理后,就会加倍努力地修行。
出离心所要求的第一点,就是不过度地留恋世间的生活。为什么要说“不过度地留恋”呢?因为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不可能做到根本不留恋,而只能做到不过度地留恋世间。
什么叫做“过度”呢?过度与不过度的界限在哪里呢?如果我们将生命的一切,都投入到短暂几十年间的吃喝玩乐当中,全身心地为之奋斗,至于解脱不解脱、净化不净化、轮回不轮回都不去考虑,只顾及到自己眼前的狭隘利益,就叫做过度。如果过度地执着、过度地贪恋,人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决不能过度地贪恋世间。
在修持暇满难得与死亡无常之后,我们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会发现生命的意义,会更加勤奋地去发挥人生的价值。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修持因果无欺与轮回痛苦,则可以断除对后世的贪执。
因果规律是一种自然的法则,虽然我们看不见因果之间的关系,但谁也无法否认因果的存在。比如说,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 射线等电磁波,也是肉眼看不见,双手摸不到的东西,但我们能抹杀移动电话的功能,能无视收音机、电视机的作用,能放弃它们在通讯、遥感、空间控测、军事应用、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吗?不能。由此可知,有些看不见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感觉不到而已,但并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同样,虽然薄地凡夫看不到因果之间的关联,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却是千真万确、永不改变的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任何评价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一点。如果能相信这一点,我们的行为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规范,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会偷偷去造作杀盗淫妄等伤天害理之事了。
虽然世间的法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表面行为,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一般不会明目张胆地去做违法的事情,但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们能保证自己丝毫也不去做非法之事吗?这就很难说了。之所以我们胆敢如此,就是不相信因果所导致的。如果相信因果,则无论人前人后,我们都不敢去造作恶业的。
在相信因果,畏惧因果之后,就要修持轮回痛苦。
关于轮回的痛苦,在以前的《慧灯之光》当中已经讲过,以后在讲具体修法的时候也会再次讲述,所以此处不必重复。
在修习轮回痛苦之后,就可以断除对来世的贪恋。为什么可以断除呢?因为,在没有观修轮回痛苦之前,我们往往不会认识到轮回的痛苦,甚至会有“如果我来世可以变成天人,那该多好啊” “如果我来世可以变成有钱人,那该多好啊”的观念,但在修习轮回痛苦之后,这些观念就会彻底消失,我们就会清醒地知道:虽然相对来说,轮回当中也有比较好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轮回三界六道都充满了痛苦,即使得到一个天人的身体,也没有多大意思,也终究会面临死堕之苦,仍然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所以我必须超越六道轮回。此时此刻,我们的出离心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
以上所讲,就是修持出离心的方法。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这几句话特别重要。时常有人会问:我已经修了多少多少遍加行,算不算过关了呢?修习加行究竟怎么样才算达标呢?加行合格的标准,不是以修习时间的长短和次数多少来界定的,无论修持几个月也好,修持几年也好,只要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就可以算是合格了。那么,这个标准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宗喀巴大师在此告诉我们: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在修好上述四个外加行以后,即使在刹那之间,也不会对世间凡夫最想望、最欣羡的名利、享乐等各种轮回福德生起羡慕之心,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只是生存的方法而已。
作为修行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法都可以,我们不需要为了证明自己是舍弃世间的修行人,而强迫自己去接受缺吃少穿、沿街行乞等自己身心都不愿承受的折磨。既可以过得舒适一些,也可以过得俭朴一点,无论过得好坏都没有太大问题,但必须明白的是:即使过得再好,也终究会如同梦境般一去不复返,无论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任何价值,最后不会留下什么好的东西;反之,如果过得简单一点、朴素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可以避免浪费,可以把节约下来的很多东西用来帮助别人解决燃眉之急,这样不是更好、更有意义吗?所以,这只是生存的方法,而不是生存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行。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过分地羡慕他人,而只会关注自己的修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生活十分奢侈的时候,不但不会羡慕他,而且会对他生起同情的感觉:虽然他过得这么好,但却在这方面投入了毕生的精力。这些别墅、名车等等是他花费了无数心血,浪费了大量时间所换得的。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却只能换来微乎其微的回报,他是多么的可怜啊!我不能选择这样的生活,名车、名房有也可以,没有也不在乎,即使过得平淡一点,只要没有被逼到穷困潦倒的地步,我一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如果能有这样的心态,就不会羡慕这些东西。
不羡慕并不意味着消极,我们不能因为不想有名车、名房等等,就既不工作,也不作任何事情,整天无所事事、懈怠懒惰,漫无目的地过一天算一天,而是要树立起更远大、更崇高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不断努力。
这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究竟是什么呢?本论就此讲到:
“日夜欲求得解脱”,日日夜夜都专心专意地盼望着能获得解脱。这并不是说,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所有念头,都只是向往解脱、希求解脱,任何与解脱无关的事都不能涉及,这样谁都做不到。但所有重大、关键的选择,都必须围绕在解脱周围,以解脱为中心。时时刻刻都向往解脱,而不去羡慕世俗人所追求的名利等等。
如果能有这样的境界,即使只修了几天的外加行,也算是达到标准,获得了修习外加行的结果;如果没有这样的效果,哪怕修了十年、二十年,外加行也没有达到预计的标准,所以也不能算是修完了。
以后我们不需要去询问别人“我的外加行修完了吗?”,只需问问我们自己,我是否还在羡慕和追求世间的安乐与圆满?我的生活与事业重点是否放在了寻求解脱方面?我是否还将重点放在现世生活上面?我是否还在把生存方式当成生存目标?根据这些答案,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尚处于什么阶段。如果能很明确地回答道:虽然我的肉体还不能脱离世俗红尘,但我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我不再沉湎于世俗的生活方式,而是一心一意地期盼解脱。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已经修好了外加行。
“尔时已生出离心”在那个时候,就算是已经生起了出离之心。
我在《慧灯之光》当中也讲过,在“出”和“离”当中,必须包含两个要点:第一个,不追求世间的圆满;第二个,是寻求解脱。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追求世间圆满只是出离心的一半,而不是出离心的整体。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出离心。如果仅仅不追求世间圆满,但在其他方面也没有任何追求,终日游手好闲、苟且偷生,那有什么意义呢?本来以前在工作、生活方面都很积极、很努力,如今连这些也放弃了,不但不能通过修行来获取解脱、度化他众,连自己的生活来源都没有保证,这不是消极、颓废的表现吗?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些消极的东西错当成出离心。
佛教对积极与消极的诠释与世间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世间人往往以为自己是积极的,但佛教却认为他们很消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努力的方向,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至于未来的长远利益,生命与心灵的净化与提升,他们却没有作任何计划、准备、努力,所以说他们是消极的;而佛教徒却与此截然相反,我们有了更崇高的长远计划,有了更光明的远景目标,就是自度度他——在利益自己的同时救度他众,并为此而不惜一切代价。在此当中,没有丝毫的消极成分,其中所有的,都是积极向上、高尚无我的利他行为,这难道不是更积极的吗?只要我们按照这种要求去做,我们的人生就是积极奋发的人生。
现在有很多人做事很极端,有的人根本不去想解脱不解脱的问题,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物质生活当中;而有的人恰恰相反,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根本协调不好工作、生活与修行的关系,将工作、生活与修行视为完全对立的矛盾体,一旦二者发生冲突,就会感情冲动而辞去工作、拆散家庭,到寺院出家或专职修行,最后又因思想准备不足而后悔。这样意气用事的结果,就会让家人、同事、朋友乃至其他人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印象,破坏佛教徒的形象,让世人对佛教徒看不顺眼,因此,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好世间与出世间的关系。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出家或专职学佛。如果真的有菩提心,有正知正见,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能选择出家当然是最好的,作为家人与社会也应该予以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自己认为某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就可以勇敢地去做,谁也不能对此加以阻拦。
从一般佛教徒的角度而言,世间与出世间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工作、家务、事业与学佛之间并没有矛盾。如果发生了冲突,也只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没有协调好其间的关系,而不是佛教的原因,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制定在家人必须放弃世间去学佛的要求;对于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高层修行人来说,世间与出世间才是相互对立的,这样的修行人不会参与世间的事务,只能纯粹地去修行。如果从这种高度来要求,就不能去做世间的工作,但我们属于这种层次的修行人吗?我想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吧!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他的弟子当中也有很多公务繁忙、俗事缠身的国王、大臣、商人等等,释迦牟尼佛为他们安排了相应的法门,让他们在管理天下、经营买卖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兼顾修行,双方都没有受到影响。既然在修行的同时都能治理好一个大国的国政,一个小小的家庭又怎么会处理不好呢?肯定可以处理好!因此,在出离心方面,我们不能有这样的误解,不能够走极端。
当出离心慢慢修出来以后,如果真的不想再参与世俗事务,也可以考虑出家,但还是要与亲友商议,最好是在父母家人同意的前提下,毫无后顾之忧地出家。现在有些人的出家,给父母、家人以及朋友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打击,虽然他们自己从此可以无牵无挂地修行了,但对他人却是很残忍的事情。作为修行人,我们还是要将这些事情安排好。
总而言之,作为学佛人,就是要稳稳重重、脚踏实地去作,只有这样,才有成功的把握。
(三)菩提心——大乘的灵魂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虽然在见解、修法、行为和结果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具备菩提心。
一般说来,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的南传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流传于汉地与藏地的汉传与藏传佛教,则属于大乘佛教。既然属于大乘佛教,就应当具备菩提心,而不能丧失菩提心。
比如说,净土宗与禅宗,是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教派,但如果在念佛与参禅过程中缺乏了菩提心,就不能成为大乘的法,有大乘之名却无大乘之实,因为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的。
同样,比如说,供曼茶罗究竟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呢?有些人认为,供曼茶罗不可能是小乘法,因为它属于密乘的修法,故而理所当然属于大乘法。甚至也许有人以为,用金银珠宝等上乘物品所供的曼茶罗就是大乘法;用大米、青稞等粮食与沙砾等劣质物品所供的曼茶罗就是小乘法。
但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既不在于所修的是什么法,也不在于供曼茶罗所用供品的档次优劣,而是取决于修法的动机。如果有人在供曼茶罗的时候发愿:但愿以此功德,能够令一切众生与我同时成佛。有了这样的发心,就算得上是大乘佛法;否则,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供曼茶罗,就只能算是小乘法。
同样,几乎所有的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基本上每一天大家都要以礼拜、供灯、供水、供花等方式来供佛。这些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呢?如果在供佛之际,我们的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那么就算得上是大乘法;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供佛,就是小乘法。依此类推,平时的念诵佛经、烧香拜佛等等,也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摄持。只有有了菩提心,才能修持大乘的显宗和密宗;反之,一旦缺少了菩提心,大乘显宗和密宗的修法就根本无法修持。在没有菩提心的前提下,只能修世间法。稍好一点,也只能修持小乘佛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菩提心的修法,一定要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关键的。
虽然我在《慧灯之光》中曾反反复复地提到这一点,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次提醒,并鼓励大家修菩提心。既然我们自称为大乘的修行者,就必须深刻牢记并再三串习大乘的入门之法——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呢?有些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行持善法,比如放生、布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身于扶贫、救灾等慈善公益福利事业等等,就是利益他众的菩提心。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普贤上师言教》以及《慧灯之光》中,也宣说过菩提心的定义。作为菩提心,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如果不具备,就算不上是菩提心。比如,根本不信佛的外道或者无信仰者去布施财产、亲自照顾病人、帮助他人等等,其发心就不但不是菩提心,而且离菩提心还差得很远。
那么,究竟具有什么条件,才算是菩提心呢?第一个,要有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所谓“慈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每一个众生不但今生能获得幸福,而且在乃至菩提间的所有轮回当中,都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快乐。这不是口头上的宣言,而是发自骨子里面的真情实感;所谓“悲心”,就是从心灵深处真诚地希望每一个众生在乃至菩提间的所有生命轮回当中,不遭遇任何痛苦,远离一切痛苦。慈悲心的对象,不仅仅是自己的亲友,也包括自己的仇敌;不是指一个村落、一个国家,或者仅仅是人类,而是包括六道众生在内的所有生命。如果对他们都能一视同仁,做到像平时我们祝愿自己能永远幸福快乐,永不遭遇痛苦那样迫切的程度,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心。
这其中所包含的平等理念,是释迦牟尼佛特有的伟大思想。在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文化、任何教派的各种思想当中,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对每一个众生生起平等的慈悲心,是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
既然我们希望所有的众生都永远快乐、不受痛苦,就应该为此而付出实际的行动,就要往这个方面去努力。在大乘佛教中,这些实际行动被称为六度,也即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的基础是慈心与悲心,在此基础上,才能真实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波罗蜜多。如果缺乏慈悲心,六波罗蜜多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
为什么为了一切众生的幸福就必须要成佛呢?因为,现在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能力非常有限,不要说度化无穷无尽的众生,即使想让身边仅有的几个亲人,比如有些顽固不化的父母去信佛、念佛等等,我们都无能为力,又何谈度化呢?由此可见,虽然我们可以想象得十分美妙——要发菩提心!要度化一切众生!但自己的实际能力却十分有限,这些宏伟而远大的目标离我们尚有一段距离。缩短这一距离的方式,便是修行。通过修行,就能成佛,一旦成佛,就具备了度化众生的能力。
不管是释迦牟尼佛,还是法王如意宝,所有的先辈都告诉我们,要想度化众生,首先自己必须获得一定的成就。如果自己尚未成就,还像其他众生一样自身难保,仍在六道轮回中徘徊,又怎么去度化对方呢?因此,只有在获得一定成就,并具有相应能力以后,才能实现度化众生的目标。
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就呢?成就的最高层次,就是成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佛果,这是最顶点的、至高无上的成就。一旦成就这样的佛果,从此以后的唯一工作,就是度化众生,亦即让一切众生了知生死轮回,令其通达如何从轮回中寻求解脱之路,并最终顺利地迈向解脱。
我们不要以为,在成佛以后,就可以挣很多钱,就能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穷之人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年老的人能够老有所养,让身患重病之人能够痊愈康复,就是成佛以后的事业。虽然大乘佛教也不排斥这些作法,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却并不是这些。我们可以想象,即使自己能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变得很富有,又能怎样呢?仅仅解决了生活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吗?就没有痛苦了吗?决非如此!这只是解决了暂时的问题,却没有根除更为可怕的生老病死之苦。
因此,我们不应以狭窄的目光来盯住眼前的暂时问题,而应具有一定的远见,尽力从根源上断除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一旦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只要能具备成佛的决心,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现在不能立刻成佛,立刻去度化众生,但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这就是菩提心的内涵。
因此,菩提心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因为它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某一狭小范围内的生命,也不是为了解决他们的温饱等暂时性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所有生命生老病死的根本性问题。我们所发的菩提心,就应该是这样的菩提心。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这种思想如此伟大、如此崇高,我们又能否抵达这一目标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诸位佛陀以及高僧大德等成就者们也不是天生的成就者,他们都是从凡夫开始起修的。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米拉日巴尊者,他也是从一个平平凡凡、罪业深重的人起修,因为相信因果,相信佛陀所指点的成佛之路,并能以坚定的信心和胆识勇往直前、决不回头,所以最终获得了成功。在印度、汉地以及藏地,只要有大乘佛教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也应该能够做到,只要我们能模仿他们的作法,追寻他们的足迹,就一定能获得与他们同样的成果。总而言之,成佛的机会是绝对存在的。
我们不要把菩提心简单地想象成世间的慈善福利事业,要知道,菩提心的两个条件都十分伟大,这并不是世间的慈善所能企及的。
我们怎样才能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只要有了这样的方法,就能令这种观念融入内心,就一定能达到成佛的目标。
我在《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今天也再一次建议大家,在没有生起菩提心之前,就不要急功近利地做修大圆满、修禅宗法门的打算,而应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菩提心的修持上来,因为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灵魂与生命。
怎样才算是有了菩提心呢?前面已经介绍了菩提心的两个条件,所以不用问其他人,我们只需扪心自问。只要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自己就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反之,如果没有具备两个条件,就没有菩提心。既然没有菩提心,就失去了大乘佛法的灵魂与生命,这样一来,我们的所谓修法还能剩下什么呢?就像失去了灵魂与生命的行尸走肉一般!
因此,虽然大乘禅宗、生圆次第等等是非常殊胜的修法,但对于根本不具备大乘佛法基础的我们而言,又能修什么禅宗、修什么大圆满呢?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所有的修行都必须讲究一定的次第,如果次第被打乱了,修行就无法成功。所以,我们务必要修菩提心。
这些观点的根据,都来源于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如果释迦牟尼佛说的对,我所说的就不会错;如果释迦牟尼佛说的不正确,我所说的也就错了。在佛法的问题上,谁也不敢信口开河,随意篡改释迦牟尼佛的片言只语。但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不会有错。因为这些都是有根有据的,都是由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的亲身经历来证实过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真实地走到了佛陀所说的尽头,并亲自体验和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
因此,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应当怎样修持菩提心呢?昨天我们也讲过,四个外加行是菩提心最关键的基础。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修持外加行,整天心中所挂念的,都是自己的享受安乐;脑子里所想的,都是如何挣到更多的存款。已经有了汽车,还想得到更高档、更新款的;已经有了房子,还想得到更宽敞、更豪华的……既然如此,我们还能再去考虑众生的事情吗?还能想到什么度化众生吗?决不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想解脱,又怎么会去考虑众生的解脱呢?所以,修菩提心的前提,就是适当地放下对世间的贪着。
前面也讲过,我们都是凡夫,不可能一开始就放下一切执着、一切贪心,佛陀也没有这样要求我们,那是最后的事情。在人生有限的几十年当中,即使过得比较优越,佛也不会反对,但如果仅仅为了这一点,就付出巨大的代价,投入毕生的精力,那就不划算、不值得了。所以,我们可以让生活过得简单、朴素一点,将剩余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考虑自己与众生的解脱。把珍贵的时间花在修行上——修出离心、修菩提心,才算得上是没有荒废人生。
如前所述,中国每年有二十万人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自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穷得吃不起饭,生活难以为继,而是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高度的生活压力,他们脆弱的神经承受不起这样的逼迫,所以选择了自杀。虽然这是很愚昧的作法,但凡夫人本来就愚昧,他们想不出别的办法,就只有选择一死了之。
我们现在就是要明白,生活质量的高低只是生存的方式而已,人生还有更重要的远大目标,这些鸡毛蒜皮的区区小事不值得我们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如果心中有了菩提心,哪怕生活得十分艰苦,也会过得很快乐、很轻松。这是每个具备菩提心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既然人有聪慧的大脑,有思维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发挥自己的功能,要着眼于更深层、更远大的目标。所以,我们应当树立起菩提心的观念,应当将佛陀灌输给我们的,具有平等、宽容、和平等伟大思想内涵的菩提心,作为生存的目标、人生的意义。从此以后,我们在世间就不会活得很劳累、很辛苦;更重要的是,从今以后,我们就有了正确、伟大、崇高的人生目标。由此可见,佛教不但不是消极的,而且还是十分积极的。
在了解到菩提心的殊胜之处以后,很多人都会对菩提心生起欣羡、向往之情。那么,怎样能具有这样的菩提心呢?怎样能缩短与菩提心的距离,而尽量去靠近菩提心呢?
具体的方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已经讲过,《慧灯之光》中就说得更为详细,很多前者没有交待的细节,后者都有了清楚的说明。你们只需将二者彼此对照,互为补充,就能得到一个极为完整的修法,所以今天无需广讲。总的来说,就是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这些修法既不是我发现的,也不是某人胡编乱造杜撰出来的,这都是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以及修行到最高顶点的历代高僧大德们,将自己在修行当中的心路历程,完完全全地告知后人,从而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
虽然我们现在也有一定的慈悲心,但这样的慈悲心还远远不够。首先,我们目前所有的慈悲心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自己的父母亲友,即使范围再广一点,也最多就是几十或者几百个人而已,所以还谈不上平等;另外,虽然我们现在也希望自己的亲友能获得幸福——工作顺利、衣食无忧、心想事成……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能过上好日子;自己平时为了父母儿女的健康、长寿等所谓“幸福”,也付出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却没有往更深的层次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更没有为他们的解脱做过任何努力。所以,现在我们就应当重视菩提心的修法,并竭力使自己能培养出真正的菩提心。
前面我们已经讲述了菩提心的概论,下面开始讲论典的内容:
为什么在已经具备出离心的基础上,还要修持菩提心呢?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这四句,就是要修持菩提心的原因。如果出离心修得非常好,却没有菩提心,这样的修行就会朝着自己解脱的方向发展,因为在有了出离心以后,就必定会修行,而且会修持解脱道,但却只会前往声缘阿罗汉的方向,而不会往成佛的目标迈进。这样一来,就不能品尝菩提果之大乐了。
所谓“菩提乐”,是指成佛后的快乐。虽然在成佛之后不会有分别念,因而也没有世间人所认为的快乐,但由于远离了一切痛苦,所以也称之为快乐。
前面也讲过,此处有必要再次重复一下,修行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比如说,我们都认为,上班挣钱是必须的,如果不挣钱,就会缺衣少食,生存就会面临威胁,因而我们必须去挣钱。这是公众的一致看法。
但我们必须知道,与上班挣钱相比,我们更需要修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还处于轮回之中,如果不解脱,将来必然会经历无数次生老病死的痛苦。哪怕一个人只活十年或者五年,在来不及衰老的时候就已经死亡,但即使在这短暂的人生当中,也会饱受生、病、死苦。对于每一位众生而言,在漫长的轮回之中,都将经受成千上万次的生老病死,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我们该不该作好充分的准备呢?今生暂时的饥渴寒冷,与无穷无尽的轮回之苦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由此可见,修行比挣钱重要得多!我们需要生存的能力,但我们更需要修行!
我们往往在身体比较健康,工作比较顺利,身心没有遭受沉重打击的情况下,会认为人生很美满,所以也不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但在面临某些致命打击,或随着年龄逐步迈向衰老,在即将面对死神召唤之际,就会猛然意识到:原来人生并不是像自己原来所想象的那样完美,其中也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痛苦,在面对这些痛苦的时候,科学、哲学等学问根本就用不上,这已经不是世间学科所能解决的范围了。不仅这些学问无能为力,包括世间人所崇拜、向往的金钱、权力、名利等等,都无能为力。
对于寿数穷尽的人来说,即使找到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即使遇到医术最高明的扁鹊华佗,也不能起死回生。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人依靠药物可以彻底地解决病痛之苦,并长生不老地活到今天。对他们而言,唯一的拯救之方、救命之草,就是以前通过修行所获得的修证。有无修证境界的人在面对生老病死之苦的时候,是迥然不同的。虽然释迦牟尼佛与众多成就者也会在表面上示现圆寂、死亡,但实际上他们却能自由自在地来去,虽然你们所见所闻的不多,但我们却亲自见闻了很多这样的事实,从这些成就者面对生老病死的事情上,就能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彻彻底底的自由。既然我们有了能获取自由的条件,为什么不为自由而努力,不去争取这样的自由呢?因此,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修行,是我们既无法抗拒,也找不到理由来推脱的。
我们需要生存,但我们更需要解脱!
如果要解脱,就必须要修行,千万不能不把修行当成一回事,只是在有空的时候才打打坐、念念经,没有空的时候就得过且过,而应该将修行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这样在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才会有所收获。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都是赤条条地来,两手空空地去,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也不可能带走一分一文,在命归黄泉之际,带走的既不是银行的存款、豪华的别墅、名贵的汽车,也不是亲密的伴侣、慈祥的父母、心爱的子女,能够跟随我们来,并伴着我们去的,只有修行以及通过修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如此,而且也只有它们,才能挽救我们的生生世世, 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佛教徒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的说法,我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都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一切都是定数,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学佛呢?学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吗?因此,为了打破这些观念,为了超越这些因缘,我们就必须修行。
下面言归正传,继续宣讲论文。
说一千、道一万,总而言之,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以上四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就只能成为小乘的阿罗汉,而不能成为大乘的菩萨,所以我们必须修菩提心。
既然如此,那么,菩提心的修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加行的修法就是思维,并通过思维来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比如禅宗讲究“无念”——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思维;虽然在密宗的不同层次中,最后也有与禅宗相近或者完全一致的修法,但密宗并没有一开始就要求不思善、不思恶,而是要求在刚开始时要去思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非常粗大的习气,如果不改变这些习气,就无法进一步修行。
当然,在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下,有些根基非常成熟的,类似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人也会开悟。一旦能够开悟,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这样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也许在几千或者几万人当中,才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幸运者,我们自己是否属于这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呢?这就很难说了,因此,我们要保守一点,要从最低的阶层往上走,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思维,从而改变以前的错误观念。
什么是错误观念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常、乐、我、净这四个念头,就属于错误的念头。一般说来,凡夫的无常观是十分薄弱的,我们一向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绝对可以活到明年、后年,或者可以活十年、二十年,从来就不去思考我是否能活到明年,下一个月我是否还活在人间,这件事情在我有生之年能否做完,虽然对这一切,我们都没有任何把握,但我们却仍然自欺欺人地固守这些错误的想法。
正是这些错误观念,才使我们耽误了很多一去不复返的时间,错过了许多不可多得的机会;正是这些错误观念,才使我们有了烦恼,从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业,并因此而流转轮回,无从解脱。如果一直保留这些错误观念,而不将其推翻,除非我们能够当下证悟,否则就无法真正修持解脱道。
所以,我们就是要这样思维、思维、再思维,这样思维有什么用呢?因为,我们现有的精神或者意识,是既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的,这是它特有的功能。如果我们想让它学好,就要通过思维来让它明白道理,消除以前所有的,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没有从更深层次去思维的,诸如“一切都是恒常的!”,“我不会死!”,“我是幸福的!快乐的!毫无痛苦的……”简单想法,让它明白“寿命是无常的”,“轮回是痛苦的”,“自我是不存在的”等等的道理, 在它明白以后,就会自觉自愿地去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才会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思为猛烈四瀑冲” 这句话,是讲人生的痛苦。
虽然“四瀑”的含义可以有几种解释,但此处简单来说,就是指生老病死四大河流,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四大痛苦。上至高官富豪,下至庶民百姓,所有人都处于这四大河流之中,都必须承受四瀑的惊涛骇浪之冲击。
人类的基本痛苦,是在生、老、病、死四大痛苦的基础上,再加上求不得、不欲临、爱别离、怨憎会这四个痛苦,这样就有八种痛苦。
什么是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呢?我们都知道,无论有钱、有权的人也好,还是有智慧、有势力的人也好,谁也不能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想不遇到什么,就可以避免什么。每个人都是想要的求之而不得,不想要的抛之而不去。其中前者即为求不得苦,后者则为不欲临苦。
另外,我们不愿与之分开的亲人,却终究要分手,就是爱别离苦;我们不想遇到的仇敌,却难免会碰头,即是怨憎会苦。
以上八苦,就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痛苦。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慧,任何人都会面临这八种基本痛苦,这是人类共同的痛苦。
每一个人都不例外,即使这一世平平安安,谁能保证死后的下一世也能安安稳稳呢?即使年轻时无忧无虑,谁又能躲过衰老的台阶、死亡的门槛呢?
既然身处善趣的人类都有如此之苦,那么三恶道的众生就更是苦不堪言了。
由此可知,六道的所有众生都处于痛苦之中。
现在有些有钱人既傲慢又愚蠢,始终简单地认为:“我是有钱人”,“我永远都会有钱”,“什么事都可以用钱来解决”,既不反思自己的过去,更不考虑自己的将来,只是以短浅、简单的目光去看待一切,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但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钱决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佛教的制高点上去思维。
世俗人也会这样认为,即使自己平庸无能,但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就可以拥有宽广的视野,就能看得很远,就能看出很多以前所看不到的东西。同样,如果能从佛的视点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就能高瞻远瞩,发现许多前所未闻的境界。
首先要思维的,就是众生的痛苦。
比如说,大街上随便的某一个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他吃得好、穿的好,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有何压力,有何痛苦,但如果往后推,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又会怎样呢?他会永远保持今天的状况吗?不可能!总有一天他会衰老,会死亡,会经过中阴恐怖而孤独无助的阶段,如果没有修行,他终究会堕入地狱、恶鬼道,会变牛作马,到那时,他还会如此快乐吗?这样思维之后,我们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轮回痛苦就能有所体会,而不会再有前面所讲的某些有钱人的愚蠢想法了。
“难挡业索紧束缚”,每个人都有前世与今生所造的业力,这些由自己所造的业力,像绳索一般将我们紧紧地束缚在轮回当中,谁也无法阻挡。
“困于我执铁网内”,所谓“我执”,是指我们对自我的执着。这个执着,就像钢丝所编成的铁网一样,是分外坚固与牢实的,而不像一般的渔网可以轻易地弄破。作为流转轮回的众生之一,我们早就落入了我执的坚实之网当中。
“无明黑暗所笼罩”,每一个众生都有无明,无明的黑暗笼罩了整个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陷入了漆黑的深渊。只有佛陀的智慧之光,才能驱散这份幽暗。除此之外,世间的任何知识、文明,都无法将其消除。
因为我们很愚昧,不知道如何取舍,该做的兴味索然,不该做的却乐此不疲,从而导致了这些不愿接受的结果。
平时为什么我们必须去面对很多自己不愿面对的事情呢?这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上帝等造物主给我们安排的,这些都是愚昧无知的下场。因为愚昧,使我们种下了这些结果的因,所以必然会感受由这些因所产生的果实。有因就必然有果,这是自然的规律。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辗转投生三有中”,众生反反复复、不由自主地投生于三有,这次生命结束之后,还有下一次生命;下次生命完结之后,还有再下一次的生命。世世代代都在轮回中辗转徘徊,永无出头之日。当然,如果轮回当中始终无忧无虑,那么既便永世无穷地流转轮回也无所谓,但轮回中却并不美满,而是充斥着难以承受的种种磨难,所以极其痛苦。
“不断感受三大苦”,三大苦的第一苦,是“苦苦”,就是我们能感觉到的生老病死等等痛苦。因为这些痛苦十分明显,哪怕是小至蚂蚁、蚯蚓之类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够感受到,是大家一致认同的痛苦,所以称之为“苦苦”;
三大苦的第二苦,是“变苦”,就是我们尚未感觉道,而由佛陀特意提醒告知我们的痛苦,也即世俗人心目中的所谓“快乐”。虽然这些看似快乐,但这些快乐却并不是永恒的,总有结束的一天,当这些快乐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惆怅、颓丧,甚至苦闷至极而不可自拔。
比如说,当孝顺的儿女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很幸福、很温暖、很安全,所以希望能与父母永不分离,但这种团聚却不会维持到永远,总有一天,年老的父母会相继离世。在父母弥留之际,父母儿女都会承受痛彻心肺的分离之苦。为什么此时会感到痛苦呢?这就是以往的幸福感所带来的后遗症。正是因为有了往日的幸福,才会感受到后来的痛苦;如果之前没有相聚的幸福,大家平平淡淡,甚至形同陌路,其后也就不会有痛苦。也就是说,这些痛苦的源泉,就是先前的所谓“幸福”。如果用长远的目光去审视这些所谓的幸福,不但不是什么幸福,反而成了一种痛苦,所以称之为“变苦”;
三大苦的第三苦,是“行苦”。为何称为行苦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身体等等,都是与烦恼共存的有漏法。凡是有漏法,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痛苦,都是痛苦之因,故而称为“行苦”。
所以,在轮回当中,充满了上述形形色色的痛苦,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轮回是痛苦的。
在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轮回是幸福美满、快乐无比的。但务必认识到,在昙花一现的快乐之后,将会出现漫长而又难忍的痛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六道众生都处于惨不忍睹的状态,而这些正在遭受痛苦煎熬的众生,都曾是对我们恩深似海的父母。虽然我们在一生当中只有一对父母,但如果往回看就会发现,从没有边际的轮回之始直至现世,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难以计数的生命始末,都经历了无数次投生与死亡,在这些无边无际的过程当中,又有哪一个轮回众生没有做过自己的父母呢?因此,包括蚂蚁、蚯蚓、蚊子在内的每一个众生,都作过自己的父母。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是知母。
具体的修法,在《慧灯之光》当中已经讲过多次,所以此处无需再讲。
为什么要修知母呢?因为,如果不修知母,我们就没有责任感。比如,大街上有人因为车祸等等而受伤,很多人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感受,只是意识到这里发生了交通事故而已。因为平时看到的交通事故很多,所以大家都司空见惯,只会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而不会拼命地去抢救伤者,但如果知道受伤的当事人是自己的家人,我们立即就会感到悲伤、难过,并想尽一切办法去救治伤者。
我们就是这么偏私,当这些众生在做自己父母的时候,我们会对他们产生亲密的感受,并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痛苦,但在投生于下一世的时候,无明使我们忘却了前世的父母双亲,所以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如果有人指着一条蚯蚓并告诉别人:“它曾经是我的父母!”很多人都会觉得荒唐可笑,但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现在通过观修知母,我们就能具备责任感,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尽心竭力地度化他们!”这样就有了菩提心的基础。
那么,该怎样去度化他们呢?首先我们自己必须获得成就,必须成佛,这就需要去寻找解脱之路。这样一来,就具备了完整圆满的菩提心。
虽然这次没有宣讲具体的修法,只是介绍了一个菩提道的见解,其中的内容大家都比较容易全盘接受,但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还需要身体力行地去修。如果不修,就永远不会有收获与进步,就永远与解脱相隔万里。纵然面临着种种生活压力,但也不能放弃修行。有些人会想:我现在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开身,等到退休以后,一定好好修行。但谁能保证自己能活到那个时候?谁又能保证到时候一定有时间呢?此时不修,待到何时?
我们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如果能从中抽出一两个小时,其余的时间用来做世间法,应该完全足够了。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维持生存。学佛的人就应该本本分分、认认真真地去修。
目前汉地居士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喜欢讲神通,比如什么神奇的梦境啊、自己看到什么佛菩萨啊等等,一门心思地去追求这些“境界”。但是,即便今天有个人可以从这个大厦的二十九层楼飞到对面的楼上去,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跟着他一起飞过去吗?即使飞过去,又怎么样呢?能解决我们的生老病死吗?不可能的!像我们这样的人要见到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佛为我们指定的路,是稳固、踏实、符合实际的路,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地沿着这条路去走。
虽然在修行过程中会自然出现一些神通,我们也不排斥这些神通,即使产生了神通,我们也不要理会、不要在乎,因为神通永远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外道会有神通,中阴界的众生也会有神通,甚至饿鬼道的可怜众生都有神通,但他们都没有获得解脱。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安全、可靠、准确的脱离轮回之路。这样的解脱之路不是依靠神通,而是要用佛陀,以及已经穿越了这条路的修行人所传授给我们的智慧来指引。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都神神道道的,居士们聚在一起既不讲佛教的见解,也不讲出离心、菩提心修得如何,怎么样可以获得解脱,而是今天说这个人有神通,明天说那个人梦见过佛菩萨,不仅其他人会认为佛教就是迷信,而且自己也会离解脱越来越远,因此,我们一定要改掉这些习气,珍惜这些修法,要有条不紊地去修。
学佛人首先所需要的,就是虔诚、单纯、纯洁的,不能以其他神通之类的东西所动摇的稳固之心。只有始终保持这种心态的人,才能学佛、才能成就。
“是故当发殊胜心”,因此,我们就应当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修菩提心,其他的修法还用不用修呢?
在此可以告诉诸位,如果修好了菩提心,就顺其自然地解决了其他诸如消除业障、积累资粮的问题,所以就不必分门别类地去一一修持其他法门。
那为什么又要另行安排忏悔业障、积累资粮等等一系列的修法呢?因为,在没有皈依三宝、清净业障,福报资粮尚未足够,或者在没有上师加持的情况下,仅依我们自己的能力,是很难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的,所以就要从各个方面去努力。
虽然大家都非常渴慕禅宗、大圆满的境界,但我们必须知道,没有菩提心的人是无法真正修持禅宗与大圆满的。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就可以成就,那么佛陀又何必为后人制订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法呢?我们总不能认为这是为别人准备的,而不是给自己准备的吧!
综上所述,菩提心是通往解脱之路的必经关卡。
(四)证悟空性——最终的出路
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即使有了出离心与世俗菩提心,也不能彻底解决最后的问题。什么是最后的问题呢?就是从根本上断除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与无明我执。
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最后都必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解决。仅仅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仍然不能获得最终的解脱。当然,如果有了出离心与菩提心,就肯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证悟空性,因为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是息息相关的。
 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智悲双运”。其中的“智”,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悲”,是指菩提心;所谓“双运”,即是指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二者兼备、紧密相联。对具有菩提心与空性智的人而言,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属于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意识,所以菩提心也就是证悟空性之智,证悟空性之智也就是菩提心,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圆融一体的。
宁玛巴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荣森班智达,想必你们也听说过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他的著作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作为佛教,尤其是密宗,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智悲双运。对于每一个佛教徒而言,佛经所宣讲的很多行为与修法,是不一定能一一实践、全盘执行的。但有一个原则却是不能丢失的,那就是智悲双运。
如果不能做到智悲双运,也就不能二者俱全,只有其中的一个。在有智没有悲的情况下,就成了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因为阿罗汉证悟了人无我,亦即空性的一部分,却缺乏菩提心,所以是有智没有悲;反之,在有悲没有智的情况下,比如说天界的梵天诸众,其慈悲心是非常强烈的,但这种慈悲心却只是单纯的慈悲心,而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既不能解决最后的问题,也不能成为大乘佛法。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修行人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因为出家人不必处理很多世俗事物,比在家人少了很多牵挂和羁绊,相对而言烦恼要轻得多;而在家人却要面对很多生存的压力,不得不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因此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容易获得成就。但出家和在家的身份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智悲双运。佛法的精髓或中心思想也就是智悲二字,所以特别重要。
总而言之,如果有了智悲双运的前提,无论修什么法,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都同样可以获得成就;假如没有做到智悲双运,即便是出家人,也一样难以获得成就。
若能证悟空性,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退一步说,即便没有证悟或精通空性,但如果能听到类似《心经》、《金刚经》之类的佛经,或者藏传佛教宣讲空性的中观论著等等,也有很大功德,如果在此基础上能稍稍有些收获,亦即生起合理的怀疑。比如说, “诸法究竟是不是空性呢?也许是噢!” 假使能有这样的疑问,那么从此以后,这个人的心里就播下了空性的种子,纵然即生不能成佛,但他流转轮回的时间也所剩不多了。这是佛亲口所说,并不是我随意编造的。
关于这一点,在佛经当中还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在辽阔的原始森林当中迷了路,他焦急而又迷茫地走了很久,最后终于遇到了放牧的牧童。这就说明他已经接近森林的边缘,很快就要走出森林了。为什么呢?因为牧童们不可能到森林深处去放牧,而只会在森林边缘一带活动。
佛继续说道:同样,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当中经历了无数次生生死死,恐怖漫长的轮回就像茫茫无际的森林,而我们就如同在轮回密林中徘徊了很久的迷路人,现在终于听到了空性的法门,虽然尚未证悟空性,甚至对空性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但我们却已经踏上了脱离轮回的征程。
这就说明,凡是听到般若波罗蜜多、凡是听到空性的人,纵然没有获得解脱,但也即将走到轮回的边界,很快就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这是佛亲口所说的,佛永远也不会以妄语来欺骗众生,在整个世界上,唯有佛陀才是谛实语者。
为什么佛陀是实语者呢?因为,佛陀根本不存在欺骗众生的贪嗔痴等烦恼或者念头,首先没有生起这些烦恼的因,所以也不会有这些果,他不可能向我们打妄语。
显宗证悟空性的方法,一般依靠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的经论,以及中观论典所提供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进行推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证悟空性之方。若能按照佛陀所指的思路去推导,即使是薄地凡夫,也能够在理论上清楚地领会到空性的含义,虽然还谈不上是证悟空性,只能算是对空性有所了解,但从此以后,就会知道现实生活只是一场梦境而已,白日的所见所闻与梦中的景象是毫无差别的。然而,以前我们却一直认为,白日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梦中的所见所感,却是根本不存在的幻觉。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错误概念呢?因为,不管梦境持续多长时间,梦中的景象多么千奇百怪,第二天醒过来以后,所有梦中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因而我们就会立即意识到,这只是一些幻象而已。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走到轮回的尽头,还没有从轮回当中醒悟过来,还正在轮回的大梦中漫游,所以还无法回头观察轮回的真假与否。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站在轮回边缘来回顾现在的一切,就会真相大白:原来自己所经历的种种坎坷、百般艰辛,以及爱恨情愁、酸甜苦辣,都只是一场梦境而已。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确凿有据的事实,总有一天,我们肯定会亲身感受到这一切的,但究竟要等待多长时间,就不好说了。因为这要取决于很多客观的因素。只要具备听经闻法、思维修习等条件,经过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我们终究会明白,以前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一场误会,一枕梦境。
虽然不需要等到那一天,即使现在我们从中观的角度来解释上述道理,也一样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但仅仅从理论上进行论证还不够,还需要相应的修行。当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我们就会真真切切地明白,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根本不存在,只是因为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观能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便使我们判断出一切现象存在的可靠性。
但是,眼睛看得见又如何呢?就连我们的眼睛本身,都是无法存在的。比如说,在梦中我们的眼睛也可以看,但梦中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眼睛、耳朵乃至整个身体都是虚幻的。老年人可以梦见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可以重温青春的快乐时光,但七老八十的耄耋之人能够在此刻拥有青年时代的健壮身躯吗?决不可能。那是很早以前的情景,现在已经消失无踪、不复存在了。显而易见,梦中的一切,包括整个身体,都只是一种幻觉而已。
如果能从理论上了解这些道理,并通过思维与论证的推进,而使这种理解进一步发展、成长,就可以将理论上的知识转变成证悟空性的智慧,从而证达空性。这是大多数显宗常用的、公开的证悟空性的方法。
显宗另外一种证悟方式,就是禅宗的证悟方式——既没有太多的思维,也不讲很多的理论。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不闻不思,又如何证悟空性呢?禅宗的修行人往往是通过打禅而证悟的,在打禅七的时候,禅师会要求大家不思善、不思恶,既不追忆过去,也不迎接未来,就是要关照当下。当下是什么样子,心的本性就是什么样子。在无思无念的境界中令全身心放松以后,就有可能会看到心的本性光明,从而证悟空性。
禅宗的方法,是极其上乘的证悟方法,但前面也讲过,由于这种方法既不特别强调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宣讲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道理,还没有具体的修法,只是在没有修持任何前行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坐禅来证悟,所以是很难的。在几千个或者几万个修行人当中,也许才会出现几个。
不仅禅宗是这样,大圆满也是如此,虽然大圆满听起来也很吸引人——是至高无上的修法,可以无需勤作地迅速证悟,但这种修法与我们的相续是否相应呢?这就很难说了。
与禅宗不同的是,如果大圆满修行者的相续与法不相应,就可以从人身难得等基础修法起修,使自己的根基逐渐与法相应,这样就能依靠大圆满的途径达致最高境界,但禅宗却没有前行的修法,而只有简单、直接而快速的方法。只有非常上等的根器,才能以禅宗的方法来证悟,因而,古往今来,以这种方式证悟的成就者真可谓寥若晨星。
对根基相应的人来说,禅宗是极好的证悟方法;但对业障深重、根基不够成熟的人而言,无论禅宗的修法,还是大圆满的修法,都算不上是最好的修法。
大家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最初学道的时候,首先依止的,是宁玛巴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师。关于这位上师,在宁玛巴的历史上也有记载,他是宁玛巴举足轻重的一位具有修证的成就者。也就是说,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圆满上师,是名副其实的上师,但在该上师将大圆满法传给米拉日巴尊者之后,米拉日巴尊者修习了一段时间,却没有什么效果,只有半途而废。后来遇到玛尔巴上师以后,上师以命令他建造很多房子的方式来让他修习诸种苦行,在经过了很长时间,遭受了很多磨难之后,才给他灌顶,使他最终获得了成就。
为什么米拉日巴尊者在值遇到殊胜无比的大圆满法,以及当之无愧的大圆满上师以后,仍然不能获得成就呢?这是因为,米拉日巴尊者当时的根基,与大圆满法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无法适应大圆满法。既然米拉日巴尊者都与大圆满法不适应,我们能保证自己会适应吗?我想谁也不敢打包票吧!所以,我们决不能忽略前行的修法。
为什么禅宗不讲任何道理,没有任何具体修法呢?因为禅宗是一条直接的路,是与空性境界十分接近的路。只需直接去观知,而不需要借助任何推断。要知道,越接近空性,我们的语言就越不管用,在空性境界当中,我们的语言与思维都没有任何用武之地。没有任何语言,可以直接描述空性,因为空性已经超越了所有凡夫的语言与思维的范围。
为什么中观派要讲很多道理,要进行很多逻辑推理呢?因为中观修法不是最直接的证悟方式,而是逐步引导的渐悟之法。作为凡夫,我们每个人都有堆积如山的执着,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将其推翻,而只能以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层层推导。
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我手里的杯子是实有的,里面的茶水,也是可以喝,喝了就能够解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同时对大地、房屋、人类、交通工具等其他所有事物都有着实有的执着。中观的方法,就是逐一观察杯子、茶水、山河大地、乃至于自己等执着对境,将其分解到物理学所说的粒子、原子,或者佛教所说的微尘等极其细微的单位。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现代物理学已经将物质细分到夸克,但与佛教的微尘概念相比,却仍然有着天壤之别;不仅如此,以佛的智慧,已经将大大小小的所有执着、所有的存在实体,都完全遮破了,这是目前的科学领域所无法想象的境界。
通过这种各个击破的方式,就能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所执着的一切,都是五官的一种错觉,都像梦境一样没有任何实义,从而将大大小小的所有执着彻底消灭。
中观派是以层层引导、逐步深入的方式而证悟的,所以就要讲很多道理,并通过这些道理来让我们明白事实的真相。
再往上走,就是密宗证悟空性的方法。在密宗修法当中,有很多显宗经典从未提及,显宗修行人前所未知的证悟空性的诀窍。普通的,就是《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等续部中所说的气脉明点的修法。
为什么通过这些修法能够证悟空性呢?因为,虽然我们的身体与精神,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家族,两个不同的体系,但由于它们始终相互紧密依靠,所以就有着极大的关联。通过修持气脉明点,就能帮助我们证悟空性。比如说,在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假如我们一直观想自己头疼,过一阵子,头就肯定会真正地疼起来。
曾经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健康人与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同时到医院去检查身体。由于医院工作人员的失误,而将两人的检验报告掉换了。健康人误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便伤心欲绝,并从此一蹶不振,最终真的患上了绝症;真正的绝症患者却因为误诊结果而心花怒放,并重拾信心,结果逐渐恢复了健康。这就是意识的强大功能,现代人称之为心理作用。
佛陀发现了这一点,并将其告知于我们:利用心理作用,就可以彻底扭转我们的命运。
但是,如果不观想头疼,而是直接用石头、棍棒等坚硬之物来击打我们的头部,头立刻就会疼痛不已。这说明什么呢?这是一种比喻,它说明:中观的修法,就好比观想头疼,虽然也能起到作用,但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气脉明点的修法,就像用硬物击头,很快就能够奏效,不但能使精神获得解脱,甚至包括肉体,也能出现缩小、化光等神奇现象。
很多人都知道大圆满的虹身成就,这不是一种传说,而是有根有据的事实。在大圆满的历史上,曾经涌现过很多这样的事例,前几年也出现过这样的成就者,我也亲自去调查过,并将调查报告附在《前世今生》的后面,我想很多人都应该看过——整个人的身体,包括头发、指甲都全部化为虹光,从而使有血有肉的身体超越于凡夫肉眼的视线范畴——这是密宗特有的证悟成果,是显宗修行人难以料想的特征。
然而,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说,普通密宗的修法,也并不是最高等、最快捷的,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弯路,这种修法还是比较复杂。只有大圆满修法,才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修法。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根基能否与之相应,这就是一个问题了,而通过前行的修法,就能排除这一问题。佛教认为,除了成佛以后的境界是永恒不变的以外,世俗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依靠某种因缘而转变,所以我们的根基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根基与大圆满不相应并不可怕,我们完全可以提升自己的根基,使其从不成熟到成熟,这是有办法的。
所谓的办法,就是通过修持外加行、内加行等一系列的修法,从而使我们的身心逐步调服、规范、成熟起来。
为什么当初玛尔巴大师在灌顶之前,要让米拉日巴尊者吃那么多的苦头?就是为了成熟米拉日巴尊者的根基。在米拉日巴尊者历尽艰辛之后,根基日渐成熟,才将灌顶与修法授予米拉日巴尊者,这样才能使其相续与法相应,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就。
综上所述,通过前行的修法,就必定能使我们的根基与大圆满法相应;如果自心能与大圆满法相应,大圆满法就是货真价实的无上之法。
抛开显宗修法不谈,即使在密宗修法里面,大圆满修法也是任何修法都不可逾越的。在佛教史册当中所记载的,不同层次的成就者虽然层出不穷,但能即生获得虹身成就的,唯有大圆满的修行人。虹身成就属于什么样的层次呢?就是成佛的层次。
有人会提出疑问:释迦牟尼佛当初成就的时候,轰动了整个世界,随后又转了极其深广的*轮,利益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为什么这些人的成佛却悄然无声,也没有转什么*轮,引起什么轰动呢?
这是因释迦牟尼佛往昔的发愿力所致,在佛陀出世之后的五千年间,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住世利益众生之日,所以虽然有很多成就者的内证与释迦佛无有高下之分,但他们成佛与度化众生的方式却是千差万别的。在释迦教法尚未消逝之际,他们不会以教主的身份来度化众生,而是示现为各种形象。在屠夫、妓女等卑劣种姓之人当中,会有这样的化身;在愚昧微贱的动物当中,也会有这样的化身……
为什么要这样示现呢?因为,假如我们以人的身份去度化动物,就会存在语言的障碍。放生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为动物们念诵佛菩萨的名号与心咒,只能在它们心中播下解脱的种子,却不能真正地与它们沟通,但如果是以动物的身份出现,就能毫无障碍地与之交流,就能行之有效地利益、度化这些动物,因此,在六道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可能会出现佛菩萨的化身,但他们所传播的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而不是他们自创的法,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尚未消失,所以他们不必采用什么新的教法。在经过一定时间以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会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弥勒佛的教法。只有弥勒佛的出世,才会像释迦佛一样轰动整个世界,并随之诞生新一轮的教法。
无论通过哪一种修法去证悟空性,最终的境界却没有高低之别,是毫无二致的。在整个宇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空性是唯一共同的境界,而不会有两种最高的空性境界并存。由于最究竟的终点是一样的,所以无论采取任何一种方式,都是异曲同工的。自己对什么法有信心,就修什么法。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一律不能参与那些妄说禅宗好,大圆满不好;或说大圆满好,而禅宗不好的,抬高自己的宗派,贬斥其他宗派的做法。如果是为了学术界的研究探讨,可以去进行比较分析,但如果修行人抱着自赞毁他的念头去做这些事,就有谤法的过失。要知道,若不是真正的法,释迦佛也不会传授给我们。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变万化,所以佛陀才会因材施教,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没有资格去评价、排斥或批判释迦佛的教法,而只能尽力去吸收这一切。只有那些具有智慧的高僧大德,才有评论各种法门之高低贤劣的资格,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让我们区分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教,而不是为了将各种法门一分高下。只要是释迦佛的教法,就一定是正确的,而不会有任何问题,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去造作这些口业。
证悟空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轮回、涅槃或者三千大千世界最终的本来面目。比如说,在电脑屏幕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东西,但这只是电脑程序所控制的结果,同样,我们平时所接触的世界,也受控于某种程序。佛陀告诉我们,只要从根本上将程序破坏,就能消灭这一切,轮回再也不会出现,这是非常理性而有智慧的方法,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办法都不管用。
如果为了快速证悟空性,而妄图抛开前行修法,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所以,修行的次第决不能错乱,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讲述了证悟空性的重要性,以及证悟空性的方法,下面宣讲《三主要道》正文。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这就是说,如果不具备证悟实相的智慧,纵然修持出离心与世俗菩提心,也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断除三有轮回的根源,消除最细微的烦恼——所以,我们就应当精勤地修持缘起之法。当然,前面也讲过,如果能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就一定会很快地证悟空性。
所谓实相,也即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或大圆满所说的自然智慧。为何称之为自然呢?因为其中没有夹杂着被意识形态所扭曲、所改造的任何成分,而是天然自成、原本存在的东西。这也可以叫做空性、光明、如来藏、般若波罗蜜多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东西的不同名称而已。所有名称的内在含义,都是毫无差别、完全一致的。
虽然修持出离心,可以减少造作杀盗淫妄等恶业的念头;修持世俗菩提心,可以将严重的自私心降到很低的程度,但最后的细微烦恼,却唯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够彻底解决。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方面努力,按照佛陀的教诲,每天安排适当的时间来认真修持外加行、内加行等修法的话,就一定能够成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为什么能这么肯定呢?因为我们掌握着具说服力的、非常可靠的证据——千千万万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普通的凡夫,也能通过佛陀的方法而证悟,这并不是神仙、天才的专利,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把握和信心。如果没有这样的把握,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欺骗他人。
当然,如果不去追求证悟空性、修持空性,为证悟空性而尽力,无因无缘当中又怎能证悟空性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种人也永远无法成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世间人如果想挣钱,也必须努力工作,否则金钱决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同样,如今证悟的方法已经摆在眼前,不怕不证悟,就怕不努力,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事实就是这样。
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解脱,但因为物质享受是无需通过修行,便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作为凡夫俗子是很难抵挡的,因而就不容易产生出离之心。如果不精进修行,懒惰懈怠,再加上往昔的习气,就会一门心思地去追求这一切,永远也不能感受到修行的乐趣,永远都徘徊在解脱之门的外围;其实,假如我们能勤恳专注地修行,其结果也绝对能亲身体会到,不是在下一世,即便在今生,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证悟空性。所以,空性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一般遥不可及。
前面讲过,即使有了出离心与菩提心,也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所谓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指轮回的起源。如果不去破坏它,轮回随时都有可能产生,这样则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因而,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去证悟缘起法。
什么叫做缘起法呢?大家都知道,有因就会有果,无因就不会有果,这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很普通的逻辑,但如果从深层次的角度去看,我们从来就没有通达真正的因果关系。为什么呢?我们不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因为这些都是五官的错觉,学过量子力学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对此谁也不会有所怀疑,而应到微观世界当中去分析。什么是微观世界呢?就是物质粗大的表象下面所隐藏的,最基础、最原始、最究竟的层面。
比如说,在宏观世界的概念当中,我们一般认为,果就是从因中产生的,有了因,就会产生果。
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为什么是错误观念呢?因果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比如说,我们都认为稻种和稻芽就是因果的关系,因为有了稻种,以及土壤、水分、空气等助缘,就会让苗芽无中生有。种子对苗芽起的作用,就是让它产生,让它成长。
但是,请大家认真地分析分析,因与果究竟是同时存在,还是先后存在呢?在因对果起作用的时候,果究竟存在吗?如果认为此时果存在,也即因果二者同时存在,那么种子能让芽苗产生吗?不可能。因为果已经存在了,既然果存在,又何须因的作用呢?因根本不必对果起作用;反之,如果认为此时果不存在,先有因,后来才由因产生了果,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果尚未产生的时候,因能对它起作用吗?不可能,因为果根本不存在。既然果不存在,像虚空一样,因又怎么对其起作用呢?还有,假设此时果已经产生,那么因也就不可能存在,否则因就成了多余的东西。既然因不存在,它又怎么对果起作用呢?两个从未见面的物质是不可能互相起作用的。因此,虽然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存在着因果的关系,但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因果的关系从来就不存在。
大家一定要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因怎么会对果起作用?
虽然很多人学过西方哲学或者东方哲学,但这些学科却从来没有深层次地思考过这一问题,只有佛教,才进行过这种深入细致的思维。
虽然这一切都不是实有存在的,但在我们的眼前,却会出现因、果,以及从因产生果的奇特现象。电子显微镜、粒子加速器等精密仪器无法观测,世间的神通、修行的境界也不能衡量,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缘起法。缘起法与空性是等同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与现象是平等共存的,如果想抛开眼睛所见的外在现象,去重新寻找一个空性,是不可能的。缘起法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缘起法,这就是佛经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不能以中观的理论去分析、观察,否则越观察,就越接近空性的方向,就越没有答案。比如说,从宏观的错觉而言,水喝下去就可以解渴,就能够满足我们身体感官的需求。但佛陀却教导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而是要往深层次去思考,打破对因果的固有认识。
世间一般的人都是人云亦云,大家说有因果,自己就认为有因果,但这些所谓的因果关系,却只不过是一种错觉,是我们的感官在欺骗我们而已。感官不经分析便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意识,意识也毫无原则、不假思索地紧紧抓住这些错误讯息,死活也不肯放开。因为我们的内心是不见一丝光亮的黑暗。
只有佛陀的智慧光芒,才照亮了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不要说佛陀所照见的世间万法的究竟真相,就连电子显微镜所能观测到的,将物质放大很多倍的层次,我们的眼睛也无能为力,所以它是不可靠的。我们从来就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只会在感官与意识的相互作用下,无有止境地流转轮回。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说服自己、教育自己,说服的理由千千万万,不仅是佛教的深奥理论,只要借助于物理,也可以证明很多。前面也讲过,虽然在三百年以前,我们根本没有电磁波的概念,即便是现在,我们也看不见、摸不着电磁波,但通过仪器却能使我们感觉到电磁波所带来的信号。这就说明,我们的五根是不可靠的,看不见、摸不着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稍为懂得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空中有电磁波、有引力等等,只是自己看不到这一切罢了。
但科学只能深入到这个层面,就停滞不前,转而求助于哲学等其他学科。其实,最终的问题,却只能由佛学来解释。
当世人对自己的五根与原有的观念产生怀疑的时候,我们就适时地将空性光明的概念介绍给他,这样他就能很快接受,就能慢慢放下原有的错误观念,而逐渐地接受空性,并进一步接近于空性光明。
有些人认为,《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但明明我们的眼睛、耳朵等等就是客观存在的,这怎么能说得通呢?
佛陀的上述结论,不是从世俗现象的角度而言的,他不会如此愚蠢,不会荒谬到去否定世俗中眼耳鼻舌的存在。谁都知道,除了精神不正常的人以外,世俗当中不可能有人会明明看到物质,却否认它的存在。眼睛是在看东西,耳朵是在听声音,但这都是错误的幻觉。
从此以后,我们的意识就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就开始动脑筋了:我一直认为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是千真万确的,感观从来就不会骗我,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原来这一切连微尘大小的实有都不存在。
然后,我们就可以采用中观的推理方式来分析抉择,并从中深切地了解到:正因为轻信了这些错误信息,才让我产生了如此之多的烦恼,才让我不由自主地流转轮回、饱受痛苦。这就叫做证悟缘起空性。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紧接着,宗喀巴大师又进一步地说明缘起法的概念: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这句话很重要,也就是说,虽然一切都不成立,但从错误观念的角度而言,因果、轮回、涅槃的一切万法却毫无错乱、真实不虚地存在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千真万确、永无欺惑的事实,这就是因果的自然规律。
这就像虽然通过科学已经证明,一切物质都是瞬息万变、刹那生灭或运动的,但从肉眼所见的层面来说,我们仍然可以承认某个物质是恒定静止的一样。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一个小时之前来到这里的是我,现在坐在这里的仍然是刚才的那个我。
有的人可能已经听糊涂了:一会儿又说因果不存在,一会儿又说因果不虚,这应该怎么理解呢?以前的《慧灯之光》当中讲过,这是从二谛的不同侧面来区分的。详细的原因,大家可以看书,此处就不再重复了。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反复地进行思考,时常有些人在听到空性的说法之后,便认为“既然一切都是空性,因果也不存在,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修行,还要去度化众生呢?纯粹多此一举!”
曾经也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上师为弟子们传讲大圆满法,当他讲到“没有善、没有恶,一切都不存在……”的时候,一个路过的牧人听到了,就回家用绳子拴住一只羊的嘴,并且傻乎乎地告诉羊说: “你也不存在,我也不存在,因果善恶也不存在。”然后,就眼睁睁地看着羊闭气身亡。
但是,在我们凡夫的境界中,谁也不能否认因果的存在。当我们有因果善恶执着的时候,因果善恶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就能够起作用。比如说,虽然从空性的境界而言,一杯开水并不存在,所以不可能把手烫伤,但如果我们不小心把滚烫的开水倒在了手上,就肯定会被烫得大呼小叫,因为我们感觉到疼痛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虽然我们在理论上懂得了开水不存在的道理,但由于修行跟不上,还有对开水、对手的执着,认为开水是很烫的,而手却是肉长的,是有感觉的,所以不能去接触开水。只要有了这样的执着,就会被烫伤,理论上的认识在此时是不管用的,所以,在执着没有消除之前,我们不能把开水倒在手上。
同样,虽然我们从理论上知道万法都是空性,没有善、没有恶,但从现象的角度而言,却还是要尊重因果、服从因果、相信因果,还是要跪在因果的脚下,因为我们的智慧还没有成熟,我们的功力还没有超越它,此时,它还具有很强的能力,此时如果不尊重因果,我们就会造业,并将最终受到因果的制裁。
总而言之,在学佛的初期,我们一定要行善断恶,不能对什么都不执着,而是要用好的执着来推翻坏的执着,要借助善业的力量来消除不善业的力量。
“灭除一切所缘境”,当意识知道眼耳鼻舌的信息是错觉以后,就开始变得聪慧起来,就不会再上当,无论眼睛怎么一再地告诉我们,这个东西是红的、绿的、方的、圆的等等,它都一概不接受;同样,当耳朵传递出悦耳的声音、刺耳的声音、嘈杂的声音等信息时,意识仍然不为之所欺;依此类推,鼻子闻到的芳香、恶臭;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感受到的温暖、严寒等等,都遭到了意识的一概否定:虽然你们这样认为,但你们的观点是错误的,红色既不是红色,方形也不是方形,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现在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我不会再上当受骗,不会再盲从,被你们牵着鼻子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佛陀告诉我的这些,才是唯一的真理。这就是证悟空性,就是灭除一切所缘境。
综上所述,首先,在我们的善恶执着还没有彻底灭除之前,要相信因果,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其次,虽然我们能感受到一切,却要明白这只是源于感官的感觉,而不能认为这都是实有的,因果实际上并不存在,都是空性。
比如说,当自己作了坏事而受到恶报,其中无论是作坏事,还是遭受报应,都建立在身体感觉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昨天吃了海鲜,今天就遭到病痛的折磨,谁知道我们在造作杀业呢?就是我们自己的感官。眼睛看到手去拿海鲜并送到嘴里,然后由舌头尝到了海鲜的滋味,其中的眼睛、手和舌头,就是证明我们造作恶业的证人;同样,谁能感觉到我们在生病呢?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因此,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官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善业与善报,恶业与恶报。
当我们了悟这些道理之后,对一切外境都不再会有执着,通过日积月累的熏习,就能令智慧逐步成长,令这些错误的概念逐渐淡化乃至彻底消失。当智慧的力量完全超越因果的时候,就不会再受因果的制约,不会再受山河大地、地水火风的影响,善也不是善,罪也不是罪,继而从根本上打破了因果关系,获得了最终的解脱。
此时,就像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除了蓝色的虚空之外,看不到任何东西一样,我们的心也除了一片虚空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至于外在的物质,也只是我们意识的投影而已,一旦证悟了内在的智慧,外面的一切也就随之而解。
 “此人踏上佛喜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现在还不能着急,要从人身难得等加行开始启程,当我们从最基础的起点向解脱迈进的时候,就踏上了佛陀所欢喜的征程。通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就能一步步往这个方向趋近。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无论在任何时候,如果把无欺的因果缘起规律,与远离一切承许的空性割裂开来,将其分别执着为相互矛盾的两种法,此时就没有证悟佛的密意。
永不错乱、真实无妄的因果缘起规律,与一切万物的空性,是互不排斥而同时位于同体的。关于这一点,也可以用科学来阐明: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在物理学的概念范围内,粒子速度的变化,常常可以达到和真空光速相比拟的数量级。也就是说,眼睛所见到的静止之物,与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一秒的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时间内所发生的飞速运动,也同样是平等共存,不可分离的一回事,离开了眼见的静止之物,就没有瞬息万变的粒子运动;除了瞬息万变的粒子运动,也就找不到眼前的静止之物,并不是抛弃了静止的物质而重新创造出高速运动的粒子,肉眼看到的静止之物,就是物理学家通过电子显微镜所看到的运动之物,这就是同一物质在不同层面的两种现象。
同样,有因果与没有因果,也是从有错觉与没有错觉的两种境界、两个侧面所反映出的一体之法。我们不能在因果之外另找一个空性,否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说不通了。通过物理学的概念,就能使我们很容易地接受这些理念。
一旦无有轮翻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什么时候能够证悟佛的境界呢?一旦不再有轮番交替、互不圆融的见解,不会再简单地认为:我们去看的时候,因果就是存在的;当佛去看的时候,因果就成为了空性。现在因果开始起作用,就不可能再是空性;现在因果开始退场,就到了空性登场的时候了,而是在因果无妄的同时就是空性。就像在肉眼现见静止之物的同时,该物质本身就是运动不息的,而不是先有静止的物质,在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它才变成运动的一样。物理学家所见到的,相对于我们的肉眼而言更靠近物质的本质,因而更为准确,但也不是最准确的。唯有佛陀所见到的,才是一切万物的真面目,因果本来就不存在,只是在我们五根的错觉中,才真真切切地存在着。通过物理学的试验来证明肉眼的不可靠,并进一步引申出这些结论,就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因为物理学的理论是现代人所熟知的范围。
如果没有认为缘起空性是轮流的时候,就能在现见因果轮回的同时,断除一切执着之相,充分地印证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
有人觉得这种观点神秘得难以接受,便会反驳道:因为有了某个房子,所以我才会付出很多的钱去买它,既然房子都不存在,我拿钱去买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些都只是我们的错觉而已。佛陀永远都不会否定我们的错觉中有东西存在,否则就成了断见,但佛陀也不会因为我们看到某个东西,就承认这个东西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肉眼所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就像我们眼见一个白色物品,但其本身却不一定是白色的一样。
我们凡夫都是很执着、很傲慢的,往往认为自己看到的才是正确的,只有“我”说了才算,只有“我”的眼睛说了才算,始终以五根的错误信息为标准,凡是与之不符的观念,都一概否定。既然现在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从此以后,我们不能再被五根牵着鼻子走,而要以佛陀的思路为指南,遵循佛陀的教诲去行持。但就目前而言,由于我们必须要依靠眼睛去看佛经,依靠耳朵去听讲解,才能接收到佛陀的教言,所以暂时还是要利用它,利用它们来最终推翻它们自己。
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一点:在没有火柴、打火机的情况下,人们生火的时候,就将两片很薄的木板相互不停地使劲摩擦,从而产生出火花,并最终使木片本身燃烧起来,直至化为灰烬。同样,首先我们要借助眼睛、耳朵等等来了解佛的理论,进而又要以这些理论来推翻眼、耳、鼻、舌自己的观点。
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去修习,当修行程度达到理论的高度时,就获得了真正的成就,再也不受因果的约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接受它(指五根)的指令,服从它的吩咐,要对它言听计从、惟命是从,所以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以前我们一直不间断地在蒙受着它们的欺骗,因而导致了各式各样的痛苦,现在是撕下这个骗子的假面具,揭穿其真面目的时刻了,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与之拼斗。
真正的胜利,并不来源于外界的争斗,与他人搏斗,同敌方交战,杀死多少敌兵,占领多少国土……都不能获取真正的胜利,只有与五根厮杀,与我执拼命,在战胜五根的错觉与我执以后,才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释迦牟尼佛也说过:“我不与世人争。”也就是说,我与凡夫之间,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东西,一切不好的东西,都是自己造成的,都是自己的眼、耳、鼻、舌所造成的。别人不可能给我造成什么恶果。我们不需要与他人争斗,不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获得的胜利,只需要与自己争论,与自己挑战,只需要以调伏自己、战胜自己所获得的永久性胜利。
比如说,我们常常会以为,今天我与别人吵架时真是神勇无比,我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骂人专长,适时地采用了有力的贬斥方式,以敌人不可还击之势英勇地罗列出对方的种种不是,最终平息了对方的嚣张气焰,打垮了对方的精神防线,将对方逼到无话可说的地步,获得了绝对优势的全胜,我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其实,这种所谓的胜利并不是真正的胜利,我们不但不是值得自夸的胜利者,反而是可怜的失败者,因为我们在骂人的过程中,说出了很多粗俗、恶毒的语言,生起了无数凶狠、邪恶的嗔心,将来必然会承受这些恶业的果报。我们自己让自己下堕,自己让自己受苦,我们必将会自作自受,这种损失是极其惨重的!
在座的人当中,有学习西方哲学的,也有研修东方哲学的;既有禀承儒家思想的,也有崇尚现代科学的,请大家比较一下,在你们所学的知识领域里,有没有这样的思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思想都是佛陀特有的伟大思想。前面我们也讲过,佛陀的大悲心是无出其右、独一无二的,此处我们可以更深一步地了解到,无论佛陀的大悲心还是大智慧,都远远超越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学科与思想,依靠这一思想,就能走到轮回的彼岸,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企及的。世间的其他学问不但不能让我们彻底脱离轮回,甚至会让我们陷入邪见与贪婪的死胡同。既然如此,我又怎能不信赖佛陀、崇拜佛陀,又怎能去相信哪些令我们误入歧途的邪说谬论呢?在通达这些道理以后,就会对佛陀生起无比的信心,这就是正知正见,这样的正知正见永远都不会退失,因为我们掌握了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足以证明佛陀所具备的真知灼见,是旷世空前地伟大与独有的。
前面也讲过,虽然净土宗是非常好的宗派,但在年轻人当中,却应该推广智慧与大悲,将闻、思、修紧密地结合起来。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不接受佛的理论,倘若每个人都能接受并奉行佛的理论,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智慧和悲心,天下就会成为和平美好的世界。每个人不但今生能过得美满幸福,走的时候也能够在宁静祥和的气氛下,开开心心地离去。
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神神秘秘的东西,虽然我们也不排斥神通、神变,但必须清醒地知道,真正能够挽救人类的救星,就是智慧与悲心,除此之外不可能存在什么其他的救世主,因此,我们要弘扬与传播的,就是大悲心与大智慧。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普天之下的所有众生都拥有这样的悲心与智慧。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悲心与智慧,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打击与竞争,都能从容不迫地保持微笑,就如前面所讲,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也能心甘情愿地放弃现在,去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佛陀最伟大的地方也在于此。
 “尔时见解即圆满”,当断除一切执着的时候,我们的见解就到达了无法超越的终极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最后,宗喀巴大师忠告我们:
“了知以现除有边”,所谓“边”,就是极端。如同悬崖一般可以使我们堕落、下坠的致命险境。原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永不更改的真理,这就是“有无二边”当中的“有边”。现在了知了这一切的真相之后,就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去看待周遭的一切,而能在耳闻目睹到所有显现的同时,明白这一切统统都是空性,都是并不存在的虚幻假立的东西。
“以空遣除无有边”,依靠空性的见解,就可以遣除“无边”。
什么是空性呢?什么也没有的单空叫做空性吗?这不叫空性。所谓空性,是指虽然一切万法其实都如同虚空般不可成立,但我们却能眼见耳闻,在凡夫的错误境界中,这一切都可以成立,这就叫做空性。
所谓的“无边”或者“无有边”,就是指断见。原来我们认为,看得见、听得着的事物就是有;既看不见、听不到,也无法感受的事物就不存在,也就是无。如今真正通达了诸法空性的内在含义以后,就知道自己原有观点的错误所在。
我们既不需要去推翻任何一个宗教的见解,也不需要去推翻哪一个学术的观点,就是要推翻我们自己原有的错误观念,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意义。
有些不了解佛法的人会认为这种说法是一派胡言:怎么能将推翻自己的观念作为生存的意义呢?这不是两相矛盾的吗?
但佛陀却告诉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挑衅,教派之间的争斗,学术之间的辩论中获取胜利,都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战胜自己的愚昧执着,推翻自己的错误观点。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证悟空性,如果未能证悟空性,就做不到这一点。
“缘起性空显现理”,缘起性空就是空性,缘起与空性永远都不会分离,就像宏观的静止与微观的运动一样,眼睛所见的静止之物在微观世界中,就是分分秒秒不停息的运动之物。
“不为边执见所夺”,自己所拥有的智慧不再会被边际的执着之见所掠夺。
当达到这一境界时,我们的见解就不必再提升,但现在我们只是从理论上知道了,这还远远不够。作为一个凡夫,怎样才能达到理论的高度呢?这是有办法的,所谓的办法,就是修行,因此,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去修行。
(五)结语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当我们能如实通达以上所讲的三主要道论时,就应当赶紧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去精进勤奋地修持永久之佛果。
在悠长的轮回长河之中,我们曾无数次地获得过世间的名利等等,如今这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如果不能获证菩提,我们将来也肯定会无数次地获得这一切,但这些都不是恒常的,都不能与我们永不分离。今天所拥有的,明天也许会不复存在;今年所获取的,明年也许会不翼而飞。惟有佛的果位,才是永恒的东西,一旦拥有之后,就再也不会失去。
为了所有众生都能寻找到终极的永恒,我们应当放下一切自我,孜孜不倦地潜心修持。
 


{返回 慈诚罗珠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慧灯之光四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一)
下一篇:慧灯之光四 如何转病苦为道用
 慧灯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释(七)
 这几种人最容易遇到违缘
 慧灯之光十 如何面对嗔恨心
 慧灯之光十 语加持的修法
 慧灯之光六 略说八关斋戒
 慧灯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释(九)
 慧灯之光四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慧灯之光三 阿弥陀佛修法
 慧灯之光六 中阴愿词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马马虎虎[栏目:人生加油站·迷悟之间]
 天堂与地狱[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心的训练(宗萨钦仁波切)[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什么是自在[栏目:宣化上人]
 皈依问答(八):静坐十分钟,思维导师佛陀的功德与恩德,并记录自己的感受。[栏目:益西彭措·皈依问答录]
 03-037生死无惧[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3年]
 夏雨清凉解要 十六[栏目:智谕法师]
 我弟弟百病缠身,如何面对?怎样去帮助?[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父母要负起教育的责任 Parents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金银铜铁锡 Gold, Silver, Bronze, Iron and Tin[栏目:初步参禅的方法 Basic of Chan]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