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座(二)/20100410
时间:2010年04月10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者: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忆玫
我们今天要讲《圆觉经》第二品〈普贤品第二〉,我先来念这段经文。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这一品是普贤菩萨发问的。普贤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站起来,到佛前顶礼。顶礼的时候就在佛的脚前面,顶礼完了以后右绕三匝,围着释迦牟尼佛走三圈。右绕就是顺时钟绕佛走,顺时钟绕行的话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如果是逆时钟转的话,是代表要防御的。右绕和左绕是有不同意义的,这个法会是要讲《圆觉经》,是要得佛的加持、加被,所以是右绕。
「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前面普贤菩萨已经顶礼过了,要问话的时候是长跪。长跪就是单脚跪下,叉手就是一只手碰在地上,有点像清朝官员向皇帝跪下的时候,伸个拳头在地上「噗」碰一下;只不过这里是用手指这样叉的。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普贤菩萨说:「大悲世尊,希望您能够为来参加这次法会的菩萨们,以及末世一切修大乘的众生…」,所以祂不只是为当时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也为没有来的、末世的──就是末法时期要修大乘的众生,希望世尊为他们说明,对于圆觉清净境界,该如何修行?
圆觉清净境界指的是什么?就是第一品里面讲的,佛有一个大陀罗尼门,名叫「圆觉」,就是这个。听到了第一品所讲的圆觉清净境界后,他们该如何修行呢?接下来再继续问:「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这是普贤菩萨的第一个问题。
问的是什么呢?「若彼众生知如幻者」,如果有众生──当然也包含菩萨;如果众生知道、懂得这些所有的相都是幻化的,当他知道这样子的时候,当然也会知道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也是幻化的,「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既然幻化的相都是假的,怎么还要拿这个假的来修假的呢?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如果把这些幻化的东西都把它灭尽、消失了,幻化没有了,没有的话「则无有心」那就没有心啦,因为心也是幻化的一种;当然这里也包含说,你的身体也是幻化的,身体也没有啦。你的身和心都没有了,「谁为修行」那谁在修行?如果懂得这些都是幻化的,那还修什么呢?「云何复说修行如幻?」为什么还要讲修行如幻呢?根本不晓得是谁在修,那还能修行吗?还修什么幻不幻呢?「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普贤菩萨问了这样的第一个问题。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这是普贤菩萨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有众生,他根本就不修行,一直在生死幻化当中;生死也是幻化的,他不修行,就一直在这个幻化的生死当中;「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根本不知道这个生死是幻化的、是虚幻的;他不知道那是一个幻化的状态,不知道身心是幻的,也不知道这个世界宇宙是幻的。
众生在这生死当中,可是并不知道那是幻化;前面是知道的,这边则说,众生根本不知道他的生死环境是幻化的,还以为是真的。那么,这样子的众生「令妄想心云何解脱」,像这样子的众生,他们怎么解脱啊?要怎么让他们从妄想心当中解脱出来呢?这是第二个问题。当然,这不是菩贤菩萨自己搞不清楚要问的,是普贤菩萨帮众生问的。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希望为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求个好的修行方法;「作何方便」就是做一个方便法,也就是有一个适合他们可以用的方法来修行。「渐次修习」一步一步的来修行。「令诸众生永离诸幻」希望这些众生,不管你知道现在是幻化的,或者是不知道这是幻化的,普贤菩萨都帮忙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众生能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五体投地就是大礼拜,这样连续做三次。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释迦牟尼佛就回答了,说:「啊,你问得好,你问得好。」「善男子」就是称呼普贤菩萨。「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你能够为菩萨和末世众生,问如何修菩萨的如幻三昧。三昧我们前面讲过了,就是一种直觉、feeling,但是它是非常广、非常深的直觉和feeling,不但对有相的部份能够有三昧,对觉性也是有三昧,是有相与觉性二者合一的状况。
feeling到这种又广又深的状况的时候,就称为三昧。过去我不知道三昧的意思就是这个,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字眼来代表这个状况;所以就找了一个英文字 feeling来代表。现在才知道,啊,我们早就有这个名称,只是并不晓得它的含意原来就是三昧。
所以三昧是有入定,但它是有相的。不像有些定是入空定,那是无相的、无念的。当我们称它为三昧的时候,它是有定,但是又有相;是一种有相的定。所以我们要了解它,最好还是从我们过去讲的feeling的这个角度、这个方向去切入,大家才能够掌握三昧的真正含意。
这里世尊就说了:「喔,你是要让大家能够修习菩萨的如幻三昧」,如幻三昧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有形有相,被你知道的任何对象,都是幻化的;而且这种幻化不只是你知道,你根本融入其中,这才是如幻三昧。如果只是懂:「啊,知道这是幻化的。」那你只是知道而已,你并没有融入。要修如幻三昧,你是要融入进去,你根本就成为、就是这个如幻三昧。要这样子做,当然也有方便渐次,也有一步一步怎么做到的方法。
「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世尊要大家好好听讲,「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大家就静下来,释迦佛开始讲解。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我们再从前面看起。「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众生的种种幻化,各式各样、所有的一切,只要是被你知道的、感觉到的、享用的、拥有的,所有的一切,这些都是幻化的。这些幻化从哪里生出来呢?这个幻化包含了什么呢?包含我们的心情,像是慈悲喜舍、真善美,当然也包含贪嗔痴慢妒、恩怨情仇,也包含山河大地、宇宙万象,也包含我们各式各样的亲朋好友或者仇人,这些全都是幻化的。
问题是,一切众生的种种幻化从哪里出来的呢?祂说:「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幻化全都是从如来的那个大陀罗尼门,也就是圆觉生出来的。我们前面第一品讲到如来的各种佛法、波罗蜜等等,也是从圆觉生出来的。现在再告诉你,所有一切有形相的、没有形相的,全都是从圆觉生出来的;包括生死轮回,所有的一切不论好的坏的,全都是从圆觉生出来的。这样生出来就像什么?「犹如空华」就像空中生出花来那样,「从空而有」从空里面生出来。
「幻华虽灭,」从空中生出来的花不见了,这是我们前面第一品讲到的,空花不见了,但「空性不坏」,这里我们可以用另外的比喻,曾经有一个偈子是「恰如云雾不坏空」,天空出现乌云大作、狂风暴雨;但乌云、狂风会把天空毁坏吗?这些狂风暴雨就是空华,就是空花。空中生出来的花不见了、消失了、没有了,「空性不坏」可是这个天空没有一点点损伤,是不会变坏、不会受到影响的。同样的,众生的种种幻化,是从圆觉的境界里面生出来的,种种幻化消失的时候,也不会对圆觉的境界有任何一点点的损害。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接下来说明的是:「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因为它是幻化的,所以它就会自己幻化的消失。「诸幻尽灭」这些都消失了以后,「觉心不动」这个圆觉、这个心没有受影响,完全没有改变、完全没有动到。就跟狂风暴雨在空中生出来一样,狂风暴雨没有了,这个天空有受到影响吗?没有,空性不坏,没有受到影响;所以说「觉心不动」。
「依幻说觉」依这些是幻相来说明何谓觉悟,「亦名为幻」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觉悟还是幻相。「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你说:「啊,我懂了,我觉悟了。」那就还没有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那么说没有觉悟,仍然没有离幻。「是故幻灭名为不动。」所以真正把幻化的东西灭尽了,那就叫做不动。
前面就已经接了「觉心不动」,那么「不动」是什么意思?「不动」是有觉与无觉都没有;有觉就动了、无觉也动了,有觉无觉都没有,就是不动,就是没受到影响,没有牵连、没有关连。这一段讲出了要点,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边讲明白了。接下来就告诉你方便渐次,该怎么做。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我们再来解说这一段。「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是说我们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想要解脱的话,就要做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就是要离开虚幻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由于坚定的、固执的、持有的远离心。「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坚定的远离心,使得你将如幻的心也远离了。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这个坚持远离的心,本身也是幻化的,也远离了。「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离开远离也是幻,也要远离。离到后来是什么?「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离到没有东西可离了,诸幻才被你清除掉。
所以「离幻」不容易呀!比如说我要「离幻」,可是我抓住了「要离幻」;那现在告诉你,这个「要离幻」也要离,这个也不能抓、也要离。那么到底要离到什么程度?一直要离到没有东西可以离了,这个时候才是把所有的幻化境界去除了。比如说你要离这个幻,你是拿一个远离心然后才能离;这个远离心本身也是幻,你本身拿的就是一个幻,所以这就是以幻修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就像钻木取火,在讲这部经的时候还没有火柴,所以是用钻木取火的,这两个木头都是幻的呀,可是它们对着这样子搓、搓、搓…,真的会搓出火来。「两木相因」两个木头这样子对着摩擦转动,「火出木尽,灰飞烟灭;」火一烧起来,这两个木头都烧光了、都没有了。「以幻修幻,亦复如是」,我们刚才所讲的那个远离诸幻、那个坚持这样子做,就跟钻木取火一样,火出来了以后,把木给消灭了;如同最后这些幻化的东西也都消灭了一样。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这里是重点。「诸幻虽尽,不入断灭。」什么叫做不入断灭?断灭的意思是什么?这一点我要说明一下。断灭的意思就是:当你觉得「我把一件事情完成了」,这就是断灭。我们做很多事情之后会问「有没有完成?」「完成了。」这个完成就是断灭;做一件事情,你说你完成了,那个完成就是断灭。
一般人看的时候不会知道自己已经落入断灭了,如果世尊说「诸幻虽尽,不入完成。」大家或许就知道了。但是如果这样讲的话,你也不会真的懂。这也就是为什么佛说祂修成了吗?「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吗?」祂说「没有得。」「我有说法吗?」「没有说。」这个就是不入断灭。无得无失,没有得也没有失,那样子就是不入断灭。
这样子看的话,就知道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断灭。例如读书一定要毕业,对不对?毕业就是断灭。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完成、要成功;那个成功就是断灭。所以祂告诉你:「诸幻虽尽」虽然幻都消失了,但不要以为:那我就成功啦!这样想就断灭了。所以呢,做完了,没有,什么都没有,就这样子;做了就做了,也没有什么完成、失败,没有这些东西,这样才不入断灭。这里讲的是很深的。
有关「离远诸幻」,这个「离远」,我还要用另外的方法来讲。这个方法我曾经讲过很多次,就是「被知的都不是」。我们说:有能知、有被知;能知是什么?能知就是我们的觉性。被知是什么?就是被我们知道的一切,当然也包含被我们拥有的一切,被拥有也算是被知。只要是被知的,就是这里所讲的幻化,就是所谓的幻化境界。
对于幻化境界,我们常常会有个困扰:因为虽然说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可是看起来都不像幻化呀!比如说钞票,或许假钞我们会看做是幻化的,但看到真钞就不会觉得幻化啦!哎,我们还在这里对知道的、看到的对象去分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而佛经这里讲的幻化境界,祂告诉你,所有的都是幻化的!但这样讲又很难让人懂,所有的什么呢?所有一切是什么呢?我再一次告诉大家:只要是被你知道的、被你拥有的,都是幻化的。现在要远离幻化,该怎么做呢?──只要被你知道,就把它远离。
像在这里,释迦牟尼佛开始讲要远离幻化的境界,但立刻又告诉你这个远离也是幻化的。为什么远离是幻化的?用我们刚才讲的原则来看就很容易,因为「远离」被你知道了,「远离」被你拿来用,这个「远离」就是幻化的。喔,这个「远离」是幻化的;咦,远离的心呢?又被我感觉到了;被你感觉到也是一样,就再把它远离。啊,那佛经也被我知道啦,那怎么办?远离。再把它远离。那说要入三昧,咦,又被我知道啦,就远离!feeling被我知道啦,远离!只要被你知道的,都把它远离。远离到什么时候呢?要远离到没有东西了,没有被知道的东西了,被你知道的东西没有了,找不到了,没有了,「即除诸幻」那个时候才把幻去掉了。
这就是在这部经里面世尊要表达的方法。而我呢,我是用「被知的都不是」这个办法,只要被我知道,「啪」不是,就不要了。同样要做得非常彻底,被知的都不是,哈,又被我知道啦,那个「知道『被知的都不是』」的心,就再一次「啪」不要。这里面,连远离的心也要远离,那究竟要远离到什么程度?这个要靠你自己做了。你心中只要存有一点点知觉,那个知觉就是幻,你就还没有彻底远离。直到你把全部都离掉,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才是。
所谓什么都没有,就是被知的都没有了,就是这样子,这个时候才叫做「即除诸幻」;但要注意,「即除诸幻」这个状况,也不可落入断灭,认为「我除干净了」,小心喔,这念头一起被知就又跑出来了。所以说,也没有「离完了」,不管什么,统统没有。
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说了,对不对?没办法说呀!只要一说出来,怎么样?都是诸幻嘛,连起心动念也不行呀。你只要一起心动念,就是幻。那么,「即除诸幻」到底是什么滋味?什么滋味都没有。不能说,所以叫不可说,说不出来,说出来的都是错的,就都不是。这种状况要自己去品尝的,你品尝到了就知道了,但你也不能有品尝到的这个心,因为「喔,我品尝到了」那又不是了。大家就是要做到这样!
有些人说「我修成了」,糟了,一高兴说出:「我做到了、我修成了」就完了,就结束了。所以这种地方,用文字、经典叙述,只能叙述到这里;至于是什么,没有办法讲的,是无法讲的,只有自己去做、去修了。方法已经告诉大家了,修行渐次、诀窍已经告诉你了,我告诉大家的「被知的都不是」,就是诀窍啊,而且更好用,更容易做。如果你们做来做去还是做不动、做不了,那是自己功力不够的问题。佛法已经讲了,而且讲的非常清楚,我的补充更清楚,但想要达到,只能靠大家自己去做、自己老实去修。
接下来,「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这一段就是「知幻即离」。用我说的话:只要知道这是被知的,不管它是什么,就离开它。「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没有其他的办法,就是这么直接,就这么一个办法而已,没有其他方便。有没有变通更简便的方法?没有,就是这个,「被知的都不是」已经到底了,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的办法。
「离幻即觉」只要一离幻,你就觉了。但是这个「觉」,你不能讲、也不能想,只能怎样?自己去品尝!「亦无渐次」这个「觉」没有渐次,并不是说我先觉第一步、然后觉第二步、再觉第三步这样逐步觉上来,没有,没有这样的,一觉就觉了,这是没有渐次的。「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就能离幻,永远离开幻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我想这个偈就不用解释了,意思跟前面的内容一样,世尊重复说一遍就是了。
好,〈普贤品第二〉讲完了,这一篇比较短;接下来我们看〈普眼品第三〉。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这个时候,轮到普眼菩萨来问问题,问什么问题呢?普眼菩萨希望佛演说菩萨修行的渐次;也就是大家在修行的时候,要怎么一步一步做。「云何思惟」要怎么想,「云何住持」如何住在一个正确的方式上,而且保持它。「众生未悟作何方便?」众生如果不懂、没有开悟,那么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虽然众生不懂,还是有办法把他教会,「作何方便普令开悟?」让众生能够觉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些众生,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开悟,所以他也没有一个正确的方便法,没有巧妙的好方法,也没有正思惟,他的想法也是错的。这样子,听了佛说的菩萨如幻三昧,「心生迷闷」就会觉得很迷惑、听不懂。这样子的迷惑、不懂,「即于圆觉不能悟入」,对于圆觉这个大陀罗尼门,就不能悟入,没办法懂了。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世尊慈悲,请说一些方便法教我们一下。「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普眼菩萨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众生就是没有悟嘛!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教这些没有悟的众生让他们能够觉悟呢?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听了就回答:问得好、问得好,你能向如来请问修行渐次,在修行的时候,一步一步该怎么做,以及怎么思惟、怎么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有没有什么巧妙的好办法?好,我来为你们解说。这时候普眼菩萨就很欢喜,大家也都安静地听佛开示。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该怎么做呢?世尊说,你们这些刚来学的菩萨──也就是「新学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如果想要求如来的净圆觉心的话,也就是求圆觉大陀罗尼,「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就是先要离幻,要有正确的观念,这个正确的观念就是先要离幻。
那离幻怎么做呢?第一步要「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奢摩他是什么?就是空观,要先修空观。修空观的话就是要入定,修到最后,心中一念不生、一念不起。「坚持禁戒」要守戒、禁戒;这里还特别强调是禁戒,不只是戒,是禁戒。
禁戒是什么呢?就是不可做这个、不可做那个的那种戒,这种戒就是禁戒。你要坚持自己不可以行十恶,不可以贪嗔痴慢妒,不可以耽溺吃喝玩乐…,像这种不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戒就是禁戒,你要坚守。「坚持」就是坚定的保持、守住,持就是把它保持住,不犯禁戒,所有的坏事都不能做。
「安处徒众」,如果是新学的菩萨级的话,当然在世间一定是老师、是师父了,会有很多徒弟,如来连这个都帮忙考虑到了,所以告知要先把你的徒弟安顿好;再「宴坐静室」到一个房间里面静坐。这有点像是我们一般讲的闭关的状况。所以你要闭关之前,先要把你的徒弟安排好,不然如果他们在你闭关的时候出什么状况的话,你就不能安心修行了。
好接下来,「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这里的「恒作是念」,是什么意思?我想,这个就是要告诉你怎么思惟。所以这一段是在?你在那个闭关的状态里面、在静坐的时候,你要怎么去思惟。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这个想法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也就是在印度那个时代,认为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组成的。所谓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认为身体就是这四大组成的,佛是依当时他们的这个观念来讲的。我们现在因为有科学观念,大家都认为我们是原子、分子组成的,所以现在也可以用我们都是原子、分子组成的这样子想。不过现在我们还是依照经典里面当时的想法,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的想法来说。
我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组合起来的。「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我们的头发、毛发、汗毛、还有指甲、牙齿,以及皮、肉、筋、骨、骨髓、脑这些东西──这些色相很明显的垢色;所谓垢色就是色相很明确的,「皆归于地」这些就属于地。
「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这一类的东西都是水。大家比较不知道的是精气,西医里没有精气,但是中医有此一说,所谓气就是在我们经络上面会走的、会动的,那就是气。这些东西、这些气,它们就是水。至于「暖气归火」,身上的温度、体温就是火。「动转归风」你的手会动、心脏怦怦跳,这一类会动的就算风。
「四大各离」我们的身体就这四大合成的,既然说是合成的,当然也可以把它拆开,如果把它拆开的话,「四大各离」就分开了,「今者妄身当在何处?」那你的身体在哪里?你的身体就不见了;所以就知道身体是幻化的。这样讲大家可能还不太容易明了,我另外再举一个例子──
我们不要讲身体,就讲汽车好了。你有一部轿车,你把车子的零件一个一个全部拆开来,分别放置;这时候,你的车子在哪里?你的车子还在不在?你的汽车不在了,那些只是零件,不是汽车。汽车的形成,是这些零件组装起来以后的一个和合的相。这个和合的相,我们就说它是汽车,所以这个汽车的相是一个幻化的、是虚的、是没有本体的;没有它自己的本体,它只是一个虚的相、和合而成的。汽车这么一个相,它是虚幻的、是一种缘,它是各种零件装配起来、组合起来以后,会动、会跑,那个时候它就是汽车,所以汽车这个东西是一个幻相。
就算汽车的一个一个零件都是真实的,但合起来的汽车这个相还是幻化的,对不对?假如这些零件也是幻化的,那么把它组起来,又生出一个幻化的汽车的相,那就是幻中幻啰。
世尊现在就是跟我们讲这个比喻,如果对照到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是由这些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那把这些东西统统拆开了以后,你的身体在哪里呀?只要把它拆开,一个一个还是把它摆得好好的,但你的身体在哪里呢?所以这就是「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就是身体,那是一个幻有的、虚幻的。
这一段代表什么呢?世尊是要你在那一个静室里面,自己仔细的想这个事情:「喔,我这个身体是幻化的,真的是幻化的…」
好,这一品就先讲到这里,接下来大家可以问问题。
【现场问答】
问:被知的都不是,有些人是没有办法用;可不可以改成「知道的都不是」?师:可以啊,可以。
问:一切皆幻,为何还要修佛法?佛法亦幻。
师:为什么要修?就是因为你不修的话,你不会知道这是幻的。当你知道的时候,又不能说知道,说知道又落入断灭;这一切都是要修了以后才会明白。这样子的明白对我们有意义吗?有用吗?有用。
怎么说呢?如果你不修的话,在生死轮回这个关系里面,是被卡来卡去的,是很痛苦、到处会碰壁的,到处都不顺,烦恼就很多,不如意就很多。你修了就明白了,就解脱了;这个时候,生死幻化的轮回,对你来讲就不是妨碍了。打一个比喻,像我们人掉到水里面,是很慌张的,要想办法怎么游泳、怎么不淹死。当我们掉到水里面的时候,这个水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困难,可是鱼呢,水对它来说太好了,鱼在水里是悠哉自在的。
我们修行就像这样,你不修就像一个人掉到水里面,会有很多困难、很多挣扎。当你修出来就解脱了,你就变成鱼了;那些困难对你来讲,就变成一些好用的资源,这是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有人想,反正是幻的嘛,痛苦就痛苦,反正痛苦也是幻,无所谓呀。如果你能看得这么彻底也OK,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没办法看得那么彻底、那么透,那还是学佛修行比较好,是可以解掉这些问题的。
问:《金刚经》说,修行人于法不说断灭相,是否与您所说的「不入断灭」是同一意思?
师:对,就是这个意思。
问:虽知一切法皆幻,但面对现实人生的苦事,除了能观如幻,只能宽心。但境界仍旧存在是事实,心想是幻,而境是实(以凡眼观),那对于这种情况,如何才能进一步观察,以超越难关?
师:现实的这些事情,快乐的事情你没有说,只提出苦事。那么,如果以凡夫的眼,这个境是实的,那你就要有一个平衡:苦事你把它当作实的时候,快乐的事情也要把它当作是实。千万不要学了佛法以后,把快乐的事情都看是虚幻的,苦的事情却是实在的,那学佛就痛苦了。
我们最好的办法,你把它颠倒一下。快乐的事情把它当作是真实的,苦的事情是虚幻的;你学佛日子就好过啦。这样子的话,你就有办法超越,也就有办法帮助你过这些难关。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点,就把快乐的事情当作是真实的;不好的事情,你就用佛法的办法:「嗯,那是虚幻的,不用在意。」这样子的话,你可以练就把事情看虚幻的那种能耐,日子也比较好过一点。这是我们可以用的方法。
我知道很多人学佛以后变得正好相反,把好事都看成虚幻,坏事却都还是真的,这样的日子太难过了,应该调整过来,对修行才有帮助,日子也好过些。
问:融入幻化能被知吗?被知的都不是,所以知道融入幻化也不是吗?
师:「融入幻化」能被知,如幻三昧是知道的;不但知道,还可以享用。「被知的都不是,所以知道融入幻化也不是吗?」对的,这样你才能够得到如幻三昧,不然你得不到。因为我们都是不入断灭的,所以当我说:「你这样才会得到」,那个得到就是「是名得到」,全部都是在「是名得到」这个状态的。所以只要是「是名得到」,那就是「得到就是没有得到」。
问:本来无一物,何有幻、何有实、何有觉?
师:对啊,没错呀,如果你真的是本来无一物的话,哪有什么幻、什么实、什么觉?对啊,没错,是这样。可是问题就在于,你不是本来无一物,你本来有很多物,所以才会有这些问题。
问: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修无从修。神秀修一辈子还未觉,如是修二、三十年值得吗?为何六祖不修任何佛法亦能觉?
师: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没错,是这样;修无从修,神秀修了一辈子还是没有觉,如是修二、三十年值得吗?何止修了一辈子,很多人修了三大阿僧祇劫辈子都还没有觉呢!所以一辈子有什么了不起,修个二、三十年值得吗?没有什么值得,也没有什么不值得。
我这样说好了,你吃了二、三十年的饭,你还要吃吗?你值得吃吗?很多人都会问诸如此类什么值不值得的问题,我不知道提问的人是什么意思?譬如也有人说:「唉呀,你做人做了那么多次了,这一辈子又来做人,你不会腻吗?」所以应该说,这类问题都非为正问。问的没有道理,问的实在不知所云。
再来,为何六祖不修任何佛法亦能觉?不对啊,谁说六祖没有修行?这是你自己说的,把六祖找来问祂有没有修?所以这个想法也是不对的。
好,问题都回答完了。我们就讲解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