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许下承诺
梁乃崇教授
我们心里真正要追求的是本来面目,
是无条件的接纳,我们真正向往的是成佛成道,
连追求爱情都隐含追求悟本来面目的影子。
「独立自主,负起全责」才能谨慎决策,全力以赴
「独立自主」,就是为自己的生命负起全部的责任。企业家张忠谋的管理态度是要求部属负起全部的责任,让部属没有机会把责任推给老板。当部属向老板请示时,老板提示意见,如果部属执行计画失败了,部属不可以把责任推给老板,老板给的建议,部属要自己做判断,负起责任。通常在我们的行政官僚体系,部属会拟甲、乙、丙案给上司裁决,如果裁决其中一案执行失败了,是上司负责,这种状况在张忠谋的经营体系中是不存在的。唯有负起全责,才会谨慎决策,才会全力以赴,事情才会成功;否则凡事推诿,不负责任,事情一定失败。
这个负起全责的态度,要把它用在修行上。修不好,修出了毛病,要自己负责,跟老师没有关系,不要把责任推给老师。为什么呢?因为是你自己执行的,自己判断的,自己解释的,所以要自己负责。一旦知道要负责,修行时就不会马马虎虎,才会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独立自主、负起全责的意义。
※提倡「多帮因,少帮果」,包含了独立自主的精神
我讲「帮因」的主张,其实也与每个人要负起全责有关系,也就是当责任是别人的时候,不用替别人负责。如果认为帮别人负责是做好事,其实适得其反。所谓「帮果」,这个果跟责任有关系,别人该负起的果,就是别人该负起的责任。你帮他挑,是在做坏事,因为没有让他独立自主,剥夺了他的学习机会。这种把别人的责任抢来担的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父母对子女上面,这不是爱护子女,反而害了他们。所以我提倡「多帮因,少帮果」,包含了独立自主,负起全责的精神。几千年来的佛教都存有这个问题,这一点我们要多加注意。
※无我的第一步就是健全成熟「我相」
独立自主、负起全责,是不是增强我执?增强我相?是的!一点不错,这不是矛盾吗?并不矛盾,因为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一定要先让「我相」健全成熟,「我相」健全成熟以后,才能离我相进入人相。如果没有健全成熟的我相,只有一个软趴趴的我、残缺不全的我,根本站不起来,修什么呢?这是佛教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有健全成熟的我相,才能进一步做离我相的工作。所以佛法有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是没有说清楚。比如佛经中说过,佛陀出生时,脚踏莲花,走了七步以后,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多么大的我慢,佛为什么要这么讲呢?这跟达到无我不是背道而驰吗?现在看来,这并不矛盾。因为要达到无我,第一步就是要从健全成熟的我相做起。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独立自主负起全责,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时我相才健全成熟,才能从我相进入人相,次从人相进入众生相,再从众生相进入寿者相,再次从寿者相进入离四相,才能达到无我。所以无我的第一步,不是去我相,而是让「我相」更加成熟健全,修行者在这一点要拿捏准确。
佛法对于怎么实践无我,并没有说清楚。今天我特别强调,无我的第一步,就是健全成熟的我相。这一点我要把它补充到【金刚经】离四相的修持里面,离我相之前,先要有一个健全成熟的我相,这一点以前没人讲过。一般人讲的离四相是一下子进入无我,没有步骤阶梯,这么做是无法修行成功的。
※独立自主是在完成健全的「我相」
独立自主与我相、人相的关系是什么?独立自主是在完成健全的我相,并不是在离我相,或者是无我相,而是让我相成熟,所以不能独立自主,就是我相不成熟。离我相进入人相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先让我相成熟。我相不成熟就做不到离我相,想要进入人相,根本就是缘木求鱼。能够独立自主,才能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尊重别人,才能够进入人相,这样就是离我相。如果我相不成熟,根本无法进入人相,更不可能离四相了。
我们修行是要做到离四相,离四相之后,才达到「无我」。无我之前,第一,先要让我相成熟,我相要成熟,则先要独立自主、负起全责。如果不能独立自主,做事无法自我承担负责,如何进入无我呢?无我并不是让我相不成立,如果是这样,那就不用入世来做人修行啦!既然入世做人,个人的我相要先成立。独立自主是修行的第一步,第一步做到了,才有下面的修行步骤。若是第一步都没做到,修行不会有进展。
※每个成员都独立自主,负起全责,才能组成团体
当你负起全责,事情就会成功,人也变得聪明、有能力,个性上的缺点也都自动不见了。我们常常习惯把责任切割,一切割就不是全责,会变成这部分是我的责任,那部分不是我的责任,因此找借口把责任推到我的责任范围之外,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当我们只愿负一部份责任的时候,考虑的就只是一部分的范围,范围之外不考虑。但是当一个人能够负全责的时候,他考虑事情的智慧就完全改变了,不会找借口推卸责任,因此会有全部的能力。任何原因都是自己的责任,找借口没有用,还是要负起全责,因此能力就发挥出来了。
※「许下承诺,负起全责」就会遇到正法
不负起全责,也就无法真正修行、增长智慧、完成工作。有的人修行不好,就说是因为没有遇到正法,这也是推卸责任。当你对修行负起全责时,正法就会到你面前;没有负起全责,正法到你面前,你也不知道。只有真正愿意对自己的生命负起全责,许下庄严的承诺,才有可能成道。因此,修行者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不要把自己的责任切割。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没有负起责任,修行就修不好,学习、教育、工作也做不好。
如果你还没有对自己的生命许下承诺,也没有对修行许下承诺,现在开始,为时不晚。负起全责的承诺,就是内心的觉醒。像很多典礼,比如就职典礼,就应该有承诺,而不只是一个形式,当然实质与形式兼备的承诺是最完美的。如此看来,西方的婚礼在教堂举行,比中国人在餐馆举行要好。丧礼也是,中国人的丧礼没有对生命的尊重和承诺,是不够的。我们无论在生活上、工作上、修行上,都需要找回一个东西,就是负责任的承诺。找回来以后,生命将焕然一新,这是一件很庄严的事。
※中国人欠缺独立自主的基因
负责任这件事情在中国特别有问题,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士向来只是「想」、「说」,至于「做」、「成」就不关他们的事,所以他们只负责谏言,只负责批评,不负责去做和做成,做和做成不是读书人的事,这个习性到现在还是很严重,完全不了解做和做成的重要性。还有,中国人习惯把提问题当作是自己的事,找答案则是别人的事,这也是没有负起全责;习惯负起全责的人,应该是会提问题,也会自己找答案。所以中国人在独立自主这方面是有很大的弱点,我们好像缺了一个基因,把独立自主的天性抹杀掉了。像狮子、老虎、老鹰有的本事,我们好像都没有了。台湾的企业擅长模仿,却无法做任何产品的先锋,不愿也无能力做老大,像施振荣提倡老二哲学,因为我们只有这个能耐。
独立自主的承担,比大慈大悲的心还要深,比博爱更深。西方的宗教提倡博爱,我在美国跟一些人讨论,问他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他们都讲「love」,没有一个例外。我就问他们:「爱是什么?」他们最多就讲到「博爱」,讲到最深就是uncondition love(无条件的爱)。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什么是无条件?如果他不爱你,你是不是还爱他?如果他不爱你,你就不爱他,那是有条件。如果他爱你,所以你才爱他,这也是有条件。如果他讨厌你了,如果他变丑了,如果他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是不是还爱他?如果不是,那都是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就是任何情况出现,即使他不爱你了,你仍然爱对方。
※「独立自主,负起全责」就是无条件的接纳
再者,无条件的爱,其实还是有一个「爱」的条件,我们一般人用「爱」这个字,都有各自的定义,也就是条件。比如爱就是要甜甜蜜蜜、卿卿我我,这个定义本身就是条件。所以无条件的爱,其深度比不上独立自主、负起全责,换句话来说,独立自主、负起全责就是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接纳比无条件的爱更深,接纳已经没有爱了,比大慈大悲还要深。无条件接纳就是空性,无条件就是空,接纳就是空的容器,这就是我们的佛性或本来面目。我们追求爱情,会希望海枯石烂,至死不渝,海枯石烂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腐烂了、死了、毁了,为什么爱情要追求到海枯石烂,至死不渝?因为我们心里真正要追求的是本来面目,是无条件的接纳,我们真正向往的是成佛成道,连追求爱情都隐含追求悟本来面目的影子。有的人一谈到婚姻,就想去算命,如果算到前世夫妻要相遇了,就很向往,这个向往的心,还是从本来面目出来的,还是想要追求无条件的接纳。甚至很多人的婚姻吵吵闹闹,冲突纠纷不断,在我看来,其根源都是在测试对方条件的底线,希望测到无条件,所以制造问题来测试。就我的体会,其实每个人都想修行成道,想达到无条件,就是想达到空、无,也就是想达到我们的本性。所以天下的事情都是从我们的本性生出来的,大家都想修行,只是修得好与不好而已,即使你不想,你的潜意识还是想修行的。
※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跟修行有关
有人告诉我:「老师啊,你的佛法那么高,跟你修的人都不怎么努力,还在东打转、西打转,不是太可惜了吗?」我说:「你不要担心,他们打转来、打转去都是在修行,都是他们自己需要的过程,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一点都不烦恼,这也不关你的事。」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跟修行有关系。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生命的特性,即使做成行尸走肉、机器人,还是一个修行的生命体,只是做得不好而已。所谓不好,也是相对于修行好的人而言,做得不好,并不代表不修行,也不能就此否定这个修行者的生命体。换句话说,大家都是未来佛,迟早会达到圆满的目标。独立自主、对自己的生命负起全部的责任,这一点很重要!很深!也很好用!不会像佛法教的打坐、持咒、观想那么难,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很好用,而且有效。
听众:老师刚刚所讲的就是皈依自性?
老师:对,就是皈依自性。今天这样的讲法是不是比较容易做?
听众:今天的讲法非常实际,而且很生活化。独立自主的根基扎得越深,才有办法一步步踏上成就的台阶,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对任何人都很重要,所谓「师父带进门,修行看个人」,师父不能帮我们吃饭,一定要自己解决自己的饭量,独立自主其实也是在展现大无畏的精神,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
※「爱即非爱,是名为爱」
听众:我想到我跟朋友接触的经验,我觉得他们的爱情都很荒谬,但是我如果跟他们照实说,他们就会生气,我也就不讲了。老师刚刚提到,情侣之间常常在测试对方的底线,我的朋友一个比一个测试得厉害,他们自己也知道是在测试。女生比较容易去测男生,一测就会发现男生快受不了了,但不测又觉得男生像木头人,没有感觉,经过测试真的有感觉了,但是男生一旦被测,就不爱你了,越测越不爱,虽然嘴吧还是说爱你,但女生已经发现男生被测后的不悦,只是不测又不知道底线在哪里?所以我觉得一般的情侣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无条件的爱,它是抽象的而不是实质的,也就是这个爱是升华的,可以跟形体分开,但是心灵还是爱你,所以你测试的是形体的极限,而不是真正的爱。一般人不了解这一点,以为测试的是真正的爱,其实当男生被测,显现的不悦,是形体的不爱,不是心里的爱。
老师:你讲得很好,确实是这样,因为无条件的爱就是不爱,一测试发现它的底线就是不爱,但是又不想要这个测试的结果,其实爱就是所谓的「爱即非爱,是名为爱」当中的「是名为爱」,也是无条件的接纳,所以他们这样的测试,测到最后即使是真的,他们也会不要,当然测到假的,也会不要。所以在测试的时候,应该是要测自己,而不是测对方,应该是要测自己的底线,当测试对方达到崩溃的底线时,你自己接不接受?如果不接受,自己是有条件的。不能只看对方的底线,也要看自己的底线,这样才会公平。若是你的底线没有超越他,如何测试别人。所以你在测对方,其实也是在测自己,这是互动的,不只是单方面的。测试别人的人要注意,其实你也是在测试自己,你发现别人的底线,其实也就是你自己的底线。
※修行要用直觉
听众:自己修养到什么程度,别人也会用同样的程度来对待你,也就是自我的修养是会把别人的状况引出来?
老师:会的,我们都有直觉,我们都知道别人的状况,只是我们常常否定自己的直觉,因此就变成不知道了。「生命教育法」一书就提到有人养狗的例子,狗是很聪明的,主人想什么,它们都知道,虽然它们不会讲话。猫狗都如此,何况是人!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倾向否定我们的直觉,所以变得不知道了。倘若尊重直觉,大家就会知道,修行要用直觉。情侣之间的测试,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如果有直觉的话,就不用测试了,因为已经很清楚了,有直觉又要测试,只是在证实而已。而我们所希望的都是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就是空、无,今天这么一讲,大家应该更相信每个人都是修行者。
我们非常容易住心,宗教如果停留在信仰的阶段,还是住心的。信仰是住心;遵守真理、原理是住心;守法、遵守道德标准是住心;遵守戒律也是住心;遵守佛法的原理还是住心,所以住心的习性是很深的。要怎么做才是不住心呢?懂得「回头」就是不住心,如果不懂这点,全都是住心,遵守规则、原理、真理、佛法全都是住心。所以要警觉住心的习惯是根深蒂固的。真要解这个问题,就是要入定,每天至少入定半小时,因为这个习性太深,所以要解它,不在入定的状况,很难碰得到。
虽然所讲的独立自主已经很深、很广,但是深度还不够解除住心的问题,必须要入定才能碰得到。独立自主还是在意识心的状态,在意识心的状态,是解不了住心的问题。所以要解这个问题,没有别的路,只有入定;定得够深,才碰得到,才能解;而且这个定要是无相定,才可能达到无住。有的人可能没有每天坐半小时,但也能做到入定。如果现在定得不够深的人,只好多做,没有其它的捷径,只有反省得够深,才能触及。而且要注意,刻意入定,就定得不够深,因为不管怎么做,不会超过「我要入定」这个意愿的深度,这个意愿是在心灵的某一个层次,依这个层次起了一个要入定的心,再怎么做,都在这个层次之下。所以想要突破这个障碍,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忘掉入定,才可能深入。
这些状况我不讲,要你们自己发觉才好,但是大家都没有发觉,我只好说了。要会入定,就要学会「忘」,中国的庄子讲过要「坐忘」,坐在忘里面,起心即妄,才能有深度,若起要修行的心,就会卡到,就是「动念即乖」,所以要忘。自己要懂得下这种功夫,才有机会进入不住相、无相。不然还是有住,就体会不到「无住」的威力。老庄的思想跟佛法有可以相通之处,但是在中国,佛法与道家交融这么久,能够贯通二者的不多,直到禅宗才把它们贯通,但是禅宗一失传,这两者又不通了。我现在又想把佛法跟西洋的文化贯通起来,这也很难,但是已经做到某个程度,比如佛法与科学之间的贯通,我们便做了一点。这些事很难,但很有趣。
所以住心与不住心是很难的,要多下功夫。独立自主是住心的,开始做的时候,要完成我相,是住心的,完成我相之后,达到最深最彻底才是无住,所以是从有住起步。「爱即非爱」,爱就是大家恋爱了以后结婚,结婚以后又吵吵闹闹即非爱,非爱以后达到无条件的接纳,就是「是名为爱」,这三个步骤就是从有住到无住。我看很多老夫老妻,至少在外形上做到了,但外形做到并没有光辉。在心境上,如果也做到了无条件的接纳,庄严神圣的光辉才会散发出来。很多人遵守世俗的规则,所以外形上做到了,但是心灵上并没有达到,就不会产生神圣庄严的光辉。如果心境上做到了,散发出神圣庄严的光辉,会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起景仰钦佩之情。
听众:许下承诺是不是跟本性有关系?
老师:是的,是我们的本心、本性、觉性庄严的一面。当我们对自己的生命负起全责的承诺,还会去抱佛脚吗?不会的,应会变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不是一个小可怜。没有变成伟大,只是没有许下这个承诺而已,一旦许下承诺,就会发现周围的人一下子就变了,本来觉得很讨厌的人,也不觉得讨厌了,世界再怎么动乱,你的感觉还是祥和的,你的气度就不同了!
资料记录-陈云卿 杨宏宇
资料整理- 邱英美 吕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