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情有佛性?!
 
{返回 观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0

无情有佛性?!

有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谓出自《华严》,然遍寻《华严》而不得,今细勘之。

华严宗祖师清凉澄观在《华严疏钞》卷25中说:

“人有灵知之觉,今第一义空与之为性,故名“佛性”。非情无觉,但持自体,得称为“法”。今真性与之为性,故名“法性”。……(今疏意)谓佛有觉义,故名属佛(性);土无觉义,但持自性,故名为“法性”。”

佛性、法性、真如、性空等,般若经曾说是“一义也”,有人因此认为,既然色法性空,具真如法性,亦得有佛性。(还有其他理路,谓:色心相即。这种说法,不值得讨论。)这实际上是明显没看上下文的误读。因为般若经也说:在有情数,名为“佛性”;在非情数名为“法性”。此处澄观大师也说得很明白:“人(有情)上的空性才叫佛性(也可以叫法性);非情(无情)上的真如性,但得称为法性,而不得名佛性。有智觉的,可以称为佛性(也可以叫法性);至于佛的‘依报’法性土,但得称为法性(不得称为佛性)”。虽然都指向“真如”,但“佛性”义狭,“法性”义宽。

同书卷37又说:

“第一义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若以性从相,则唯众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墙壁瓦砾无有智慧,故无佛性。”

很执白地道出了“墙壁瓦砾无有佛性”!

圭峰宗密《华严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十则继续表达“非情无佛性的主张”:

真如之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故曰“性净”。在有情身,即名“佛性”;在无情界,即名“法性”。以本性清净,故以为名。

很明显,华严宗的立场,是非情无佛性!

《华严经》中找不着,华严宗又反对,可见此说传出的蹊跷。

另外,我们顺便看一下唯识的说法。

《成唯识论》卷十云: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

这里是说:“自性身”和“法性土”(俗云正报、依报),一属“佛性”,一属“法性”(文中“而属佛、法”)。有为功德所依名“相”,诸法自性名“性”(文中“相性异故”——有本作“性相异故”,非是!)

这也是在分辨“佛性”、“法性”的区别。也可以说:佛的“法性土”(“依报”)上的真如性,但得名“法性”,不得云“佛性”,更无“成佛”之意。

无情成佛说,由此观之,实在是佛教基本名相没学好后造成的“美丽的”“误解”!

附:

又,即便说,有经文(反正我没查到——我用电脑查完了《大正藏》,没有发现“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或祖师说过这话,也可以如下来理解:

继玄奘法师以后,佛经翻译多运用“四句格”行文,上文也明显是个“四句格”。为了照顾每节四字的行文,对文字会做前后的语法变化或加个后缀,省简名相。此句就可以这样来理解:谓佛的自性身和法性土是同时圆满的。(“种智”,即“佛”的代称。)


{返回 观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氏五论
下一篇:寡闻为修大乘之障
 《瑜伽师地论》札记一
 就“第一因”,答季康先生
 和尚的幸福生活之“一指禅”
 关于真谛三藏
 以史为鉴,以律为师!
 “尘境非根了”是大乘说么?
 “三界唯心”·圣言量·瞿波·月称
 大小乘戒律是这样区分的吗?
 和尚的幸福生活之“口不择言”
 112粒念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三十六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跟随经[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认识人生之三 5[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法句经 27 奉持品[栏目:法句经·白话文]
 五百罗汉 017、那延罗目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六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一花开五叶[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在家人在戒方面怎样做?[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禅宗之解悟与证悟略议(吕建福)[栏目:禅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