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释·善说海
无著菩萨 造 索达吉堪布 译
{返回 入行论释·善说海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385

入行论释·善说海

无著菩萨造

索达吉堪布 译

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

慈爱无余众生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

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净饭王子前顶礼。

仅以圣尊名号光,

传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

观音怙主前顶礼。

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

己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

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此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

尽舍国政善开显,

稀奇佛子行之理,

弘扬佛陀教法者,

寂天菩萨前顶礼。

从彼教言莲苑中,

畅饮善说蜂蜜已,

为利持佛子行众,

我当于此释本论。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甲一(论名)分二:一、真实论名;二、译礼。

乙一、真实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梵语的论名译成汉语,即“菩提”为正觉,“萨埵”为菩萨,“渣呀”为行,“阿巴达绕”为入。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首先宣说论名,其他根基者依此也容易寻找法本。

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

乙二、译礼:

敬礼一切佛菩萨!

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

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本注释的分法如下: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丁一、礼赞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关于“善逝”,普明论师认为,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比如说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善满妙瓶。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善天尊者则认为,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这以上讲的是佛宝。

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教典法门,这些是法宝。由于这些法宝对于善逝来说也是具足的,因而称“具”。

关于“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由于生在如来种性当中或者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作者三门恭敬作礼。

关于这样作礼赞的必要,正如《赞佛功德经》中说:“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作礼赞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

丁二、立誓句: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所说的内容是什么呢?即是趋入佛子律仪的方法。其中“佛子律仪”是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行持这些戒的方法通过十品来宣说。那么,这部论典是以什么方式造的呢?“依教”,也就是说,依据经论中所说的意义来造的。

若有人想:如果是经论中所说的内容在这里讲述,那就没有必要了吧。实际上这部论典是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不清楚的内容解释得一清二楚,零零散散的内容汇集一处,并将许多典籍的内容概括起来进行阐述,由此可见并没有你们说的过失。这般宣说立誓句的必要,所有正士均不会舍弃所立下的誓愿,这样立誓就是为了使造论善始善终。

丁三、示现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以前佛经等之中未曾出现过的任何内容在此论中一概没有宣说,前所未有的词藻、诗歌韵律我寂天也并不精通。鉴于这两种原因,我不是为了利益他众而造此论的。那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自相续串习菩提心,我才撰写这部论典的。

倘若如此,那自己了知就可以了,造论有什么必要呢?为了修习菩提心善法,根据自己平时所理解的不同而在论典中陈述,暂时也能使自己的信心越来越增上。善天尊者与普明尊者说:所谓的“暂”字说明有观待他利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万一与我具有同缘分即相同种性百般寻求菩萨行、心术正直的其他诸位学人见到这些内容,也许会有增长菩提心等利益。这样的谦虚之词能使大家了解作者无有我慢,也表明如果出现过失则请求宽恕之义。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分三:一、各自之本体;二、宣说之必要;三、如何宣说。

丁一、各自之本体:

此论的所说内容即以“趋入菩萨律仪法”这一句颂词为代表完整无缺的大乘之种性、道、果,当然主要是菩萨的所有学处。这些所说内容依靠此论而通达为必要;通达依赖于论典是关联,实修所通达的意义从而获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

丁二、宣说之必要:

诸位智者通过了知论典具有必要等从而才会深入修学。

丁三、如何宣说:

那波瓦尊者的《入行论释难》中说:“这部论的必要等实际上通过论名就已经指明了。”阿阇黎善天说:“趋入佛子律仪法”是所说,为利益自他是必要,论典与必要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即是关联。


 


{返回 入行论释·善说海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十品 回向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九品 智慧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八品 静虑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六品 安忍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七品 精进
 无著菩萨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阿含经卷第十六[栏目:中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禅定对修福也是非常重要 (大安法师)[栏目:福慧修行]
 印顺导师对佛教教制的关注与思考(释心皓)[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高僧传卷第三[栏目:高僧传]
 八识得名(下)[栏目:唯识简介]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念死无常[栏目:菩提大道]
 天下为公[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科学时代的宗教[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大悲咒句偈 43.娑啰娑啰 SWO LA SWO LA[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