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六)
 
{返回 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5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三十六)第七个问题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解《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

    若认为中观应成派任何时候都无承许,或任何时候都有承许,这样偏执一方的观点是错误的。雪域很多大德就持有这样的观点,前面已经对此进行了遮破。

    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分二: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二、分说宁玛巴自宗

    丁一(分说宁玛巴自宗)分二:一、依全知龙钦巴观点宣说自宗;二、旁述他宗的辩论;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

    戊一(依全知龙钦巴观点宣说自宗)分三:一、略说;二、单空非自宗究竟观点;三、真实广说。

    己一、略说:

    故依龙钦巴观点,应当如是知自宗,

    自宗的观点是和龙钦巴大士的善说是同一的,自宗的观点就是龙钦巴大士的这个观点。

    安立自宗时,主要依据龙钦巴大士的观点。龙钦巴大士在《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中讲过,中观应成派任何时候都无有承许和任何时候都有承许,这两种各偏执一方的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和不正确的一面。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万法抉择大空性的时候,是没有承许的。但是在菩萨后得位,即菩萨出定的时候,二谛分开存在,若说此时没有承许,是错误的。

    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应成派所抉择的中观是入定中观。在菩萨入根本慧定前,是没有任何有无法的,所以也没有任何的承许。此时没有承许,但是不能说任何时候都没有承许。中观应成派的很多大德也讲了很多属于基道果的这些法,这些也是自宗所承认的。是在什么时候承认的呢?主要是在后得中观,即菩萨出定的时候,此时二谛是分开存在的,有这些基、道、果的承许。所以若认为任何时候都没有承许,这也是错误的;若认为任何时候都有承许,这也是错误的。中观应成派有无承许的时候,也有有承许的时候。

    若是真实之中观,须是双运大中观,
    抑或离戏之中观,

    “若是真实之中观,须是双运大中观,抑或离戏之中观”:真正的究竟的中观应该必须是双运大中观或离戏大中观。

    此处为何重复强调“双运大中观”和“离戏大中观”?双运大中观主要是根据佛第三转*轮的内容而抉择的。佛第三转*轮的时候,讲到了如来藏,也提到了如来藏的光明。所以“双运”应该是明空双运,是明空双运的大中观。离戏中观是根据佛第二转*轮的内容而抉择的。第二转*轮的时候着重强调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此时没有提到如来藏,更没有提到如来藏光明。

    无论是双运大中观还是离戏之中观,都是远离二边、远离一切戏论的,这些才是真正最究竟的中观。最究竟的中观必须是二谛双运、明空双运,或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因以圣者入定慧,及其同分而抉择,
    灭有无等诸边性。

    “因以圣者入定慧”:“圣者”指登地的菩萨。他们入定的时候,在根本慧定面前,是息灭一切戏论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根本慧定是能取,其所取应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是第一种方式。

    “及其同分而抉择”:这是第二种方式。“同分”是指我们通过观察量、逻辑去分析,以与大菩萨的根本慧定相似的一个境界,去抉择诸法的实相。在入根本慧定前,没有任何戏论法,没有任何的承许。通过逻辑和推理的方式,和他同样抉择这样一个见解的时候,也是不承认任何属于戏论的法的,没有任何有无边这样的承许。

    入根本慧定所见,这是现量;另一个通过逻辑去抉择时所获得的这个见解,这是个比量。无论是现量还是比量,他们的所见都是无所承许的,应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所以在真正最究竟的实义上,也是真正的最究竟的中观前,是没有任何承许的。

    “灭有无等诸边性”:息灭有无等一切边法。有、无、是、非等一切法都息灭,不堕落边。

    最究竟的、真实的中观应该是双运大中观、离戏大中观。因为在这两个中观的面前,没有任何的承许。有境方面,一个是根本慧定前,另一个是以和根本慧定同样的逻辑、观察量去抉择时。这二者应该都是属于是根本慧定的。在这样的有境前,其对境就是息灭一切有无各边的,任何这些戏论法、边法都是不成立的。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没有任何承许的。

    己二、单空非自宗究竟观点:

    仅仅单空作对境,彼道偏堕于二谛,
    故为相似之见解,非为双运与离戏。

    “仅仅单空作对境,彼道偏堕于二谛”:后中观派的一些大德认为,中观所抉择的这个空性应该是单空。若仅仅以单空作为有境所取的对境,这个道就偏于胜义谛、堕入无边了,所以不能成为双运。“彼道”指取单空的这个有境。“偏堕于二谛”:“偏”指偏二谛之一方,比如,偏于胜义谛或偏于世俗谛。“堕”是指堕二谛之任何一边,堕一边就不是双运了。

    “故为相似之见解,非为双运与离戏”:二谛无法双运,所以这是相似的见解,不是真正的见解。因为这个道偏堕于胜义谛,堕入了无边。他没有远离戏论法,并非是二谛双运这样的所见,所以这是相似之见解,不是真正空性的见解。

    双运即指有与无,显现空性均等性,
    然此胜义单空界,唯一有境之缘故。

    “双运即指有与无,显现空性均等性”:什么是双运呢?有和无、显现和空性均是等性。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现,也不是空。不堕入有边,不堕入无边;不堕显现边,也不堕空性边。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样一个平等的、不堕入二边、不偏于一方的等性,叫做双运。

    “然此胜义单空界,唯一有境之缘故”:“单空界”指单单一个空。这个胜义谛就是一个单空,即有和无之间的无。以这样一个有境的缘故,其所取的对境就是胜义单空界。依有境可以判定对境。他们认为,诸法的最究竟实相的空性就应该是一个单空。因为有境就是执着单空的,所以对境就是胜义单空界。可见,这个单空不是究竟的空性见,应该是相似的空性见。

    戏论即是有无等,一切所缘之形相,
    此尚未离无戏论,于彼仍旧执着故。

    “戏论即是有无等,一切所缘之形相”:“戏论”指什么?有无、是非、生死、增减、好坏等,这些都是属于戏论。凡属于四边的、堕入边的这些法都是戏论。

    “此尚未离无戏论,于彼仍旧执著着故”:“此”指前面他们所承许的究竟实相,即无遮、单空。因为单空堕入了有无之间的无边,它没有远离无边。这些边法都属于戏论,他们肯定仍然有对无边的执着,所以没有远离戏论。可见,这个单空就是相似见解,因为它没有远离戏论法。

    己三、真实广说:

    是故大中观之前,无有任何所承认,
    已证现空平等性,远离有无是非等,
    一切破立戏论故,依实相义一切法,
    以理不成有承认,于任何法皆不许。

    “是故大中观之前,无有任何所承认”:“大中观”指明空双运的中观或远离八边戏论大空性的中观。在大中观前,没有任何承许。

    “已证现空平等性,远离有无是非等”:已经证悟了现空平等,既没有堕入现边,也没有堕入空边。远离了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

    “一切破立戏论故,依实相义一切法,以理不成有承认”:一切遮破与建立等都属于是戏论。依诸法最究竟的实相意义去抉择,一切法通过理证都不成立。即在理论前或在这些观察量面前,是不会成立有承认的,即无有承认。

    “于任何法皆不许”:不承许任何法。

    如是究竟实相义,虽无承认现相中,
    名言量前面二谛,各自均有所承认,

    在最究竟的实相义上,虽然没有承认,但是在现相当中,在名言量前,世俗谛、胜义谛二谛各自都分开存在,所以有所承认。

    “现相”是指出定的时候、后得位。这个时候,二谛是可以分开的,二谛是存在的。

    这个时候有胜义量和名言量。在胜义量面前,没有;在名言量前,二谛各自均有所承认。

    二者倘若观待于,二谛无别之实相,
    仅是各自之现相,

    在名言上,二谛各自都也为实相,但是和最究竟的实相相比,都不是实相,而是各自之现相。

    在诸法究竟的实义上,二谛是无别的。在显现上,二谛都在各自的位置上事实存在,都有承许。它不是双运的,是各自分开的。空相就是空相,现相就是现相。在名言量前面,是现相;在胜义量前面,是空相。和究竟二谛无别的实相相比,二谛在各自的位置上事实存在,所以它不是无别或双运的。若观待于二谛无别的实相而言,它不是一个究竟的实相。

    观待现见真义智,二量亦是相似量,
    因一不能执二谛。

    “观待现见真义智”:若观待现见诸法真实意义的智慧而言。

    “二量亦是相似量”:“二量”是名言量和胜义量。它们都有所见,相对自己的所见也是无欺的。但是若观待究竟的智慧而言,二者就都是相似正量,不是究竟的正量

    “因一不能执二谛”:因为无论是名言量还是胜义量,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同时执有二谛。二者都是各见各谛,其中一个无法见到另一谛。比如,现量、名言量只能见到名言谛,却无法同时见到名言谛和胜义谛二谛。胜义量只能见到胜义谛,却无法同时见到二谛。这两个量是独立存在的,各自有各自的对境、实相。因为无法能够同时取执二谛,所以无法能够见到二谛双运的实相。

    是故二量即妙慧,彼二衡量瓶等时,
    获得现空二本体,一有之时另无有,

    “是故二量即妙慧”:若观待现见最究竟真义的智慧而言,二量都是相似的正量。但是它们两个暂时也是妙慧,也是一种智慧,也可以算是正量,也算是正确的。因为在后得位的时候,即菩萨出定的时候,二谛在各自的位置上是事实存在的,二谛都有各自的一个正量。

    “彼二衡量瓶等时,获得现空二本体,一有之时另无有”:以这两个正量去见宝瓶的时候,名言量肯定见到宝瓶有,胜义量肯定见到宝瓶无,这两个所见暂时而言都是正确的。

    宝瓶等一切法都是如此。二谛分开的时候,在名言上是有,在胜义谛上是无。通过世俗谛观察量观察时候,肯定是有;但是通过胜义谛观察量观察的时候,肯定是无。它们两个暂时这样取执也是正确的,暂时都是无欺的;但是若与最究竟的智慧相比,二者都不是真正究竟的正量。因为都没有见到二谛双运的真理真相。

    以二量见宝瓶时,分别见到的是现或者空,不是同时见到。当以名言量去取执的时候,见的可能是有,此时见不到无。当以胜义量去取执的时候,见的是无实有,此时见不到有。所以这两个量不能同时见二谛,它们的所见都不是二谛双运的。

    凡夫心前此二谛,只是轮番显现故,
    二谛分别衡量时,成立有此二承认。

    在我们凡夫的分别念面前,二谛只能轮番地显现,不能同时显现,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当以胜义谛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宝瓶无实有、柱子无实有,但是这个时候它只能见无,却见不到有。当以我们的六根识等世俗谛的正量去取执外境的时候,宝瓶有、柱子有,但是这个时候它只能见到有,却见不到无。“轮番显现”指此时没有同时见二谛。可见,若真正要亲见二谛双运的真相,就必须超越我们的分别念。

    对二谛这样分别衡量的时候,成立有此二承认。但是抉择最究竟实相——大空性的时候,即应成派在抉择入定中观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承许。当抉择后得中观的时候,二谛是可以分开的,都是各自存在,此时可以有承许。这个时候二谛有各自的正量,所以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这不等于在最究竟的实相上成立。在最究竟的实相上无有这样的成立,中观应成派在这个时候是没有承许的。

    他们在抉择大空性的时候是无承许的。他们所抉择的空性是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所见,所以在这个时候无有承许。但是他们在菩萨出定的时候,二谛是可以分开的,此时二谛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存在,它们各有各的正量,应成派也承许这一点,所以应成派在这个时候是有承许的。

    应成派和自续派二者的差别也在此处。在抉择大空性的时候,自续派将二谛分开了,应成派认为这是错误的。他们认为,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二谛不应该分开。因为这个时候所抉择的应该是诸法最究竟的实相,在菩萨的根本慧定的所见上面,二谛是不能分开的,此时是没有任何承许的。若在这个时候将二谛分开了,这是错误的。若这个时候不分开,那就没有什么过失。其实应成派也有将二谛分开的时候,但是不是在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分开的,而是在显现世俗谛、名言上,将二谛分开的。应成派不是在抉择胜义谛或空性的时候将二谛分开的,这是自续派和应成派二者的差别。当时自续派和应成派之间的很多辩论也是源自于此。这个时候不能分开,否则就肯定是在胜义谛上有所承许了,这与诸法最究竟的实相不符,因此是错误的。


{返回 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五)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七)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一)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
 《定解宝灯论》讲记(四十四)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九)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八)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二)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七)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五)
 《定解宝灯论》讲记(三十九)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