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为什么有人出家会被说成逃避?
 
{返回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59

为什么有人出家会被说成逃避?

    答:出家主要是看你的发心。现在很多人出家确实是逃避的,根本没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就出家了。有的人是走进绝望了才出家的,还有的人出家就是为了找个养老的地方,这就是逃避。真正的出家不是逃避,而是面对。他要面对什么?他要面对死亡,出家是为了解脱死亡之苦;他要面对众生,出家是为了更好的度化众生。

    人生当中生老病死是大事,人人都要面对,出家就是要面对这些,不是为了逃避。有生就有死,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我也逃避不了,但是我可以做好准备,死魔来了我不会心慌害怕。密勒日巴尊者说,他最开始害怕死亡,跑到山上,然后修无常;无常修好以后,他对死亡的畏惧就没有了。同样,真正出家就是为了面对这几个大事——生老病死。人在六道中流转都要面对这些。其实任何人都摆脱不了死亡,但是可以摆脱死亡之苦。不受死亡的影响,没有死亡之苦,我们就解脱死亡之苦了。

    很多大德高僧,真正的成就者,显现上也有生病的,但是他内心里没有痛苦,“身受心不受”。能吗?能!以前文革的时候,很多人都进监狱了,那些干部在监狱里特别痛苦,吃不下,睡不着,特别想出去。而那些大德高僧,在里在外没有区别,一样能吃,一样能睡,一样能修行,不受外在的影响。

    有的人不明白:有病了不可能不苦吧?有这个可能,你现在是不会明白的。修行成就了,真正功夫上来了,现在做不到的,到时候都能做到。

    了解了以后,生老病死并不可怕,肉体肯定有衰弱的时候,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生死是相对而成立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死了以后还要生,但是死时可以不受死苦,生时可以不受生苦。我们可以摆脱生老病死之苦,不受痛苦就不属于轮回了。佛菩萨也在六道里,但是他不受六道之苦,所以他不属于轮回。

    轮回是什么?轮回是因业力牵引的,要遭受业力的,那就是痛苦的。没有业力的牵引,不受恶果的影响,他虽然是在六道里,但是不属于轮回。他是以悲心和愿力而来的。轮回中的众生是以贪心和欲望而来的。一个是不自由来的,一个是自由的来的;一个是快乐的,一个是不快乐;一个是自在的,一个是不自在的。有这样的差别。

    真正出家人,有生而不受生苦,有老而不受老苦,有病而不受病苦,死亡来临而不受死苦。他就是为了摆脱生老病死之苦而出家的。这样的出家人就不是逃避,而是面对,面对大事。我为了如实地去面对生老病死,如实地去超越生老病死,虽然有生老病死的显现,但是我可以超越他,我可以不受它的影响,不受它的痛苦。我们说佛涅槃,说上师圆寂,这都是一种形容。没有痛苦的死亡,非常平静、快乐的离开这个世界,圆满的结束自己的人生,这叫涅槃、圆寂。

    人都要死,但是有的人一点都不怕,《西藏生死书》里有一段文章写桑藤的死亡,写的就是他如何面对死亡,那时候虽然他的病情特别恶化,但是他的内心里没有恐惧,没有痛苦。所以真正以一个纯净的发心而出家的,就应该这样的面对死亡。这是出家的一个发心。

    出家还有一个发心,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度化众生。修行刚开始的时候,出家在山上修行更容易一些。现在我在家里修也能修成,但是我以出家的身份就更能够度化一些有缘众生。

    以这样的发心去出家的话,那就不是逃避。如果你不是这样出家的,就是逃避了。现在社会上有这样评价你,也是有道理的,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的表法而造成的。社会上对佛法评价说信佛是迷信,也是我们这些学佛人造成的,我们很多人确实是迷信,没有真正明白的信。佛讲的三种信心,都是从明理中产生的,明明白白而信的。迷信不是佛法里讲的信心,佛法里讲的信心是明信。你明白真理、明白真相以后建立信心了,这就是明信。


{返回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证悟了空性、证悟了大圆满以后,还会受世间八法的影响吗?
下一篇:放生的动物再被抓回来怎么办?
 依修而见和依见而修,这两种根基的人哪种是利根者?
 我们学修了“闻法方式”,但零散的时间里,无法完全按照这些方式来闻法,那..
 观察上师是否具足法相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因灌顶、道灌顶和果灌顶?
 大圆满龙钦宁提三大传承是什么?
 为什么要佩戴念珠?
 随身佩戴的观音像弄坏了,如何避免和处理这样的过患?
 观修的时候如何面对昏沉的状态?
 心像风刮的沙,怎样让它自然停下?
 做早晚课的时候总是有杂念,如何克制杂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五年恩师记[栏目:陈士东居士]
 一座不容忽视的丰碑——试论中国佛教徒的科技成就(何明栋)[栏目: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中兴天台的知礼大师[栏目:蔡惠明居士]
 四圣谛讲记[栏目:圣严法师]
 当代中国大陆佛教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兼论佛教主体精神与世俗化倾向的调适[栏目:宗性法师]
 当今社会怎么修佛法?[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准备你自己的供养[栏目:普贤上师巴珠仁波切的故事]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六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十三)导演上帝,或让上帝自演[栏目:禅学的黄金时代]
 净业禅师偈之启发[栏目:昌臻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