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为什么有人出家会被说成逃避?
 
{返回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83

为什么有人出家会被说成逃避?

    答:出家主要是看你的发心。现在很多人出家确实是逃避的,根本没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就出家了。有的人是走进绝望了才出家的,还有的人出家就是为了找个养老的地方,这就是逃避。真正的出家不是逃避,而是面对。他要面对什么?他要面对死亡,出家是为了解脱死亡之苦;他要面对众生,出家是为了更好的度化众生。

    人生当中生老病死是大事,人人都要面对,出家就是要面对这些,不是为了逃避。有生就有死,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我也逃避不了,但是我可以做好准备,死魔来了我不会心慌害怕。密勒日巴尊者说,他最开始害怕死亡,跑到山上,然后修无常;无常修好以后,他对死亡的畏惧就没有了。同样,真正出家就是为了面对这几个大事——生老病死。人在六道中流转都要面对这些。其实任何人都摆脱不了死亡,但是可以摆脱死亡之苦。不受死亡的影响,没有死亡之苦,我们就解脱死亡之苦了。

    很多大德高僧,真正的成就者,显现上也有生病的,但是他内心里没有痛苦,“身受心不受”。能吗?能!以前文革的时候,很多人都进监狱了,那些干部在监狱里特别痛苦,吃不下,睡不着,特别想出去。而那些大德高僧,在里在外没有区别,一样能吃,一样能睡,一样能修行,不受外在的影响。

    有的人不明白:有病了不可能不苦吧?有这个可能,你现在是不会明白的。修行成就了,真正功夫上来了,现在做不到的,到时候都能做到。

    了解了以后,生老病死并不可怕,肉体肯定有衰弱的时候,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生死是相对而成立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死了以后还要生,但是死时可以不受死苦,生时可以不受生苦。我们可以摆脱生老病死之苦,不受痛苦就不属于轮回了。佛菩萨也在六道里,但是他不受六道之苦,所以他不属于轮回。

    轮回是什么?轮回是因业力牵引的,要遭受业力的,那就是痛苦的。没有业力的牵引,不受恶果的影响,他虽然是在六道里,但是不属于轮回。他是以悲心和愿力而来的。轮回中的众生是以贪心和欲望而来的。一个是不自由来的,一个是自由的来的;一个是快乐的,一个是不快乐;一个是自在的,一个是不自在的。有这样的差别。

    真正出家人,有生而不受生苦,有老而不受老苦,有病而不受病苦,死亡来临而不受死苦。他就是为了摆脱生老病死之苦而出家的。这样的出家人就不是逃避,而是面对,面对大事。我为了如实地去面对生老病死,如实地去超越生老病死,虽然有生老病死的显现,但是我可以超越他,我可以不受它的影响,不受它的痛苦。我们说佛涅槃,说上师圆寂,这都是一种形容。没有痛苦的死亡,非常平静、快乐的离开这个世界,圆满的结束自己的人生,这叫涅槃、圆寂。

    人都要死,但是有的人一点都不怕,《西藏生死书》里有一段文章写桑藤的死亡,写的就是他如何面对死亡,那时候虽然他的病情特别恶化,但是他的内心里没有恐惧,没有痛苦。所以真正以一个纯净的发心而出家的,就应该这样的面对死亡。这是出家的一个发心。

    出家还有一个发心,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度化众生。修行刚开始的时候,出家在山上修行更容易一些。现在我在家里修也能修成,但是我以出家的身份就更能够度化一些有缘众生。

    以这样的发心去出家的话,那就不是逃避。如果你不是这样出家的,就是逃避了。现在社会上有这样评价你,也是有道理的,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的表法而造成的。社会上对佛法评价说信佛是迷信,也是我们这些学佛人造成的,我们很多人确实是迷信,没有真正明白的信。佛讲的三种信心,都是从明理中产生的,明明白白而信的。迷信不是佛法里讲的信心,佛法里讲的信心是明信。你明白真理、明白真相以后建立信心了,这就是明信。


{返回 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证悟了空性、证悟了大圆满以后,还会受世间八法的影响吗?
下一篇:放生的动物再被抓回来怎么办?
 手印平时可以随便打吗?法器可以随便使用吗?
 是不是必须皈依某位上师,才可以接他的传承?
 给不学佛的人做助念、超度,利益大吗?
 修七堆曼茶的时候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影响周围的人,怎么办?
 皈依僧以后,不能和不信佛人接触。我家里有不信佛的人,应该怎么办?..
 如果离开家一段时间,家里的佛堂没人供灯供水,应该怎样整理佛堂才如法呢?..
 上师说修法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前段时间还挺精进的,最近念经时根本不想..
 念观音心咒的时候,有时候观想的是佛菩萨,有时候观想的是众生,这如法吗?..
 修法的时候坐不住,怎么办?
 学生应该怎么学佛修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五、第二能变思量识相[栏目:韩镜清教授]
 给山上道友的讲话[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佛教徒对于素食与肉食应有的正确态度[栏目:明真法师]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五 密法修行的原则[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解惑录二(耕云先生讲述)[栏目:疑问解答]
 学者为何?[栏目:禅林衲子心]
 如何将佛法如此殊胜的心理良药应用于现代心理咨询?[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临命终时,惟有愿王不相舍离[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初级佛学教本 第十三课 维摩诘居士[栏目:初级佛学教本]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