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试论水陆法会不可思议功德
 
{返回 真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718
  试论水陆法会不可思议功德
  一、水陆的名称
  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关於这一名称的解释,《水陆仪轨》卷二写道:
  何谓法界?理常一故,诸佛众生,性平等故。
  何谓圣凡?十事异故。佛及三乘,是名为圣,六道群生,是名为凡。事虽有十,理常是一。
  何谓水陆,举依报故。六凡所依,其处有三,谓水、陆、空,皆受报处。今言水陆,必摄於空。又此二处,其苦重故。
  何谓普度?无不度故。六道虽殊,俱解脱故。
  何谓大斋?以食施故。若圣若凡,无不供故。
  何谓胜会?以法施故。六凡界中,蒙胜益故。於此可知,“水陆”是从听依处,标明六凡。六凡依处为水、陆、空。何以但说“水陆”就终包括空,因水域和陆地都存在於空间而住。又依“水陆”居住的众生,苦难特别深重,从悲心出发,所以独举“水陆”。首先“水陆”这一名称告诉人们,我们法会的任务是普度六凡一切众生,令一切有情皆得解脱。依缘起论的观点,一切众生的生存,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彼有则此有,彼减则此减。必须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才能有个人的解脱。这就是《涅槃经》所说「如一众生末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的道理。怎样能普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参加法会的法师和施主必须以“四无量心”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无量指没有边际,没有人我的界限。即我们每做一样佛事,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同入涅槃城,同登解脱牀,同证福慧果。
  慈无量心:颐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
  悲无量心:愿拔除一切众生之苦。为了拔救别人的痛苦,忘却了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是菩萨悲心似海的弘愿。
  喜无量心:见到别人离苦得乐,如同自己离苦得乐一样,顿生无限喜悦的心情,欢喜赞叹。
  舍无量心:丢掉一切分别执著的观念,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没有怡然自得的心情。寃亲平等,恰似一潭秋水如镜,月穿无痕。简言之,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为喜,大舍能运心平等,普利群生,无所执著。参加法会的人,都能具足四无量心,则法会的功德,就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不可思议。
  其次从“大斋”和“胜会”来看,“大斋”是食施,“胜会”是法施。说明法会的主要内容是食施和法施。
  食施:  一切持诵久无量威德自在光明胜妙力陀罗尼移力,持一食,於一一会,出生一切天须陀甘露味及欢喜丸,醍醐酥酪,  一切美味,莫不毕具。一一味中,出生妙香宝华,天衣璎珞,众实辇舆,  一切服用。钟磬金铙,笙箫角只,鼓乐弦歌,一切妙音。流泉浴地,华果园林,光明台殿,一切住处。我今以此美味、服用、妙音、住处,六尘妙供,普施法界无量群众,  一时充足,无所乏少。
  法施:在食施时,观想虽彼众生,各得受用,而我本无所与,众生本无可取,亦本无有。我及众生亦无有相,是为空观。虽复无与、无取、无物、无我、无众生;而其施者、受者及中间物,莫不宛然,历历可见,是为假观。於一心中,了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非有非无,三轮俱绝,是为中观。三观圆照,一念中得,无前无後,何思何虑。作如是观,而行施者,是为不住相施,是诸众生,受此食时,一一自然皆得禅悦法喜。
  如此食施、法施功德,能使天道则转增胜福,人道则顿悟真归,修罗能调伏瞋心,饿鬼咸获饱满,畜生自得智慧,地狱永脱拘囚。皆於此时,忏悔业因,进求出世。
  依水陆而住的除六凡外,还有四圣,故法会名“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法会施食,普沾法界,平等广大,事尽理到。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如佛经说:施诸鬼食,便能具足无量福德,则同供养百干俱胝如来功德,等无差别。因一切众生得食,近资色身以行六度,远资法界以显四德。原始要终,其实一道。
  二、水陆的缘起
  法会缘起,见《水陆仪轨》卷三:
  西域阿难为起敦,东土劝行始梦僧,
  志公赞机梁祖兴,僧佑秉法初建会。
  唐代英公复中行,印师感验颐师述,
  内翰苏公亲制赞,节推杨氏为修文。
  四明东湖重继述,云栖真寂再中兴,
  惟兹相继最功高,故我今辰劝奉供。
  现将此颂略释如下:第一颂四句说明法会兴起之缘由。
  据末宗监灸释门正统移卷四:“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一神僧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志公之劝,搜寻经文,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遂於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顶法会,命僧佑禅师宣文。”这是水陆法会的肇始。
  第二颂四句说明法会发展之经过。至唐咸享中(六七〇—六七三)西京法海寺沙门道英从吴僧义济得其仪文,遂再兴法会於北山寺。宋元丰年,佛印(了元)禅师住持金山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大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宗颐禅师删补详定诸家所集,完成《水陆仪文》四卷,普劝众生,依法崇修。宋苏轼重述《水陆法象赞》,後此称为《眉山水陆》。熙宁中(一〇六八—一〇七七)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又制仪文三卷(夫失)行於蜀中。
  第三颂二句说明法会中兴之所以。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南宋乾道九年(一一七三)四明人史浩尝过镇江金山寺,慕水陆斋法之盛,乃施地四百亩,於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以报四恩,并亲制疏辞,集仪文。孝宗闻之,特给以“水陆无碍道场”寺额。月波山附近有尊教寺,师徒道俗三干人,施财置田,  一遵月波山四时普度之法。众更力请志磬续成《水陆新仪》十卷,推广斋法。并劝十方伽蓝,视此为法,大兴普度之道。
  明代江浙之间,有南北水陆之分,四明所行江南宋志磬续成的久水陆新仪锣为新水陆。金山旧仪,则称为北水陆。明末莲池祩宏不从北而从南,即依志磬《新仪》略加改削,行於杭州。清代真寂仪润依祩宏之意,详述水陆法会作法规则:成《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仪轨会本》六卷,成为现行水陆法会的范本,简称久水陆仪轨移。此外,还有咫观就祩宏《水陆仪轨》详加增补,成《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水陆道场*轮实忏》十卷,流行於世。
  为什么宋代以後,水陆法会很快地普及到全国各地?众所周知,宋元两代,内忧外患加剧,战争频仍,人民灾难深重。朝野人士认为保庆乎安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善;追资尊长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孝;济拔卑幼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慈。於是富者独力营办,贫者共财修设。这即是现今“独姓水陆”与“众姓水陆”的来源。更为重要的是水陆法会盛大,功德殊胜。宗清《水陆缘起》说:“今之供一佛,斋一僧,尚有无限功德,何况普遍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亦乃思泽九族。所以江淮两浙、川、广、闽水陆佛事,古今盛行。
  三、水陆的法事
  法会法事,凡七昼夜。主要为结界,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授戒、送圣等。
  法会二场分为内坛和外坛。法事以内坛为主,像设布置,香花供养,力求庄严。正中悬挂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像,下置供桌,罗列香花灯烛果品供物。其前安置长方台四只,成四、方形,台上分置铜磐、门鼓,铙钹,手铃、手炉及仪轨等,主法有正表、副表。四周绕以布幕,将内坛分成三间。两侧分挂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陆画像。列插牌竿,详记每位圣凡名称。牌上皆昼宝盖,下画莲花、中用黄纸。下堂则用红纸,以示区别。
  外坛有六个坛场:大坛二十四人,专门礼拜《梁皇宝忏》等经。诸经坛七人,讽诵诸经。法华坛七人,专诵《妙法莲华经》。净土坛七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华严坛两人,分阅《大方广佛华严经》信楞严坛七人,专门讽诵《楞严经》。瑜伽坛(施食坛)为夜间施焰口之用,人数由各坛临时调用。此外监坛一人,共计五十五人。
  四,法事过程:
  (一)、内坛五日佛事:水陆法会进行第三日五更结界,早粥後发符悬幡:幡上书写“修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宝幡”,高悬于大雄宝殿左前方的刹竿上。午刻斋僧。第四日五更请上堂,午前供上堂。第五日五更告赦。看《地藏经》午後请下堂,晚间说冥戒,午刻斋僧。第六日午前香灯在表白位,拜大忏悔一部,午前上堂设供,午後供下堂。第七日午前上下堂设普供,午後烧圆满香,送判,送圣。水陆法会即告圆满。法会期间,自第一夜起,每夜於瑜伽坛各放焰口一台,至第六日则放五方焰口,内坛水陆法师及诸坛僧众均须参加,此为水陆仪式的高潮,以後即从事结束。
  (二)、外坛七日佛事。法会于前一日下午举行熏坛仪式。大坛诸师一—四天拜《梁皇忏》,五—七天讽诵《金刚经》《药师经》《梵网经》余坛诵经内容如前所述,不再赘言。
  五、水陆的威力
  法会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威力,主要依靠三种力量。
  (一)、依佛力加被。法会自始至终,供佛,礼佛,请佛哀悯,降临法会。法师与施主共于佛前礼忏、诵经、施食,普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此则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二)、依法力加持。在进行法事时,要内坛、外坛浑为一体。内坛依外坛诵大乘经,持名念佛的功德以助成其事;外坛依内坛诵持陀罗尼的威力以增长其事。如此显密结合,其功德和威力不可思议。
  (三)、依僧俗虔诚的力量。僧人在作法事时,三业清净,三密相应,能所双泯,是法会获得力量的源泉。但施主不虔诚,或不够虔诚,也得不到感应的力量。如《感应录》卷三说:通州顾司马养谦夫人卒,迎沙门修经忏,作种种功德。因其在沙门持诵堂上,与客饮奕,其妻得不到超度。说明在作法事中,施主多一分虔诚,则多一分感应力量。否则,徒劳无益。
  佛力即法身德,法力即般若德,僧俗俱虔诚即解脱德,三德秘藏具一切法。  一切法同以三德为体,故能举体起用。力即三德之力用,大周刹海,小极一尘,无事不遍,无德不备。这就是水陆法会具足不可思议的威力。
  六、水陆的归趣
  法会最後,导归净土。以此土众生障重机疏,纵有进修,难于成办。极乐净土的殊胜:其地宝池琼苑,无三恶道,清净光明;其时无寒暑昼夜;其人莲花化生,纯丈夫相;其衣食随念而至,珍奇美妙,惟成法喜;其寿命同于彼佛,久长热量。水陆法会的任务,为使众生离苦得乐,即离娑婆之苦,得净土之乐。往生净土的方法有二:第一观想念佛,佛说十六妙观,为求往生之要。  一观落日,标想西方,令向彼佛。二观彼土依报,即观水、观地、观树、观池。三观彼土正报,即观座、观像、观佛、观二菩萨,普观,杂观。四观舍劣取胜,即观三辈九品往生。在观想时,要观即心作佛,从性起修,显从修得,非是自然;即心是佛,全修成性,显佛本自具,非从修得。依此修观,久之自得三昧。由三昧力,由阿弥陀佛的愿力,由本有的功德力,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便不离尘处,坐宝莲花;不逾刹那,往生彼国。
  第二持名念佛。佛於《阿弥陀经》说: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入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持名时,  一句佛号三密相应,净念相继,即是一心不乱,此之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同功。上品上生,指日可待。
  凡我佛子,皆同一心,观想和持名念佛,求生安养,一定能达到目的。如此水陆道场,真正名为功德圆满。
  一九八七年秋写于美国万佛城

{返回 真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试论震华法师的佛学思想
下一篇:上堂法语
 华严宗简论 第二章 华严宗的传承 第一节 一祖杜顺
 伟大的创造、辉煌的宫堡
 华严宗简论 第四章 华严宗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 一真法界
 华严宗简论 结束语
 华严宗简论 第二章 华严宗的传承 第三节 三祖法藏
 上海玉佛寺震华上人塔铭
 真禅法师诗集
 “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在应慈法师圆寂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华严宗简论 第一章 华严经的传译 第四节 《华严经》之别译
 庆祝香港佛教正觉莲社创立四十周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叶子[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佛教轮回说的鲜明特点[栏目:陈兵教授]
 好人没好报吗?[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栏目:俱舍论]
 如何解决信仰与现实的矛盾?[栏目:雪漠]
 净土宗的临终助念,与六中阴有何不同?[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34 啐啄妙用[栏目:石头路滑]
 华严经持验纪序(周克复)[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一○、复津户三郎书[栏目: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一[栏目:蕅益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