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禅、净兴衰思考中国佛教之未来
 
{返回 惠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33

从禅、净兴衰思考中国佛教之未来

惠空法师-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

一、禅宗与净土宗之起蔽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分别从“禅”和“念佛”两个思想所开展出的独特修行法门。在《阿念经》中,“禅”,是指四禅八定,称为静虑;静虑在修行解脱上,是智慧的基础,指藉由禅定而开发智慧。而“念佛”在《阿含经》中是六念法之一,主要目的是念“佛”的功德,使比丘在修行时,能远离毒蛇、魔或精怪及死亡的恐惧等等。可是到了中国,禅发展出了一个独特的宗派──禅宗,念佛则发展成了净土宗。

宗密大师在其着作里,把禅分成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二乘禅、大乘禅和最上乘禅,而中国的禅宗就是此中所谓的最上乘禅。宗密大师的这种分法,不但把禅宗的禅和传统的四禅八定分开,而且还拣别其不同于二乘的禅定和一般大乘的禅定。所谓禅宗的上上禅,是大乘一种直接了当、顿悟的禅,是一种智慧;它不是观照的智慧,而是心地本性的智慧。而念佛转变为净土宗,它除了有所谓念佛的名号,藉佛本愿往生的思想,也有如《观经》所说,观佛报身的相好庄严,而感佛果地的功德。长久以来,净土宗与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实是两个易、简而修行解脱的最主要法门。

就历史事实来看,禅宗从宋、明、清逐渐由盛而衰,到了民国更是没落;净土宗则是在禅净融和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尤其到了廿世纪末的台湾,更可说是一片兴旺的景象。这两个具代表性的中国佛教宗派,虽然各有兴势、渐微的情况产生──净土宗由平常到兴旺,禅宗由盛而衰,但两者其实都内含有某些问题存在。禅宗所面临的问题包括:

(一) 宗师隐没:禅宗传承所依靠的是师资相承、明眼的宗师印证点悟,而从民国以后,除了来果禅师、虚云老和尚之外,就少见有古风的宗师出现,因此使得广大的行者无有导师的引导。

(二) 法门流失:因为宗师的隐没,后学乏人教导,对于初学或功夫的转进等等,没有了传承,很多宝贵的修行经验流失,使原本好的法门因此无有完整的学习环节。

(三) 人心怯懦:禅宗常常被认为是上上根器者所学习的法门,在一个时代里毕竟难得有几个上根器的人能够开悟见性,尤其现在台湾佛教,广大的学佛群众,大多是在家身分,并呈现足与出家学佛分庭抗衡的局面,大家似乎没有办法专心一致完全放下心情好好修行,所以人心怯懦,对自己非常没有信心,不认为自己能够修禅、见性,而只希望能够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面对生死轮回的大事。

而净土思想虽居易简之优势,可是简易、人人可行,亦是发生问题的所在:

(一) 易行从简:因为大家都觉得容易,所以误认为不需要花太多力量就可以成就,往往造成此方法偏离真正的佛法修行。修行净土除了佛的本愿、他力思想之外,自己的力量还是很重要,因为我们召感佛的本愿和功德力,还是要三昧力来贯通,而念佛三昧力的成就与否,一般人则少有一定的要求。

(二) 他力少定:这与易行从简有其相关联性。修行需要有禅定,修行净土也需要有定的成就,即前面所提三昧力的成就。但是因为净土行者仰仗他力,认为只要念佛,有信心、愿心就可以,对于定力成不成就,往往就忽略其重要性。可是就佛法的认知,净土事实上还是需要定力来与佛的功德力相召感。

(三) 他方少信:因为极乐世界是在他方,除非对宗教具有很强的信念,否则在科学时代进步的现况里,一般人对于他方国土的存在,其信心的建立多少有其困难,而净土若是缺少了信心的建立,想要修净土行就比较困难。“他方少信”,其实也正说明对净土思想理解的缺陷,相对的,对于净土思想的开展也比较缺乏,总认为只要念一句佛号就可以了。

所以禅宗、净土思想在面对未来廿一世纪,同样都有以上需要克服的问题。又因禅、净两宗在中国佛教具有绝对的重要地位,所以,这不单是各自宗派发展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佛教发展的问题。

二、禅宗与净土宗的差异

禅宗和净土的思想从明清之后,就一直在交融融和当中,禅净双修理论也一直为各宗师所倡导。可是,禅和净在本质上确实有它们的差异性,我们就其差异性提出下列几点看法:

(一)禅宗为顿,净土为渐

禅是直指本心,直接从法性上见到觉性,即本来面目;净土则走迂回状态,先往生到净土宗,再进一步修行;而即使净土行者在今生即能仗着弥陀的本愿而见到法性,仍是一种渐次的方式。

(二)自他的差异

禅宗是全依自力,从自己反观自性的觉性当下,见到自己的本性,当然它也有师承的教导,可是就觉性显发的立场,是由自己彰显出来的;净土行者则完全依靠佛的本愿--他力,仗佛力而接引往生,在佛的净土里免受轮回之苦。

(三)定慧的差别

禅宗所要求的是自见本性,纯粹是一种本有空性觉性的彰显;净土则只是一种定-三昧力的显现,透过念佛三昧力的彰显能够与佛感通,在感通当中,本并不具有智慧,它是智慧的用,是一种定,而非智慧。

(四)法化的差别

禅宗是与法身相应,见到法性即与佛齐等,如高峰禅师说:“直饶三乘十地胆丧魂惊,碧眼黄头容身无地。”他们认为开悟以后,与法身佛齐等,所以相应的是法性法身佛;净土念佛往生则是与化身相应,仗着佛化身接引到极乐净土。

(五)今生他世的差别

净土行者积极于往生,不敢在这个世间修行,所以力求今生往生;参禅行者则有面对多生累劫生死的意图,有今生参不成,来生再来参的决志,不惧生死的轮回。

(六)幻与实的差别

净土行者认为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的痛苦是非常真实的,一定要远离这个秽土,因为对生死的痛苦万般无奈;禅宗行者则认为这个世间是虚幻的,“法本清净,了无挂碍,那里有生死轮回?”他认为这个世间是无需在意的,只是一心求证悟解脱。

基本上,顿渐、自他、定慧、法化、今生他生、幻实这些都是在智慧的层面上显出其差异,其中又以自力与他力为本质上最大的特质。所以净土与禅在本质上可说是截然不同的修行理路,故要将净土与禅做实质的融汇,有其本质上的难度。

三、对佛教延续发展的思考

在汉地这块佛土上,净土与禅可说是修行解脱上、佛法弘扬上的两大主轴;而在提出以上六点的差异性后,可以了解净土和禅宗思想,在其本质上有很明显的差异,因此,两者若想加以会通,有相当大的困难度。因为禅的“自力”与净土的“他力”,本质上就是不同的思想观念,而历史上所谓的“禅净双修”,其实还是就净土他力的立场来说的。如宋朝永明延寿大师曾经为禅与净土作了一首“四料简”,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悉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一作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当中对净土的赞美是逾于言表的,所强调的重点则是“简易而易于成就”,简易而易于成就的背后,就是他力的思想,这就是现在持名念佛的一个特质,也可以说是净土法门能够普遍弘扬开来,为大众所易于接受的主要因素。

在这个时代,因为众生的根性怯懦,根性崇尚于他力,可以想见,这种他力思想在未来廿一世纪的佛教发展中,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而在这种讲求他力的状况下,禅宗纯粹讲求自力的法门,势必受到削弱,使得其影响力更加递减。所以,当我们思考到这种未来发展的情况时,不禁对禅宗未来的发展产生忧虑,更对中国佛教的未来产生隐忧。因为禅宗是一种当生了脱生死、具有圆顿上上乘的禅法,它的没落会使得佛法的精神失去很大的支柱;而净土完全仰仗他力的思想,若将来仍然朝这样的方向发展,对佛教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过于崇尚他力的思想,会与佛法觉性的召感、显现之本质有所偏离。今天我们身处在这个时节因缘下,禅和净土,一个衰败,一个兴盛;一个自力,一个他力,它们除各自面临未来要继续发展延续的问题外,其一消一长之间又关系着佛教的未来。对此笔者提出两个角度的思考:(一)从佛法本怀建立修行理念;(二)就教化方便开创修行法门。

(一)从佛法本怀建立修行理念

佛法的本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不管任何法门,都不能离开此觉悟的原则。只是,因为所相应众生的机感和佛佛本愿的功德不同,以及心性深广无量的差异性,所以才产生种种法门。这是我们在面对不同修行法门时,所要依准的原则,也就是兼重契理与契机。就此,本文认为有三个观念值得建立:

1、智慧、觉性的开发,是修行的根本目标,绝不能有丝毫的模糊与动摇。而此觉性的开发,基本上是自力、自修自悟的,诸佛替代不得。所以在修行时,如何去面对自己心性的烦恼?如何开发智慧?是每个佛弟子必须兢兢业业去面对的问题。这是从自觉的角度来谈的。

2、大乘经典中,处处宣扬赞叹菩萨累劫以大悲方便,不畏生死苦难而度众生的襟怀。为成就庄严的佛果,我们亦必须发起大乘菩提心,以利他为自利,以广大心和甚深行修集福慧,则在累劫修行过程中,我们的功德会辗转增上,如转轮圣王之轮宝随身,所到之处威德自在。这是菩萨道觉他精神的建立。

3、从法性和佛的本愿功德力的立场来看,佛菩萨他力的存在是绝对肯定的。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不仅摄受众生往生他方净土,亦随时护念此界众生,如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释迦牟尼佛的累劫舍命度众生等等。所以虽身处此浊恶世中,但要能深信佛菩萨之力仍时时密护我们,自能不觉孤寂、无助,亦不必求往生,现时即能获得安慰。

(二)就教化方便开创修行法门

前文提到,禅净融和,因为本质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困难度极高,但若转为“自力与他力融和”来思考,则似乎尚有可为。在净土念佛的领域里,对于他力与自力融合的问题,我们在强调他力接引下,可以进一步强调以他力为主,自力为辅;但是在以他力为主的状况下,则又不禁要问“究竟他力要占有怎样的地位?”对于自力与他力的结合,彼此的层次、成分要如何组合?

另外就禅宗的立场而言,是否能仰仗他力的感应,藉着他力的因缘,使得禅行者有他力的依恃,而得到自性的解脱?当然,这样的思惟有其不易存在的现实,因为禅宗是完全自力而摒绝他力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连一物都不立了,何以要他力呢?如果禅宗要假借或融合他力的思想,那么禅宗必然失去其本质,所发展出来的就不是中国传统禅宗的思想。但既然现在面临他力思想的高涨,则我们又不得不思索“既要有他力的思想,又能有智慧的开展”,这种发展可能已经脱离传统的禅宗与净土宗的思想,而形成另一种新的禅观思想的开展了。

当然,提出这样的思想发展论点,是基于禅宗要融合传统净土思想后,所产生两难情况下的抉择。他方思想的净土宗会继续走下去,而禅宗融合了净土念佛思想,这种不是纯粹禅宗思想,也不是纯粹净土宗思想的新思想在未来中国佛教有可能会出现,这是我们大胆所提出来的一个推论,当然也有待教界诸位高明的前辈指正。

总之,禅与净、自力与他力的融和,是历史上难度极高的问题,亟待高明的宗师为众生指引一条明确可行之路,则为众生之幸甚!


{返回 惠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生力军
下一篇:放舍我
 谈在家戒二三事
 勇于承担错误与责任
 高峰原妙禅师学行简介
 梦幻观初探
 摧破自我形象
 建立活水源头
 从禅、净兴衰思考中国佛教之未来
 以佛法洗涤心性、思考问题
 累积修习禅定的资粮
 台湾佛教世代交替的展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唯识学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卢海山)[栏目:唯识学研究]
 枫林叶落[栏目:超然法师诗偈·旧体诗小集 ]
 刻不容缓的运动[栏目:证严法师]
 学佛的快乐[栏目:邹相美文]
 一偈集 第五品[栏目:长老偈]
 观呼吸与观四界 二、如何培养四界观 10-2-5 伍、如何辨识心生色法[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佛子行三十七颂 讲记12[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菊花豆腐[栏目:素食菜谱]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61[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十四届:开营式上的讲话(潘宗光)[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