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是用来生活的
 
{返回 莲心慧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75

法是用来生活的

妙峰法师

    当我们谈到修行佛法的时候,通常都会听到人们说:“我只有早晚才有一会儿时间诵经和念佛,白天都要忙于工作和照料家务;这里太吵了,我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修行;我一天可以阅好几卷经;我会每天念几十遍咒”。人们总是用这样的观念来看待修行这回事,觉得只有念诵的数量才能显示我们修行的多少,用这样的观念来对待自已,也同样的去衡量别人,于是我们对法的修行被圈定在念诵的数量之中。久了就形成一种局限性的观念,把自己的修行束缚在只有念诵……念诵的那段时间之内。

    事实上,时间在无间断的刹那相续,白天的十二小时结束了,夜晚的十二小时就续接而来;昨天的二十四小时过去了,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就会跟上。时间就象流水,它只是相续的一条,但是,流走了不会再倒回来。我们的生命就象流水,与时间同步,所以佛陀听到弟子说“生命在呼吸间”时,就对弟子的认识给予肯定和赞许。

    我们的生活、工作、衣食起居总是用时间的概念来进行。何时该起床了?何时该用餐了?何时该上班了?何时该睡觉了。出家了钟鸣板响,早晚课诵等更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人生的一切似乎都被时间所限定。于是我们就用时间来设定修行,假若我们忙于事务,就用此来找借口说我没有时间修行,但是我们却忽视了时间只是一个概念,事实上只有呼吸与我们相伴,我们应该把呼吸同修行和生活联系起来。只要有呼吸就会有时间修行。所以,在经典中有“观呼吸”的修行方法,这种方法在过去的佛教修行中会时常被应用,现在南传佛教国家的修行者,还是把它当作禅修的重要方法来使用。

    因此,我们把法的修行同生活打成一片比较好,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说我没有时间修行了。泰国阿姜查禅师开示说:“法比任何你在这里能找到的东西都要好,家里的事物通常只会带来麻烦,难得带给我们平静。在家庭与财务的领域中,只有会令我们烦忧与受伤的事物,法比它们有价值多了。如果置身于家庭事务中,我们一定要有法,不能没有它。少了法,它们就不完整。不要轻忽,真的深入思惟法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它的价值。家庭事务始终存在,但是我们见法之后,就不会再执著于它们。虽然生活中仍有忙碌与纠葛,但是我们知道它们的本质,便不会再执以为真。就像与小孩相处,他们常说:‘妈!看这个。爸!我想要那个。嗨!看看我。’父母亲于是对他说:‘喔!当然,好!’但是却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你回答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快乐与安全,但是你的心并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你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可以善尽家庭与世俗的义务,做你应该做的事,却不会随波逐流。你的目标是寂灭与离染,而非屈从与纠缠。这就名为圆满的成就与受用,即使拥有资产,你也能如实觉知,知道如何使用与驾驭它们”。

    又说:“我们必须了解,大众前来这里参访比丘、比丘尼与寺院,他们不需要问你们任何问题,只须看你们的寮房与地板。如果地方整齐清洁,每一件东西都归位,这就是沙门的行为,人们自然会生起信心。我们不需要对他们说教,只随手整理好乱掉的东西即可。当我还年青时,我经常抽空到寺院周围走动,看看寮房与森林里的步道。若是发现寮房与浴室都很干净,道路也非常整洁,我就知道这个人是个好修行人;如果他还没有开始修行,那么不久的将来,他一定是个好行者。有些人小看这点,认为这只是小事,其实它不是。”

    在中国佛教史上和《高僧传》里,我们看到更多这样的故事。法是用来生活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离开生活。无论你住在闹市,还是寂静的山林;无论你独处,还是群居,那都是生活。有没有在修行,那就要看你有没有法的认识和法的思维。


{返回 莲心慧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漂亮生活来自好心态
下一篇:得失坦然
 把握当下即放下
 爱情究竟是什么?
 我是一滴远方孤星的泪水
 淡然是一种美丽
 唤醒我者是你 我的佛
 烦恼是生命中的劫数
 学会对自己说“够”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
 卸下行囊 轻松上路
 佛法让我心清心静心宽心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卷)[栏目:净空法师]
 心中的佛(君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修行要从做得到的小事做起[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菩萨本行经白话 公案(十七)[栏目:菩萨本行经白话]
 《华严法界玄镜》初探(弘安)[栏目:华严文集]
 驯象三法[栏目:般若]
 降伏其心 三 佛门仪规的重要性[栏目:万行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二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佛学与医学[栏目:太虚法师]
 15 放下包袱[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