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名山 名寺 名茶 名诗(钱时霖)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77

名山 名寺 名茶 名诗

钱时霖
 
我国境内多名山,名山中又多名寺。古代的僧人喜欢在寺院周围种一点茶树,生产一点茶叶,一是为了自己饮用,使得打坐参禅时可以提神破睡;二是为了敬客。名山中的茶叶,则由于生长在优异的小气候环境中,自然品质也就特别优异,这样便成为名茶。这些名茶一旦为诗人所品尝后,就会留下一首名诗,于是出现了名山——名寺——名茶——名诗的奇观,现就从几种名茶说起。

一、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产于湖北当阳县的玉泉山。山上有著名的玉泉寺。山势雄伟,茂林苍翠,涧流潺潺,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为种茶佳境,寺屡遭兵火,濒于毁废。仙人掌茶也濒于绝灭。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建立了国营茶厂,积极恢复仙人掌名茶,精心制造。成品茶叶片外形如掌,色泽银光隐翠,香气清鲜淡雅,汤色微绿明净,饮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如果配以寺前的珍珠泉水,其味尤妙。

在唐代,玉泉寺的中孚禅师(李英),系我国大诗人李白宗侄,深通佛理,善于词翰,尤喜品茶。每年清明前后,吩咐小沙弥于寺左的乳窟外采摘鲜叶,制成仙人掌茶,以供奉过往香客。中孚禅师后云游至金陵(南京)栖霞寺,拜会族叔李白,以诗稿求教,并赠玉泉仙人掌茶。李白作了答诗,诗载《玉泉寺志·词翰篇》。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二、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境内的蒙山。山有五顶,又称五峰(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山上古木参天,寺院罗列、全名山县七十二座寺院,蒙山中占一半。峰顶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林木苍翠,清泉遍壑,绿树红宇,风景优美。道旁山间,寺院周围,遍布茶园。

蒙顶茶有一段古老的历史,相传西汉末年,甘露普慧禅师种茶七株于上清峰,从而使蒙山开始产茶,亦由此称“蒙顶甘露茶”。

又据五代蜀翰林学士毛文锡《茶谱》:“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其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到城市,人见其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今四顶茶园采摘不废,唯中顶草木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人迹稀到矣。”

蒙山峰峦挺秀,重云积雾,蔽亏日月,对茶叶优质的形成很有利。蒙顶茶早在唐代就作为贡茶。

蒙顶茶有多种名称,如“雷鸣”、“雾钟”、“石花”、“甘露”、“黄芽”等。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恢复用“蒙顶甘露茶”的名称,并以嫩度区分该茶的等级。

蒙顶甘露茶采摘细嫩,为一芽一叶初展。经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的精湛加工,使该茶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民间广为流传着两句诗:“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意思是两个第一,即水是杨子江中的江苏镇江的中冷泉为第一;茶是蒙顶茶为第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中提到了蒙顶茶,诗人还把蒙顶茶当做自己的老朋友(故旧):“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善诗文书画、擅画墨竹的北宋画家文同则在《谢人寄蒙顶茶》诗中细致地描述了蒙顶茶的品质、特点和功效等。诗曰: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惊初暖,群篮竟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香琼碎,篷松绿趸均。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

宋潞国公文彦博也有二首蒙顶茶诗,其一:旧谱最称蒙顶味,露牙(芽)云液胜醒醐。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其二: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烦酲深尽冲襟爽,蹔适萧然物外情。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在《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中赞美“蒙顶茶”:午枕初回梦蝶床,红绿小碗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

该诗的前半部分,直书煎茶之事,即用红绿小碗碾茶,用石鼎煎茶,煎至出现“蟹眼”为度。诗的后半部分,“岩电”二句赞扬茶的功效;“饭囊”二句遣责南宋朝廷用人不当,所用的多是“饭囊酒瓮”,只知吃吃喝喝不会干事的无用之人;而像“蒙山茶”那样品质优异、富有才能的人却无人欣赏,弃置不用。在咏物中抒情,十分自然。

三、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产于普陀山。普陀山,即普陀岛,又称小白华山,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中,俗称南海。中国佛教胜地,与五台、九华、峨嵋合称佛教四大名山。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日本僧人悬锷最初于此留观音像造寺,后因《华严经》有善财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遂称为普陀。普陀山的东面为洛伽山,南为钵盂山,东北为霍山,西南为莲花洋。普陀山有普济寺、法雨寺、长生禅院、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和两洞潮音,千步金沙、法华灵洞、朝阳旭日、盘陀夕照、莲花夜月,宝塔闻钟、莲洋午渡、洛伽灯火,梅弯春晓、茶山风露、华顶云涛等“普陀十二景。”

“佛国”普陀,遐迩闻名,普陀“佛茶”也素为人们所熟知。“佛茶”名称的由来,大抵和普陀名为“佛国”有关,山上一岩一水,一草一木,都与佛紧紧联系。山上所产青翠香洁的茶叶,用来供佛敬客,所以有饮了“佛茶”可以长年不病之说。佛茶能治病,见之于方志记载。《浙江通志》引《定海县志·茶》云:“定海之茶,多由谷野产……。普陀山者,可逾肺痈血痢,然亦不甚多得。”肺痈的症状为胸痛、咳嗽、寒战、发热、口干、咽燥、咯出多量腥臭黄色脓痰或脓血痰等。该病类似“肺脓疡”。

普陀山茶树,多为寺院种植。普陀茶品质优良,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普陀茶》:“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瀹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僧云,本岩岁只五六斤,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

普陀山茶多采于“谷雨节”前后。以往每年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因而芽壮叶肥,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佛茶的制作,原为炒青制法,鲜叶经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烘干五个过程,而在炒三青时,仅使茶青初呈卷曲,略变园形即可。因此佛茶形状似园非园,似眉非眉,近似蝌蚪之状,在诸名茶中独树风格,所以“佛茶”又称“凤尾茶”。

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对普陀茶(小白华山茗)有赞诗:我昔东游渡沧海,波涛汹涌难形容,一山孤峙出鲛室,四时神飓摇危峰。峰头有树毓灵秀,屈干蟠根卧云雾。春来叶叶如枪旗,衲子提筐摘朝露。我正维舟陟翠微,东风扑面香霏霏。攀援寻到焙茶处,古洞云窝开竹扉。老僧揖我坐凭几,自近风炉煎石随。满碗轻花别有春,津津舌本凉芬起。瞥眼归来过十年,擎瓯往往忆芳鲜,齿摇发白不复去,草堂寂寞飘茶香。

清文学家厉鹗也有诗提及普陀茶(补陀茶即普陀茶)。其《大圜上人惠紫莱补陀茶用山谷集中食笋韵》云:平生嗜读书,枵腹但贮莱。劳劳求益心,屡问市儿卖。上人空味尘,不羡万羊宰。挂席割云海,衣色共难坏。旧来包倭纸,偿我清净债。香山供高禅,诗中费姜芥。取用及斋盂,毋乃已伤介。雷鸣候石鼎,隽永堪一嘬。伴以梅岭春,松涛洗余噫,景纯赋已收,鸿渐经未采。

当代诗人浙江省诗词学会会长戴盟有《普陀佛茶》诗:仙既可以散花,佛亦可以名茶。一盏清茗在手,难忘普陀珞伽。

禅刊 1994年度第一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于颠倒中显精神(妙华)
下一篇:川西第一禅林——昭觉寺(李豫川)
 在中国显化之地藏(心然)
 佛教来华刍议(释法成)
 佛教思想中“和谐社会”的内容、实践与目的(释德澄)
 当下是美(黄靖雅)
 十者普皆回向(圣一)
 虔施多福(守成)
 居士应具的条件(圣严法师)
 苦患身不苦患心(向舍)
 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一个学佛者的自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中台禅寺楹联[栏目:惟觉法语]
 健康的重要[栏目:度一切苦厄·迷悟之间]
 06大海[栏目:阿含经和生活禅修]
 五百罗汉 068、解空定空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3、怎样爱教护法?[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修金刚萨埵如果观想不起来仪轨,可否观师父法相?[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明影法师禅修开示[栏目:禅宗文集]
 清尚[栏目:僧诗句集]
 中论讲记 卷四 观涅槃品 第二十五[栏目:中论讲记·智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