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返回 黄国达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5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 

黄国达

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在修习四念处的观照法门时,受蕴的观照是介于身与心之间的念处。受与身相关联,例如心情郁闷时,胸口会闷,心情开朗时,全身舒畅,生气、紧张时,心跳呼吸加快,内心平静时,心跳呼吸会减缓。受与心也有相关性,心情好、看什么都好,心情坏,看什么都不顺眼。所以,从“受”下手,对身心的观照才会更加完整。

人们只要有好的感受,不要不好的感受,但是,感受就如警铃一样,讨厌警铃而关掉它虽然可以暂时耳根清静,却没有解决问题,事情继续恶化,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就麻烦了!

受的本质是什么?

受——情绪的感受是因缘所生法,当外在环境对个体生命产生威胁时,会产生苦受,引生悲伤、恐惧、忧心、沮丧等各种情绪反应,当环境对个体生命的威胁减轻或解除时,就产生乐受,引生快乐、兴奋、欣悦、祥和或平静等反应。

一般人认为,情绪是个麻烦,是很容易失控的心理,其实,情绪真正问题的根源在于身、心、环境之间的冲突。譬如太冷、太热、饥渴会引生苦,工作的挫折让人气馁、感情的破裂使人伤心难过。温饱令人满足,工作顺利让人有成就感,两情相悦使人感到无比的幸福。

产生苦乐的事情是外在因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那么产生苦的内在因素是什么呢?就是对于那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冷、热、饥渴固然苦,但若是为了修行或兴趣,或认为有意义的事,就忘了身苦,内心不以为苦,甚至甘之如饴;当工作、感情不顺利时,如果把它看成人生的历练,以平常心应对,心志坚定,心情便不受影响。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陷入情绪而不能自拔呢?首先是压抑,表面上,情绪似乎被控制住了,但事实上,它被丢入更深的意识层次,自己觉察不到,就以为不见了。

例如,为了工作上的事情,对老板或上司极为不满,却又不可以表现出来,把怒气压下来,虽然当场没事,却变得很浮躁,回到家里,如果小孩犯了小错:东西乱丢、弄脏地板、贪看电视,便大发雷霆。

陷入情绪的另一个原因是逃避,自尊心太强,不肯吐露心事,寻求可能的支援;自己又胡思乱想,一堆负面的想法蜂涌而出,无法冷静面对问题、抽丝剥茧,逐一解决。

例如:有人面临失业,为了面子不愿和家人、朋友商谈,独自担忧、彷徨、自责,又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思考对策、寻找其他出路,却经常酗酒、自我麻醉,弄得身心交瘁、愈陷愈深。

如何走出情绪的陷阱?首先,不要排斥负面情绪,例如,“我是有教养的人”,“在别人面前显现自已的忧心和悲伤是软弱的表现”等等,这一类的想法,坦然接纳自己还有烦恼的事实,就如人会生病那样是很平常的。其次,要勇敢、乐观地面对问题,人生难免有困境,但是困境并非绝境,有耐心,总可以找到活路。

接纳情绪、面对问题的过程中,正向、积极的思想是很关键的。很多人明知接纳情绪、面对问题是走出情绪困扰的必经之路,却走得跌跌撞撞,就是头脑里面放了大量的负面思想、消极认知,遇到事情总是往坏的方向想。

负面思想的例子很多,例如:衣服拿到洗衣店去洗,忘了去拿,开车上路之后才想起来。负面的想法可能是:“糟了!明天就要参加宴会,没有体面的新衣服怎么见人?”正面的想法可以是:“没关系,可以打手机找熟人帮忙拿衣服!”“穿另外一件也可以!”

负面想法愈多,例如:“没有的话绝对不行!”“不知道人家会怎样看我?”“如果作不好怎么办?”“我不能被人看笑话”,“如果失去亲人,我不知怎么活下去”,“如果我病倒了,这个家就垮了!”这些都是扩大事情的严重性,限制自己和周遭的潜能,以及事情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展的可能。

有了这些僵化而狭窄的思考模式、偏颇而扭曲的认知模式,就很难脱离情绪的困扰。反之,能够灵活、宽广、平衡、如实地思考和认知,就可以快速地脱离情绪的困扰,然后,“行所当行、受所当受。”活在真实的情境中,接纳当下的一切,不再抗拒,而用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

那么,佛法如何处理情绪呢?

以般若法门而言,面对各式各样的感受,就如同如海水起波浪一样,本性是平静的,由于风而起浪;如风停息了,水也就会恢复平静。因此,感受是由因缘而成,因缘消散,它就恢复原来的平静。

当内心感到害怕时,直接进入那个“害怕”,当内心感到伤心时,直接进入那个“伤心”,不要抗拒、不要逃开,不要分析、解释自己为什么害怕、伤心也不要急着找事作分散注意力,或找人聊天诉苦。跟自己的害怕、伤心在一起,感受那害怕、伤心,让它自己说话!你只是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然后更深层的东西会浮出来,由馍糊而逐渐清晰,可能有很多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紧紧抓住某些东西、隐藏的愤怒、不为人知的愧疚……。

当这些感受浮现时,洞悉这些感受全是不离法性,是由这种身心、情境的因缘和合而显现的,本质上都是毕竟空、如幻而有。就如天空,有时白云飘过,有时乌云密布,有时晚霞满天,有时星光灿烂、有时月光皎洁,这些都完全无碍天空的浩瀚与纯净。

种种感受的现起,无碍于法性寂灭,智慧现前,洞悉感受的虚幻,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心境自然回到清澈,无论害怕或伤心,终将烟消云散。即使仍有残余的情绪,也都不再成为严重的障碍了!

当然,安住般若法空性,不是消灭感受,偶而会生起感受并不要紧,那是很平常的,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不会深陷其中,而是能够了知它的本质,如实地面对当下的情境,很实际地处理事情,这就是智慧的修行了!


{返回 黄国达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下一篇: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止观禅修的要点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寂静无为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开悟”的迷思
 三种假施设
 中道的智慧
 谈感应与神通
 如实的观察
 不增不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传记 第二部 不共内传[栏目:蒋阳龙朵加参尊者传记·外内密三部]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栏目:济群法师]
 那么就不必精进多念了?[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学般若 化二执[栏目:徐恒志居士]
 倓虚法师与法源寺(温金玉)[栏目:倓虚法师纪念文集]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目次[栏目:成观法师]
 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净宗、慧净上人)[栏目:净土宗文集]
 幻生幻灭即是不生不灭──谨以此文纪念幻公[栏目:超定法师]
 64 最尊贵的头[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 忏悔与负责任[栏目:找回自己]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