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原序
 
{返回 法舫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63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原序

去年夏天,我从印度经南洋回到阔别了八年的祖国,本想在国内随缘做些佛教文化事业,可是到了十月间,内战由东北华北而漫延到长江流域。我因为不大习惯过战乱的生活,又不会应变,所以在本年二月间,就离开武昌佛学院和我心爱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去到长沙。本来还想在四、五月间再回到武昌。那晓得时势不允许;于是我就打算决定过一过行云流水的生活。在长沙先是住在龙王宫华严精舍,后来我又移住在湖南船山学社,朝夕与社长周逸(木崖)、社友向恺然,刘约真、谭云山、王仲厚、柳敏泉、朱长松诸先生,悟性、大定、自智诸法师,论道讲学,那时的情景,是其乐融融,其喜洋洋,不知人间尚有火药味!

时间如石火电光般地过去了!四月杪我便到了羊城,在六榕寺挂搭十余日。曾游光孝、海幢、大佛诸寺古迹,昔时道场庄严,今日公园马廐,殊可悲叹!一日想去朝礼虚大师驻锡过的白云寺,行到郊外,闻道已是古寺无踪迹,白云渺然去!扫兴而归。

五月初抵香港,学友巫纪文君相迎,住宝莲下院,为众结缘,说《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皈依三宝品》。其后,数月遍游香港所属名山教区,私心所爱者为大屿山。

六月间大埔墟慈祥、果圆二法师请讲《唯识三十论》。七月,东莲觉苑王学仁、林楞真二居士亦请讲此论。前后由黄本真与仪模笔记,听众多以印行笔记为请,遂再为修正而成斯册。

近十年来,我很少阅读中国文的佛书,尤其是大乘佛学的经论。这次讲演本论的目的,原为启示初学,一结法缘,并没有想作学术的讲解,所以讲时也没有去多翻参考书,只凭记忆,称兴而谈,故在正题之外,大谈中国和印度过去的佛法大势,以及现代思潮和佛学的关系。这样讲法也可以说是新玄谈——好像那古今大法师讲经,高登法座,先来一回谈玄说妙一样。起初恐听讲者不感兴趣,因为我自己听经是最不喜欢听谈玄说妙的。不过,这两次讲演,因为有点历史性和学术比较研究性,所以听众还不感到疲厌。

在讲解的时候,为了初学者易于了解起见,故对专门术语,在不违反原意之下,多用现代术语说明。第二编中,第一章绪论,第三章第四节的能变识的次第,和第四、五、六三章的叙言,是我加写的。其余的部分是就原笔记稍为改定而已。

凡是一种学说思想都有其历史的背景和发展,佛学亦如是,佛学的唯识学派也是如此。又,我们想要知道一种学说对人类思想生活有什么影响,或者说一种学说对人生有无价值,就必须从历史去研究,因为历史是反映人类生活思想的。我们看一种学说在过去历史上发生了多大的影响,就可以知道这学说有多大的价值。唯识学派,从三世纪至七世纪的五百年内,在印度学术思想界里,是很有势力的,它给印度哲学史上划了一个新的时代,换言之,世亲建立了新的思想;真谛、玄奘、窥基,将这学派传来中国,在六、七二世纪中的中国佛学史上也发生过极大的影响,这些星毫无可怀疑的史实。

言唯识学或曰瑜伽唯识学派,应包括说一切有部的思想,因为唯识学是从有部学说中产生出来的学说,弥勒、无著的思想也是基于有部思想的。探求唯识学中重要思想,如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圆成实性、法性身土、自性涅槃、业果流转等思想;又应该探究印度六派哲学中共同的业与解脱的学说,以及吠檀多派哲学中的梵我思想;然后才可以知道唯识思想的源源本本。

唯识哲学是「有」的哲学,因为唯识学主张一切法通过「识」的关系,皆是存在的。真理是圆成实有,事相是如幻假有。唯识哲学又是「变」的哲学,因为主张一切有为诸法——宇宙万有,皆识所变。变是转变义、活动义、非常义,但要知道不动就不会「转」,也不会「变」,故变必要动。又一切有为诸法,在唯识学上也名为「行」,行就是变的意思,谓五蕴有为诸法,刹那生灭,变动不停。由此义故,说有为非常,非常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我无。由悟入无我,证得二空真如,获得二转依果。

瑜伽唯识学上说无分别智所行境界——「胜义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所谓如是境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不能越度」。此中所说的离言境界,就是中观学派所说的无所得正观、性空真如,天台的般若实相,贤首的事事无碍法界,禅宗的见自本性。由此,应该了解佛法上各宗各派所说的所证的,那种绝对性的真理境界是相同的,没有你高我低的,不同的只是说明的方法而已。在说明理性与殊事上,唯识学派是条理井然;中观与禅是直接简明。除了这绝对性的真理之外,还有相对的殊事。唯识是特别偏重说明相对性诸法的存在,中观与禅是特别偏重说明绝对性的性空真如。至于修证上所用的方法,除了因个性的关系,或有不同,其所证悟的境界又是相同的。因此,佛法中不论说理说行,都是殊途同归的。

本书得香港王学仁、林楞真、慈祥、果圆诸道友之助,才能迅速出版:又承老友大醒法师题封面:付印后由仪模负责校对,演培、续明二法师从旁佐助,私心甚感,统此志谢。

佛历二四九三年(公元一九五0年) 一月

叙于香江荃湾鹿野苑之明常楼


{返回 法舫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一章 今日研究佛学之现状
下一篇: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法舫法师行传
 南传吉祥经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二章 从现代思潮看唯识学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三章 从中国佛学史看唯识学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五章 思量能变识(人生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三章 唯识大意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二章 论题之建立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法舫法师行传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四章 了境能变识(知识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原序
 阿赖耶缘起与如来藏缘起之研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你是佛教徒吗? 一、民间信仰[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八[栏目:智谕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七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Self-view, Personality and Awareness[栏目:Ajahn Sumedho]
 人生最初的财富[栏目:圣凯法师散文随笔]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是谁?[栏目: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虔诚敬奉三支香,一心顶礼三宝尊(清远法师)[栏目:烧香]
 寒假随感[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打坐是否就是静静,坐着专心想一件事?[栏目:禅修·初学者问答]
 第二十三讲 他生不破,法不得成[栏目:法宝论·明贤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