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学:中国文化血液中最哲学的分子
 
{返回 法舫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51

佛学:中国文化血液中最哲学的分子

法舫

佛学,大家都知道是深奥的,而且他有三藏法宝,茫茫如海,很难去了解。虽然,概括约有三种:(一)教人为善,此为初步佛学,以因果轮回为理论,以五戒十善法为规律,以改造现实人生为目的。(二)出世解脱,此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万事无常转变生死痛苦为理论,以无我﹑缘生﹑苦空为方法,以证得无为自在为目的。为达此目的,必须厌恶世欲,多重自修,故说为出世,以目的在脱离人世痛苦,故曰解脱,其实是自修。(三)舍己救世,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此与第一点相合,不过方法进步,心量广大而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史,我们可大概分为三个阶段:(一)秦汉以前是本位文化。(二)秦汉以后,直到明清,是中印文化合流时期,也就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吸收新血液而变质的时期。(三)明清到现在是第二次变质,吸收外来文化,即是中西文化合流时期。若再分析,即有下面的七期:(一)从三皇到老子以前,是中国文化胚胎时期。(二)经老孔到秦汉是本位文化长成期,也为道学盛行期。(三)从两汉至两晋是儒学盛行期。(四)从两晋至隋朝以前是道教复兴期。(五)隋唐是佛学极盛期。(六)宋元明是佛儒混合期。亦为三教和合期。(七)清末至今,为中西文化合流期。如此分析是为易于明了其每一时期都有其“生” “住”“异”“变”的不同现象。

下面概说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及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应以儒释道三家之说为总本,而又以道家为心肝,儒家为骨干,佛学为配合。中国人的宇宙观是易经老庄为代表,伦理社会观是以礼记孔孟之说为代表,佛家明因果轮回﹑众缘唯心的道理与儒道相辅而行。根据历史说:则有周文王之重礼,春秋战国之诸子哲学,汉的训诂学和词章学,此即所谓“汉学”。六朝的散文,唐代文治武功的诗文和佛学,宋朝的词和理学,此即所谓宋学。元朝的曲﹑明朝的戏剧﹑清代的考据,这些都是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特点。再以精神论,中国文化亘五千年以信,义,和,平,忠,孝,诚,敬八字为全部文化所寄所系。

一﹑ 六朝玄学与儒学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异说纷纭,通常皆谓汉明帝时始传佛法,其实中印商务的接触,始于秦代,故佛教之来,在明帝前,已为史家公认。在东汉时,佛教开始流行,初与道家文化相结合,依附道教弘传,故有佛道之争﹑老子化胡之说。自桓灵帝(纪元148-171)时,安世高与支谶等自西域东来译经,佛学渐盛,不过佛教在汉世,本视为道术之一种,其流行之教理行为,与当时中国黄老方技相通。中国古代文化以道家为本,在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特盛,“方术与玄学,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说。”汉魏之际,清谈之风大盛,“佛经之译出较多,于是佛教乃脱离方士而独立,进而高谈清净无为之玄致。”以故般若学与老庄学相近。佛教到两晋时,其势大盛,西域大师接踵而来,中国寺僧,渐具规模。般若之学大行,谈玄说妙,大有超老庄之势。社会名士,帝王贵臣,多有慕佛学者。最可称道者为罗什之东来﹑法显之西行﹑道安之领袖群伦﹑罗什之大开译业,真是“前无古人”。什之门下十哲四圣,皆当时精研老庄的第一流学者。时北方世乱,道安高足慧远隐居匡庐,研究般若﹑毘昙,提倡弥陀净土,一时名贤大集,成为江南佛法之重镇。后有真谛之译唯识诸论,罗什法显等又译十诵﹑五分﹑四分等律。诸宗经论于是大备。佛教在此两晋至南北朝时代,当然与它主人儒道相交甚笃,从汉迄宋之“三教统一”呼声甚嚣尘上,道家﹑释家﹑儒家都伸出手来,紧紧地握住。或说儒佛一致,或说道内儒外,或说佛内儒外,或说佛道同体用别,或说“三教一体”,我虽然不主张此种说法,由此亦可见三教的相融,而佛教已深入中国文化的血管了。

二﹑ 隋唐文艺与佛学

佛学到了隋唐已达其开花结果的全盛期,在学术史上说,唐朝的佛学特盛,其实唐代的艺术和文治武功,无一不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在佛学方面有大乘八宗的建立,玄奘义净归国及印僧之来都,见重于帝王,奉诏译经,大量介绍印度大乘佛学,义学之士,广事着疏,势力甚盛。印度文化所给予于中国的影响并不仅如普通所想象的,只限于宗教,它所影响于宗教外,在文学﹑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方面,都有显着的伟大影响。(汉学师承记),此外,音韵学﹑目录学﹑俗文学,或变文等,亦无一不受佛学的影响。

三﹑ 宋明理学与禅宗

佛学在赵宋时,亦极鼎盛,特别是禅宗。“宋代释家以禅宗为最发达,故宋儒即以禅宗代表释家。他们说释家的不是多说是禅理的不是。”(宋元学案)印度文化,其在思想方面,给予“宋学派”以新的刺激与新的题材,“宋学派”所以产生,一方面固由于训诂学末流的反动,一方面实被佛学的“本体论”所引起。宋儒虽表面说是承继孔孟的道统,其骨子里并不然,孔孟讲伦理社会,宋儒讲养理气,这理气的功夫便是偷了佛学的禅功。历史上记载的禅宗和宋明理学先生往来的很多,而且很密切,不能一一引述了。

由以上的观察,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史,佛学未来以前是本位的文化,佛学输入以后是中印文化的合流,亦即第一次的变质。经两晋而唐宋,佛学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血液,亦即为本位文化的一种,这是无法否认的。明清到现在,中国接受西洋文化,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第二次变化。西洋文化之东渐,首以耶教为先驱,继之以科学,但它还没有佛学影响中国文化那么深湛,也许时间太短的关系吧﹗ 


{返回 法舫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对人生的看法
下一篇: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八章 实证的唯识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三章 从中国佛学史看唯识学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一章 今日研究佛学之现状
 佛学:中国文化血液中最哲学的分子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八章 实证的唯识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五章 思量能变识(人生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三章 唯识大意
 南传大藏经之总目录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原序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一章 绪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六章 阿赖耶识(本体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超越死亡 第五章 殊胜关怀——佛法是殊胜之通道 第一节 净宗助念往生[栏目:达照法师]
 相应17经 朋友与同事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慈悲济世 知恩图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访谈录[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法见 中译出版序[栏目:向智尊者]
 慧灯之光八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中观论颂讲记 目次[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如何实践佛法 第二篇 发心立愿[栏目:如何实践佛法]
 《梵网经》菩萨戒与《优婆塞戒经》大乘戒比较(下)[栏目:戒律学研究]
 瑞今大师联集[栏目:佛教楹联集]
 慈氏五论[栏目:观清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