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二章 大乘「念法」法门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01
第二章 大乘「念法」法门
第一节 十法行
  方便道的六随念s!ad!-anusmr!taya法门,大乘经中分别论述的,有『摩诃般若经』,『大般涅槃经』,『虚空藏经』等,可说并不太多。然分别阐扬的,如「念佛」法门,就是「大乘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修行了。念smr!ti是忆念,明记不忘,是修习定慧所必不可缺的。其实,任何修行,即使是初学,也要忆念不忘,如忆念而称佛的,名为(持名)「念佛」。同样的意义,持诵经典,名为「念经」;持诵咒语,名为「念咒」。有念诵ja^pa一词,就是口诵心念的意思。现在先说念法dharma$nusmr!ti:在「佛法」中,重于圣道的忆念。「大乘佛法」是「依于胜义」,「依于法界」,「依法性为定量」,也就是重在契证的正法 [P115] ──一切法本不生,一切法本清净,一切法本性空,所以以甚深广大行为主的『般若经』,这样的说「念法」:「菩萨摩诃萨应修念法:于是(善法、不善法、 ……有为法、无为法)法中,乃至无少许念,何况念法」(1)?这是以一切法无所念为「念法」了。然修学甚深法,从「佛法」以来,就有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如实道的方便。在听闻、思惟、修行时,都是不能没有「念」的。「大乘佛法」兴起,当然也是这样。起初,智证的法,是脱落名相,本来如此的;流传世间的教法,是佛所说,多闻圣弟子所传的。依佛及僧而传布,所以法比佛与僧是要抽象些,一般信众多数是念佛、念僧,供养佛及僧。由于佛教界出现了书写的圣典,「念法」法门得到了重大的开展,这是初期大乘──『般若经』等所明白昭示了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样说(2):
 
   1.「是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 2.「应闻般若波罗蜜,应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受 [P116] 持、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已,应书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花、香、璎珞、乃至伎乐」。 3.「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供养、恭敬:华、香乃至幡、盖。……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学」。 4.「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亦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令易解」。
 
  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是智证的甚深法门。菩萨修学般若prajn~a^,摄导施、戒等(六度、四摄)大行,自利利他而到达佛地。般若是甚深的,修学的方便,当然是「亲近善士」等,以闻、思、修而契入正法。所引第一则中:听「闻」般若法门;「受持」是信受忆持在心;「亲近」是「常来(善士处),承奉谘受」;「读」是口受(后来是依经文),一句句的学习;「诵」是熟习了的背诵。以上,是「亲近善士,多闻正法」的详细说明。「为他说」,是「宣传未闻」,使别人也能信受奉行(为他说,也能增进自己的熟习与理解)。「正忆念」 [P117] ,是「如理思惟」的异译。依『智论』,此下有「修」,那就是「法随法行」了 (3)。第一则的修学次第,与「佛法」中「亲近善士」等「预流支」一样,只是说得更详细些。第二则,多了书写经卷与供养。大乘兴起时期,恰好书写经卷流行;般若法门甚深而又通俗化,写经是重要因素。写成一部一部的经典,「法」有了具体的形象,于是受到恭敬供养。用华、香(香有烧香、末香、涂香等多类)、璎珞、幡、盖来供养,还有「伎乐」,那是歌舞(进一步就是戏剧)了。对经典的供养,与供养佛的舍利,是完全相同的。第三则,不但自己如此,还书写经典,布施给别人,使别人也能受持、读、诵、供养。第四则,以经卷布施,虽是功德无量,但般若到底是重于智证的,智证要先得如理的正见,所以为他演说、开示、分别,是更重要的。「正忆念」以前的「为他说」,只是照本宣扬,而「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是深一层的开示、抉择,重于胜解深义。以法为中心的般若法门,自修与利他,采取了这样的方便:甚深而又通俗化, [P118] 通俗而又方便的引入深义的修证。在法的学习,法的流通上,有着不同于初期「佛法」的内容。
 
  听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书写、供养、施与他人:在「亲近善士」等固有方便外,增多了书写等通俗易行的的方便,这是大乘兴起时,因教界书写圣典而展开的。『大品经』中,自(三0)「三叹品」到(三八)「法施品」,共九品,二卷多,广说这一系列方便的功德(4)。其他初期大乘经,也有这种情形,如『大宝积经』的『不动如来会』,末品说到:「应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他广说」。并说:「或于他人有是经卷,应可诣彼而书写之。… …若于彼村求不能得,应诣邻境,书写、受持、读诵通利,复为他人开示演说」 (5)。旧译的『阿!B粊佛国经』,也说到供养经卷(6)。『法华经』的「法师品」,极力赞扬听闻、受持、书写、供养的功德,与『般若经』相同,如说:「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7)。「法师功德品」说到: [P119] 「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能得六根的种种功德(8) 。天台智者大师依此「法师功德品」,立五品法师(9)。等到书写经典盛行了,对于书写、供养(经卷)等功德,经中也就淡了下来。读、诵等方便,经中所说的,或多或少,后起的『无上依经』,总合为持经的十种法(行),如说:「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传流[施他],四者、谛听,五者、自读,六者、忆持,七者、广说,八者、自诵,九者、思惟,十者、修行」(10)。十法以「书写」为第一,可见那时的受持、读、诵,可依书写的经典,不一定非从人口受不可了。所以『大智度论』说:「若从佛闻,若从弟子闻,若于经中闻」(11) 。依经文而了解义趣,也就等于从人受学了。
 
  大乘的智行是「念法」为主的,以受持、读、诵等为方便,因经法的「书写」而流行;信行是「念佛」为主的,以称名、礼拜、忏悔等为方便,因「佛像」的兴起而盛行。尤其是经典的「书写」,信行念佛者也赞叹读、诵的功德,如『般舟三昧经』说:「闻是三昧已,书、学、诵、持、为他人说,须臾间,是菩萨 [P120] 功德不可复计」(12)。『念佛三昧分』说:「但能耳闻此三昧名,假令不读、不诵,……皆当次第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听受斯念佛三昧,若读、诵……所得功德,望前布施,不可喻比;……何况有能具足听受修行,演说是功德聚而可校量耶」(13)?「十法行」已成为一切法门的共通方便了。
 
  
注【12-00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三八五下)。
注【12-00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1.卷八(大正八‧二八0下)。2.卷九(大正八‧二八四下)。3> 卷一0(大正八‧二九三中)。4.卷一0(大正八‧二九四下)。
注【12-003】『大智度论』卷五六(大正二五‧四六一上)。
注【12-00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八‧九‧一0(大正八‧二八0上──二九七中)。
注【12-005】『大宝积经』(六)『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一一下──一一二上)。
注【12-006】『阿!B粊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四上)。
注【12-007】『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三0下)。
注【12-008】『妙法莲华经』卷六(大正九‧四七下──五0中)。
注【12-009】『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上(大正三四‧一0七下──一0八上)。
注【12-010】『无上依经卷下』(大正一六‧四七七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会「 [P121] 最胜天王问般若」)卷五七三(大正七‧九六三上)。
注【12-011】『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六上)。
注【12-012】『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八上)。『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二(大正一三‧八七九中)。
注【12-013】『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九(大正一三‧八六四中)。
 
  
 
第二节 书写‧供养与读诵功德
  「佛法」重智证而又出重信的方便;般若是甚深法,重智证的,也传出了重信的方便,那就是书写,供养等了。『大智度论』卷五八(大正二五‧四七二下)说:
 
   「是般若有种种门入:若闻、持乃至正忆念者,智慧精进门入;书写、供养者,信及精进门入。若一心深信,则供养经卷胜(于闻、持等);若不一心,虽受持而不如(闻、持等)」。
 
  从智慧入门,从信入门,都可以深入般若,智与信到底是不容许别行的。初入般若,适应不同根性,可以有此二门,而最重要的,还是真诚一心;如不能一 [P122] 心,都是不能得真实功德的。在正法中心的般若法门中,重信的书写、供养、施他,是「大乘佛法」时代的特色。由于般若法门的容受通俗的方便,读、诵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这不妨一一的说明。
 
  一、书写lekhana:起初,佛说法虽然结集了,还是口口传诵下来。传诵容易误失,也可能遗忘、失传。书写经典兴起,这是保存、弘布佛法的好办法,所以在「法」的修学中,书写与读、诵、解说等,受到了同样的尊重。以『般若经』来说,为了不致中途停顿,鼓励限期的精进完成。如说:「若能一月书成,应当勤书;若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若一岁书成,亦当勤书。读、诵、思惟、说、正忆念、修行,若一月得成就,乃至一岁得成就,应当勤成就」(1)。书写等应当精勤的完成,书写的功德是很大的。所以『不动如来会』,劝人精勤设法去求法写经。写经,一向受到尊重,我国炖煌石室的藏书,有些是唐、宋间的写经,不过写经是为了功德,忽略了传布佛法的原始意义。自我国印刷发达后,书写经典来传布佛法,已没有必要了。仅有极少数出发于虔敬的 [P123] 写经,或刺舌出血来写经。对宏传佛法来说,写经的时代是过去了!
 
  二、供养pu^jana:写成的经典,尊重供养,表示了对「法」的尊敬,也能引发佛弟子书写、读、诵经文的热心。供养经典,『般若经』有一传说的事实:在众香城──犍陀罗Gandha^ra城中,「有七宝台,赤牛头栴檀以为庄严。真珠罗网以覆台上,四角皆悬摩尼宝珠以为灯明,及四宝香炉常烧名香,为供养般若波罗蜜故。其台中有七宝大床,四宝小床重敷其上,以黄金鍱书般若波罗蜜(经),置小床上,种种幡盖庄严垂覆其上」(2)。在高台上供养经典,与供养佛牙、佛钵的方式相同。这是西元二世纪的传说;供养经典,在印度北方应该是有事实的。『历代三宝纪』说:「崛多三藏口每说云:于阗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迦国。……王宫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键钥,转读则开,香花供养。又道场内种种庄严,众宝备具,兼悬诸杂花,时非时果」(3)。传来中国,如南岳慧思:「以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琉璃宝函,庄严炫曜,功德杰异,大发众心」(4),也是供 [P124] 养经卷的实例。一直到近代,供奉在藏经楼中的「大藏经」,也还是重于供养的。书写经典,「法」才有了具体的实体,受到佛弟子的恭敬供养。佛入涅槃,佛弟子怀念佛而恭敬佛的遗体──舍利s/ari^ra,建塔供养。供养佛舍利塔,只能生信作福,而书写的经典,更可以读、诵、解说,依法修行,比佛舍利更有意义些。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二九0中)说:
 
   「憍尸迦!若满阎浮提(乃至如恒河沙等世界)佛舍利作一分,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汝取何所?释提桓因白佛言:……我宁取般若波罗蜜经卷。何以故?世尊!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非不尊重。世尊!以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般若波罗蜜(所)修熏故,是舍利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舍利是佛的遗体。舍利的所以受人尊敬供养,因为依此色身而成佛、说法。成佛、说法,都是依般若波罗蜜,甚深法的修证而来。这可见『般若经』胜于佛的遗体,所以在二分中,宁可选取『般若经』这一分了。在佛弟子的心目中,大 [P125] 乘(成佛法门)经卷,可说是与佛一样的(可以依经而知法),至少也与舍利塔一样。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5)。『法华经』也说:「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6)。在佛像还没有盛行时,重于智证的大乘,以经卷代替了舍利,达成圣典的广泛流布。
 
  三、施他da^na:书写经典,将经典布施──赠送给他人,使他人也能供养、受持、读、诵等。施他的本是书写的经典,自印刷术发明,经典也都是印刷的,于是改为印经赠送了。为什么要「施他」?施者深深信解法门的希有,受者因此而能受持、读、诵、思惟、修行;佛法因此而流布,这所以要「施他」。如施者不知经义,受者搁放一边,如现前佛教界的一般情形,那是失去「施他功德」的意义了!书写、供养、施他,是虔信尊敬而修法的布施,使法门广大流行;在行者自身,是信施福德。菩萨道以般若为主,而更要有利他(为法为人)的德行 [P126] ,所以对修学大乘法来说,重智而又赞扬信施福德,确是相助相成的。这所以「般若」等重智证的大乘,兼有信施等通俗的法门。
 
  四、读、诵va^cana,sva^dhya^yana:般若法门的修学、书写、供养、施他以外,是听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如说而行。这样的修学,『般若经』为初学者──善男子、善女人,广赞听闻、受持等功德──今世、后世的功德。今世功德,是现生所能得的,正是一般人希望得到的现世福乐。从(三0)「三叹品」起,经文所说的极多,比较起来,与初期「佛法」所说得慈心定者的功德,大致相同。慈心功德,『杂阿含经』(祇夜)说:「不为诸恶鬼神所欺」(7)。『智度论』与『大毗婆沙论』,说慈心五功德(8)。『增一阿含经』说十一功德;『增支部』说八功德与十一功德(9)。内容是:
 
   睡眠安乐‧醒觉时安乐; 不见恶梦; 为人神所爱乐‧天神拥护‧盗贼不侵; [P127] 刀兵、水、火、毒所不能害‧不横死‧不蒙昧命终; 速入定; 颜色光润;
 
  得慈心定maitri^-citta-sama^dhi的,有上说的种种功德,那是由于自力修持所得的。『般若经』说:于般若波罗蜜,能修听闻、受持等「十种法行」的,也有这些功德。还说到:「若在空舍,若在旷野,若人住处,终不怖畏」(10),那是从「念佛」离恐怖来的。没有恶梦,反而能得见佛等善梦(11)。如因事而「往至官所,官不谴责」(12),也就是不会受官非之累。依『大毗婆沙论』,也是慈心功德的一项传说(13) 。不但不会横死,也是「四百四病所不能中」,这当然要「除其宿命业报」所感的疾病,那是不能不受的(14)。在『般若经』中,这都是听闻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等功德。经中说听闻、受持……正忆念时,到处说「不离萨婆若心」。萨婆若sarvajn~a^是一切智的音译;不离萨婆若心,就是不离菩提心bodhi-citta。依菩提心而修学般若波罗蜜,能得种种今 [P128] 世的福乐,那与慈心功德一样,是自力修持所得的现世福德。然在广说受持等现世福乐时,适应民间的神秘信仰,表示出般若波罗蜜的威神力,如经上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唐译『大般若经』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一切咒王」(15)。咒──明咒,似为梵语vidya^的语译,与「秘密大乘」的漫怛!5懱mantra,意义是相通的。『大智度论』卷五七(大正二五‧四六四中)说:
 
   「如外道神仙咒术力故,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毒虫不螫,何况般若波罗蜜」?
 
  以「咒」来比喻般若波罗蜜──法,般若是咒中至高无上的咒王,比一切咒术的神用更伟大。这显然是适应民间的咒术信仰,使般若俗化(书写、供养等)而又神化,容易为一般人所信受。经中举「有药名摩祇」的比喻,「药气力故,蛇不能前,即自还去」,也是称叹「般若波罗蜜威力」(16)。经中又举譬喻说「如负债人,亲近国王,供给左右,债主反更供养恭敬是人,是人不复畏怖。何 [P129] 以故?世尊!此人依近于王,凭恃有力故」(17),这是依仗「他力」的功德了。依此来观察,经中说有魔王与外道,想到般若法会上来娆乱,释提桓因S/akradeva^na^m indra 「即诵般若波罗蜜;是时诸外道、梵志,遥绕佛,复道还去」;「即时诵念般若波罗蜜,恶魔闻其所诵,渐渐复道还去」(18)。就是「往至官所,官不谴责」,也是「读诵是般若波罗蜜故」(19)。般若波罗蜜这样的神效,真可说是一切咒中的咒王了!
 
  般若是甚深的智证法门,直示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空,一切法本净的深义,而却说读诵『般若经』有种种的现生利益,并能降伏魔王、外道的娆乱,这在读者也许会感到意外的。般若法门兴起于南方,大成于北印度,可能与当地的部派佛教有关。诵经而有护持佛弟子的作用,『长部』(三二)『阿咤曩胝经』已经说到了;南传的赤铜鍱部Ta^mras/a^t!i^ya,也已诵持「护经」以求平安幸福了。『十诵律』所说的「多识多知诸大经」中,有「阿咤那剑[晋言鬼神成经]」(20),就是『阿咤曩胝经』。盛行于北印度的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不但有这部 [P130] 经,还有诵经而降伏敌人的传说,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说:边地的兵势很盛,王师一再败落。法与Dharmadinna^^比丘尼教他们:「每于宿处,诵三启经, ……称天等名而为咒愿。愿以此福,资及梵天此世界主,帝释天王并四护世[四大天王,及十八种大药叉王,般支迦药叉大将,执杖神王所有眷属,难陀、邬波难陀大龙王等」。般支迦药叉Pan~cika-yaks!a,「即便去斯不远,化作军众:象如大山,马形如象,车如楼阁,人等药叉」。这样,敌人望见就恐惧降伏了(21) 。此外,有「诵三启经」以遣除树神的记录(22)。「三启经」是经分三分:前是赞诵佛德,后是发愿回向,中间是诵经(23)。如人死亡了,读诵「三启经」,中间所诵的是『无常经』。如降伏敌人,遣除树神,中间诵经部分,应该是诵『阿咤那剑』等经了。北方的部派佛教,流行这种「诵经」以求平安、降伏敌人等行为,『般若经』在北方集成,也就以读诵『般若经』,代替世俗的一切法术、咒语。然从作用来说,读与诵念『般若波罗蜜经』,与世俗信仰的作法、持咒,到底有多少差别!智证的般若法门,融摄了「佛法」通俗的信、施,更咒术化 [P131] 而赞扬读诵功德。甚深而又通俗化,「大乘佛法」得到了广大的流行。然而神秘化的融摄,比之「佛法」,「大乘佛法」是深一层的神秘化了,以后将更深刻的神化下去。
 
  
注【13-00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三(大正八‧三一六下)。
注【13-00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七(大正八‧四二0中──下)。
注【13-003】『历代三宝纪』卷一二(大正四九‧一0三上)。
注【13-004】『续高僧传』卷一七(大正五0‧五六三上──中)。
注【13-00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七五0上、下)。
注【13-006】『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三0下)。
注【13-007】『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三四四中──三四五上)。『相应部』(二0)「譬喻相应」(南传一三‧三九0──三九三)。
注【13-008】『大智度论』卷二0(大正二五‧二一一中)。『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三(大正二七‧四二七上)。
注【13-009】『增一阿含经』(四九)「放牛品」(大正二‧八0六上)。『增支部』「八集」(南传二一‧二──三);又「一一集」(南传二二下‧三二二──三二三)。
注【13-01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二八0中)。 [P132]
注【13-01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八九下──二九0上)。
注【13-01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八七上)。
注【13-01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三(大正二七‧四二七上──中)。
注【13-01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八七上)。
注【13-01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八六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二九(大正七‧一五六上)。
注【13-01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八(大正八‧二八一中)。
注【13-01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二九一中)。
注【13-01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八七上──下)。
注【13-01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大正八‧二八七上)。
注【13-020】『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
注【13-02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三(大正二三‧七五三下──七五四上)。
注【13-02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七(大正二三‧七七六上)。
注【13-023】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三三0)。 [P133]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三章 大乘「念佛」法门
下一篇: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一章 泛论普及而又深入的大乘
 华雨集第一册 自序
 中观今论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一、阿陀那与末那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一章 净土与念佛法门
 印度之佛教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九章 大乘经之序曲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静思教学遍寰宇 启发智慧净人心[栏目:静思法语·释证严]
 佛像的真义与不敬果报[栏目:佛网文摘]
 20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赵亮杰撰)[栏目:02 经注]
 《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 目录 总序 序言 导言[栏目:俱舍研究]
 欧阳竟无“唯识体用”观疏解[栏目:陈坚教授]
 我们的生活需要减速 We need to slow down[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大悲咒句解 16、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栏目:大悲咒句解]
 放生与放死[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为丈夫祈愿文[栏目:家庭·伦理篇]
 希望的方向[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