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含经题解(今津洪岳)
 
{返回 阿含思想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57
阿含经题解
 
[日]今津洪岳
 
一 阿含经在圣典中之地位
 
        印度大乘佛教后期,接近于坚慧造入大乘论等之时代。中国南北朝时代,相当隋法经等众经目录等时期。根据考察,大、小二乘才各具有三藏。此说为近代佛教界接受之史实。三藏具备,唯有所谓小乘佛教 (原始佛教) 。但大乘唯有经之一藏。阿含 (南传称尼柯耶) 对律 (毘奈耶)、论 (阿毗达磨) 二藏说,称为经 (修多罗 )藏。若论对经说,论是副法,故只有法、律二藏,称为法藏。法、律二藏又包括经、律、论三藏,总称为原始圣典,是佛教圣典中最原始的,这是不可否认的,特别以法、律二藏为然。
 
        法、律二藏中,何者先出?有所谓经先律后,或律先经后的问题,学者间有不同看法。吾人依经先律后之说。这些古代圣典,毫无异议是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研究的主要依据。当吾人所谓部派佛教,即大、小乘诸教学派,有些已不是任何阿含圣典固有的资料矣。这意味着此法、律二藏,及后来成立的三藏是所有佛教诸教学之母胎,特以法藏,即经藏而说,从各种文献中征实,部派佛教时代,建立藏部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说一切有部及其另一派立三藏说,经量部除开论藏外,建立经、律二藏说。论藏不过是注解或祖述经藏而已。大众部及其一派建立三藏外加杂藏为四藏说。或更加咒禁藏而建立五藏说。法藏部立三藏、咒藏,加菩萨藏立五藏,而成实一派加杂藏、菩萨藏立五藏。当然,无论如何,阿含(尼柯耶)圣典为经藏之根本内容,决定无疑。
 
        大乘圣典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中是立三藏,加般若、陀罗尼二藏,说有五藏。菩萨处胎经说有声闻藏、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共说九藏。声闻藏即阿含 (尼柯耶) 圣典之称,在印度演变后的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皆自称己派之圣典是菩萨藏,摩诃衍藏,摩诃方等藏,对小乘三藏称为声闻藏,为劣根人开说声闻,为菩萨大机所说是菩萨藏,主张此藏独擅开显佛陀之真意。
 
        佛教到了中国,特别是在南北朝佛教以后,如所谓隋唐佛教十三宗派之诸宗教学,除俱舍、成实二宗,其余诸宗均贬说小乘三藏之一阿含圣典为小乘经典,为最下层之圣典,他们差不多都持有这种看法,日本佛教是中国佛教之延长,论起宗派亦不出此范围。如天台宗智者大师判释东流一代诸教为五时八教之判摄,阿含在五时教中为第一阿含时。八教中,化法四教判释断定为三藏教。又华严贤首大师五教十宗判释中,若依五教判释是第一小乘教。十宗判释是第一我法俱有宗。如是则由第六诸法但名宗所摄。以主张诸大乘始终无二,最公平立场三论嘉祥大师也将阿含摄在声闻藏和枝末*轮中。他们对阿含圣典的轻视,从称呼小乘佛教及声闻藏之名上,即可得知其一斑矣。
然而据近代佛教学研究,特别是历史的研究成果,却完全推翻了有关对阿含圣典的教判解释,而再度切实地认识阿含的地位和价值。三藏中特别是阿含(尼柯耶) 圣典,不但是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之研究资料,是独一无二的宝典。同时也是佛教发展与所谓除开小乘佛教诸教学的大乘佛教诸学派的母胎,阿含圣典是一切大、小乘教学思想之基础与轴心。要了解三藏,不从阿含(尼柯耶)圣典着手已难求得。大乘诸教学,主要以阿含为根本原理,从而开显其幽微深意,其或为适应进展中的社会意识,惟证明不外是改变、调整其说明之形式和组织之大要而已。这一意义说明阿含(尼柯耶) 圣典之研究,实在是研究三藏之基础。若不去理解这一圣典,则不能说是进步的、彻底的佛教之研究。此外,阿含(尼柯耶)圣典之研究,除原来佛教当时之宗教哲学以外,还包含有当时很多的文化研究资料,即使在一般文化史的研究上,也饶富意义,这是一宝贵的重要文献,值得重视,故试对本圣典加以解说。
 
 
二 阿含及尼柯耶之意义
 
        Āgama 依其音译,有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摩、阿含摩之文字。乌依里阿姆的梵英辞典中用十义解说其意。是用毗陀从最早意义到佛教使用语之变迁而做的历史性说明。善见律毗婆沙中举出有容受、聚集二义。是因聚集佛陀及圣弟子之圣言教说而容纳接受之义。瑜伽师地论中有:「此道理由师弟展转传来,故名阿笈摩。」慈恩大师依辗转传来之义说。东晋道安解说为趣无义。嘉祥之法华论疏引用道安之说:「说一切法皆趣毕竟空法故名趣无。」 实因 ā+gam+a解释为ā+gam+ma是不确当的。罗什门下之僧肇说有法归之义。天台大义说为无比语之义。无比语是将阿字解为短音。贤首大师依净影慧远解说为净教、来等义,此言教是从无烦恼的人之一边来的。又、此圣言是三世诸佛所同说,不但是古今诸佛相传之说,故又解释为传。慧琳之音义,有传教、法藏之义,解释为众善所归。玄应之音义,以教法、传义,解释为展转传来,以此法展转相传授,此袭用瑜伽之释义。原来Āgama有来着之义、教传之义。此取用圣言(量)之异名,展转传来阿含之义。僧肇的教说,所谓法归之义,即归着之义,一转成为传承教说之意。此是阿含经中语皆袭用此义之原因。僧法的圣言量(Apta-vacana)及吠陀之闻持(Śruti)皆有圣传之同义。因此,传法藏(Dharma-pitaka),即指经典所在之处。
 
        南方巴利佛典学者,部派传说之意,不外毗奈耶、鸯崛多罗、那先比丘经、大事经等的 Āgama所解。诸派分裂后随着有五部的尼柯耶(部)而产生。于是经别不称部Nikāya而以传Āgama见称,部是派别之称,因是经别改名称为传即阿舍,但也不必这样的分类。要言之,阿含的定义,不外是集聚佛陀及圣弟子之圣言教说,接纳容受,师资展转流传于后代之意,即佛陀及圣弟子教说集,又名圣训集。尼柯耶 Nikāya 是聚集存在之义,善见律毗婆沙称:「以聚集存在名尼柯耶」云。又可译为部别、部类、部属之义。法藏由长(Dīgha-nikāya)、中(Majjhima-n.)、相应(Sajyutta-n.)、增上(Anguttara-n.)、小(Khnddaka-n.)五部所成。此五尼柯耶是南传三藏中,经藏(Sutta pitaka)的整个内容。
 
三 阿含经之成立
 
        阿含经圣典成立时代之研究,是佛教史上千古难题,任何人亦无法正确的解决。说到经典结集史,佛陀入灭后不久,就有圣典之结集,当时以摩诃迦叶为上首,由五百大阿罗汉共同编集,此是第一次结集。其后,又有三次或四次的结集云。南传律中,小品是第一次结集,依法、律二藏所结集完成云。北传五分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及增一阿含序品中云:此时集成有长、中、杂、增之四阿含及杂藏之五藏。而结集所传,均由阿难陀诵出经藏。按照第一结集所说,佛陀入灭后不久,依摩诃迦叶等起发。阿难陀、优婆离等诸弟子相会于王舍城,费了若干日,仅仅诵说出彼等所能记忆的佛陀教说,如想到佛陀在世时之安居、布萨会,想到世尊在世之训诫,互相诵出忆持恩师之教说,并且彼等对恩师之追忆,以资道行实修,且提供对遗法护持之资料。以吾人所能想到,如是追忆等诵,恐怕每年均有举行,如此使教说次第整理聚集。姑且说为连续结集。
 
        说到有第三、第四次之结集,相传在这些连续结集中,唯是较大规模的等诵,依于如此连续的、团体的等诵形式,相传是优波离入灭后,凡三十年顷,完成了有名的十二分教(旧译十二部经)之原始型态。十二分教者:修多Sutta(经)、祇夜Geyya (应颂)、和伽罗那Veyyakarana(解释、授记)、伽陀Gatha(偈)、优陀那Udana(感兴、自说)、伊谛佛多伽Itivuttaka (如 是语、本事)、阇多Jataka(本生)、阿浮多达磨Abbutadhamma(未曾有法)、为陀罗Vedalla(方广、获明)、尼陀那Nidana(因缘)、阿波陀那Apadana(譬喻)、优婆提舍Upadesa(论议)。
  其中尼陀那(因缘)是对经分别所说的波罗提木叉之制戒因缘,在律藏中占有重要地位。优婆提舍是论藏中之独立中坚部分。阿波陀那(譬喻)初摄收在中阿含(中部经),有失其独立之体系。南传所有只是九分教。故十二分教成立于九分教以后无容置疑。十二分教最古的恐是优陀那(感兴、自说),系阿难诵出。在结集史传中是第一次诵出。原有八品八十二经,今存八品八十经,并收进南传小部经中,律之大品受戒篇等数部经。另外相次较古的是伽陀、修多、祇夜、伊谛佛多伽等。佛灭以后约一百年间,此等诸分教经过多少增减,到了所谓第二次结集之前后,综合了伽陀及修多成为经集。纂辑了祇夜及和伽罗那成为杂阿含(相应部经)。南传小部经所收经集五篇之中,初之四品即修多,第五波罗延品即伽陀。南传相应部经四篇中,第一有偈品即祇夜,其他大概与和伽罗那(解释、授记)相当。
 
        如此,四阿含(四尼柯耶)之内,杂阿含(相应部经)之原型,约在佛灭后一百年顷所成立。法句、长老偈、长老尼偈之原型编纂也恐怕是在这一时期。次第有阿浮多达磨、为陀罗等杂阿含(相应部经)之编纂。中阿含(中部经)之经纂,摄收很多失去十二分教独立之型态。中阿含未曾有法相当于南传中部经所收的阿浮多达磨。另外,增一阿含相当南传增上部经,其中也有二、三经相同。中阿含根本分别十经相当南传中部经之诸经,即是为陀罗。为陀罗散在杂(相应)、长(长)、增一(增上)、三阿含之中。长阿含编纂在中阿含(中部经)以后,增一阿含(增上部经)之编纂恐怕是四阿含中最后的一部。约在佛陀灭后二百年顷,四阿含(四尼柯耶)之编纂才整个的完成。即佛灭后第二世纪初顷至末期之间。
 
        增一阿含(增上部经)大体与伊谛佛多伽形式相同,增一集异法门中,就是其中之一,直接资料来自于杂阿含(相应部),间接的资料是长、中二阿含(尼柯耶),其影响之大,完全摄收了伊谛佛多伽中全部,如十念品。南传小部经并设有完全摄收十二分教中诸经,其后又编成辑录,与四阿含相合成为五尼柯耶(Panca Nikaya)。如此,原型的四阿含在佛灭后第二世纪才全部的成立,以后才进入了部派时代。这些传持,依部派不同,又有不少的变更,这些受部派的影响很多。大方等大集经中说: 法密、有部、饮光、犊子、化地、大众诸部派各有其特异的经藏。义净说大众、上座、有部、正量之四派有其特有的三藏。玄奘携回有上座、大众、有部、正量、化地、法藏、饮光诸部之三藏。此等所传及原始原型的阿含经(尼柯耶)所传部派,经过其部派特有三藏加以传持上不少改变,因此现存的南、北两传的四阿含(尼柯耶)决定不是成立当时原型的四阿含(尼柯耶)了。
 
四 现传阿含经所属的部派
 
        四阿含(五尼柯耶)及四阿含所传次第和五阿含所传乃至部派的关系是非常有趣的,这一重大的问题,受篇幅所限,不能详谈。现传阿含经(尼柯耶)约语文的分类有南传巴利语本、西藏语本、汉译本、满州语本、蒙古语本及英译本、德语译本之不同语文。依渡边海旭氏说,高昌发现的梵文断章十八叶,正相当于杂阿含;于阗所发现梵文断片属于中、杂二阿含及长阿含所摄之阿咤那胝经、众集经云。亦即梵语本现尚有存在无疑。然现传诸本中,以巴利语本、西藏语本、汉译本三种为中心。英、德二译本根据巴利语本所译;满、蒙二语本不外从汉译本之译出。此等三译本中,巴利语的尼柯耶属于南方佛教上座分别说部Thera Vibhajavada,其所属部派很明显。西藏本是传承说一切有部所传。有关汉译四阿含,慈恩大师解说为大众部所传,相同于长时院湛慧所说。俱舍论稽古著者法幢说:杂、中二阿含是属有部,长阿含属化地部,增一阿含属大众部,别译杂阿含属法藏部所传。南都之古论草则说四阿含之中、长阿含是法藏部所传。诸部通论以为异说,各家不一。
 
        四阿含之一的杂阿含,从五分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撰集三藏及杂藏、分别功德论等所传内容教义上去看,很明显的不是化地、法藏、大众等诸部之所传。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所传比较接近,想是有部或接近有部的一派所传。更况大毗婆沙之开始引用俱舍、正理、显宗诸论,与现传杂阿含完全不一致。有很多方面推定作为此说之根据。
 
        高昌及于阗发现梵文片断章与现传杂阿含完全符合,此为有力推知现传杂阿含由梵语本译出。又与巴利语本相应部经之不同处,在姊崎博士之汉巴四阿含对照中,一见即知,其中内容教义不同之处很多。中阿含不属于同一部派,此可从水净梵志经等之比较中得知,另外也显出了大众部交互的思想。中阿含在汉译律藏之始,有觉音之结集记事等,也说到聚集不长不短之中量经之记载以外,内容有所抵触,则所记之事确有不能一致之处。译者僧伽提婆是健驮罗系之有部学者,诵出之人僧伽罗叉也是同一处人。所译之书不但有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等有部系之书,即传译之人也是宏传有部之人。其所译书中内容与有部一致,特别如八圣道是无为说,又与大毗婆沙初始引用诸论多是一致,所以知道于阗发现之梵文断片是汉译本的梵语本,证实是有部所传。已经散佚的昙摩难提之中阿含并非有部所传,因为译者是兜佉勒人,其所译系增一阿含,推定不是有部所传。长阿含经在四分律中,其内容以梵动、增一、增十、世界成败、僧祇陀、大因缘、天帝释问经为次第。五分律是以增一、增十、大因缘、僧祇陀、沙门果、梵动经为次第。觉音是以梵网、沙门果等为次第。梵网放在第一说是保存南传长部经之型态。传说龙树造福盖正行经,最初结集是谓梵网经。征其内容,现在不许二佛出世,与有部主张是一致的,佛陀的言说从成道至涅槃始终是如实说的。三十七道品应加四禅说,临终念佛说,菩萨观及世记经所说与有部主张是不一致的。十诵律中列举的大经,当然收录在长阿含中,而现传长阿含经却不见此经。于阗发现之梵文断片中,有阿咤那胝经、众集经,均属于长阿含。阿咤那胝经是十诵律列举大经有阿咤那剑(晋言鬼神成经)现传长阿含经中不存有此经。从这些证明中,可以推定长阿含并非有部所传。
南传长部经不一致之处也不少,大体上说长阿含经以上座部思想为根本,很显然混有大众部一派的思想,这一情形可以从四分律所传之长阿含经内容与现传长阿含经内容作一比较,即可断定现传长阿含经完全是法藏部所传。承认二百五十戒,劝奖建立佛陀塔婆,成立罗汉身是无漏等,此极符合法藏部之所说。特别是第四分中有世记经。译者佛陀耶舍是昙无德部之人,故成为四分律之译者。现传长阿含经是法藏部,最接近其部派所传,无容置疑。
 
        增一阿含经是有部,说到十法为止,缺少序品,这可阅读分别功德论,所记载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大毗婆沙论等事。在四分律、五分律、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中说增一阿含经未说到十一事,与现传增一阿含经是杂藏传所传颇接近。现传增一阿含经之十一法品从放牛品至三宝品,总共有十三经,与南传增上部经所说十一法品之十一法极少相同,想来这十一法品是后来所附加的,这可以从大毗婆沙论等之百增说产生看出。杂藏所传选择有限,现传增一阿含经恐未到放牛品。杂藏所传全部所说是迦叶结经,有部杂事及大智度论所引集法经所说,其共通处颇多,传说是有关结集之不同说。此点如说增一阿含由有部所传,与摩诃僧祇律、分别功德论及增一阿含序品所说解释必定不是有部所传却又不同了。如分别功德论所说明,注增一阿含序品,若然,则现传增一阿含经是大众部及其一派所传。考征其内容,认为与大众部思想颇多相同,特别是佛身观、菩萨观为然,此被认为是大乘运动勃兴以后的思想。
 
        其他,别译杂阿含在最初,不认为是四阿含中之外别译,其中很多抄译经,仔细检讨此等经很多是所属部派不同而成立的。
 
五 阿含经之传译
 
        阿含经的部分传译,早在后汉时代已存在了,即西元一四八年以后,依安息国僧安世高译出一些阿含别生经。后来到了西元一七三年顷,支娄迦谶、竺佛朔等东来,见有大乘圣典之译出,阿含之传译也就一时衰微下来。到了西晋时代,竺法护等东来,很多大、小乘经典译出,阿含之研究尚未勃兴起来;然而从西元三八○年顷,由于阿毗昙学者东来者渐多,前秦建元二十年至二十一年之间,兜佉勒国之昙摩难提传来增一阿含经四十一卷(上部二十六卷完全,下部十五卷录偈中缺),四百七十二经,中阿含经五十九卷。佛念之翻译,昙嵩、道安、法和等参与其译事。当时道安一心勉力研究,惜因年渐古稀,加之以战乱关系未曾达成完整阶段。后来经过数年间,于隆安元年正月,罽宾国沙门僧伽提婆与法和于洛阳东亭寺译出增一阿含经,沙门竺道祖担任笔受。即现传之五十一卷本。中阿含经是在同年十一月十日请罽宾国沙门僧伽罗叉讲授梵本,僧伽提婆担任传语,沙门道慈笔受,得六十卷本,即现在流行本。有名的佛国记著者法显带回长、杂二阿含之梵本,当时并未译出。从弘始十二年起至十五年止,罽宾国沙门佛陀耶舍译出长阿含二十二卷,佛念任传语,道含当笔授。到刘宋文帝之时,中印度沙门求那跋陀罗,译出杂阿含五十卷。因应沙门慧观等之请,将法显携回之梵本译出也。杂阿含别生经早已译出,安世高是依杂阿含三十三章一卷,应是现传一卷本之杂阿含经,现传一卷经由二十六经所成。另外别译杂阿含经十六卷,秦代失译,法幢说是饮光部所传。
 
        长阿含经第四,是世记经之别译。是西晋时代,法矩、法立所共译,系大楼炭经六卷。隋之阇那崛多之起世经十卷,隋之达磨笈多有起世因本经十卷等。这些均可作比较研究。如此阿含经典,假使就是一部所传,不可能四阿含如此完备,加之四阿含之解释,并且很多别生经及同类经之译出。即杂阿含经之别生经,是别译杂阿含经十六卷,现存有二十部。中阿含别生经,支谦译之七知经,有五十三部。长阿含经之别生经,西晋白法祖之佛般泥洹经,有二十二部。增一阿含经别生经,北宋法贤之阿罗汉具德经,有三十部之多。这些是很多不同部派所传,对学界来说有很多裨益。南传尼柯耶之版本及英、德文等译本解说也不少,因篇幅关系省略。
 
六 阿含经典组织及汉巴文之比较
 
        有关南北两传阿含经之比较,姊崎博士之大着「汉巴四阿含对照」一书,任何人读后皆知其一斑。但缺少增一阿含是一遗憾之事。杂阿含在瑜伽师地论中载云:此经内容能说者(佛及其弟子),所说(五蕴、六处、因缘、道品等),所为说者(苾蒭、天、魔、梵、释等)。其经织以说明分别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八众说众相应。略同于五分律、摩诃僧祇律等之梵天杂、帝释杂、根杂、力杂等云。杂是相应之义,等于杂藏传中阿含经种种说明,但其意义,是相同的。盖等类相应为辑集,次第、安布是阿含之意也。开元释教录等解释为杂糅整理应该是取其原意也。
 
        南传相应部有五品、五十六相应所成,有偈品Sagātha-vaggo,十一相应有二百七十一经。因缘品Nidāna-vaggo,十相应有二百八十六经。蕴品Khandha-vaggo,十二相应,七百三十三经。六处品Salāyatana-vaggo,十相应,二百九十一经。大品Mahā-vaggo,十二相应,一千二百八经。五品中有五十六相应,总共二千八百八十九经(觉音说有七千七百六十二经,这是将一经更分为数经,细算所得之数)。
 
        杂阿含经由五蕴、六入、因、弟子所说、道、八众、偈、如来之八诵所成,前后共有一千三百六十二经。倘若详密算出例略诸经,其法句差别约有一万五千经之多,其内容丰富可想而知。僧肇之长阿含经序云:「杂阿含经由中分十诵所成。」又如中含经后记及道慈序说:「一部六十卷,由四分、五诵、十八品所成,包括有二百二十二经,五十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五字。」
 
        南传中部经由根本(Mūlapannāsa)、中(Majjhimapannāsa)、后(Uparipannāsa)三篇所成。根本蕴有五品五十经、中蕴有五品五十经、后蕴有五品五十二经,总共有十五品,一百五十二经。其中有九十八经与北传是一致的。从此可见中阿含的中枢思想。中阿含经九十四经中部以外,其他认为是疑似之经,南北两传一致的九十八经中阿含经证明有五诵十八品,特别第四分别诵、第五分后诵二诵几乎全部与南传一致。称为中阿含经(中部经)者,是以经、律中所传的不短不长,处中而说以解释之。非如长阿含经(长部经)那样长,亦非如杂阿含经(相应部经)那样短,故云中阿含。僧肇以四分五诵而分类,即同于现传本。长阿含经有四分二十二卷,三十三经。其中第四分是世记经,这与立世论同时发达而成立的,恐怕是别部所传。即原型的长阿含最初唯有小缘经,没有世记经,长部经缺世记经,因而不同一。然而若除去世记经,南北传长部经大部份是一致的,唯有三、四处稍有出入而已。
 
        南传长部经,戒蕴品(Sīlakkhandha-vaggo)有十三经。大品(Maha-vaggo)有十经。当学品(Pātika-vaggo)有十一经,即三品三十四经。(北传)长阿含经初有大本经,次第有游行、典尊经等。长部经初有梵网经,次第是沙门果、阿摩尽等。四分律是梵动,次第增一、增十等经。五分律是增一,次第增十等,见其顺次多有参差不同。因此,僧肇说是四分四诵。
 
        增一阿含经,在道安序云:「昙摩难提译有四十一卷,四百七十二经。」宋、元、明三本藏经本中,同署为昙摩难提译。经末记云:「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卢,其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闻如是、一时也。」有五十卷,五十二品,高丽藏经本中说:东晋僧伽提婆译。经末记云:「一法(是)初,乃至十一法竟。」缺少分法次第之文,有五十一卷、五十品。比较研究译者依高丽本,品数分法次第依三本藏经本。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云,实际是四百五十一闻如是也。但第二十一卷所收十人,以一偈为一经,道安说有四百七十二经。五十品由序品第一品至大爱道般涅槃品第五十。僧肇说是四分八诵。
 
        增上部经,从一法集至十一法集,由十一集所成,各集又各分几品,总共一百七十品,二百九十一经所成。觉音说有九千五百五十七经,不外是更详分其法句法数而已,有很多略经可为例。形式大体同于汉译,是由整顿而来,内容与其相似而已。
南传除此四种尼柯耶以外,更有小部经,即屈陀迦尼柯耶,共有五部经。北传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等说四阿含经外之杂藏,有五部经。现存有玄奘之本事经为初,以及诸译法句经,本生经缺少整理译出。小部经所收之十五经名目列举如下:一屈陀迦集(Khuddakapātha),二法句(Dhammapada),三妪陀那(Udāna),四伊谛佛多迦(Itivuttaka),五修多尼波多(Sutta-nipāta),六毘摩耶跋登(Vimāna-vatthu),七卑多跋登(Peta-vatthu),八涕罗迦陀(Thera-gāthā),九涕利迦陀(Therīi-gāthā),十本生(Jātaka),十一尼涕娑(Niddesa),十二波致参毗陀(Patisambhidā),十三譬喻(Apadāna),十四佛种性经(Buddhavamsa),十五若用藏(Cariyā-pitaka)。觉音对以上全部详细涉猎而亦有注解,与四种尼柯耶相同,是研究尼柯耶唯一指南云。
 
七 阿含经之内容
 
        四种阿含经以各个立场相同而数目多的经典类聚编纂而成,已如前说。然而亦非各部经典没有独自内容,因此类聚此些经典为何成为四种阿含?当然首先是因有多方面之内容,特别杂(相应部)、增一(增上部)二阿含为然。如中阿含(中部经),汉译有十八品,二百二十二经。南传中部经有三篇,一百五十二经,不是没有多方面之内容,经数最少的长阿含(长部经),有四分,三十经成三品,三十四经。故以各种阿含经说是一种丛书,于此无法详实解释,特别杂阿含所收经很多,极大多数,几乎品目是不可分类,前后颇为混杂,欲想整理亦非易事。增一阿含也略相同,因为篇幅有限,不能多说。主要杂阿含(相应部)经所收各经,是以佛陀及其圣弟子之特定人对于特定时处教说分类之辑录,差不多以佛陀教说为主而网罗一处,大弟子及其余弟子等亦不少。以这种整理方式而获得根本佛教的概说。中阿含(中部),长阿含(长部),杂阿含(相应部)经也是于特定时、处,于特定人所辑录的教说。在何时、何处、对何人、以何目的为组织佛陀教说之通则。杂阿含(相应部)经列举佛陀的法句及对念、处、界蕴等理论到实践的分别。裨使佛教根本理论化为初步实践观。如长阿含(长部)经,其内容所表示,一方面发挥佛教之长处,试以组织法相,同时另一方面极端的富有对外的辩论词,很明显含有与外道对抗之意。增一阿含(增上部)经,于法相组织发达之时代,为配合佛教特有法相的增加,也为了能使人忆持不忘而编纂。前说诸阿含(尼柯耶)经,对教学之著作说确是有思辨的大用。四阿含一一的内容是收在各部经中,需要直接去研究,才能知其真实义。(释印海「佛学思想译丛」)

{返回 阿含思想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含经总论(增谷文雄)
下一篇:『阿含经』的无我观(李润生)
 原始佛教“业说”概论——以《阿含经》为中心(金镇戊)
 四阿含的现实意义(妙心法师)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心学(蔡惠明)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戒学(蔡惠明)
 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蔡惠明)
 阿含定慧二学之“综合说”与“分别论”(释性广)
 阿含的政治观(杨惠南)
 《长阿含经》中的法数类经典(陈士强)
 四阿含思想在中印佛教时期不同的表现形式(妙心法师)
 阿含佛教(东初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梦里的那点儿事[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二禅定生喜乐地[栏目:宣化上人]
 33 怎能会得[栏目:石头路滑]
 修行要靠熏习[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陶渊明诗文中的佛学因缘(韦国兆)[栏目:佛教与艺术]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思考题[栏目:入行论学习]
 除离婚难 转丈夫心 横逆皆消[栏目:感应事迹[网络搜集]]
 深信因果—源源话说刀兵劫 (卢守中居士)[栏目:因果原理]
 月称菩萨传--摘自益西彭措堪布所著《入中论日光疏》[栏目:圣者传记]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第五品 护正知[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