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真谛略传及其译经成就(肖太国)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76

真谛略传及其译经成就

肖太国

真谛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他在华短短二十三年期间,所翻译的经典多达二百余卷,这个数目仅次于玄奘,而近于鸠摩罗什。虽然成就位列玄奘和鸠摩罗什之后,但是,考虑到他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坎坷经历,这些成绩不能不令人惊叹。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真谛的译经成就进行整理和分析。在介绍真谛的这些翻译成就之前,首先来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一)真谛传略

真谛(公元499——569年),梵名拘那罗陀或波罗末陀,华言亲依,出身于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他气质殊胜,颇富才学。包容异教,心胸开阔。阅历丰富,勇敢卓越。年少时到处游历,遍访名师,学通内外,尤其精通大乘学说。为了弘扬佛法,他泛游南海,后来住在扶南国(今柬埔寨)。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梁朝直后(官名)张汜送扶南国的使者回国,顺便迎请佛家大德和大乘经论、《杂华》等经。扶南国推荐真谛来华,真谛欣然同意。他带了梵本经论二百四十箱,于大同元年(546年)八月到了南海郡(今天广东省南部),当时已经年近五十了。

真谛在中国命运多舛,经历坎坷。正如吕澂先生所言,他是从印度来华的翻译家之中遭遇最为不幸的一位。一方面,真谛在华期间,转徙各地,居无定所。他于中大同元年(即546年)来到中国,当时48岁。于大建元年(即569年)去世,时年71岁。在这23年的时间里,他辗转于南海(今广东省南部)、建业(今江苏南京)、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豫章(今江西南昌)、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始兴(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康(今江西省赣县西南)、晋安(今福建省晋江县)、梁安(今广东省惠阳一带)等地区,其中,从南海去建业在路上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可谓费尽了周折。

另一方面,真谛三次启程,希望回到故国印度,但又均告失败。真谛第一次回国是在永定三年,即559年,时年61岁。这一年或者上一年,他刚刚翻译完了《立世阿毗昙》十卷。当时,“真谛虽传经论”,却感到“道缺情离,本意不申”,郁郁不能得志,难以实现自己弘扬佛法的愿望,所以他“遂欲泛舶,往楞伽修国”。由于“道俗虔请,结誓留之”,他“不免物议,遂停南越”,[1]没有回去。于是住在晋安,与僧宗、法准、僧忍等人核对以前所翻译的经论。真谛第二次回国是在天嘉二年,即561年,时年63岁。由于漂泊不定,不能够稳定下自己的心情(“飘寓投委,无心宁寄”),真谛又乘船去梁安郡,再换乘大船,想回印度(“又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可是弟子们再三劝阻,太守王方奢也虔诚邀请,真谛只好“权止海隅”,[2]在建造寺翻译《谛节经》一卷,《义疏》四卷。真谛第三次回国是在天嘉三年,即562年,时年64岁。是年九月,他又从梁安出发,“泛舶西引”,想回天竺。可是,由于“业风赋命”,遇到了大风,船只又于十二月“飘还广州”。刺史欧阳頠邀请他住在制旨寺,“请翻新文”。真谛看到“西还无措”[3],就与慧恺等人一起翻译《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不但回国无望,真谛留在中国翻译和传播佛教唯识宗思想的愿望也难以实

现。据《拘那罗陀传》(即真谛传记,道宣《续高僧传》卷一)所说,当时,反对真谛的人攻击他所翻译和介绍的学说有碍统治,有伤风化,不宜提倡:“言乖

治术,有蔽国风,不隶诸华,可流荒服”。所以,他的学说在陈代始终没有流行。

由于印度大乘佛学反映平民思想,与统治阶级关系不甚密切,而真谛又受到这些

思想的影响,在他所翻译的理论里,存在着“转依”[4]之类的概念,它的含义与“解脱”相近,追求从根本(所依)上着眼,来消灭错误的认识,而另外建立正确的认识。这种思想隐含着变革社会现实的要求,对当时的统治者构成了妨碍,因而得不到统治阶级的支持,自然不能大行其道。这是真谛的思想不能流行的原因之一,详细原因放在后文“义学大师”部分进行分析。

由于环境异常恶劣,抱负很难实现,真谛非常郁闷,几次想到了自杀。光大二年(568年),他已经70岁了,由于“厌世浮杂,情弊形骸”,他悲观厌世地跑到

南海的北山,“将捐性命”,可是自杀没有实现。当时“正讲俱舍”的慧恺听到消息“闻告驰往”。前去的人很多,“道俗奔赴,相继山川”。此后,刺史欧阳纥派人“伺卫防遏”[5], 守护着他,防止他再寻短见。

对于命运不济,真谛师徒曾经悲叹不已。真谛自杀未遂,回来以后,慧恺等人“如先奉侍”他。有一天,真谛“喟然愤气冲口者三”,长长地悲叹了三声,慧恺“问其故”,真谛回答说,“但恨弘法非时,有阻来意耳。”只恨自己生不逢时,弘扬佛法不能如愿。慧恺“闻之如噎”,过了一会儿“声泪俱发”,然后跪倒在地说:“大法绝尘,远通赤县”,[6]立志日后要传播师傅的学说。

真谛为人严肃,性喜幽闲。不贪享乐,生活节俭。据说他还有神通之术。《续高僧传》说,真谛定力很大,不可估量:“神思幽通,量非情测”。他一般离群索居,住处“四绝水洲”。他生活“节俭知足”,即使天气寒冷,也不多穿一件衣服。有一天 ,已经“气属严冬”,他“衣服单疏”,而且已经“忍噤通霄”了,弟子们“终夜静立奉侍”。当他睡着了以后,弟子慧恺悄悄地“以衣被覆之”,真谛觉察到了以后,把衣被“曳之于地”。据说真谛有很多神异的事情。他住在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上。有一天,弟子欧阳纥陪他回小岛,欧阳纥见到波涛汹涌,就不敢渡水。真谛则把坐具铺到水面上,自己坐到坐具上,好象乘船一样,漂到对岸,而且“坐具不湿”。有的时候他拿一片荷叶,“搨水乘之而度”。

真谛于大建元年(569年)71岁的时候“遘疾”,卧病在床,留下遗言,“严正勖示因果”,把它交给弟子智休。这一年正月十一日中午圆寂。[7]十二日,在潮亭荼毗[8],人们建塔供养。十三日,僧宗、法准等人各带经论“还返匡山”。 [9]沙门法海把真谛的文章结集成书。

虽然“时逢丧乱”,社会环境比较动荡,真谛刚到建业就遇到了梁朝末年的政变。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在颠沛流离,到处流浪,生活环境很不稳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以非凡的毅力“随方翻译”,“流离弘化,随方卷行”,[10]继续着自己的佛经翻译事业,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真谛不仅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还对所翻译的佛经进行讲解,而且撰写了很多注疏。汤用彤先生认为,真谛不仅仅是一位译经大家,还是一位义学大师。真谛穷其毕生精力所传播的思想是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即“唯识无尘”的“有宗”[11]思想,他对佛教思想的贡献体现在推崇、传播《摄大乘论》和开创、发展摄论学派上。

综上所述,真谛在中国二十三年期间,饱经磨难,历经坎坷。然而,在这样的逆境之中,他竟然翻译了的众多的经论,成为名副其实的佛经翻译大家。下面介绍一下他的翻译成就。

(二)译经成就

真谛在华翻译佛经的时间纵跨了南朝梁、陈两代,共计二十三年。这个数字是从真谛大同元年(546年)48岁来华,到大建元年(569年)71岁圆寂,计算得出的。真谛所翻译的经论等共有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根据汤用彤的考证,到梁朝时达到三百多卷。真谛带来的经书共有二百四十捆,其中《华严经》、《涅槃经》、《金光明经》的梵文本在建康,其余的在广州制旨寺、王园寺。翻译出来的经书仅仅只有几捆,占他所带来经书的很小一部分。据《续高僧传﹒拘那罗陀》记载: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故始梁武之末,至陈宣即位,凡二十三载,所出经论记传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微附华饰,盛显隋唐,见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余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凡有二百四十甲。若依陈纸翻之,则列二万余卷。今见译讫,止是数甲之文,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是知法宝弘博,定在中天;识量玼琐,诚归东夏。何以明之?见译藏经减三千卷,生便弃掷,习学全希。用此量情,情可知矣。”[12]

真谛所翻译的经典有《解节经》[13]、《决定藏论》以及《转识论》、《显识论》、

《三无性论》(这三部论都注明了是从《无相论》中引出,论记说《无性论》就是《显扬圣教论》的无性品),天亲的《佛性论》、无著的《中边分别论》[14]以及世亲的《大乘唯识论》[15]。按照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的考证:

真谛翻译时间不详的重要经典有:《三无性论》两卷,《显识论》一卷,《转识论》一卷,《无相思尘论》一卷,《大涅槃经论》一卷,《决定藏论》三卷,《金刚般若论》一卷,《四谛论》四卷,《佛性论》四卷,《宝行王正论》一卷,《正说道理论》一卷,《十八空论》一卷,《成就三乘论》一卷,《意业论》一卷,《解拳论》一卷,《佛阿毗昙经》一卷,《遗教论》一卷,《修禅定法》一卷,《僧涩多律》一卷,《部异执论》一卷,《金七十论》三卷,《外国语》七卷,《婆薮盘豆传》一卷。

真谛不清楚年月的义疏有:《如实论疏》三卷,《金光明疏》十三卷,《部异执论疏》十卷,《四谛论疏》三卷,《无上依经疏》四卷,《破我论疏》一卷,《佛性义》二卷,《禅定》一卷,《众经通序》二卷。总起来说,真谛翻译的有经,有论,有释经论,有论释。有的时候论偈[16]单写别行,如果与疏相区别则称为经本、论本。而吕澂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则采用了《开元录》的记载,认定真谛翻译的书籍有四十九部,一百四十几卷。并刊定现存书籍为二十六部,八十七卷。吕澂考定的数目比汤用彤考定的少了一二百卷。

要之,真谛所翻译的经论,《续高僧传》卷一记载为: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历代三宝记》记载为: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赖永海主编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采用了《开元释教录》第七卷的记载: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这些差异主要是所采用的考据不同、认定标准差异造成的。尽管在真谛的翻译成绩方面说法有些差异,但是《续高僧传》、《历代三宝记》认定的数字都在二百卷以上。与玄奘和鸠摩罗什相比,真谛在恶劣的社会条件下能够取得这样的译经成绩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不妨略作对比来说明问题:

唐玄奘西行的时候虽然是混藏在逃难队伍中才得以遁出国境的,但是,他回来的时候则正值唐朝的鼎盛时期,他返回长安的时候,群众夹道欢迎,他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唐朝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政府任命房玄龄负责监护他的翻译,翻译费用由朝廷拨款,翻译场所(弘福寺、慈恩寺、玉华殿)由政府提供,翻译队伍非常庞大。蒋维乔在《中国佛教史》《唐之诸宗》一章中说:“玄奘门下,弟子三千,达者七十,其盛可比孔子”。[17]

鸠摩罗什从西域来华的时候,虽然时逢五胡乱华、十六国竞起的乱世,但是他深得当时势力强大的前秦王苻坚的崇敬,以至于苻坚派大臣吕光率军远征,把他从西域夺到长安。后秦姚兴即位后,以国师之礼待之,赐给他逍遥园作为翻译场所。鸠摩罗什的翻译队伍也颇具实力,其门徒如云,号称三千余人。翻译《法华经》的时候,各地研究义学的沙门,聚集在译场中的多达两千余人。他门下还有“关中四杰”——道生、僧肇、道融、僧睿。

真谛就没有这些优越条件。他从南海到都城建康,在路上就耗去了近两年的时间,刚到建康又遇到了侯景之乱。然后他被迫转徙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各地,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他的翻译场所多是一些寺院或者居士提供的,经费来源也不象玄奘和鸠摩罗什那么充足。这样比较起来,他能够翻译出二百多卷佛经实属不易,他的契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真谛在佛教史上确立了自己四大译师之一的牢固地位。

--------------------------------------------------------------------------------

[1][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一,《拘那罗陀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卷,第430页。

[2]同上书,第429页。

[3]同上书,同上页。

[4]转依,佛教用语。法相宗所说彻底转变我执、法执之二障,以证得涅槃、菩提之二果。这是其全部修习的最高目标。

[5][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一,《拘那罗陀传》。《大正藏》第50卷,第430页。

[6][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一,《拘那罗陀传》。《大正藏》第50卷,第430页。

[7]圆寂:佛教名词。佛教对于僧尼死亡的美称。

[8]荼毗:出家人圆寂后焚身。

[9][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一,《拘那罗陀传》。《大正藏》第50卷,第430页。

[10]同上书,同上页。

[11]有宗: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和“大乘有宗”的简称,这里指后者。“大乘有宗”即“瑜伽行派”,主张除了心识之外,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瑜伽行派”传入中国后叫法相宗或唯识宗。

[12][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一,《拘那罗陀传》。《大正藏》第50卷,第430页。

[13]《解节经》:即《解深密经》,它的内容可以依据圆测《解深密经疏》中所引用的各个条目加以推测。

[14]《中边分别论》:《辨中边论》的别译。

[15]《大乘唯识论》:《唯识二十论》的别译。

[16]偈:梵文音译,又称“颂”、“伽他”等。佛经体裁之一。由固定字数的四句组成。

[17]蒋维乔撰《中国佛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81页。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真谛的译经事业(肖太国)
下一篇:梁武帝与梁代三大士(继平)
 学会放弃(达亮)
 一朝风月(周莉)
 禅心如水(阮小籍)
 《心经》的人生启示(常静)
 经忏佛事的利与弊(常静)
 无常(贤一)
 变化气质 改良习气(宣化上人)
 佛教的生命观(王堃)
 对佛教振兴之展望(璞田)
 修行(方杞)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请问具体修行决定往生的方法为何?[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五百罗汉 175、爱光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造塔的生天果报[栏目:造塔感应]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栏目:王雷泉教授]
 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但也不想死,怎么办?[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栏目:林克智居士]
 摇转经轮时可念任何咒或佛号吗?[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老、病、死[栏目:佛陀之言]
 无色界众生是不是没有神通的?要不然他怎么不通过他心通了知佛法呢?[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一[栏目:黄心川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