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游化人间的行吟者——读寒山诗(李桂红)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70

游化人间的行吟者——读寒山诗

李桂红

  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又称寒山子。其身世扑朔迷离,史籍中没有关于他的家世和生平的确切完整的记载。宋初李防编纂的《太平广记》摘录了著名高道杜光庭的名著《仙传拾遗》中的一段记载: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这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且较为可靠的记载寒山子生平的史料。

  从史籍中的记载和寒山子的诗作推断,寒山子应该是以修学禅宗为主,并深得禅宗的心要。他曾经根据禅宗沩仰宗的开山祖师沩山灵祜的根器和因缘,指点沩山灵祜去依止百丈怀海禅师学习禅法,使之成为化导十方的一代宗师: “(沩山灵祜)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祜曰: ‘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祜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行,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等等。

  徐灵府收集并作序的寒山子诗集早已失传。流传到现在的《寒山子诗集》,是由唐朝台州刺史闾丘胤作序。序言中,闾丘胤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和体会,把寒山、拾得、丰干三位高僧尊崇为文殊、普贤、阿弥陀佛的化身。 (后人也因此尊崇这三位高僧为“天台三圣”、 “天台三隐”。)

  闾丘胤在拜访过寒山、拾得之后,特地遣使送新衣、香药等礼物到国清寺供养给他们俩。而寒山、拾得却再也没有回到过国清寺。使者于是把供养物送到天台山中寒山子隐修之处,只见禅师: “退入岩穴,乃云: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寒山、拾得从此便销声匿迹。闾刺史请国清寺僧人道翘到寒山子在天台山中隐修游历之地,搜集寒山禅师写在竹木石壁和村野人家的厅壁上的诗歌,共有三百多篇,加上拾得禅师写在土地堂壁上的诗句,一起纂集成卷,流传后世。

  一

  根据寒山子的诗作推断,寒山子少年时的家境应该是比较优裕的,他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较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时的诗人也充满着立志在世间积极地建功立业的热情:“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 “一为书剑客,二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

  然而,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诗人日益深刻地体悟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我见世间人,茫茫走路尘。不知此中事,将何为去津。荣华能几日,眷属片时亲。”“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她”之意)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 “贤士不贪婪,痴人好炉冶。麦地占他家,竹园皆我者。努膊觅钱财,切齿驱奴马。须看郭门外,磊磊松柏下。”

  “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下视禾根下,上看桑树头。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心神用尽为名利,百种贪婪进己躯。浮生幻化如灯烬,冢内埋身是有无。” “生前大愚痴,不为今日悟。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作。今日又不修,来生还如故。两岸各无船,渺渺难济渡。”“不觉大流落,皤皤谁见怜!”

  人生道路上迷茫而又行色匆匆的人们,只知道不停地追逐和贪著稍纵即逝的物欲享乐,却无暇思索生命的本真意义与价值,更不知自己忙忙碌碌的一生终将走向何方。红尘中的一般世俗人,每天都在为着自己个人与家庭的利益,百般经营,千般计较,费尽心思地争名夺利,冷酷无情地对待他人和其他生命,甚至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已,机关算尽。

  然而,浮生若梦,不过百年,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亲朋好友也只能有短暂的欢愉相会。面对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死亡的结局,一生中没有修行善法和积功累德的人们,又是那么悲哀无奈地不得不放弃自己贪爱执著的一切。一生中万般算计积聚的金钱名利财物,都是一丝一毫也带不走的。而自己为获取这些财富名位所造作的贪嗔痴恶业,却会使自己在将来和后世蒙受无尽的苦楚。等到自己因这些恶业而遭受贫穷、卑贱、残疾、孤独、潦倒、流落、晚景凄凉等等痛苦时,又有谁来怜悯呢?

  寒山对人世的无常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这在他的诗作中多有表述。如: “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访觅汉时人,能无一个在。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日为大海。” “自古诸哲人,不见有长存。生而还复死,尽变作灰尘。积骨如毗富,别泪成海津。唯有空名在,岂免生死轮。” “尝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君看叶里花,能得几时好。今日畏人攀,明朝待谁扫。可怜娇艳情,年多转成老。将世比于花,红颜岂长保。” “我见世间人,生而还复死。昨朝犹二八,壮气胸襟士。如今七十过,力困形憔悴。恰似春日花,朝开夜落尔。” “谁家长不死,死事旧来均。始忆八尺汉,俄成一聚尘。黄泉无晓日,青草有时春。行到伤心处,松风愁杀人。”“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急箭,人世若浮萍。” “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驱马度荒城,荒城动客情。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茔。自振孤蓬影,长凝拱木声。所嗟皆俗骨,仙史更无名。”

  草长莺飞的春日,桃李芬芳,百花烂漫。然而,明媚娇艳能有几时呢?无情的风雨摧折,绚丽多姿的花朵纷纷离枝凋谢,零落成泥。而我们如歌的韶华岁月,似水的青春年华,光彩照人的美丽红颜,也在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之间,无可奈何地渐渐消逝。回想自己风华正茂的美妙时光,就如同昨天的事一样。而如今已满鬓银丝,老态龙钟,身形衰颓憔悴得如同日薄西山,风中之烛。

  充满着艰辛与漂泊的人生,在苍海桑田的浩渺宇宙时空中,无常短暂得就如同湍急奔逝的黄河流水。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中,我们过去世的尸骨堆积起来,就象须弥山那么高,与父母亲友生离死别的悲伤的眼泪已经有四大海水那么多。自古以来,曾经出现过很多的英雄豪杰,哲人名士,才子佳人。然而他们的身体也不能长存于世间,终将难免死亡,变成灰尘。余留至今的,唯有空名和荒草萋萋的坟墓。

  而荒凉的垒垒坟地里,只有树木在萧飒的山风中缓缓悲鸣,孤零飘飞的蓬草在风中瑟瑟转动。坟墓上蔓生的野草,还有春天到来时再度青翠碧绿的时候,而地下的黄泉是永远暗无天日的。可怜可叹坟中这些已经消逝的生命,在活着的时候,只顾着忙于庸碌的俗事,没有修学佛教正法,白白地无意义空耗了宝贵难得的人生。

  寒山子对人世间苦、空、无常的深刻体悟,和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多年思考,最后促使他在三十岁的时候皈依了佛门,出家为僧,并终生隐居在天台山清苦修行。他长年隐修之地,幽僻寒冷,又名寒山、寒石山、寒岩。他也将原来的姓名轻轻抹去,就以寒山作为自己的名号:

  “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合,入塞红尘起。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 “何以长惆怅,人生似朝菌。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以此思自哀,哀情不可忍。奈何当奈何,托体归山隐。”“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大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生化如旋火,轮回似麻稻。不解早觉悟,为人枉虚老。”

  “手笔大纵横,身材极魁伟。生为有限身,死作无名鬼。自古如此多,君今争奈何?可来白云里,教尔紫芝歌。?“自从到此天台境,经今早度几冬春。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 “昔日行经处,今复七十年。故人无来往,埋在古冢间。余今头已白,犹守片云山。为报后来子,何不读古言。”

  寒山子在三十岁之前,饱读诗书和史籍,并且曾经在尘世中游历过千万里远的很多地方。他也曾经学习过修仙炼丹的道教。然而,观察古往今来的人物,不管他们的文采才华是多么地优异卓越,容貌身材是多么地俊雅美丽,不过百年的光阴如旋火轮般转眼间匆匆消逝。而没有修行善法的人们,死去之后也不过只是无名之鬼。 、

  寒山子在天台山隐居三十年之后,曾经去探访昔日的亲友。然而,亲朋故旧们都早已经凋落飘零尽,大多数都已经殁入黄泉。人生的无常易逝,真正如同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有着敏感心灵的诗僧寒山,思及此也不禁惆怅悲哀不已。岁月年华,就如同东流之水一样在不断地漂逝,我们短暂有限的人生,就象燃烧的残烛一样在渐渐地缩短。无量劫来一直沉沦在六道轮回、承受着无量痛苦的众生,就象稻麻竹苇一样数不胜数。人身难得而易失,如果不早日觉悟,学佛修行,解脱生死,那真正是白白空耗和浪费宝贵的人身了。

  寒山子在天台山隐居修道七十多年。春华秋实,寒来暑往,青山碧水依然如故,而人却早已白发苍苍。寒山子对沉迷于世间八法的幻网中、饱受生死轮回苦楚的芸芸众生,有着深切的慈悲。他希望自己几十年来坚持在山中清苦修行的经历和有关诗作,能启发后人,不要贪著执迷于红尘浊世的名利是非,而应该多多学习古代圣贤充满智慧的善良教言,走上学佛修行、求解脱的人生正道。

  三

  寒山子写了不少描述在天台山中淡泊清静的修行生活的诗篇。如: “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本志慕道伦,道伦常获亲。时逢杜源客,每接话禅宾。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万机俱泯灭,方识本来人。”“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

  寒山禅师几十年来一直隐居在天台山中幽深清静的地方。偶尔会到国清寺去,拜访高僧丰干和尚,和探望好朋友拾得和尚。晚上就回到隐居的寒岩,独自清净修持佛法妙道。寒山子生性喜欢亲近那些虔诚的学修行人,和杜绝烦恼恶业的出家僧人。有时,他和这些修行者一起,在月明之夜深入探讨佛法妙理,直到凌晨拂晓。寒山子有时还会攀越千山万岭,参访修证很高的高僧大德。高僧指示的明心见性法门,使得学人回归和体认本来清净、无染无著的心性的本来面目。万般机心和烦恼都己泯灭,森然万物在心月的朗照下,更是万里空明,八方畅达。

  “卜择幽居地,天台更莫言。猿啼溪雾冷,岳色草门连。折叶覆松室,开池引涧泉。已甘万事休,采蕨度残年。” “住兹丹桂下,且枕白云眠。” “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 “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瑷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 “自羡山间乐,逍遥无倚托。逐日养残躯,闲思无所作。时披古佛书,往往登石阁。下窥千尺崖,上有云盘泊。” “寒山惟白云,寂寂绝埃尘。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自羡幽居乐,长为象外人。”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潆潆。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一代高僧寒山子,长年在天台山深处的寂静之地清修。他隐居的寒岩,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繁华,人迹罕至。白云迷漫的道路深远无尽,芳草萋萋的山路旁,千回百转的清溪流水在铺满青苔的山石间潺潺流动。林木叠翠的千山万壑,延绵起伏的青黛之色与自己居住的草门浑然一体。诗僧摘下树叶覆盖在用松枝搭成的房子上,开掘池塘引来清澈的山涧泉水,采食野蕨菜和山果来奉养生命。缥缈多姿的云彩在峰壑山石间轻盈地浮游,鸟儿们在苍翠的山林间千鸣百啭,野猿在岚回雾绕的溪涧中清哀地啼鸣,山虎和梅花鹿常是他友善的邻居。

  寒山子戴着桦树皮做的头巾,脚著木屐,身穿布裘,拄着野藤木做的手杖,悠闲自在地漫步在清碧的溪流边,流连于白云飘浮的山崖峭壁之间。有时,以柔软的野草为座,在溪涧旁山岩的磐石上披阅佛教古籍,坐禅观修心性。累了就在芬芳的丹桂树下,以如茵的细草为床褥,青天为被盖,石头为枕,在轻纱般飘绕的云雾中酣眠。

  诗僧在寂静的山中修道,只见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就好象经历了几万年的岁月一样。不知道人间的多少年,才是菩提树的一个春天。日月的更替,光阴的流逝,就如同电光石火一般无常迅速。尘世间纷芸扰攘的俗事,钟鸣鼎食的繁华与虚荣,就如同梦幻泡影一般,没有什么真实究意的利益,实在不足以留恋和牵挂。在山岩寂静之地修学佛法,随缘度日,身心是多么地清静安乐、逍遥自在啊!寒山子庆幸自己能超脱世俗的牵绊和拖累,来到这幽静的天台山中,精进修学佛法,以出离茫茫无尽的生死苦海。

  三

  隐栖在天台山中清修几十年的寒山禅师,写了很多表现住山的学佛修行人法喜充满的诗作。在寒山禅师优美的诗笔下,禅悦之境是那么地妙趣盎然,充满生机,包罗万象,而又浑然美丽: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隐士遁人间,多向山中眠。青萝疏麓麓,碧涧响联联。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清闲。免有染世事,心静如白莲。”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悠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寒山禅师自从出离俗世,在天台山中隐修之后,就再也没有牵挂和沾染凡俗的浊事。重岩叠嶂、奇峰峭拨的山中,洁白的云朵在绵亘千里的山峦树木间静静地飘浮,青苍的藤萝在微风中轻轻拂动,清碧的溪涧水在山间淙淙流淌。一袭衲衣的寒山子,在千云万水之间,与清风明月为伴,春赏百花吐艳,秋观草木凋零。白天在青山中清闲自在地游赏美景、坐禅诵经,有时还会在石壁上题写诗句,晚上就回到寒岩下休息。无有尘俗之累的身心,清净得如同盛开的白莲花。

  在山中修道的生活,纯洁宁静得就象澄净的秋江之水,而诗人的身心,也自在洒脱快乐得宛如绿水碧波上的不系之舟。幽静深远的寒山,是很称合寒山禅师修道的心意的。这里没有黄金碧玉的物质享受,只有寒岩美景相伴。山间的溪涧泉水在清泠作响,就象伯牙在弹奏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而后世是一定会有象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之人,来欣赏寒山子的修道情怀的。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白云高岫闲,青嶂孤猿啸。我更何所亲,畅志自宜老。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空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世间的人们在打听寒山的道路,而寒山的路是不通往红尘浊世的。夏天的山中,冰雪仍未消融,旭日东升的时候,山峰树木间仍是云雾弥漫。白云在高峻的山岫间闲游,山猿的清啸在青翠的山林间久久回响。安贫乐道、对世俗之事毫无攀缘之心的寒山禅师,在青山白云、烟萝石洞间清静地禅修。禅师清凉寂静、法喜充满的身心,迥异于汲汲追逐世间名利的世间俗人。寒来暑往,岁月变迁,原本青春焕发的容颜在渐渐地衰老,而诗人却永葆一颗如意宝珠般清净灵明的禅心。

  天台山中的夜晚,满天的繁星在深蓝的天幕中闪烁。寒山禅师仍在山岩前的石床上独自静坐禅修,观修自己的心性,只觉心境一如,都是那么地空寂清明,无相无著。此时,夜空中一轮皎洁的圆月正在缓缓地升上寒山的峰顶。明月的清晖悄然无声地照拂着世间的万象。诗人一尘不染的禅心,就如同天际圆满光明的圆月一样空明寂静,又好似清澈的碧潭一般映照着万物。这种无与伦比的美妙的禅悦法喜,诗人是无法言传的。

  在法喜充满、清净自在的寒山禅师的心目中,远离尘嚣的寒山景致是那么的幽静而美妙: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可重是寒山,白云常自闲。猿啼畅道内,虎啸出人间。独步石可履,孤呤藤好攀。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关关。”“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月照水澄澄,风吹草猎猎。凋梅雪作花,杌木云充叶。”

  “自见天台顶,孤高出众群。风摇松竹韵,月现海潮频。下望山青际,谈玄有白云。”“层层山水秀,烟霞锁翠微。岚拂纱巾湿,露沾蓑草衣。足蹑游方履,手执古藤枝。更观尘世外,梦境复何为?” “鸟语情不堪,其时卧草庵。樱桃红烁烁,杨柳正毵毵。旭日衔青嶂,晴云洗绿潭。” “闲游华顶上,日朗昼兴辉。四顾晴空里,白云同鹤飞。” “庭廓云初卷,林明月正圆。不归何所为,桂树相留连。”

  寒山的古道,幽静而深远。杳无人迹的山路上,只有鸟儿们在啾啾地鸣啼。路旁溪涧清泠的流水声也显得更为寂寥。高耸入云的天台山中,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连绵千里的重峦叠嶂,云霞缥缈,不知究竟有多少重。山中的清溪流水,萦绕曲折,不知回转了多少道弯。青松翠竹在山野的清风中摇曳生姿,生机盎然的花草在雨露的滋润下,绽放着它们多姿多彩的美丽。而长年积雪的寒岩上,梅花凋谢时,以飘飞的雪花作为花朵,秋叶摇落的树木,把舒卷的白云当作树叶。

  在这很有利于长久地保持身心清净的山中,寒山禅师在静心修学佛学。他有时会手拄古藤杖,在清幽的山林中游赏松风竹韵,鸟语花香。山间萦绕的云岚雾气,常会浸润他的纱巾;草木上晶莹的露珠,不时会沾湿他的蓑草衣。朝阳在绵绣般的云霞中冉冉升起,阳光灿烂地照耀着青山绿水,湛蓝的天空和飘浮的云彩映照着碧绿的清潭。山间的野樱桃红艳欲滴,山鸟在依依垂柳间鸣唱着欢快的歌曲。禅师攀藤履石,在山花烂漫的峰顶上清闲地游玩。极目四望,只见悠悠青山无尽,仙鹤与洁白的云朵一起在碧空中飞翔。明月东升,皎洁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铺洒在山林上。山风轻拂,夜色苍茫,芬芳美丽的桂花树使得诗人仍在山间留连忘返。这些“美得象仙境,静得象永恒,幽得象古庙,荒得象沙漠。”的诗篇,凝聚着寒山禅师几十年在天台山寂静无人之地清净修行的智慧和觉受。如梦似幻的世间尘俗缘份都已经了断,隐居山中修道的禅师,身心是那么清凉自在,无有烦恼挂碍。春风秋月,夏花冬雪,岁月的更替,天地的变迁,在超然世外的诗僧寂然无尘累、了悟物我一如的禅心的观照下,无不是悟道的契机,美妙的禅境,与永恒佛性真如的清净显现。

  四

  正如寒山子的诗作所云,寒山诗在后世将会: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寒山诗中展现的对苦难众生的深切悲悯,朴素真诚的劝世情怀,脱俗高洁、淡泊飘逸的文人隐士气质,毫无烟火气、清奇雅致的山林自然风光,如琉璃水晶般晶莹剔透、空灵美妙的禅境,都深受历代众多文人和僧侣的喜爱。

  如五代梁的曹山本寂禅师曾“注《对寒山子诗》,流传宇内。”(据《新唐书·艺文志》载, 《对寒山子诗》共七卷。)宋代的黄庭坚、王安石、陆游、朱熹等人都很喜欢和称赞寒山诗。王安石还作有《拟寒山、拾得诗二十首》。南宋的慈受和尚也著有《拟寒山诗一百四十八首》。寒山诗的独特风格被后世称誉为“寒山体”。有不少人的诗作,虽未标明是“寒山体”,但事实上深受寒山诗的影响。历代都有不少文人和佛门弟子刊印寒山诗集流传世间。

  清朝的雍正皇帝亲自御选了一百二十七首寒山诗刊刻流传世间。尔后《四库全书》、 《全唐诗》都把寒山诗收录入其中, 《全唐诗》还把寒山诗列为佛诗之首。清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正式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 “和合二圣” (亦称’“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成为中国民间的喜神,是幸福安康、吉祥欢喜、和谐友好的象征。直至今日,民间的很多工艺品,乃至窗花和碗画,都以寒山、拾得为题材,并且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寒山诗还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最初介绍寒山诗到朝鲜半岛的,是高丽的真觉国师慧谌(1178-1234)。他精通中国和高丽的禅学和禅宗文学,特别喜好寒山诗,能自如地运用寒山诗作为禅语开示,并且根据寒山诗创作了著名的《冰道者传》。韩国的真静国师天顼,出身名门贵族,二十岁登第,文采震耀当世。后出家为僧,跟随圆妙国师修学佛法,他也对寒山诗非常欣赏和推重。寒山诗对高丽的不少僧侣来说,是隐逸乐道的榜样,很多文人僧侣的诗作,如: “人随流水何时尽,竹带寒山万古青。”等,都明显可见寒山诗的影响。

  南宋时期以前,寒山诗就已经传入日本,并且一版再版。从江户时代起,就有多种注释本流传于世。寒山诗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深受众多诗人和佛教信众的欢迎,并公认对日本的俳句、短歌有着深远的影响。寒山子也被尊崇为禅宗大诗人。1916年,日本作家森鸥外根据闾丘胤给《寒山子诗集》作的序,改编成小说《寒山拾得》,这进一步促使寒山诗广为人知。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刻板机械枯燥的现实生活,使人们日益感到压抑与焦虑、异化与孤独。此时,佛教禅宗传入美国,并大为风行。禅宗以其彻悟生命和心性本来面目的深邃智慧,解脱身心的烦恼与痛苦的具体修禅方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善良主张和美好境界,征服了众多躁动不安的心灵。作为禅宗大诗人的寒山子的诗歌,经由当时颇负盛誉的斯奈德(GarySnyder)、斯坦博勒(PeterStambler)、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等人的翻译和推广,在美国社会上欣起了一股超越文学范畴的“寒山热”。

  美国“迷茫而寻求解脱”的一代青年,在时间就是金钱、高科技快节奏的物化的工业社会,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深感迷惑。他们希望能寻找到一种身心能超脱现代社会的重负的生活方式,一种不被繁华的物质生活扰动的内心的宁静,和回归真实的自我的途径。他们从寒山诗中惊喜地得知,在遥远的东方的中国,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苦行高僧寒山禅师,超脱了一切世俗的负累与纠缠,几十年与青山白云为伴,在寂静无人的寒岩清净禅修,身心也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纯净无染、自由安乐的境界。这位遗世独立的中国古代高士先哲,很快成为了众多美国青年崇敬的偶像。寒山子的诗歌所展现的东方智慧与生命境界,也得到这些西方青年广泛的理解与追慕。

  不少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对寒山诗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如斯坦博勒翻译了一本寒山诗集,取名为《相遇寒山》。他在此书的前言中写道:这本书“是一个美国诗人在与一位唐代大师相遇或交谈。”另一位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斯奈德,翻译了寒山子的24首诗,这些诗作集中体现了对禅定和禅悦之境的追求,很受广大读者欢迎。斯奈德还是寒山子及其诗歌和生活方式的崇拜者。住茅草屋、饮中国茶、译寒山诗的生活是他的喜好。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法丐》 (The Dharma Bums),扉页上写着“献给寒山子”。书中讲述了自己与斯奈德的友谊,以及作为主人公原型的斯奈德在翻译寒山诗时,逐渐把自己引入禅境的故事。此书在美国社会有着很大的反响。斯奈德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为美国的主流文化提供了一种有建设性意义的选择。

  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查尔斯·弗雷泽尔(Charles Frazier)的获奖作品《寒山》(ColdMountain),扉页上写着两句富于禅意、韵味悠长的寒山诗: “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这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小说,以无路可通的寒山作为全书的象征。最近,美国好莱坞把这部小说拍成了同名的电影大片,影片的中文译名为《冷山》。

  这些美国自然文学作家,虽然他们对佛教、对禅宗的认识和修证境界,是远远不及寒山禅师的。然而,他们是在很真诚地寻求一种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善良的生活方式,一种不为物欲所奴役的心灵的宁静,一方真正属于自我的自由的身心空间与净土。在他们的心目中,以长年居住的寒山为名的寒山禅师,这位在云雾飘缈的寒岩深处清苦修道的千余年前的东方诗人,身心都已经达到了与自然万物和谐不二的纯净自由的高尚境界。而这样的境界,也是他们所要寻觅的。

  于是,从喧嚣的都市文明世界走向宁静的大自然,走向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成为许多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的时尚。他们也以此作为一种心灵的回家旅程,一种寻根的跋涉。在有着积雪与浮云、晨露与四季花香的山野中,在阳光撒入森林、清溪奔流的优美的崇山峻岭中,在满天繁星的夜里、与静谧的星空的交流中,他们感悟到了和自然万物和谐为一的身心的纯净与自由,和回归自心本性的神圣与宁静。

  寒山子住寒山的千古佳话,和凝聚着寒山子几十年在远离尘嚣的寂静山林禅修的智慧的寒山诗,传达给后人的,是坚定彻底地出离充满无常的世间垢染、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与生命来体证佛法的无上妙道、回归和彻悟自心清净灵明的本来面目、学佛修行的解脱之道,和清明美妙的修道者的情怀与人生境界,一种亘古不朽的精神。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苦的联想(克空)
下一篇: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什么(悟圆)
 幸福的宝藏(智愿)
 佛法的受用(辜隐)
 传灯法会仪轨
 大乘不共法(了中法师)
 同情他人(妙云)
 缘起如幻(辜隐)
 生命的本质(达摩难陀)
 人生的真正指南——读《安祥集》(仁人)
 游化人间的行吟者——读寒山诗(李桂红)
 止声浪,来泡茶(程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三五○)[栏目:杂阿含经]
 第六 弹指品[栏目:增支部一集]
 净土三经 3 阿弥陀经[栏目:净土三经·白话文]
 无神论[栏目:太虚法师]
 禅学的黄金时代 7.风趣的古佛——赵州从稔[栏目:禅学的黄金时代]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三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栏目:中级佛学教本]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栏目:杂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龙树菩萨“中观”简介(赵朴初)[栏目:中观宗文集]
 战火硝烟,凭谁灭却?[栏目:禅林衲子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