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法会简介
慧闻
水陆法会是佛教所有法会中规模最大、功德最殊胜的法会之一。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 有的叫水陆道场,水陆斋。其意义逐句解释如下: 1、[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理常一故,通称法界。2、 [圣凡]是指十法界中的四圣,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 畜生、饿鬼、地狱。 3、[水陆]是指水陆空三界众生居住受报之处。空中飞行之众生须依陆地而休息,故包括于陆地而称水陆。 4、[普度]是指悉皆度化六道众生,使之解脱饥饿之痛苦。 5、[大斋]是指不限制的给予众生饮食。 6、[胜会]是法施之意。除布施众生饮食外,又有诵经持咒之法施,令受苦众生心开意解,得法水之滋润,故名胜会;又[会]者聚集之意,救度者与被救度者集会于一堂, 饮食与佛法都在一起,故名为会。即是说,凭启建水陆法会普度大斋之功德,超度六道中受苦众生,使之离苦得乐,趣入佛道。因为这种佛事是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设。水陆法会所需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对先亡者祖先幽灵所作的追善菩提,二是将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及其眷属,得以延寿增福。三是救济六道众生普超三界。
水陆法会的缘起,据《释门正统》记载:相传梁武帝梦见一位神僧告诉他,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为何不作水陆斋普济他们?这是所有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但该如何普济法,梁武帝问了很多僧人,他们都说不知道。醒来后,梁武帝又问宝志禅师,禅师建议他广寻佛教经论,将会有个结果。于是,梁武帝把许多贝叶经搬到法云殿,早晚披览,经过三年时间,撰成水陆仪文。随即在金山寺依仪修设。梁武帝亲临法会,并诏僧佑律师宣读仪文。这是水陆法会的肇始。
又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三载,水陆法会经周、隋变乱后不在实行。唐高宗咸亨中(670-673),西京法海寺神英禅师梦中受异人指点,得到梁武帝所撰仪文,水陆斋会遂流行天下。宋神宗熙宁中(1068-1077),东川杨锷根据梁武帝仪文,撰成《水陆仪》三卷,盛行于世。元佑年(1093年)苏轼为亡妻宋氏设水陆道场,撰《水陆法像赞》十六篇,称为“眉山水陆”。南宋时,史浩路过金山,见水陆法会之盛,乃施田一百亩,作《仪文》四卷,四时启建水陆大斋,称为“北水陆”。南宋末,志磐又根据史浩的《仪文》续成《新仪》六卷,称为“南水陆”。由此可见,水陆法会是宋代兴盛起来的。
元代和明代对水陆法会都极为重视。明代的株宏见“北水陆”仪文前后错杂,施行时也随意变化,于是取“南水陆”仪文重加订正。成为《水陆修斋仪轨》六卷。清代的咫观又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十卷。现在通行的是清道光间仪润汇集株宏订正的《水陆仪轨》。
水陆法会有三大特点:一是时间长,多则四十九天,少则七天,最少也要三天。二是规模大,参加的僧人可多达千人、三两百人,起码不得少于七八十人。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种常见法事无不包括在内,还要在内坛悬挂多则两百余幅,少则一百二十幅“水陆画”。这些画需要宽敞的大殿才能挂得下,因此,举办这样的法会,非大寺庙莫属。
“水陆画”可分为三类:一是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诸天、明王、罗汉、护法神等。二是道教和中国民间神祗,如三清、十二真君、五岳、二十八宿、六丁六甲、八仙等。三是佛道和民间信仰并已汉化的龙王、阎王、六道中的畜生、饿鬼和其他鬼魂等。
在法会上悬挂“水陆画”中的某些画幅,就是代表要召请的某些“尊神”。再经法事仪式召请光临赴会。法会后再恭送,送毕,将画幅取下卷好下次再用。这是一种专用的佛事人物画,平时不能挂,更不能拆开单幅挂。
水陆法会需要七昼夜才能功德圆满。七昼夜之中,讽诵经典。水陆法会分七个坛场,其实是一堂整体的佛事,每一坛同等重要,缺其一就不能名之为水陆法会,每日分三时,至总回向坛宣读文疏,昭告十方法界,将每日所诵经典功德回向。斋主们随自己发心,共同成就此一法会,就是最大的功德。诵经功德贵在自己的发心虔诚。发心愈大,虔诚愈深,则功德广大愈是无可限量。
水陆法会的道场分为外坛和内坛。外坛多设于环绕大殿或法堂的厢房配殿中,是念经诵佛的坛场,远不如内坛热闹,仅为法会烘托气氛。内坛多设于寺庙中心的大殿或法堂,是法会活动的主要坛场,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现将外坛和内坛的情况具体介绍如下。
外坛六个坛场安排的内容和形式:
大坛,由二十四众僧人拜诵《梁皇忏》。所以又叫“梁皇坛”。此坛上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像,均有菩萨、罗汉等胁侍,两侧挂护法四天王像,后面挂十殿阎王及判官像。主坛供上述三佛和观世音菩萨、城隍老爷牌位,坛前安置诵经用的经台和香、花、水、果、灯等供品。
诸经坛,由七众僧人讽诵诸经。此坛后上方挂与大坛相同的三尊佛像,两侧挂护法神像。主坛供观音菩萨立姿塑像,并内置有《法华经》的经函。
净土坛,由七众僧人诵“阿弥陀佛”圣号。主尊为阿弥陀佛立姿塑像,后挂极乐净土图。此坛两侧墙壁上,张贴有许多黄纸写的莲位牌,其文为:佛力超荐***生莲之位。
华严坛,由两众僧人阅《大方广佛华严经》。此坛主尊为毗卢遮那佛,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主坛上还供内藏《华严经》的经函,经坛上置诵经的经卷。
瑜珈坛,即施食坛,仅供夜间施焰口时使用,僧人由各坛临时抽调。
有的水陆法会不设瑜珈坛,而设药师坛。此坛两侧墙壁上,张贴有许多红纸写的“消灾条”,上书“佛光普照***长生禄位”,诵读《药师经》之用。
另设监坛一名,指挥内外坛一切事宜,相当于现场调度,名额计算在外坛内。以上外坛六坛人员共四十八名。
水陆法会分为内坛佛事及外坛佛事,若论法事内容,重点则在内坛。内坛佛事从法会第三天凌晨二时起,可以说内坛佛事主要是与四圣六凡交流,是整个水陆的心脏。由于内坛佛事繁重,加上主法者必须专心观想,因此内坛必须结界,以防外人闯入坛场,故由坛主以上之功德主代表所有功德主参加礼拜佛事。
内坛的活动主要有洒净、结界、遣使发符,请上堂、请下堂、供上堂、供下堂、奉浴、授戒、施食、送圣和放焰口等,道场按七天进行:
第一天, 大殿左前方树起“启建法界圣凡冥阳普度水陆大斋胜会道场”功德宝幡。三更时对外坛“洒净”,即遍洒法水并诵咒,使之成为净土。四更时对内坛“结界”,即诵咒施法,使内、外坛均与外界隔绝,不受干扰。五更“遣使发符”,即派遣鬼使神差发符,上呈佛、菩萨及所有天神,下召六道众生,都请来赴会。
第二天,四更时“请上堂”,“上堂”是能施法力超度众生的诸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及道教神仙等。其请法,即是在念诵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这些“上堂”画像悬挂起来。五更“奉浴”,即安排盛有香水的浴盆,为请来的诸位“上堂”沐浴,以便斋戒。
第三天,四更时“供上堂”,即请诸位“上堂”正式临坛开会。办法是:在画像下设供桌,桌上为设名号牌位及灯、香、花、果等。正中供桌上方,中挂毗卢遮那佛像,左挂释迦牟尼佛像,右挂阿弥陀佛像;供桌前安置四个法台,台上放磬、铃和经典等。座上为法会四位主持人:主法、正表、副表和斋主。五更“请赦”,即请神佛大发慈悲,使斋主之先亡父母及六道众生脱离地狱诸苦难。午时设斋,请包括云水僧在内的所有僧人就斋,名为“斋僧”。第四天, 三更时“请下堂”,也是用挂画的方式,把居住在地面、水中的神灵和待超荐的六道众生请来。四更时“奉浴”。五更时“说戒”,即说明此会遵守的戒条。第五天,四更时僧众合诵《信心铭》。五更时“供下堂”。午时斋僧。第六天,四更时主法亲祝“下堂”。午前放生。第七天,五更时普供“上下堂”;午时斋僧;未时迎“上下堂”到外坛;申时“送圣”,即将法会的文告、符牒一律焚化,为“上下堂”送行。法会就此结束。
在这七天中,第六夜必须放“五方焰口”,即针对东西南北四方和地下幽冥的焰口。这台焰口规模最大,全体僧众一律参加,为水陆法会功德大圆满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