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舌尖上的禅
 
{返回 菩提树下·马明博居士文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28
舌尖上的禅

马明博

吃饭与禅,在我看来,是沾不上边的两件事,怎么现在变成了一回事?净慧老和尚说,能否从吃饭体验到禅,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是否能够觉照自己当下的一举一动。如果去掉吃饭时的“百种须索”,不去分别取舍,那么吃饭不但是滋养色身,也是用心修行之处。

学习吃饭,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禅。

第一次走进柏林禅寺的斋堂用餐,我的心里充满了敬畏。

斋堂里,一排排枣红色的条桌上,摆着一对对镶了两道蓝边的大白瓷碗,一只盛满了白白的米饭,另一个盛了一些菜。筷子枕在一张餐巾纸上,横放在靠条凳这一侧,筷子尾在右手边。桌凳很普通,但平整、干净。

斋堂,又称“香积楼”,在柏林禅寺客堂所在的会贤楼后面,是寺内僧众用餐之地。

香积一词,出自《维摩经》中的“香积佛品”,本是众香世界的佛名。《维摩经?香积佛品》中介绍,“众香世界里有一尊佛,名叫香积佛。那个佛国,楼阁建筑、土地、花园等,都散发着香气。饭食时,香积佛用香钵盛满香饭,供养大众。”

香积楼,是柏林禅寺的斋堂、厨房所在地。大概取意这里如同香积世界,为大众提供香饭之意。

柏林禅寺的斋堂,能容纳近千人一同进餐。

斋堂有三个门,中间是僧人们排队进出的门,两侧分别是男众、女众进出的门。早课结束之后,云板响起,我跟随上早课的僧侣们,来斋堂过堂(吃饭)。进得门来,鱼贯而行,依序走到座位前,向上问讯后,入座。起得早,此时有些饿了。在条凳上坐稳之后,以为可以吃饭了。刚要伸手拿筷子,一看左右,人们都安安静静地坐着,又把手缩了回来。

此时,有僧人击打法器,领众诵经。

所有进餐的人都合掌胸前。身边的人会念,正跟着念;我不会念,跟着大家一起合起掌来,静静地听。隐约听出,僧人们念诵的是“供养诸佛和诸尊菩萨”。面对充饥养身的食物时,僧人再度提醒自己,不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后来,大家齐诵一声“阿弥陀佛”后,开始进餐。此时,要先将菜碗移近自己,拿起筷子,再端起粥碗。进餐时,要挺直腰板,不能趴在餐桌上。

进餐期间,端着菜盆、饭盆,或提着粥桶的僧人沿着桌子间的夹道巡视着。这些在他人进餐期间服务的人,禅门称为“行堂”。如果你想加菜,不用说话,也无须举手,只要把菜碗推到桌边,行堂的僧人看到后,就走过来,给你盛菜。如果欲添粥,可将粥碗推至桌边。

在寺院里吃饭,不能剩。添饭添菜时,如果吃不了一整碗,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用筷子在碗中比划一下自己要多少,这样便于行堂的人按你的需要来盛。

在社会上,坐在饭桌前时,我们已经习惯了推杯换盏,吆三喝四,言谈嬉笑。在寺院里,进餐时,要学会保持安静,静默地进食。

饭毕,看左右的人将两个碗摞好,推至桌边,筷子顺在碗的右边。也学着做。

以为吃饱了可以走了,再看左右,人们都坐着不动,我也静静地坐着。

此时,我得以观察整个斋堂。斋堂像个大教室,中间高的那一块,像个讲坛。寺里的方丈明海法师巍然端坐,两侧的僧人和在家信众都面向中间对坐。

明海法师在不急不缓、行云流水般吃饭、吃菜、喝汤。后来,他环顾左右,可能是看到大家几乎都吃完了,他才放下手里的碗筷。

领诵经文的法师,看到明海法师进餐毕,又开始领众诵经。

饭后诵经时,那些没有吃完的人,也停下了碗筷,和大众一起合掌诵经。

诵经结束后,众人起立,双手合掌,依僧人先、在家信众后的次序离开斋堂。

寺院里的饭,吃得意趣盎然。翻阅佛经,才发现,吃饭这件事,例来是佛教的修行用功处。

《华严经?净行品》说:“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维摩经?方便品》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说,学法与修禅,都是人的精神食粮,能资益人身。佛教徒的食物有两种,一种是法喜食,一种是禅悦食。法喜食,指人闻法欢喜,增长善根,资益慧命,如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禅悦食,指人修习禅定,得寂静之乐,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禅无处不在。一颗觉照的心,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与禅相契合。以禅悦为食,生活会因为禅而充满欢喜。

这份禅悦,就在我们的舌尖上。

-----------------------------------
附:《舌尖上的中国》 名字的由来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

  马明博 肖瑶 选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2012年6月第2版

  梁实秋笔下的狮子头,汪曾祺笔下的过桥米线,霍达的火锅,邓友梅的豆汁儿,王世襄的鳜鱼宴……名家笔下的美食,纵横大江南北,有精雕细琢的传统大菜,也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徐徐道来的,有一道菜的典故由来、风俗文化,也有与之一起深藏记忆的那一方水土、家国命运。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汇集了几十位中国现当代文化名家谈论美食的散文,将中国经典美食与回忆、故乡、风俗、文化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底蕴厚重。读者享受的,不仅是一次精神上的美食之旅,更是赏心悦目的文化大餐……

  《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缘于我喜欢读书、写作。在广泛涉猎中,我逐渐关注起文化名家的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一天,我和一位做出版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她非常感兴趣,并鼓励我与我的妻子肖瑶女士一起试着按着这个思路选编一套书。

  200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了我们编选的“文化名家系列”之《文化名家话佛缘》、《文化名家话茶缘》等书,这个系列广为读者欢迎。

  有关美食的文章,日渐为人喜爱。无论港台,还是大陆,写美食的美文也层出不穷。于是,我们开始留意有关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文章。肖瑶说:“有人说,赢得一个人的心,首先要赢得一个人的胃。编一本与饮食文化有关的书,不也是弘扬中华的饮食文明吗?”

  一拍即合。我与肖瑶跑到国家图书馆,在书海中,探海寻珠,在各式各样的文集中寻找相关的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的时光过去,厚厚的复印文稿,渐渐集成“文化名家说名吃”。

  这部旨在弘扬中华饮食文明的书稿,初集之后,起个什么名,成为最困扰我们的问题。

  一个好书名,是重要的。参考现代传播学的理念,可以说,一个好的书名,不仅是一句广为传播的广告语,还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目光,启发读者顺着书名的方向进行深度的思考。

  这些反映中华饮食文明的美文,传递着华夏大地上的酸甜苦辣,让人通过味蕾认识中国。要用一个什么书名来涵括呢?着实让人费思量。在书稿出版之前的半年时间,我一直在琢磨一个恰到好处的书名。

  当时,已经出版的相关美食书籍很多,像《五味》、《寻找乡土的吃食》、《好吃》、《味觉森林》、《舌尖上的狂欢》、《老小吃老味道》、《私人味觉》、《吃在中国》、《味蕾上的南方》、《鱼头的思想》等,如何从这些书名中突围?着实让人绞尽脑汁。

  参考同类书名,我组合出“中国滋味”、“美味中国”、“味道华夏”、“味蕾上的中国”……还有许多,但都不尽如人意。

  有一天,我与肖瑶到诗人车前子家做客。聊天时,车前子说:“只有美味不立文字,因为它能直指人心。”这句话里的禅机,让我眼前一亮。

  2004年,在写作《天下赵州生活禅》时,我为其中一节拟定的标题便是“舌尖上的禅”。(《天下赵州生活禅》,马明博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出版)

  车前子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自己之前写下的那句话。我隐约感觉到,一个好书名就要诞生了。

  我悄悄地问肖瑶:“你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书名怎么样?”

  她说:“好!”

  ——就这样,因缘和合,得来全不费工夫。然而,如果没有上面那么多的因,这个果,又从何而来呢?


{返回 菩提树下·马明博居士文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玉泉寺随想
下一篇:你心里有桥吗?
 石塔东路29号
 禅者的财富观
 玉泉寺随想
 汉传佛教的僧侣生活
 经幡、风马旗、玛尼石,或隐藏的风景——画僧慧禅(史国良)印象记..
 茶的心经
 九华吟草
 人间好时节
 你心里有桥吗?
 观音的黑豆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那先比丘经 第十七问 地狱中人经万年为何不清亡?[栏目:那先比丘经·白话文]
 达摩的禅法[栏目:杨曾文教授]
 相应4经 毗婆尸经[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观智进程 VI、行道智见清净 14、种姓智[栏目:观智进程·马哈希尊者]
 修道者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栏目:慧光法师]
 受阴十魔[栏目: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本来面目[栏目:圣严说禅]
 以戒为基、以禅为本,加强道风建设,彰显佛教本色(真明法师)[栏目: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杂阿含经选集 十五、无我[栏目: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