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也谈禅宗的“活”
 
{返回 陈坚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3

也谈禅宗的“活”

陈坚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元(1635—1740)是一位力主排佛的思想家,曾写过许多辟佛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叫《辟念佛堂记》,内中有曰:

“自汉明帝乃西迎以死教天下之妖鬼,入我天朝,其号曰佛。五蕴皆空,是死其心及诸脏腑也;以耳目口鼻为贼,是死其身形也;万象皆空,是并死山川草木禽鱼也;推其道易天下,男僧女尼,人道尽息,天地何依!是并死世界宇宙也。”

颜元对佛教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佛教就是“死”教,佛教的“空”,其含义就是“死”。佛教的目的就是要“死”掉一切。总之,在颜元看来“死”是佛教的终极关怀。上面这段引文就集中地体现了颜元对佛教的这种独特的看法。颜元排佛,一是因为他看到当时佛教的膨胀给中国社会造成了许多伦理上、经济上甚至政治上的问题;二就是因为他认为佛教讲“死”,与重“生”与“生生”的儒家相冲突。

我们此处姑且不多谈颜元排佛的事,只看他的佛教是 “死”教这一观点。颜元的这一观点,充分地暴露了他对佛教的不了解或对佛教了解的肤浅。印度佛教原来虽然也讲“死”,但“死”并不是印度佛教的终极关怀,印度佛教的最终目的乃是要通过“死”来获得另一种“生”,即“来世永生”,这就是所谓的“涅槃”。因此,从印度佛教来看,颜元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我们再用中国佛教中的禅宗来检验颜元的观点,那么它就显得越发离谱。禅宗的终极关怀既不是颜元所说的“死”,也不是印度佛教的以“死”为中介的“生”,而是 “现世当下”的“活”。禅宗的“活”是通过“开悟”而实现事物“本来面目”。一个“开悟”的禅师,不但他自已的身心腑脏、耳目口鼻是“活”的,而且他触目所及的一切亦皆是“活”的:山川大地是“活”的,木石虫鱼是“活”的,整个宇宙都是“活”的。有一次,洪寿禅师听见柴垛上的柴扑落地上的声音,忽然有所省悟,于是作了一首《有省偈》,曰:

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洪寿禅师显然在一刹那间悟到了那“扑落”地上的“柴”、那“山河”、那“大地”并不是一般的尘物,而是显露着佛性的法身。“柴”、“山河”、“大地”从而整个宇宙一时都在他的悟境中“活”了起来。颜元指责佛教“并死山川草木禽鱼,”“并死世界宇宙”,这显然与洪寿禅师的“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洪寿禅师的这首《有省偈》很好地反映出了禅宗的真谛——“活”。在禅宗的视界中根本就没有“死”——不管“死”是作为一个动词还是作为一个名词;同时,禅宗也不满足于一般的纯粹的“生”[8],比如山野中的一棵树是一种“生”,但这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般的“生”、纯粹的“生”。禅宗认为这样的“生”是没有意义和内涵的。禅宗的目的是要使这一般的纯粹的“生”变“活”,而不是要把“生”弄“死”。我们不妨用下图来近似地标示禅宗的意义位置:

   死   生   活

   | |   |

颜元所理解的佛教   儒家及生物学    禅 宗

总之,禅宗是“活泼泼”的,而不是“死沉沉”的(禅宗给人的表面现象或许是如此)。禅宗的“活”不仅仅是指“开悟者”自身的“活”——这是主体的 “活”;而且还指他周围的一切事物以及整个宇宙的“活”:“悟者”看山,山是“活”的;“悟者”看水,水也是“活”的——这是客体的“活”。在禅宗开悟者的眼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死”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三千大千世界,不管是有情的还是无情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本来面目中“活” 了起来,一切都显露着佛性。

最后,我们不妨再以青原惟信禅师下面这段着名的话来印证禅师之“活”。青原曰:“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青原在这段话中借助山水向他呈现的三种不同形态,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达到“开悟”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在这三个阶段中,其中第三个阶段的山水就是“活”的山水,见下图:

 (1)  (2)   (3)

  见山是山  见山不是山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见水不是水 见水是水

  |  | |

 山水与人没发  山水的“本来面    山水的“本来面目”因人的

  生内在联系  目”被蒙蔽    “开悟”而显露,山水“活”了

  |   | |

 (假)    (空)  (中)

  (分别一切相)    (泯一切相)   (立一切相)


{返回 陈坚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下一篇:论智顗的“生态放生”及其对当代佛教“放生”的启示
 学佛修行就是享受生活
 “假僧尼”问题归谁管?
 从“意义僵化”到“不立文字”——佛教中国化之路
 也谈禅宗的“活”
 圆仁与中国天台宗
 和谐世界,从何开始?——《普陀山宣言》、《全球伦理宣言》和《大学》之比..
 永明延寿论“名”
 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
 “心”的佛教之最终成熟--从释迦牟尼到马祖道
 智旭对《周易·大过卦》的佛学解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八课 佛教与科学[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八册]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二讲[栏目:学诚法师]
 六十七、何为供养、供养主?[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周易奥秘——心理学 第四章 见仁见智的罗夏心理检测法[栏目:刚晓法师]
 怎样将逆境转为道用?[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少了“哀矜勿喜”之情[栏目:昭慧法师]
 五百罗汉 202、俱那含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六祖坛经讲话 附录一 禅堂的生活与清规[栏目: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五课 劝世咏(明·憨山德清)[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结婚证书[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